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938|回复: 2

揭穿书画造假五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6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揭穿书画造假五术
2 _% Y3 F. C  a5 C6 R/ k
4 d6 v" S; ~7 E) }% q' ~: q' b! S ' A& {/ U/ {: o2 Z' t% [' E1 \* u: a3 |
  名人书画价格的飞涨,带来了令人高额的利润,一经转手,即有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巨额利润,甚至有了“艺术品暴利仅次于军火”的说法。
# j: O+ H6 J, h' i% ~* M  同时,大量的赝品也迅速流入市场,并且,造假技术越来越高明。“看一些拍卖公司的预展,画是假的;到朋友家吃饭,墙上的字画也是假的;老板拿出一堆字画叫我看,也都是假的。”日前,一位有四十多年鉴定经验的鉴定师向《星期日新闻晨报》披露了这个行业最新的五大“造假术”。& A# d% o1 |% ]
  “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赝品居然在拍卖会上连连以天价成交,实在荒唐之级。书画投资的风险远远高于炒房地产。这种趋势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引导,势必会使造假者变本加厉地制造假画,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总有一天,假画泛滥成灾,拍卖市场没有了最起码的诚信,也就没人再来玩了。市场萧条,画价暴跌,结果所有的投资者都深受其害。”
  H/ a0 i! l! x; w4 k/ h. P& ~+ C' q8 o* ^0 \: d  t4 D

* P5 W! ]1 Y' }3 h- B  境内外联手
& x& g+ P! x5 ?4 T) R+ C  现在的“国宝级”或“大师级”作品的造假者已不再是过去传统的那种个人单干。有专门负责绘画,有专门练书法在画上题假款,有专门研制照相版制版假印章,还有技术高超的裱画师,可以根据画面整体效果的需要,任意做旧、做古。
. f  X% O5 a7 h: d  书画造假者中有不少是专业人士,技术水平相当高。当他们用现代化手段造出假“国宝级”或假“大师级”的作品以后,就在书画作品上或在裱边,冒充书画名家或鉴定家,题字盖章,以证明此画的“真实可靠”。再把这些赝品,通过各种环节,在报刊、杂志、年历、相册,甚至在香港、台湾等地出画册、印专集、真假相杂、鱼目混珠,出版发表,从而使这些伪作得到一张张“有出处可查”的“身份证”或叫“通行证”。这样就可以蒙骗大部分投资人和资历不深的书画鉴定师。因为现在的许多艺术投资人和鉴定师对书画作品的真伪鉴别(特别是宋、元、明、清的书画作品)迷信和依赖出版物,他们认为画册中发表过的名家作品一定是经过专家鉴定,绝对可靠的真迹,完全可以放心地买入,岂知这恰恰中了造假者的圈套。4 e; A" t8 ?/ X% z
  目前国内有些投资机构和个人对清代的《石渠宝笈》内著录的历代书画感兴趣,成交价之高令人惊叹。而作伪者就利用这种“需要”,特意造假,投其所好。(《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所编的宫廷内府收藏书画、文物的大型著录文献,收编自两晋、隋、唐、宋、元、明、清的名家836人,作品共计7757件,有初编、续编和三编,共计255册。)这种利用出版物作伪行骗,就是近年来最具欺骗性的常见手法。书画制假者们往往先在内地生产、制造、加工假书画,在境外出版发行,对宋、元、明、清的古画,还特别冠以“流失国宝回归”的美名。就这样,一件件蓄谋已久、精心打造的“国宝”和“大师”的“精品”使以几百万、几千万的价格成交,获取暴利。2 q( I5 W4 G# d; T- e) c  q3 z( ~

) z$ ?% _6 }6 u+ n. ~8 p- k0 z. w" m* @
  印刷术造假
8 Y8 M! u1 m) z/ T  这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高科技书画造假技术,采用现代印刷技术,部分印刷,部分书画。因为纯粹全部的印刷,常常使整个画面的气势和局部都会显得刻板、单薄、没有韵味,也没有手画的节奏感,而采用部分印刷和手画相结合的作伪方法,就不但能掩盖印刷造成的作伪痕迹,而且还能突出手画的自然渗化效果和韵味,从而大大增强了假画的欺骗性,使投资者难以识别。
, y: D$ ~$ U$ X  a4 ^1 O* w% [/ Q% I% O

6 y: E9 t+ J: \1 }  偷梁换柱
. [) T1 {9 N' N* A2 ^; v0 {6 o  这是传统书画作伪的一种常用方法,俗称“套棺材”,通过经验丰富的裱画师,把原装原裱的名人书画真迹,从老的裱式中挖出来,换入被“克隆”的复制品,再采用一些非常手段、作旧、作古、造成霉点,水渍等假象,以增强乱真的效果。8 e+ R8 n. [/ X0 |0 W

4 J" n# p. m0 `# D# B) ?
/ w, @& N& f" j! j/ A  真伪相拼* ?0 x! P6 e" Z) T) ^5 |4 ^0 q* `
  采用真画假款,或假画真款,移花接木,将一幅真迹化成二幅、三幅。手卷一分为二,半段真半段假。册页也是真假相拼,有真有假,以假充真,鱼目混珠,诱使人们受骗,从中赚取巨额利润。0 x* `0 r7 R2 R& B8 E
# |) ^) `. r/ z7 y; R) ?* S

' d) G( d  t9 h% u  克隆9 {, X! {1 {4 f4 R- _: m
  根据原件或照片,画册等资料,按原书画的尺寸复制。由于造假者都有很深的绘画基础和功底,这类作品几乎可以乱真,一般人看不出破绽。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境外不法书商从内地低价购进不少近现代名家字画、再完全“克隆”后返销内地,特别在北京、上海这些书商购买力最强的地区拍卖,使投资人极易步入圈套。+ g+ f; D; [6 c
% ?3 ^: U' B: d* U0 p1 v/ D3 P9 q( ~
9 X  [/ R7 e1 U- F- A% \+ d) X
  在国内拍卖市场上,真假难辨的中国字画,使得一些有鉴定眼光的专家有了英雄用武之地———给买家当参谋,行内称之为“掌眼”。60多岁的张先生就是一个“掌眼”,他告诉记者,当造假技术越来约高明时,鉴定师们的专业水准却令人担心。5 C/ K+ K* b3 r% D1 W
% H: I  C% u0 M- k% B& y: H% w

* q1 J" y3 c  o* J1 K1 w5 i; r  星期日新闻晨报(以下简称星期日):在书画交易中,鉴定师起着一言九鼎的关键性作用吗?' b  ~! d7 S# }6 u5 E9 x" L9 ]
  张先生:要看情况。有些鉴定师只是负责判断真假,还有一些还要估测书画价格,给买家做参谋。客户往往会根据鉴定师的结论,决定是否购买,竞拍。
! A) L# J( N: B3 ~  Z, l& Z+ {  星期日:来找鉴定师的都是哪些人呢?" X) m3 v% g- Q! k( l' f4 _8 E
  张先生:有拍卖机构,也有对书画拍卖感兴趣的个体买家、投资集团。现在书画拍卖市场火爆,鉴定需求很大。方便的话,鉴定师会亲自去看原轴,可有时候东西在外地,客户就会拍成照片寄来。0 b) r; i6 x* H; m( o6 y
  星期日:通过照片也可以看出“赝品”吗?
) ~* a# w+ d4 N; p, V  张先生:用放大镜仔细看,是可以看出造假痕迹的。
# _% Z+ {  w0 \( R! d  星期日:通常一幅作品要鉴定多长时间?
4 I5 j3 w; g9 _/ B8 n9 s" B& [  张先生:粗糙的赝品瞄一眼就知道是假的,而高仿的书画,一般都要研究上半天。在有些“真伪相拼”的赝品里,两个图章是真的,唯独第三个是假的,这都很难看出来的,很考验鉴定水平。: c" z1 e* c/ D1 l8 U) b' x; A
  星期日:目前,国内鉴定师的水准如何?. q- n7 }: A/ c2 p2 t$ l
  张先生:好的不多,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不少。没有系统学过中国画的人很难有犀利的眼光辨别真伪。. L: b5 |3 [$ y5 `: A
  星期日:为什么鉴定师的水准下降?. G( H  I1 q3 v' [; m/ C5 F; K' f  b8 i
  张先生:现在拍卖越来越多,鉴定师需求也变大了,有些人就“混充”鉴定师。另一方面,鉴定师培养断代的问题也很严重。比如我自己,从小学画,喜欢泡在博物馆,天天看日日看,到后来连卖票阿姨认识我了,不收我门票。而现在很多中青年鉴定师,看的大多是书上的印刷品,历代名家的真迹都没看过几幅,又怎么能看出真假呢?
  h/ q, F) i9 n1 D3 ?  星期日:鉴定师怎么收费呢?
$ u; G1 q( `2 r  张先生:鉴定师水平有高低,买家实力也有大小,不好说。
5 G; g( a7 N9 [6 i) V) M  星期日:有人让你作假吗?明明是假画,你得说是真的?
0 g1 [2 f4 |- J. N6 ^( U) i  张先生:当然有了,不过我没有同意。
. p8 y; J* E# o# `; t  星期日:为什么?) I3 M9 ]- |$ {
  张先生:这个行当口碑重要,几十万上百万的买卖一锤定音,怎么能瞎说呢。, n- E; Q( A6 w
  星期日:那些眼力不济的鉴定师呢?
2 j+ X' w' m$ @7 }; G8 ^  张先生:一种是看不出来,瞎看。一种是假的说真的,还有一种是真的也说成假的。
3 T( l3 T# Q$ _9 Y/ ~3 C+ j' p) H  星期日:还有把真的说成假的?
0 p, D! r5 w1 [  张先生:有啊。有些画,卖主自己也吃不准真假。有人为了压低价格,就故意让鉴定师说是假的,然后以“仿品”的价格买下来。
: X7 D. C( i* b. `; V" ]  星期日:你看过的假画多吗?
* ]: R$ m* y. ^  张先生:太多了。有个外地老板,买了很多画,让我去看。我一看,十张里八张是假的。
+ J3 Q' B  c7 ~3 p  星期日:那你和他说了吗?: T2 ]3 A1 G. {
  张先生:没说。以前我想的比较简单,看出来就说。现在的市场很复杂,特别要提防那些造假者以鉴定的名义来“偷”技巧,如果我老老实实告诉他哪里有假,不是帮他提高“业务水平”吗?所以现在看到假画,我不多说什么,只说这幅话有问题。% W- o! R  l6 v! s4 U' R
  星期日:假画的暴利如何?; }( `( K: f3 p0 ^8 L
  张先生:一张假画,如果能以“海外流失国宝”的名义卖出去,动辄就是几百万,几千万,你想想,能赚多少钱?简直就是无本生意啊。  0 N; z! h) f: J6 Y9 i( [
  作者:■星期日新闻晨报实习生嵇晨
 楼主| 发表于 2007-4-16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画造假金蝉脱壳 书画造假常见手段一览
: b0 K' O, P! d
8 l& U/ E6 y) G: r  e, E1 ?9 l--------------------------------------------------------------------------------- n+ _) I+ a7 P3 \

' F( e. |3 s; M+ B$ p5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 10:45 中国消费网
( G' E' y- K9 R3 q( Q. H' ^
. N- k: `* a' A/ x! Y2 @  金蝉脱壳说的是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为了顺利退兵,诸葛亮临终前密授巧计,命工匠仿诸葛亮的模样雕了一个木人,“死诸葛吓退活司马”,蜀军得以平安撤回汉中。这,是书画造假常用的一种方法。
0 g# Y0 j5 S8 E$ t9 K0 K# Q  Q& t
# Y& v6 d! C8 W* |5 ^, R  例一,一幅真的名家画,老裱头(指书画的装裱部分),裱边甚至有名家的题跋,造假者将画芯揭下,照它重画一张假画,再装到老裱头上去。真的“金蝉”已经从老裱头这 / E7 q, u( H5 G% G

1 d- N  i# R4 T7 U 7 O7 Y- B# p" i: Z9 r+ h
   0 X- i2 y$ Q  ~* V0 \

: _' S- X* _0 j! P- r; y+ X. [ , h) U- B0 v  |" E

8 ^9 R( n# q8 N张“壳”上脱逃了出去,而借助于这张“壳",假的“金蝉”也得以脱手出去。5 U& U; L9 |- H, y; Q
; G7 R4 Q, h7 I0 a
  例二,在世名家的一张画,附有该名家与该画的一张合影。这张照片就是“壳”。造假者仿照此画另画一张假画,与真画八九不离十,但从照片上却无法辨别这一二的细微处。卖家把假画连同照片拿到你的面前,你为真的“壳”所迷惑,假的“金蝉”便到了你的手中。+ J  `$ J9 J+ j4 f  v0 j; x2 n
, n( k8 E' }) [7 G, q7 C
  至于造假者,更常常运用这一手法。唐张宗昌负责内府图书的监管,命高手复制后,将真本窃归家中,临本留在内府。宋李世衡藏一晋人墨迹,石氏从其借去窃摹一本,献文彦博。一日文宴众客,出示书画,李适在座,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文所收为石君摹本,具以告,众人凿凿而言:文所收为真迹,李所藏为摹本!金蝉虽未脱壳,而真赝已经颠倒!$ R$ u  Z1 U8 W& r$ b
/ H0 V7 k; o  ~( P7 U' f5 Y. ^
  书画造假的常见手段:补款或改款
  j4 i$ K1 B! F2 _. i1 y; G6 C9 \/ z6 O  _  T# ]! F
  % I; D0 x/ @, _3 D3 E8 M) H7 B: v
$ v6 P" f5 K4 V; r. n
  补款或改款也是真假掺合之一种。, l, R3 R% W0 C9 T: m9 u
; S, `. D& W- h* y  v* U) E& {" i/ ~
  补款是将没有落款的古书画补题上古代某名家的款。宋代、元代的绘画多不落款和盖印,即有落款也多用小字写在纸背或所画的石头缝或竹木间。商人收购到无款的画后,则视纸绢属何时代,视笔法、风格似何名家,审定之后则请内行之人摹仿该名家的笔迹补上落款,用熏旧法将题款熏旧,使人看不出破绽。这样,虽然不是某名家的作品,也就可以冒充某名家的真迹而大增其价了。这是无款而后添款的作伪。改款则是原作本有落款和印章,但作者的名气不大或没有名气,而作品却很精美,于是将原款挖掉或裁除,并用同样的方法改题上名家的落款。挖裁补款或改款,又何以能不露痕迹呢?原来古书画因为年代久远,残缺修补乃是常见的普遍现象,也并不容易引起买主的怀疑。无论是补款或改款,其作伪只在名家和非名家之间,就其作品而言都尚属古人真迹,而且并非低劣之物,只是“名”不符“实”而已。
% V6 ^1 [3 v* O8 e1 d  `$ D. U$ W/ h0 A' ~
  书画鉴定最头痛的现象:代笔
1 K* O+ d: j" L  c7 G  t# f' `( Z: G) ~6 `+ `
  0 u+ b3 h, M3 D' U& S
2 d5 D- A4 ]; e; `6 z
  在书画鉴定中,最头痛的现象不外乎是代笔了。代笔往往是书画家本人的需求。古今中外的画家一样,或名气大了,或为生活所迫而卖画为生,原因种种,画家穷于应付,只得请别人代画,这样就出现了有些画是画家画这部分,别人代画其它部分,款式往往是画家本人写的;也有些画是完全由别人代画,画家只落款。这样的作品,常能以假乱真,给鉴定带来困难。书法代笔与绘画代笔略有不同,代笔书法一般连名款也都由代笔人完成,以免造成行气、笔法不同。这样就出现了某些书法作品印章真但字却是别人写的这样一种情况。
/ T" v( I7 @. P1 U, K( \. L# n5 F# z# G9 o( T  Y
  书画代笔出现得很早,晋朝王羲之在他决定不再出仕以后,他几乎连书札应酬都毫无兴趣了,就叫他人为他代书各种书札、信件。元朝管道昇的书信多数是赵孟畹拇??当然这种名家代名家,又增添了别种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意义。明朝董其昌走得更远,叫多个人代笔,使得他的作品混乱一体,难以甄别。清朝王原祁的学生很多,他的代笔书画也不少。近代张大千的山水楼阁画多由别人代画,如请学生何海霞代笔,他自己则画山水部分。何海霞初学画时专画袁江、袁耀的山水楼阁画,后来张大千收他为学生,就有了便利的机会为自己代画楼阁。齐白石晚年的作品也有代笔。特别是年老眼花的时候,工笔的草虫难以画出来,就由他人代画。代笔书画虽然同完全赝品有区别,但鉴定难度可想而知。(编辑:盛秀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6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骗术高明,识者寡矣!假画横行,管者少也!!利益驱动,行者疯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