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张淘涛

西部书坛巨擘卫俊秀书法欣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卫俊秀书法一佰跋》
李建森




卫俊秀先生一生命运多舛,因为他的《鲁迅〈野草〉探索》在胡风主持的上海泥土社出版而受株连,几十年遭遇不白之冤,直至古稀之年才得以平反。卫先生生前多次讲过,他的人生在七十岁前,是个悲剧。
    这确是一个悲剧。但是,正是这个“悲”成就了他,这并不是作为后人的我们所阐发的简明的辩证,而是他的“悲”的确作为一种厚积,已经在他的人格、学术、艺术的框架里有了根本的浇铸和力撑。这些使他的书法里有了相当审苦的成份,这种况味和高境绝非常力可为。这些命途绝境里的悲苦我们用语言和文字无法表述,我们只能在他的书法的背景里读到一种抗争、搏斗。鲁迅“真、硬、韧”的精神几乎可以概括为卫俊秀先生书法的精神本质:真力弥漫,骨气硬朗,韧劲纠结。杨吉平先生曾在《二十世纪草书四家述评》中称卫俊秀先生“成功地解决了草书的碑化问题”。这是卫先生在书史象限里的重大突破。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他是这个时代书法的标帜,是一种典范,他首先在为书者立法,继而为书法立法。但是,他的许多优秀的书作和独到的立论,无法令更多的人接触到,甚或是接触到的时间太迟,许多人还容易忽略卫俊秀的意义。这和他几十年所遇的不公正待遇有关,除早年还出版过《傅山论书法》外,他的重要的学术巨著《漆园文学新论》抄家后只字难寻。他的许多关乎书法的立论散见于碑帖批注及日记之中,直至1998年才由方磊先生辑注为《卫俊秀碑帖札记辑注》出版,2002年柴建国先生整理出版了他的日记《居约心语》,同年,《卫俊秀学术论集》得以出版。卫俊秀一生的宏愿即是教学以及做学问,但时势剥夺了他的这一最起码的权利。可以说,在几十年的不公正待遇里,卫先生不具备起码的治学条件,但他却在晚境里企及了艺术和学术的双重高度,这几乎是一个奇迹。但他出山很迟,及至于书界对他了解不多,故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已故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说:“卫先生的字北京没有,全国其他地方有没有,我不敢断言,很可能没有。”已故山西省博物馆馆长、书法家徐文达先生说:“卫俊秀先生其人其书,博大精深,我们能感觉到他的热度和光芒。但要说清楚很不容易,似乎中间隔着一片汪洋。”著名学者林鹏先生也说:“对于卫俊秀先生的书法,无论给予多么高的评价,都不算过份,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帜,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文化的最高成果之一,它里面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上述论均未在重要的专业报刊上发表过,知之者不多,对书坛影响并不大。因此,有必要摘录于此,以敬致书界同仁。
    其次,我要说跋卫俊秀之意义。我们对于眼前的东西,可能会熟视无睹,认知需要距离,这个距离既是时间的,亦是空间的,因此,跋卫俊秀就体现了这样的双重意义。我们说卫俊秀是一位学养丰厚的书家,或者说他是一位书艺精湛的学者,这种简明的概括都是概念化的。对于卫俊秀研究,我们既需要明晰的论理,更需要准确的描述,否则,我们愧对卫俊秀先生本人。解读卫俊秀先生,不是简浅的通俗的体验,它的确需要真知和灼见。所以,百跋是一次个体参与的集体共谋。卫俊秀研究需要这样建设性的工作。卫俊秀的个人命运和他的历史际遇使他的一生一直处于相对寂寞的状态,书界对他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么多题跋为后人的研读提供了丰富的样本。百跋中许多熟知的名字足可构成当代书法的一个横断面,这个横断面也为后人研究当代书法的横向格局提供了另一种可供鉴借的书法生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主编马温才是站定在客观的编辑立场上的,全书不光辑录了褒扬的跋作,还辑录其它不同意见的跋作,这种作为是具有历史视野的。治学和从艺都需要这样的包容和大度。全书共辑录了海内外书法名家的精彩跋作131件,跋作篆、隶、楷、行、草诸体俱全,实是佳作荟萃。跋者年龄最小的只有35岁,最长者已是95岁高龄,可谓少长咸集。所有跋作按跋者生年为序,并附作者的简介,给读者检读提供了种种便利。书前还刊录了卫俊秀先生法书数件,读者可以结合跋作来全面检读卫先生的书艺。
    可以肯定地说,此跋作工程之大,参与之众,卷幅之长,在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为卫俊秀先生的书史高度,也因为此跋宏大的规模,这件跋作足可看作是一件关乎书史的百米跋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埔军校七分校教官卫俊秀-霜叶红于二月花
《人民日报海外版》孟西安 阎庆生 撰稿
hpshshzt0076.gif (42.55 KB)
2007-6-6 08:38



双翼突进:治学与书法创作
    卫俊秀1909年1月7日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景村。5岁入小学,这年丧母;12岁丧父,由姐姐照管生活;14岁上,二姐、大姐相继病故。这一连串的不幸,使卫俊秀产生了浓厚的悲观意绪。5岁始习字,每天写仿16字,后于字间增添小字。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喜爱语文、书法。其书法习作颇受校长师维铎先生表扬,多次获奖。师校长曾语重心长地鼓励少年卫俊秀:“以后不要放弃你这个长处。”就这样,书法成了慰藉卫俊秀寂寞幼小心灵的艺术女神与终生修练的功课。
    1925年7月,卫俊秀考入六年制的太原国民师范,从此眼界大开。课外读《老子》、《庄子》、《荀子》、《诗经》、《左传》等古籍。在高师阶段广泛学习西方哲学,恣情披阅从古希腊到19世纪末诸大家包括费尔巴哈、黑格尔、恩格斯的著作。此期间曾亲聆黄炎培、梁漱溟、江瀚等著名学者讲演,遂“立志成一学者”。书法受名家常赞春、田羽翔指授,习何绍基、黄山谷、傅山诸家书。每天写字10张,从无间断。当时已有人向他求字。
    1932年卫俊秀考入山西教育学院,改读鲁迅著作、苏联文学及严复译作等。饱读社会科学,钻研鲁迅、《庄子》,立志著作。翌年决定撰写研究鲁迅和《庄子》的书稿。1936年,获山西省作文竞赛第一名。本年9月大学毕业。1943年冬,在重庆将自己撰写的《庄子与鲁迅》一文呈郭沫若先生指教。“承回信、指示,语多赞许”(《卫俊秀自订年谱》)。1944年,在黄埔军校七分校任教官,受郭沫若《蒲剑集》影响,萌发撰写《鲁迅(野草)探索》动机。他勤奋搜集资料,钻研不已,集10年工夫,此书写成由上海泥土出版社于1954年12月出版。此前,他的专著《傅山论书法》于1947年在西安出版。这期间,卫俊秀一直是治学与书法活动双管齐下,二者相得益彰。事实上,学术生涯为他后来成为一位学者型书法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书作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上升到一般书法家难以企及的美学境界。
    面对劫难:不激不厉,不愤不发
   《鲁迅(野草)探索》出版这一年,卫俊秀已调入陕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并得到许广平题词相赠的鲁迅《野草》。本来,大学的环境为正当盛年的他大展学者宏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谁能料到,1955年,他以“胡风分子”罪名被拘留校内,失去自由,受到多次严厉批判。1956年,两次遭抄家,《庄子与鲁迅》及笔记、日记、信件和书籍数百册被没收。1957年初,“问题查清,遂被释放,又登台讲课。”1958年春,经西安市雁塔区法院审判,他以“历史反革命”罪名,被判劳动教养3年,到陕北富县铜川某煤矿,从事农活。1962年释放后,“西安又不允久住,被逐回原籍襄汾县景村从事农业劳动”(《卫俊秀自订年谱》)。
    环境艰难,都未能压倒这位诗书满腹、受到鲁迅精神强烈感召、人生观已经定型的硬汉子,未能挫伤他壮志凌云的豪气,也不能改变他***满怀的诗人气质,更不能禁锢他那睿智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他不颓唐,不绝望,更不虚度光阴。他抓紧劳动间隙和其他休息时间,用石子或干树枝在地上写字。一次干活休息时,在原始森林里看到一架野葡萄树,藤萝有那么粗,在很高的乔木上盘绕着,绕来绕去,树条因风吹而有节奏地摆动,“使你觉得这是最好的字贴,狂草!”他以强大的毅力,将沉重的压力转化为巨大的动力,顶天立地,愈挫愈强。他在1976年6月22日的日记中,满怀豪情地写道“不激不厉,不愤不发。收拾精神,志广天涯。问心无愧,鬼神何怕。大哉马列,功高天下。赋我魂灵,健若野马。一扫世态,俗物惊诧。”他立誓苦练书法,为国争光。
    “不作一省红,要作大国手”这志向是一般人做梦也不敢想的,但卫俊秀历经了百般磨练,终于成功了,终于被他深切地热爱着的祖国和人民承认了。
    鲁迅先生:“我的灵魂,我的方向,我的力量”
    被判劳动教养和被逐回原籍农村劳动期间,卫俊秀经受的政治、经济、情感、生活等多方面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此境况下,一般人可能会对付着度日,得过且过,但他不但不如此,反而决意要在书法上搞出大名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他想到做到。稍有空闲,即读书,写文章,记笔记。写东西皆用毛笔;又集中研究傅山、王铎、黄山谷的书法。坚持晚上练习字,经常练到深夜,直到手指僵硬。仅1963年至1965年,临帖就不下二三百种。有时反锁了门,读书、练字。在这特殊的独人征战中,以革命导师的思想和鲁迅精神战胜了苦闷和孤独;从中外文化的精华里,从大诗人、大哲人的精神世界里,汲取了无穷的智慧和惊人的力量。
    这里,不能不提到被本家侄子保存下来的卫俊秀1971年至1978年近20万字的日记。它以充满诗情与哲理的精美语言,记述着这位不幸的艺术家的生活、劳动和心路历程。卫俊秀不断抒写着自己对中国书法的思考,抒写着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书法创作的体会,梳理自己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的人生哲学。一些专家认定,这部即将出版的日记,堪称中华日记文学史上的罕见之作,中国书法美学史上的宝贵文献。卫俊秀在日记中写道:“孤军作战,独当一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大步踏去,踩得山摇地动,便是自己的世界。”“以压倒之势顶得住一切,以排山倒海之力创造一切”。他发自肺腑地崇敬和学习鲁迅,认为鲁迅先生是“我的灵魂,我的方向,我的力量。”他写道:“精深研读鲁迅著作,严格师法鲁迅做人。”他对自己的书法充满了自信:“吾振声一挥,足使侵略者为之气绝,动弹不得。书法不得此种境界,何益社会邪?”
    1979年,年逾七旬的卫俊秀先生获平反,回到忍痛阔别的陕西师大。第二年,他为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民族馆作“神游古国”榜书,被列为永久性展品。这是他的书法艺术在家乡劳动时已臻成熟、攀上高峰的重要标志。
    “作字先作人”:书品极佳人品更好
    卫俊秀一生恪守“作字先作人”的准则。在景村劳动时,他自己并不宽裕,时常向人借钱,但还硬是挤出钱来资助几户生活困难的人家。他在1974年一天的日记中写道:“外欠须清,人欠不要。”其品性宽厚若此。回到陕西师大后,他书作的价格已不菲,但他给不少单位、展览会、个人赠过书法作品。矢志献身艺术,决不作钱眼中的囚徒。他曾在一张四尺整张宣纸上大书行草:“男儿欲到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杨椒山诗句)。他认识的名人很多,向他求字的高级干部亦不少,但他从不利用这些关系牟取私利。
    他一直自奉甚俭。家居斗室,至今无豪华家具和新电器。他的朋友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其中有不少二三十岁的青年学子,卫俊秀对他们教诲不倦,深受爱戴。他还为一些少年写过字,为小小书法家辅导过。这里,浸润着卫俊秀对孺子的一片纯真的爱。友情、童心、爱美心,被融于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的感情里,使这位年逾九旬的书坛老前辈,德高望重,有口皆碑。人们都齐声称赞:卫老书品极佳,人品更好。
    不倦人生:还有多少事要做?
    卫俊秀一生闲不下来。这些年来,他每天看书读帖,读报剪报,作书,会客。写的信很多,几位受信最多者,都在几十封乃至百封以上。1995年,有一段时间,天刚麻麻亮他就起床,伏案写作研究《庄子》的论文。至今写成3篇,2篇已刊出。家乡襄汾县已为他建了“卫俊秀书法艺术馆”;他先后在北京、西安、太原等地举办个人书展;专门研究他书法艺术的论文,已发表过不少;总之,他在书坛的地位日隆。他在有生之年,看见了自己在逆境中创造的辉煌,可谓“夕阳红透”。但他虚怀若谷,仍奋进不已。今年元旦这天,他微笑地对记者说:“要做的事还很多:写《庄子》内篇还未写出的四篇论文;写一部自传;整理以往的诗文;再写些杂文,这方面的材料很多;书法,也不能停……”
    世纪老人跨入了新的世纪,卫俊秀仍然是一副征战者的姿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卫俊秀书法艺术线条刍议 (薛军)


我们干什么事情,都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搞书法也是这样,它不是为作家而作字,目的是通过书法来完善人格,倾泻真情。
                             ——卫俊秀

    作为书法艺术造型材料的点线,尽管它不能与汉字相脱离,但实际上已构成自身的艺术形象,具有相对独特的审美价值。古人云:书,心画也。故此,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线”(须经得起传统审美的检验),是一个书画家成功的标志,历代书画大家,莫不如此。

著名学者卫俊秀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获得成功,且令人仰慕的书法大家。就其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线”而言,卫俊秀先生那生涩、颇有意味的线条,当不让被人们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先生。我们知道,成功的书法家,若能找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线”,就实属不易了;然而,当你翻开一部《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时,会惊奇的发现数种耐人寻味的“线”在眼前流动。此时此刻,你不仅会为卫老那古拙奇特的结字所叹服,更会对他那丰富多变的“线”而赞叹不已。难怪山西杨吉平先生曾这样评价卫俊秀先生的书法:“从先生的书法中,我们确实发现了合乎我们时代的,又异于我们时代的东西。他所步入的境界是独一无二的,他所达到的高度是许多人无法企及的。”基于此,对于卫俊秀先生书法艺术“线”的形成做一番考察,分析,就显得极为重要,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为了使我们的讨论能更加深入,并能切入命题,就不能不对卫俊秀先生的经历做以简单的回顾。
卫俊秀,字子英,号若鲁、景迅,1908年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6年毕业于山西教育学院,抗战期间曾任山西绥靖公署参事室干事,秘书处秘书等职,后又到陕西任黄埔军校七分校教官;解放以后,先后执教于西安高中,陕西师范大学。1954年上海泥土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鲁迅〈野草〉探索》,翌年受“胡风事件”牵连,1958年被定为历史反革命,送往陕北劳教,其后遣回原籍。1979年平反回陕西师范大学。卫俊秀先生述著甚丰,代表作品有,《傅山论书法》、《鲁迅〈野草〉探索》、《卫俊秀书法选》、《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等。现已有多部著作,墨迹已完成,尚待出版。

    从以上简单的回顾可知,号若鲁、景迅,相连不就是鲁迅吗?足见卫老对鲁迅的仰慕之情。同时,还可以看出,卫老不仅命运坎坷,且久沉下层,对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感受颇深,然而,他矢志不移,研习书法,于学问研究最勤的则是傅山和鲁迅。这难道仅仅是纯学问上的巧合?不!绝对不是。与其说他是倾心傅山、鲁迅的学问,毋宁说他是在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追求人格的完善。

    对于鲁迅,无须过多在此赘述,毛泽东曾对他做出了崇高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名垂青史的傅山,在大明江山灭亡之后,身着朱衣,居住土穴之中,康熙年间,征举博学鸿词,被迫舁至京城,以死拒不应试。清廷免试,特封为中书舍人,他仍然托病不出,辞归乡里,誓死不为二臣。傅山曾做诗云:“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孔周,笔墨不可外。……来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可以看出,他将人品看的比性命还重要。

    如果说,儒家文化主要是塑造了中国文人“理性”性格,引导文人积极的走入世之路的话;那么,道家文化则主要是塑造了中国文人的“非理性”性格,引导文人在走“出世”的道路。而这共同的文化效应的有机组合,模塑了中国文人最基本的品格,构筑了一种带有共性的,又相对完整的,层次较高的二重性格世界。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也许正是对儒道学说内在互补的准确把握,也是对儒家心态与道家心态“互见”性格的一种深刻揭示。

    虽说傅山、鲁迅,卫俊秀先生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环境,有着不同的经历;但是,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置疑的。只是由于个人的历史环境、经历、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各有侧重罢了。然而在他们身上所表现的中国文人那种共同的刚直不阿,坚忍不拔的品格和硬骨头精神是依然相同的。

    显然历史未能给卫俊秀先生提供“兼济天下”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他只能做出“独善其身”这样的选择。
    “天有不测之风云”。1955年,莫须有的罪名,一夜间使卫老变成“胡风分子”,“历史反革命”——并送往陕北马兰去劳教,坐了监狱。试想,这对一个踌躇满志,忠贞爱国,视品格如同生命的学者来说,将意味着什么?打击该是多么巨大呀!其残酷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坎坷与不幸也许是人生最好老师。
    不在痛苦中消亡,便在痛苦中崛起;卫俊秀先生毅然选择了后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连串沉重打击,他没有倒下,一蹶不振,也不曾被击垮;而是凭着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个坚定的信念,挺起坚硬的脊梁,面对现实,泰然处之。二十多年里,不管环境多么险恶,生活多么艰苦,他始终站的直,行的正,骨子眼里那种贫贱不移,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丝毫没有改变。正如学者林鹏先生所言:“观看卫俊秀先生的书法,首先让人感到是民族精神,伟大的人格,铮铮铁骨,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从哪里来的?来于他本人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正道行走,矢志不移。劳改,戴帽子,开除,遣反……二十多年痴心不改,始终把路走得正,走得直。这太难了,为此牺牲了许多东西。正是这种坎坷之路,造就了卫俊秀和他的书法。”卫老也曾这样说道:“我热爱书法,一生贯彻傅山‘作字先作人’的主张。八十年中,没有一天不练书法,更没有一天不在做人上下功夫。所以,朋友说他是‘一生不识富与贫,智也愚也任人评’”。

    著名书法理论家陈方既说:“东方则有朦胧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到自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先民从人类主体出发,把自然当作对象化的人来观照,当作一个不息不止的生命来观照。……先民不仅以这种意识观照世界,认识事理,而且把他带到文字书法的创造发展中来。”(《书法艺术论》•陈方既著•106页、107页)深受东方传统文化醺陶的卫俊秀先生,理所当然的会在自觉不自觉中以这“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来观照自然,认识事理,并将它融汇到书法创作中。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若没有长期积累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有偶然得之的必然结果。用点线构造的文字、书法,决非一蹴而就,它包含现实的启发,感受的积淀,对点线的理解、认识的升华和运用,具有深刻的哲学和美学的思想根源。

    记得笔者在一次和卫俊秀先生谈论书法的线条时,他感慨的说:临帖多年,尤喜傅青主的线条,对他的为人更是非常佩服;又一直为没有自己的线条而困惑。后来在陕北农场“劳动改造”,到山里干活,看到山崖上左右盘绕的野藤条,我仿佛看到了怀素、张旭的草书;联想到自己多年来坎坷的命运以及不屈不挠,没有向命运低头的精神,眼前突然一亮,那盘绕交错的野藤条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所要寻找的“线”吗?此后,我的书法才有了很大的飞跃。


    从卫老书法线条的形成过程来看,这偶然得之不正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吗?同时,也不难看出这种线条的形成,无不俱有深刻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根源。它同样也包含着现实的启发,感受的积淀,对点线的认识、理解、升华到形成这一体现着东方文化思想、思维方式的全部过程。

    书法艺术是作者学问、修养、人格以及对书法本体把握的自然流露,而线条则是作者情感律动的外化形式。所以,书法线条的“力”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生命力的表现,它是无法用量来规定的。苏东坡的“不失法度,乃为得之”应该是指人的生命力和书法线条,寻找到了与之相和谐的表现形式。


    卫俊秀先生那挺拔苍劲、刚健柔韧,耐人寻味的线条,之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不正是表现出健康向上和极为旺盛的生命力?也正象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康定斯基所说:“凡是由内在需要产生并来源于灵魂的东西就是美的。”卫老笔下的线条,更多的体现了人格的力量。表现出他面对恶劣的环境,都不会倒下,绝不向困难低头,不屈不挠、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它来源于灵魂,是由内在需要而产生,展现了美,故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卫老偶然得之的灵感,是他学问、修养、生活等方面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次之,证明了那句格言:苦难也许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说明如若没有突然降临的不幸,他也不会到达陕北,更不会有启发灵感的机缘。再次,如若没有他站的直,行得正的文人品格;如若他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退缩了,精神上被击垮,即使有这样的机缘,他也只能熟视无睹,视而不见,更不会获得灵感的启示。以此来看,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艺术家,获得属于自己的“线”是多么的不易呀!


    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线”的形成。无疑为书法艺术家获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线”的独具特色,个性鲜明,未必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那么,就让我们对卫俊秀先生的“线”做一番美学分析。
卫俊秀先生在书法艺术上虽然受过历代大师的影响,而他始终未离开傅山这个根子。尤其是傅山的线条,对他影响最大;而山崖上左右盘绕的野藤条使他眼一亮,才形成了“新”的线条,也构成了他与众不同、个性鲜明的线条特色——苍劲柔韧,左右盘绕,宛如老藤,状若“蛇形”。


    英国著名画家、文艺理论家荷迦兹,通过对各种类型线条的美学研究认为:“蛇形线赋予美以最大魔力。蛇形线是一种弯曲的并朝着不同方向盘绕的线条,能使眼睛得以满足,分导眼睛去追逐其无限多样的变化,如果允许我这样说的话。……这不仅使想象得以自由,从而使眼睛看着舒服,……我把它叫做动人心目的线条。”(《美术丛译•美的分析》1980年第一期68页、73页)不难看出,这段“美的分析”自然有其正确,有其合理的成份。中国书法艺术的“线”正是具有这样一种美的线条,也正是具有荷迦兹最为推崇的“蛇形线”的艺术。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中国的审美观和西方的审美观在这一点上却能不谋而合。中国传统书论在提及草书时,同样喜欢把它和“蛇”连在一起,多次用蛇来进行比喻。


    “若欲学草书……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
    “疾若惊蛇失道……乍住乍引,任意所为”(萧衍《草书状》)。
    “其痛快处,如……惊蛇入草”(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草(书)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来不可止,去不可遏。古人观蛇斗与担夫争道而悟草书,……可见草体无定”(宋曹《书法约言》)。
    “矫若游龙,疾若惊蛇,……千态万状,不可端倪”(《草书韵会序》)。
    如此之多,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蛇”,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不然,如果我们将古代论草书中似蛇的比拟和形容,集中起来看,不难看出,他们不仅在描述蛇的外状和蛇的 “形”,而是透过“形”的外表,道出了草书“理”之所在。
    如果我们用以上荷迦兹有关“蛇形线”的美学分析和我国古代以蛇来形容草书之“理”,观照卫俊秀先生的书法线条,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线”具有以下美学特征:
   

    一、生气勃勃,健康向上的力感。他的线条每时每刻都在“腾”,都在“赴”,都在“往”,都在“复”。情感饱满,充满动态,充满了活泼的生命力。
    二、钩连不断的笔意。他的线条,乍驻乍引,或藏或露,欲断还连;或断或连,笔断而意连;气息畅达,气韵生动。
    三、不可端倪的变化。他的线条,任意所为运笔诡谲,若龙蛇腾雾,千态万状,灵活多变,虽无成法而自有法在。
    四、抒情达性的自然流露。他的线条,或“疾”或“涩”,恰到好处;行笔自如,随手翻转,得于心而应于手,淋漓尽致的抒写情性。
   

     坎坷的命运,突降的不幸使卫俊秀先生得以如愿补尝,他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线”,以独特的书法语言塑造了自己的艺术形象,并获得成功,确立了一个艺术大家应有的历史地位。


    艺术大家的成功,除其自身的诸多因素以及对艺术本体的感悟外,群体文化氛围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王羲之所在的东晋,颜真卿生活的唐天宝年间,于右任所处的民国时期,都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氛围。按卫老的年龄,当与西安画界的石鲁、赵望云;文学界的柳青、杜鹏程、王汶石、胡采;以及书法界的刘自椟、陈少默诸大家为同时代的艺术家。他们之间,也许未曾有过真正的面对面交流;但是,相互间的艺术作品、文论的交流、借鉴、学习以及潜移默化的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借鉴、促进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学术气氛、构筑了同一历史时期,取得艺术成就不可多得的“自然环境”。


    综上所述,卫俊秀先生书法艺术线条的形成,首先得力于他坚韧不拔,刚直不阿的品格和矢志不移,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即书法家主体意识的体现——人格的力量。其次,在人格力量的作用下,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必然结果。再次,群体文化氛围,以及相互间潜移默化的作用,无不为书法家的成功推波助澜。简言之,讨论卫俊秀先生书法艺术线条的成因,倒不如说那是人格力量之使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1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部书坛巨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卫先生作品欣赏:

卫先生作品欣赏:
1dXGrCAwMDk=_KO7gkMdw0Fcj.jpg
20070515_ba43f55d5946632f55e1vIFdLz0joXup.jpg
20070515_92294e66decbe4a3c0dfydjcTZi5MmTs.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9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em2 em2 em2 em2 em2 卫俊秀是我敬重的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8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6 巨剑 的帖子

是啊!他老是吾辈做人的楷模!!!em13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0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很收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8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事贵自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卫先生书法欣赏:
20070515_efcc49072f50599e68cctFK0iusLcbSt.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