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4-9-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6686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4-4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续)
在兰亭论坛诸篇文章中,“魏翰邦对话”和“邱振中致魏翰邦”还是相当精彩的!所谓精彩,魏翰邦对话观点鲜明,言辞激烈;而邱振中棉中裹铁,以守为攻。魏翰邦何须人也,(百度知道)魏翰邦是土生土长在甘肃、名声叫响全国的青年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1967年生,他是凭着自己在书法实践上的鲜明个性和书法评论上的精警深刻,被全国书坛所瞩目的。魏翰邦现为中国书协会员、省青年书协副主席。而邱振中者,1947年生于江西南昌,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依次于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美院、日本奈良教育大学、中央美院执教,现为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中央美院教授。其代表著作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书法美学引论》等。他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瑞士日内瓦、日本奈良、美国洛杉矶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书法艺术展览。论年龄,这是一位长者与一位年轻人的交谈;论身份,这是一位权威学者和一个后起之秀的对话。因此,这个“对话”是十分引人思考的。
) S: v+ T f9 P1 M$ ?* u, m2 G
$ W- ?$ K" n, A. z- W3 x 点评1:艺术有没有自身发展的轨道。“什么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轨道’? 艺术的历史只是一种存在,不存在所谓的‘轨道’,只有写下来的、变成观念的‘艺术史’中才有‘轨道’之说,但每一位撰写者都有自己所归纳的‘轨道’。”。“——每一时代都有一种新的对传统的认识,坦率地说,真正能代表我们时代认识的书法史还在孕育中。就是说,今天所能见到的关于‘轨道’的陈述,都不足以作为我们信任历史的依据。”(邱振中语)
/ ~. b) }/ s+ v z
* D) L4 g2 Z2 _: v3 |# B9 p0 h 魏翰邦先生讲的“轨道”可能还有其它含义,但本人认为,“轨道”即是规律,是法则,是“道”,书法同其它艺术甚至所有事物一样,是应该有其自身发展的轨道或规律的。艺术史是对某一艺术门类群体发展规律的时间轨道的记述,它确实具有邱教授所说的“每一位撰写者都有自己所归纳的‘轨道’。”但艺术发展的轨道不能同艺术史混为一潭,正像历史只能记述历史发展的现象一样,真正能揭示历史发展之规律的应该是哲学。邱教授所说的“真正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认识的书法史还在孕育中”的话很有意思。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为中国书法勤劳耕耘的学者的宏愿:重写书法史。但我认为,书法史在人们的心目中,勿劳重写。当代学者的任务,是能否在纷纭的历史史实中去提练规律,指导当代书法,而不是编写“一部新的书法史,需要对每一个时代的代表作者和代表作品重新进行选择和解说。”8 M# }+ _' n+ _0 T# s
7 |7 D' v% j/ W& K 点评2:30年没能产生大家。30年对于艺术史来说只是一段不长的时间,任何堪称“大家”者,都经过不止30年的准备。30年不出“大家”,是一件正常的事情。30年的沉寂是一位杰出艺术家必须付出的代价,30年的等待是一个社会必须付出的耐心和宽容。如果一个社会过于急迫地催促一位有希望的艺术家成为“大家”、“大师”,会不会在他周围造成一种急功近利的氛围?(邱振中语)
6 Y! N+ J- b' ^) y* e# c0 _; x$ i. O: G7 `4 o! O, Z7 c/ n" a
2 w& C: u3 L, _2 A0 a* d
不知道魏先生说中的“大家”、“大师”是什么标准?去年,启功先生仙逝,书法界悲痛地送别这位“大师”。如果启功先生能称得上是“大师”,那他不是这30年中出现的吗?邱教授的解说虽然有些许道理,但仔细想来也是无奈。30年对于书法史来说是短暂的,但对于艺术人生来说是漫长的,一个人的艺术年华能有几个30年啊!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大家”、“大师”,像“宋四家”明初的“三宋”,明末“四大家”,清初的帖学“四大家”等等,都应该是在那个当代名世的。当代书坛的确没有“大家”,这应该引起思考,并对当代书法生态进行研究,要创造一种环境,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9 E9 U- n8 P. }
! k3 C1 ]( h' z" P% D7 [, o
点评3:关于书法创作之“创新”。书法中的“创新”大致有两种:一,在传统的思路上做小小的推进;二,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的变革。我觉得书法界还是有不少积极的探索者。第二类探索者往往对第一类探索者不满,觉得他们保守,但这一类探索自有其重要意义,而且进行这一类探索的作者需要做更长期、更细致的准备,鉴别他们的成就也需要更多的耐心。“不敢轻言创新,不敢轻言个性”,对于他们,也许要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邱持振中语)" R0 g n2 Z' V. n0 Y
; u' ~8 y0 {0 j6 L! T ~. q
是的,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邱教授把创新分为“小小的推进”与“大的变革”两种。其实,此两种难道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本人以为,当代书法创新应该包括书法理论创新、书体创新、技法创新若干层面。翻开书法史,给我们后人留下深刻影响的,正是在书论、书体、技法诸方面有创新的。当代书界有一个大的误区是较普遍的认为书法家只是书写艺术的创作者,重形式,轻内容,重作品,轻理论。孙过庭的书艺可能比不上王羲之,但谁能否定《书谱》对中国书法的贡献呢!
?% _1 }# u- l: G4 n+ n2 n' x9 s* G9 U/ H7 {" @" X
6 ]" [6 A# i3 t3 D/ w* W6 M% X, ^" g
! u# @' E! m, t, Y$ n) C8 {# A: _9 ^/ a' l
, L3 N- ~9 o6 z: j- |" V
! P9 s( k# K" v- Y& V
/ s& l6 |! S8 l) m+ f4 N3 r: M& c[ 本帖最后由 红荆藤 于 2007-4-4 13:5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