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025|回复: 3

[分享] 走近杨仁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o5 c3 `' E- c) \走近杨仁恺
* B' j' |4 v, Y9 ^; p ; `* d; \0 a1 ?8 Q+ c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与辽宁省博物馆终身名誉馆长、我国著名文物鉴赏家、国务院书画鉴定组成员杨仁恺先生,有过三面之交。
! u" P- v. _) e, }; X- i  他是应“中国英台之乡”——浙江上虞古越轩主、著名收藏家杜金康先生之邀,而到此作短暂访问的。其时已年届88的杨仁恺先生,风尘仆仆从外地赶来,不顾旅途劳累,品着“觉农舜毫”香茗,便向我打听上虞的风土人情,尤是要我细说当地的文化特产。当我如数家珍将大舜、王充、嵇康、谢安、倪元璐、夏丏尊、马一浮,将曹娥庙、春晖园、祝家庄、天香楼等文化人物、人文景点一一介绍给他时,这位大家竟推托着金丝边眼镜框,突然睁大了眼睛,“呵,上虞,了不起的上虞!”( `& _" g# X2 A
  仅仅只有两个多小时的倾心交谈,我们似乎成了一对忘年交。而上虞宾馆的聚餐,尤是在酽酽的女儿红酒香的弥漫中,则更令我渐渐走进了杨仁恺先生心灵深处,让我有幸聆听到他那与鉴赏、鉴定事业一起同频共振的情感脉搏……
8 Q( E, K% F) d' d; T/ h( U  半个多世纪的书画鉴定生涯,令杨仁恺先生走过了一条壮丽多彩的人生之路,留下了许多为人崇敬的佳话。他从当年的巴蜀学子、琉璃厂青年文物爱好者到全国乃至海内外著名文物鉴赏家,不仅写出了60万言的《中国书画鉴定学稿》,为该学科建设付出了毕生精力,同时,还写出了著名的《国宝沉浮录》和百余万字的《沐雨楼文集》。
0 V' d% x' V7 J' u8 Q" h  历史被涂抹着,哪怕一书一画,真与假困惑着人们,赝品否定着真品,道德堕落者不断在制假,鉴定者的乐趣和智慧便在这真与假的辨识中得到满足和挥发。翻开《国宝沉浮录》,让我们看到了杨仁恺先生在抢救国宝中的亮丽身影。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三天,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准备从东北逃往日本。在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有一批稀世珍宝,是当年北京故宫内秘藏的历代书法名画,数量多达100余件。7天后,溥仪在沈阳被截获,这批书画也一同被缴获。1952年,就在东北文物处对这批书画进行整理鉴定时,37岁的杨仁恺先生从三件《清明上河图》中,发现了其中由张择端绘制的真品。
7 b) X7 h9 S9 f2 {3 ^: m7 `  真品,其实自北宋以后就失传了。民间流传着许多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他们临摹的是否就是张氏原作,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凭着文献里的记载,“从历史根源里边,从印象里边”,杨仁恺先生独具慧眼,一眼认定其中一幅“是那个时代的作品”。说到当时的发现,杨仁恺先生显现了童真般的兴奋,眼睛里似乎有一种东西在闪亮。是啊,他鼓掌叫绝——为此生有机会看到这国宝,为自己替国家鉴定国宝。“比文字稿生动,它形象得很!它反映了800年前的北宋社会,800年前所有的生活都在那里面”,杨仁恺先生眉飞色舞、喜不自禁,似不减当年。
4 q7 t+ ?! P* h. V2 v! p3 U6 b  因为《清明上河图》的发现,从此,杨仁恺先生的名字便与《清明上河图》连在了一起,他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以后,杨仁恺先生又参加了抢救另一批国宝级文物的工作。当年,在长春市公安局的协助下,他进行了异常艰辛的清查。在近三个月时间里,他顺着线索逐一追查,奔走于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尔后,在调查小组的共同努力下,陆续追回了清宫散佚书画130多件。* `) ^  _5 N' h; a5 Z
  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寂寞的,艰苦的,远离热闹、掌声和鲜花的,是往往要搭赔上大好的青春年华却无论做得多么出色,也是少有人喝彩的,譬如书画鉴定。然而,杨仁恺先生很是知足。他说,经我鉴定的文物不计其数,从这点来说,我这一辈可谓前无古人,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东西,就凭这一点我就很知足了。杨仁恺先生的“知足观”,无疑是建筑在为事业作奉献基础上的,他甘愿寂寞,拒绝诱惑,这怎不让人肃然起敬?
- |8 z' ]' P% o  古代书画是文物的一部分,而文物则是一部物化了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我们与遥远的祖先联系、沟通的重要渠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意义难以估量,责任重于泰山。从这个意义上说,杨仁恺先生该是功德无量的。% i) @$ T( P; w* [$ w
  近年来,杨仁恺先生不畏年高,又先后两次莅虞考察。虽见其雄风犹不减当年,但毕竟已是耄耋之年,作为国宝级的大家,我自希望他保重身体,以便为国家多作贡献。想起了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83岁高龄时说过的话:“刚积累了一些东西,人刚成熟,理解认识刚开始深刻了,可是已到了快结束生命的时候。这是人类的不幸,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我认为人应多活几年,只有这样才能给后人多做一些贡献。”这是大实话,“多活几年”,健康长寿,不正是我们对杨仁恺先生的最大愿望吗?; m7 B) \& ^+ b1 ~4 _  U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幅杨仁恺先生89岁时给我题写的对联,虽是对我的鞭策,不也是其对晚年自己的激励么?要知道,杨仁恺先生所倡导的“知足”,指的自是生活待遇方面,而“无求”,指的当是个人名利官禄。这“知足”、“无求”,该是一种境界,是精神领域的一种超凡脱俗
 楼主| 发表于 2007-2-13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4 G( _+ ~6 r% ^6 H3 {
问家、鉴定家、书画家———我所认识的杨仁恺先生
5 @; L# E2 X: |9 h ( f8 A) d" r- m  c, U
和溪杨仁恺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书画鉴定大家,我获交杨老已十多年,每值奉手多承教益,于是对杨老的认识,也就逐渐加深。我深深感到,若要稍稍全面地了解杨老,仅仅从书画鉴定方面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尽管他是国家五大鉴定小组的专家之一,是举世公认的大鉴定家! ) ~5 ?' A7 E, k* a- s& N' y! G$ z7 H
  现在我所认识和理解的杨老,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不能忽视:第一,杨老首先是一位大学问家、大研究家。他著作宏富,我曾先后拜读过他的《国宝沉浮录》、《沐雨楼书画论稿》、《沐雨楼文集》(上下卷)等大著,深感无限敬佩。杨老有关书画的论文,都是一篇篇内容充实,论证严密,结论正确而令人信服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我读后受到很多启发。例如他论证《簪花仕女图》是贞元时期的作品,把画面上所有的事物,都一一作了严密的考证,他的文章所展现出来的,简直是贞元时期的一幅上流社会贵族阶层的生活图画,令人无比信服。他在考证到图中的“ 犭呙子”时,一直追溯到杨贵妃爱养犭呙子,某日玄宗弈棋将输时,贵妃放犭呙子乱局,从而证明在玄宗时代,唐代宫廷早有豢养“犭呙子”的风气。因而到贞元时期画中出现犭呙子是很自然的事情。杨老的这个论点,自是不刊之论。这里,我还可帮助杨老,补充两条直接的材料。一是关于“犭呙子”的材料。《全唐诗》卷三百四十六贞元诗人王涯的《宫词》说:白雪犭呙儿拂地行,惯眠红毯不曾惊。 6 _6 X5 l/ G$ K: P. J. H
  深宫更有何人到,只晓金阶吠晚萤。《全唐诗》介绍王涯说:“王涯,字广津。太原人,博学,工属文。贞元中,擢进士,又举宏辞。”可见,贞元时期宫廷里依然宠养“犭呙子”,因此犭呙子出现在这幅画里更为贴切了。
, ~3 m; Z* k: M3 X/ n1 ~- H6 `  另一条材料是关于高髻的,《簪花仕女图》里妇女的发髻是一种高髻,其发式是自鬓向上挽,高高地立于头顶,有如一个高冠。有的研究者认为当时无此发式,恰好还是这个王涯的宫词说:一丛高鬓绿云光,官样轻轻淡淡黄。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1 @! x2 s( ^7 A% N6 r1 {
  诗的第一句“一丛高鬓绿云光”,非常贴切地写出了当时宫廷贵妇人高髻的风仪,对照着《簪花仕女图》,这句诗简直就像是为这画里美人的高髻所下的注脚。由此可见,杨老定此图为贞元时期的作品,正是一锤定音,释尽疑点。
, J6 G6 l5 _* Q! g' ~! D  杨老对于《李成寒鸦图》的分析,对于《魏晋书风和王羲之父子书法风貌》的分析,都能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读后令人叹服。而这些文章和上面所举的著作,恰恰证明了杨老是一位大研究家,大学问家。
- c) @4 V7 i0 ^% {  E2 }2 ^  第二,杨老当然是举世公认的大鉴定家。然而,杨老的大鉴定家的地位和荣誉,首先是建立在他渊博的知识、学问和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上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性的问题。先师王瑗仲公曾赞叹杨老说:先生既淖及书画之理致,进而鉴定古书画,尤于古画,能以神遇。尝谓初熟于画史,既一一寻其根源,并前后藏家,然后察其结构、笔意、印章,与夫纸本绢本之年代,则百不失一矣。人见其若望气而知,而不知其淬砺目力,盖数十年之久也。 0 {3 }4 b* x. ]
  这里“熟于画史”,“一一寻其根源”就是一项艰苦的研究工作。他的“淬砺目力,盖数十年之久”,也就是从艰苦而深刻的研究中锻炼出来的识力。我尝从杨老游,观其鉴定书画,往往只须展开数尺或三分之一,即能识其真伪优劣,所作题识,更是援笔立就,不加思索。非不思索也,而是杨老目力所及,早已成竹在胸也。此种本领,是他深厚的学识和数十年的实践经验的综合。所以杨老又不仅仅是一位大学问家、大研究家,而且还是一位实际经验非常丰富、目光如炬的书画鉴定大家。 . W. g/ i/ _: n) z  F4 a
  第三,杨老不仅仅是学问家、鉴定家,而且还是一位书画家。杨老于绘事,初法宋元,后师造化,由山水而旁及花鸟草虫。杨老的书法,王瑗仲师也说:先生于书,初嗜苏长公,喜西楼帖,后及石门颂,龙门二十品,复合汉碑晋帖为一冶,凡数十年,所造益雄奇。 % k: W8 S& a9 Q* t' g$ u7 Q
  瑗师所论,确是的评。我看杨老为所摹徽庙花鸟册所作的跋,初一展卷,宛若东坡手笔,可说是形神俱似。夫世之学东坡者,学其《天际乌云帖》者有之,学其《赤壁赋》者有之,皆于字体扁肥处求之,虽可形似,终嫌板刻。而杨老所书,端静沉着,流利洒脱,一似东坡书简。其所作《竹西》两篆书,真从李阳冰来,其挺拔秀劲而又超逸有书卷气,非胸中有诗书者,不可能有此。   E, t) k7 J1 ?. S
  杨老所作行草,则纯是学者之字,无纤毫书法家习气,是以更觉可贵。
8 `" f4 \% \, E' F1 ]  杨老以上三方面的成就,是并列的而不是次第的,尤其一二两项,是互为因依、互为补充的,这一点必须正确理解。
' M, }0 ^4 S5 u- L  特别可贵的是杨老的这些巨大成就,都是从自学中艰苦奋斗得来的,是实践出真知,而不是从课堂中得来的,这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 T* S& J* o2 T  V2 e: ?$ X  杨老虽然著作等身,学识渊博,而却平易近人,谦谦君子,与人接,和煦如春风,温暖如冬日,而终日孜孜不倦,不遑宁处。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生,完全贡献给了祖国的文博、文化事业。所以我希望读者在看到杨老卓越的书法的时候,更应该知道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大研究家和大鉴定家!
$ }% D$ J7 c/ Q) x1 @" \5 L7 U5 K  宽堂冯其庸拜撰于京华瓜饭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说!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4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先生真的堪称大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