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312|回复: 12

由吴冠中"论笔墨等于零"引发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4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所谓"笔墨等于零"------即一切材料,工具等物质均可作为艺术家创作手段;并且包括"笔墨"!.....吴犯了大错误!!!错在他用西方艺术观解释中国艺术<用西方的"笔墨材料"观解释东方的"笔墨艺术"观>....观察西方----从主张"虚无主义"的未来派开启"反艺术"潮流,到达达主义,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等...架上(油画等)艺术已然不再是西方艺术的主流,但是西方艺术强调才料,工具的随意性,崇尚艺术作品的泛物质化,越演越烈.......但作为中国画的"笔墨"和更纯粹的文学(文人)书法(笔墨)---同源一脉;它更具精神性,更有形而上的意涵-------在中国书画家看来:笔墨不等于零!----永远不能!!!% G) S) q8 f8 w* A4 G/ u) ?
8 b% h# F, {1 q: Y) D9 m* }% \* e$ m
[ 本帖最后由 dou_客龙 于 2007-2-5 23:07 编辑 ]
IMG_0981.JPG
IMG_098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在西方艺术家看来--笔墨就是物质材料,是一种形态;不为所用.则为"零"!!----此角度看----吴说的也对!!!---东西方艺术各具魅力....也在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4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将笔墨仅看作是材料是不对的。事实上远没有那么简单,吴冠中的话也好象不仅于此,注意看他的采访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墨既是物质形态,(作为国画的艺术手段)也具有它特殊的精神内涵----它有两重含意!---------(以上已说明!)至于吴更深层问题;涉及到继承和发展.创作观念.工具形态,手段,个性化等等...不在赘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准确的说法:笔墨做为物质形态可以是"零",作为精神形态不能是"零"------西方艺术家可以把它当作材料随意使用它,而中国艺术家则要下笔有由---这是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情怀!!!.......................................................我们可用一个数学模型表式一下东西方对笔墨认识上的差异:西方艺术家普遍认为:设笔墨=1 则 1+1=2   中国书画家认为:设笔墨=1 则 1+1=n  ( n表示任何实数)
$ }/ x7 A5 ~/ _) ~( C
" y/ O/ ]# ?. t+ s$ o$ I7 O5 z0 M1 L[ 本帖最后由 dou_客龙 于 2007-2-6 13:2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4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ou_客龙 于 2007-2-4 19:19 发表; Q: }" ^# F5 j0 V6 E, l% P& R% v
准确的说法:笔墨做为物质形态可以是"零",作为精神形态不能是"零"------西方艺术家可以把它当作材料随意使用它,而中国艺术家则要下笔有由---这是中国特有人文精神和情怀!!!
/ Q! g5 W0 @" o% q  Y% f0 n
同意你的观点!但这其实就是改变了中国书画传统中笔墨的含义了,就向何祚休谈五行一样,把五行简单认为是现实物质世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西方文化艺术冲击;有人倔犟自守,有人照单全收,有人虽守住底线,也盲然无顾,不知国画的前途在哪里........吴老属于中西调和派;他明白继承传统艺术,确实是一条畏途!前贤们创造的巨大精神才富,如一坐坐高山大岭,后继者极少能走到头,走出头!大师们----或为隐士,或为高僧,或为天寿很高者---往往成熟期很晚....风格化,个性化的艺术作品相对少!反观西方,艺术流派.风格样式异采丰呈------同样是从艺者,为何东西方有不一样的结构和结果?-----这也是吴提出"笔墨等于零的"动因......再向内,反观中国画的形式特征,创作规律,吴认为------如能击碎"笔墨形式"的外壳;直取"内核"------无疑,将为国画艺术开辟一条坦途!这颇似南北禅,北禅讲渐悟,南禅讲顿悟---用南禅的方式--直指人心,直取"内核"!----做起来虽也很难;但也是一种方法论!!!
9 k# q, m, J7 Z; [/ P" Z5 @% k: m! ?6 q
[ 本帖最后由 dou_客龙 于 2007-2-5 23: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分析...也可得到这样一种结论:西方人对笔墨形式的认识还处于婴孩时期(除个别顶级大师如毕加索.米罗等).艺术家们不自觉把他作为材料工具或形态样式,加以使用加以组合......偶尔也能被一些"天才们""涂鸭"出令人称奇的作品-----这种"偶然现象"--往往能迷倒中国那些盲目尊崇西方艺术的"前卫艺术家们"(比如最近国美搞的"书是书非展")........而中国人对笔墨形式的认识,是西方人难以企及的----它深刻的哲学内涵,人文内涵.情感内涵----达到的艺术高度---西方只能望其项背!!!伟大的毕加索对到访的张仃说":...真正的艺术,在你们那里!我要懂书法,就不要再画抽象画!!!"----确实,西方大部分艺术作品是材料堆出来,尺子量出来的..................反之,中国艺术家们对(笔墨之外的)工具,材料的使用.发展,实验性.多样性.丰富性不如西方------这一点西方一直走在前面!这或与国人过度迷恋国画书法,艺术家们过度迷信笔墨有关.......
% D0 A( h( \% k1 D+ B; l
% \. w0 G" b3 Q$ m* `. K3 ^[ 本帖最后由 dou_客龙 于 2007-2-5 23: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从一个侧面大概描述了中国和西方艺术的差异.其实西方艺术最大特征(或说优势)---在于它在艺术材料探索和使用上的无限可能----从艺者从接受美育开始就灌输这种开放性的理论;这极大的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西方不乏各种流派的大师,更有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前瞻性!中国与之相比,一代又一代艺人埋首笔墨,上下求索耗月穷年,苦寻艺术真谛:其实在笔墨之外还有更广阔的艺术天空,更丰富的创作源泉,更多样的创作手法,和随时代不断更新的技术材料...........但这些中国人忽略了.........保守了,落伍了........从此处分析:吴提出来"笔墨等于零"----有它更深的思考---更有它划时代的意义!!!' X4 p9 h! p1 T7 y' l' u6 S

1 ^+ A5 D" }& Z: f6 G9 Q* B[ 本帖最后由 dou_客龙 于 2007-2-6 00:16 编辑 ]
IMG_098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6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林风眠到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这一代艺术家,在对本民族艺术,继承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具有时代特征!更加个性化.风格化的作品!他们均接受过法国文化艺术的熏陶...能敏锐地触摸到西方艺术思潮的脉络...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尝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创作形式和手法上,(不同与水墨画家)不是单纯起于笔墨,止于笔墨:而是对西方绘画材料,技术.形态样式....-----为我所用,大胆探索,极负创造力地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极富才情地传达出东方艺术的神韵,诏示出中国艺术家不拘与笔墨;不拒于外来形式的融合精神!!!在此方面,西方人,也同样在学习东方艺术成果,甚至非洲,拉美的土著艺术也被他们借鉴.....西方人开放的胸襟,使他们前所未有地引领着世界艺术的潮流......
% I( C; [# A4 F4 j* T) P# }* ]# [6 i7 i0 i2 k
[ 本帖最后由 dou_客龙 于 2007-2-6 21:29 编辑 ]
1124116448.jpg
img200609271721113_0uB5AuMKmbQG.jpg
IMG_097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