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479|回复: 13

擒龙术与解剖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3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擒龙术与解剖法" W, W% o. [, n6 l' H" `" A
: }% G+ w" s/ V% q5 R
                            擒龙术与解剖法
5 X/ Q/ m9 n4 \3 ]" H% s
9 e: a& M, z  v$ c% x+ X      在阅读过无数的文章后,我认为,探讨一个问题,或传递一种思想的行文方法,相对可以分成两类,我将它们命名为:擒龙术与解剖法。) G- }" b4 ^8 r$ l5 p7 a
      擒龙术就像一位高手与苍龙之间的互搏,最终的目的不是将龙杀死,而是为了将它降服,探得骊龙颔下的那一枚千金之珠。
# M* F0 X; P2 y" r! \      擒龙术作者面对的始终都是一条神出鬼没的活龙,较难把握,所以,经常是直接将龙擒住,或者多用比喻,甚至寓言,使之显现出来。这类方法在早期的开创者中常用,如《老子》、《庄子》中的文章。8 g; W9 \! F/ S5 d: l- W7 z
      而解剖法作者面对的通常只是在地上的爬行的蛇类,捕获后,将它杀死,然后进行层层的解剖,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的组织结构等。如今的海量论文常用的方法。
$ r& v; j2 X) r4 R+ S& q' A- M      当然一些也有擒龙术解剖法混用的文章。
! g! `! G: F& M/ R2 K. ]      擒龙术是无法之法,可以意会,不易言传;
  ^1 l, o- L0 U3 S6 K      解剖法是有法之法,可以传授,按部就班。. _7 D: [5 B- ]- `7 X! \
      在这个“擒龙术”几近失传的时代里,我更希望能够看到一两场十分精彩的擒龙表演。. E# S' g( y/ i4 Q" w

0 ?% g7 b+ `6 M0 p5 \
+ l# Z: c; x, ]% `, Q; I+ A7 S" I  Q( `2 Z
) m* ?! A/ W1 \  z" n" N- l8 F
8 V" o4 L( U+ `  `
: S: O4 y9 @# a3 w: y
5 q8 N" r% K, }: M5 n

1 ~. ]. \0 G5 I1 Y5 E4 M  V
2 h" G% Z, t4 H; M* b
1 ?% ~: k" R0 V1 F& p% Z      后记:前一段时间,在书法江湖网上,探讨有关书法学术规范问题的帖子比较热闹,我也在朱中原先生《关于书法学术规范》一文的回帖中说道,“杜甫之后,旧体诗的格律越来越完善了,但好诗也越来越少了;八股文的启承转合越来越顺溜后,好文章也越来越少了……”之所以这样说,我也有自己的思考。如今对书法等人文领域的理论文章强调学术规范,我认为,既有由西方强势文化所形成的“话语权威”,向东方所具有的独特的思考、行文、表达方式,形成排挤、压迫的力量;也有在科技领域相对适用的所谓的学术规范,形成“霸道”,向人文领域渗透的原因;更有所谓的学术利益共同体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等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s0 c. ^% A0 U: F      书法应该算是一门艺术吧,有关书法的理论文章也不妨写得艺术一点,不要被所谓的“学术规范”所束缚。看看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理论杰作,如《书谱》等本身是一篇很有文采的作品,而阅读如今的书法理论文章,大都枯燥、乏味,甚至面目可憎。7 C5 w& ~- N& K
      “说的深刻”与“说得精彩”其实是可以合二为一的。
# `. K" p4 l4 t0 ]+ P* g( P      所以,我认为,对书法等文艺类的理论文章过分强调所谓的“学术规范”之类,弊多利少。
发表于 2007-1-23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hao 。好。顶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3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略显深奥的理论观点,得细看看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3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妙!
2 `% i* H- w" \' _1 I) z& ]- R! ~/ q" w这也是东西方思维的区别.
% X4 P: x3 U, I7 c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4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人之为文与西人略有不同,我国以诗歌为第一,故小说鄙为小道之说。
: [% a- x5 q8 `我国的文艺理论多如虫兄所言之擒龙术,其文也美,其意也悠长。西人学术多以科学剖析,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即见即证。他们不懂老子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5 D( o( E* v$ _1 _- J6 B
书法,心画也。其心可如原子之细小,也可如宇宙之无穷。则书法依西理,难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吴wuandong 于 2007-1-23 16:01 发表+ _. Z3 X; F$ E1 o
em1 em1
2 R; y' k6 @" k& r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7-1-23 18:33 发表
! n3 }; X$ |" Y; S+ ~这是一个略显深奥的理论观点,得细看看再说
6 n/ R+ N# R5 ]
细看后不要忘了说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抱朴散人 于 2007-1-23 18:44 发表- B2 U6 p7 U& u  R: C, u
说得妙!
7 f5 p$ _# W: X  Q, F1 c, }这也是东西方思维的区别.9 J& L) V4 e9 A; L0 W; D1 ?3 ]
em1 em1 em1
7 ]8 c7 U! @+ o* U( Z
谢谢置顶。
0 |) t/ j* p/ T" m" R& h9 H东西方思维的区别可展开的话题还有很多,请抱版也不妨说一些高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丁剑 于 2007-1-24 08:53 发表
+ ]2 M/ z' q1 q8 _' ^我国人之为文与西人略有不同,我国以诗歌为第一,故小说鄙为小道之说。/ x" `6 c* y/ s# @6 x4 E0 r; K
我国的文艺理论多如虫兄所言之擒龙术,其文也美,其意也悠长。西人学术多以科学剖析,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即见即证。他们不懂老子讲: ...
8 L* x/ Z: l9 T0 [/ T8 _
小说在中国被捧起来,也就是近百年的事。我想离“明日黄花”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拙作中的表述得不太清晰的问题。要说清楚这些很难。试一下吧!/ o4 y0 W7 _0 z. S
      “擒龙术”之所以精彩,有三个关键词:龙,高手,互搏。缺一不可。
' y% Y# D4 G( r: _% D# }' b# n$ u      首先说“龙”,打一个比方:7 m$ z5 l% r5 |+ \) S, M% r/ ]! v( Y
      比如“日心说”,在哥白尼以前的时代,人们对它的认识,如同云中之龙一样,甚至是科学家也只能偶尔见到一麟半爪;而在如今,“日心说”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常识,像一条地面上的爬虫。
: y+ U. c1 R  ?; u" Z      再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之“道”,在老子那里是一条“龙”;而在如今,我们的眼里仍是一条神秘莫测的“龙”。
$ {# l% y' N7 N% f( d      “高手”就不要作太多的解释了。比如良医与庸医的区别,同样是“望、闻、问、切”这几招,获取的信息就大相径庭。
5 T; b! S9 E; ]% f- h" i# Y: b      “互搏”也有几种可能:2 z2 n& n4 G% o  V& R
      一是将“龙”擒住了,取来了颔下之珠,并以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展示了出来;
+ d5 _# r1 A0 E, y& u' r/ S4 E      二是将“龙”擒住了,也展示了颔下之珠,但我们并不很理解,如中医的“经络之学”等;
4 J, x4 {, x  U5 y: W7 |) |5 V      三是与“龙”进行了精彩的互搏,但并没有将“龙”擒住,但存下了精彩互搏的身影;+ F% W4 g4 _( P9 Y$ X7 u
      四是只是看到云中之“龙”的一麟半爪,自己在那里手舞足蹈地“表演”一番;
6 @) f* v; T" s1 @! I) T5 @      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