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3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览至上- @1 }" H7 s9 U) Y" h
% b. R$ a2 @3 j* i, S) c 艺术作品需要通过一定的展示形式向社会传播其影响,以体现其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展示形式则有展览、征集出版、报刊发表、电视音像制作,还有最新的英特网传播等。中国书法在新时期的振兴与飞速发展,“书法热”的焦点所聚在展览会上。众多地方性、团体性的各种书法展赛不用说,1 9 8 0年,全国书法界联合在辽宁沈阳举办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促成了次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并得以归入中国文联这一文艺界的大家庭中。中国书协成立后,迄今已领导主办了第二届至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届至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一届为南昌市书协和江西省书协联办的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邀请展)、第一届至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此外还举办了全国楹联书法展、扇面书法展、行草书大展、正书大展等,不同层次、各种名目皆备,真可谓书法艺术的“竞技场”,其应征者之众、作品花色之多、形式之丰富、艺术风格之多样,盛极一时,光耀书史。尤其是其展览形式由下而上形成了新人展、中青展、全国展三大层次,中青展和全国展又设了奖项,现又有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最高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奖活动,至此,中国书法的展览形式与评奖形式已十分完备。
; H; |- d/ K( o0 k6 I, c
. ^3 z6 h/ o9 {: p 每一次全国性的大型展览都牵动着千千万万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的心,极大地调动着他们的创作热情,而每一次的展览效应,都在书法风格及审美趣味追求上对其后全国书风的变化起着重大的导向作用。当代书坛,为参展、为获奖而创作,已成为每一位应征者的创作目的与创作动力。于是,许多中青年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每一次应征创作前,揣摩评委心理,预测书风流向,所作投其所好,投稿数幅、十多幅甚至数十幅,付出数百元以至上千元参评费也在所不惜,其结果,如愿者得意洋洋,落选者万分沮丧,如证券所中之众生相。常听人批评当今书法创作中的浮躁气、急功近利,亦有人倡扬过去士夫文人的作书风尚,主张提高学识修养,加强功底锤炼,这对于以参展、获奖为目的的众多作者来说,难以奏效,他们热衷于追逐时兴书风。学院中的书法专业,二三年制的专科、四年制的本科,短短时间,就要培养出达到入选全国性书展的青年书家,即使加上硕士生三年,甚至博士生三年,也才不过1 0年左右,就要培养出一个书法家,这决非过去一部帖临习数年的学书方法所能成的,故学院教学创新法,求速成,这也是书法成为纯艺术后所流行的“展览至上”的时代风尚所促成。过去的书家毕一生的修练磨成一种风格,只能作为历史故事来讲了,在当代已无借鉴价值。
+ @7 Z( Q, \9 A
. {, @+ a; \0 A; n0 w2 S, R& { 当代书法创作的变化与发展,其款式的新颖多样、笔墨技巧的丰富多变、个性风格的争奇斗妍,实远超前人,我们不要盲目地厚古薄今,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重大成就的历史意义与美学价值。同时有必要引起深思与探讨的问题是,在当代这样的书法创作风气中,如何不断加强我们的书法功力;如何充分地发挥我们各自的独立个性去进行创作,而不为全国各大展所导致的流风所制。书法界有一种看法:当今的中青展成了新人展,全国展成了中青展。这反映出相当一部分有成就、有影响的中青年书家不再投稿中青展,而众多未成名或名气不著的中青年作者对中青展的征稿则十分起劲。全国展的征稿已很少有老年名家应征,事实上,也包括一部分中青年名家。这一现象的形成,大体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落选挫伤了名家投稿的积极性。落选有多方面因素,有十分微妙的原因,但从作者角度来分析,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书法水平多年没有新的进步,一再重复老面孔,其创作消极被动,守成不变,久之养成一种创作精神上的惰性,反映在作品中便是灵气磨灭,呈现僵化趋向;二是作品具有远超时流的强烈个性色彩,不易被多数评委认同与赞赏;三是成熟的书家在其个性风格形成后,有一个巩固完善、走向老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其艺术由本来在形式表象上以强烈的动势、神气眩人眼目转向艺术审美的深层追求,故在形式表象上日趋平和沉稳,这在与众多夸张变形、动势很大、具有强烈的视觉刺激效应的青年资浅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显得缺乏形式表象上的强大竞争力,故易于落选。评选过程是匆忙短促的,作品的深沉微妙处只有在静心品味时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正由于此,展赛效应造成了当今书法创作普遍存在的浮躁而热衷于形式表面效果的取巧倾向。常见一些学书时间甚短的青年作者的作品功力明显不足,却能参展甚至获奖,也就是因其作品形式表象上具有新颖强烈的视觉效果,在短促的评审时空中获得了相当一部分评委的好感。第二个原因:在书坛已具有一定的影响与地位,其创作不愿再受评委好恶及某种风格倾向所制,自觉地退出竞争, 自主地寻求自我书风发展之路,在更高层次上完善自我风格。这一类名家,在作品展示形式上,转而致力于个展或数人组合的联展,因为这样的展览,不受制于人,可任凭自我性情和审美追求自由地进行创作。当代书法创作与展览形式密切关联。不少中青年名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最初未成名时,热衷于向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及其他形式的大展投稿,力求参展、获奖,以取得在当代书坛的一席之地。一但成名后,便自觉地退出这一类展览的竞技舞台,转而致力于个展、数人组合或由某机构邀请的联展,并投资出版作品集,以扩大宣传与交流。本次广东美术馆主办的“当代中国书法十二人展”亦属此类。通过这一类展览与交流,书家之间相互得到启发,在自由轻松、充满学术研讨的气氛中,在审美观念、创作思想上进行有益的碰撞,进一步思考个人书法与中国书法未来的发展。这一现象,在当代书坛正在越来越多地引起书坛名家们的重视, 正在形成流行的风尚。, `0 k5 n2 k; z2 ~# t
2 S- n- u) f# |" d
8 |" e. d! V% a0 X" O( }
- P, m. I+ `8 s, @6 t1 k! A'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