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6208|回复: 9

中国十大字谜之一 禹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1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这个贴子最后由狂草王在 2004/04/21 11:55am 第 1 次编辑]

这是禹碑,中国十大字迷之一,位于赵家堡城内,经过多位名家考究,释文还是一大争议..请大家试试?
发表于 2004-4-21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十大字谜之一 禹碑

和这个是一回事吗?
衡山《禹碑》

--------------------------------------------------------------------------------
    大禹,又称夏禹、禹,传说禹奉舜帝命,继父鲧治水,经13年的艰苦努力,用疏导的方法制服洪水,划定九州,立下大功。后取代舜帝,践“天子”位,都阳翟(今河南禹县),成为夏朝开国君王。在治水过程中,南抵苍梧,即宁远九疑山下。曾登南岳衡山,于此处杀白马祭天,仰天长啸,梦绣衣童子,授金简玉文,禹按其文治水,于是刻石以铭志,表示治水的决心。是石即后人所说衡山《禹碑》。
    关于衡山《禹碑》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晋和南北朝时代。晋罗含《湘中记》:“岣嵝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南朝宋徐灵期《南岳记》:“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夏禹导山通渎,刻石名山之巅。”二者所记地点不一,一说在岣嵝峰(即祝融峰),一说在云密峰。其后,许多文人墨客所述地点岐异。至南宋嘉定、绍定(1208-1233)年间,张世南《游宦纪闻》载:何贤良(名致,字子一)于嘉定五年(1212)游南岳,至祝融峰下,遇一樵夫说见过一石碑,有数十字,何推测是“禹碑”,于是请樵夫作前导,“过隐真屏,复渡一二小涧,攀萝扪葛”,找到石碑。他当即用纸拓摹。过长沙时,乃摹刻于岳麓书院后山巨石之上。又据《舆地纪胜》载,何贤良所拓《禹碑》“摹刻于岳麓书院,皆蝌蚪文字,凡七十七字。”唐宋以前南岳衡山是否有禹碑,或果真有大禹亲自题写的“真迹”碑,现在已无法考证,成为千古之谜,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而南宋何贤良所拓摹的《禹碑》,应该是真实的,非其伪造。由何贤良摹刻的《禹碑》至今屹立于岳麓山上,习称《禹王碑》,与史载相符,碑文共七十七字,形似蝌蚪,与篆文相去甚远,但与商周甲骨文和金文比较接近,应属商周或商周以前的文字。其所拓摹的《禹碑》原物,已不复存于祝融峰腰。
    自明嘉靖以来,诸家对岳麓山《禹王碑》的碑文多有释文,大部分字的译释是相同的,但其中有10余字,常常相左,文意出入也很大。现将最早的明嘉靖年间杨慎的释文抄录如下:
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
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长。
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   ,郁塞昏徙,
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1986年在云密峰的望日台旁所重新发现的《禹碑》,清人即已指出系“后人所刻,原非故物。”社会上留存下来的岣嵝碑拓片亦非衡山《禹碑》真迹。

(参考引用文献: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 湖南出版社出版 1994年12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21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十大字谜之一 禹碑

读今年2月23日“黄鹤楼”副刊上罗时汉、程涛平先生两篇富有人文情趣的谈武汉纪念大禹的文章,不禁勾起了对武汉禹文化的回望。
  在中华民族的先圣先贤中,大禹在民间广受传诵。他治水为民,疏导江河,三过家门而不入,垂范千秋万代。特别是江河交汇,湖泊纵横的武汉地区,自古洪水泛滥,当大水扑来时,大灾大难也如影随形地降临。往往在那“黄昏一梦中”,百姓就家毁人亡。因此,武汉地区人民对大禹治水的功业特别钦仰,世世代代积累起一种崇禹的文化心态,祈望着大禹以及继承大禹事业的人来保一方平安,战胜肆虐的洪水。
  武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已初步显示这里存有夏文化。4000多年前,禹和夏王朝的疆域或活动区域,已东至山东半岛,东南至钱塘江附近,北至阴山一线,南至江淮、江汉地区,武汉已纳入其中。
  大禹治水,在《孟子》、《尚书》、《墨子》等书中都有记载。《墨子·兼爱篇》云,大禹治水有西、北、东、南诸方,“南为江汉淮汝”一带。江、汉在禹治水范围之内。《尚书·禹贡》划天下为九州,凡九州的名流大川都说成为禹所导治。九州中的荆州就包举了今天的鄂、豫一带。不过,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治水能力,因此上述记载带有传说成分。
  据说,大禹从中原南下,到过长江中游治水。禹以息壤堵水取得成功,息壤是一种土,在湖北江陵南纪门外就有。
  大禹的传说也流传在武汉地区,武汉东西湖区柏泉农场有一座古井,井底有树根盘曲,状如双鱼,一大一小,头端有地下泉水涌出,树根如鱼游动。相传禹植柏大别山(龟山)头,根延伸到柏泉井中。在汉阳龟山东麓临江石矶,亦相传为大禹疏导汉水入长江之所,故名为禹功矶。公元十三世纪元军伐宋,元世祖忽必烈登蛇山,问对岸山下石矶叫什么名字?左右说叫吕公矶。又一老者说:自古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之所。世祖大喜。决定立禹祠于矶上,曰禹功矶。而民间则传说,大禹治水到此,三年未成,因有水妖作怪。后有一灵龟,直扑水妖,江水顿时平静,大禹治水得灵龟之助取得成功。这灵龟化成一座山,叫大别山或龟山。
  作为民间崇禹心态的反映,远在南宋绍兴(1131-1162年)时,汉阳龟山下的禹功矶上就建有禹王庙,元代、明代都曾重建。一时香火很盛。明末天启五年(1625年),在今晴川阁外又建禹稷行宫,将大禹和后稷同时供奉。后又有兴毁。清代同治二年修复。建国前后,禹稷行宫经风雨剥蚀,岌岌可危。1984年进行了大修,并在殿内树立大禹像一尊,还举办大禹治水事迹陈列。2002年,重塑大禹像,更加庄重端雅,唤起民众的钦仰。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年),人们将毛会建从湖南衡山摹刻的蝌蚪文禹碑立在禹稷行宫前。1984年重修禹稷行宫时,又将毛会建摩刻的禹碑残片及西安碑林所保存的毛会建禹碑摩刻,一并立于禹碑亭中,供游人观赏。
  除汉阳有禹稷行宫外,汉口也有禹王阁。据《汉口丛谈》所说,“禹王阁在集家咀渡口”。渡口在长江汉水交汇之处,来这里过江过河的人很多,渡口成为交通要道。而渡口旁的龙王庙一带,水流湍回,容易出险,因此,百姓在渡口处建禹王阁,以镇水求平安。
  建庙建阁供奉大禹,还有那些有关大禹的传说,深系着武汉人对大禹的情结。饱经洪患的武汉人需要大禹这样一位保护神,以求得家园的平安和福祉。这是民间崇禹文化心理的由来。动人的传说和美好的情结,并不就是信史,因此还有必要追踪一下夏代的武汉。比传说更有力的是关于禹征江汉的历史记载。
  武汉地区的文明并非从天而降,而是这一地区先民的创造。在长期的繁衍中,武汉地区既有嫡系的炎黄华夏部族,又有三苗、荆蛮、越等土著居民,这些土著居民也可能是炎黄系列的分支,或与炎黄部族并生的部族。可以说,江汉地区是一个多氏族、多部族聚居的地区,这些氏族或部族又处于流动、变异之中。他们进入江汉地区时序不一,居留不定,彼此间又发生交融纷斗。相对于中原华夏部族而言,江汉地区的土著均属南蛮,其中的三苗又是江汉地区主要民族。
  《战国策·魏策》中说:“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即今鄱阳湖,洞庭即今洞庭湖。这两湖之间,即今江汉平原,原是三苗的故乡。
  三苗形成之后,有的参加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但又和中原华夏部族发生争斗。尧和舜都征服过三苗。许多三苗人就融入了华夏部族,并改变了风俗习惯。但是到了舜的晚年,三苗不服从舜令其参加治水的调遣,舜很生气,命禹对三苗进行征伐,但压而不服,舜转而施以感化说服,使三苗归服。不过三苗势力很强的江汉一带,仍然对舜离心离德,不听号令,于是,舜在晚年亲自率众南征三苗,通过江汉平原,进入到湖南中南部。舜本人就死在征战途中的湖南宁远九嶷山。
  后来,禹又征伐过三苗,并打败三苗。关于禹伐三苗一事,见于《墨子》一书。禹的部队能征善战,打败了三苗,据说禹射中三苗首领,三苗大乱。遭到失败的三苗,除被消灭了一些外,一部分降服于中原部族,也有一些演化成江汉地区的蛮民。尧、舜、禹平三苗,使众多的原始的或奴隶制部落,慢慢地集结成为统一的夏王朝。
  我们回望禹征三苗的历史,可以看到大禹开启夏王朝,大力做了多民族统一的征战,开拓疆域,使武汉地区这一个三苗的中心地带逐步纳入夏王朝的影响和辖治的范围内。
  值得提到的是在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中,已初步发现一些属於夏代的陶器,为武汉存在夏文化提供了实证,这也可看作是武汉与大禹之间存在着历史渊源的实证。
  编者按:本刊2月23日刊发有关武汉大禹文化、3月15日刊发有关武昌老城墙的文章,涉及江城人文地理中饶有兴味的话题,引起许多读者关注。历史学家皮明庥和地方文史专家刘谦定二位先生专门写来了文章,对上述话题再作补充和引伸,今予刊发,以满足关注这些话题的读者需求。     □皮明庥
到汉网社区参与热烈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21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十大字谜之一 禹碑

赵家堡的岣嵝碑 返回

 
漳浦湖西赵家堡的西苑里,原竖立着一组由4片坐西朝东的花岗岩方石构成的岣嵝碑(现尚存两方)。每片碑高1.8、宽1.4、厚0.18米。全文77字,字体系古篆文,古怪难识,历史上一直被人称之为“奇字”,因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岣嵝碑源于湖南衡山的主峰岣嵝山。相传黄帝南巡衡山时曾留下“玉牒”,夏禹依其指点,制服了洪水,大功告成后,将“玉牒”送回岣嵝山,立下此碑,故被称为“禹碑”,即记载大禹治水的功绩。晋罗含《湘中记》说:“岣嵝山有玉牒,禹按之以治水。上有神禹碑。”《史记·夏本纪》说过夏禹治水曾经到衡山,但是否有神禹碑,却无佐证。
唐永贞元年(805年),大文豪韩愈由粤北上,路过衡山,登临游览,遍寻神禹碑,踏破铁鞋无觅处,失望之余,写了七言古诗一首《岣嵝山》。刘禹锡《寄吕衡州》诗也说:“传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千姿,秘文龙虎形。”仅仅是闻传而已。宋大理学家朱熹也曾到岣嵝山寻访岣嵝碑,终无所获,因此在《韩文考异》说:韩愈所谓“岣嵝山尖神禹碑”乃“传闻之误”。南宋王象之《与地纪胜》说:“禹碑在岣嵝峰,又传在衡山县密云峰”,连碑址在何也不敢肯定了。
传说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有个叫何致的文人,曾在衡山山间看到了禹碑,临摹下来。后来原碑毁坏,便翻刻在岳麓书院。以后,岣嵝碑的拓本便在河南、四川、浙江、山东等省传开了。明杨慎(升庵)及沈鉴、朗瑛、安如山等学者都有过释文。全文如下:
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以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振,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 :‘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岣嵝碑虽然记载大禹治水的功绩,但决非“大禹所书”,因为我国文字初始,笔划决不会如此复杂,金文、甲骨文可以佐证。由于晋《湘中记》已有记载,故石刻至少在晋代之先;然其弯曲缠绕,很像王莽六体书之一的“缪篆”,故疑其为东汉时人的作品,年代也算古矣。
赵家堡为何会翻刻岣嵝碑?实与赵范有关。赵范(1543~1617年),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至户部郎中。万历二年知无为州,修葺官署时,偶得出土的米芾“墨池”两字石碑刻,后拓印带回赵家堡镂刻,可证岣嵝碑拓本也是他从外地带回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0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十大字谜之一 禹碑

如果有字帖的话 告诉我那有的卖的 我需要参考 拜托拜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5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拓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7 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十一少 的帖子

em21 em21 em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7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em5 em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