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5-3-7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当代印人一网打尽
再谈广西军团
3 C: U- k. g6 U' C5 f陈国斌在枣庄那届中青展上一战成名,浑不讲理的印风,当时把很多人都下了一跳,线条的张力配合上夸张的造型,在加上“粗制滥造”的边款相映成趣,令观者眼睛一亮,在随后的几年里,陈的印风对各地的青年印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也许它暗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 j* h7 `8 Q! \- o如果陈按照他的路子独断专行的话,那么,他在印坛的地位将无法撼动,可惜。陈迫不及待地推出了他的广西军团“细柳营”-----一大批年轻的作者,有的学书学印才两三个月,其中还有几位巾帼英雄,个个作品面目与陈相同,水平也难分高下。, c& A$ ?0 K3 q7 E
物以稀为贵,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如果我们去工艺品店,看上一件喜欢的作品,正当犹豫再三,准备掏钱的一刹那,老板说,我柜台里面还有一箱,您挑挑?您要是挑不出来,我门口还有一卡车正在卸呢,,,,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 G/ P6 ~4 }) h/ [2 r陈国斌为了向世人展示他高效率的教学成果而牺牲了自己,我为他遗憾。# j! G% |9 N7 F
不管怎么说,陈对于篆刻界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有贡献的。: H5 c) m" K$ k' ^
陈的新作,有点像非洲食人族的部落图腾,看不懂,不敢乱说。* ~! F" G8 j. a& {6 j
和陈一起的张羽翔,过去是以“张小弟”这名字驰骋印坛的,这名字现在好像不用了,过去很多人经常用两个以上的名字投搞国展和中青展,为了提高入选机率,这名字是不是那时候的产物不得而知。8 U" d( T0 }) O- p
他的印和陈看不出有何不同,做为当代名家又是本站顾问,那是肯定要提的,就加在这儿吧。
1 e. N( W4 K+ U) F) E' d6 ^) O, {& R3 I# a9 s, n7 U
后面就想起谁说谁了,排名不分先后~~~~~
0 V: I6 }, [' ]4 y1 l, o$ M7 N* i王丹$ Z7 G7 y! C' J! X9 M
六十年代出生的这帮人里他是出名最早的,美术馆的个展在当时挺有杀伤力,再加上和“**”斗士同名,王的社会知名度也是异常响亮~~
2 ~5 c1 e: w7 H一般过早成名的人容易裹足不前,王丹仅从这方面来说,就不是个一般人。他既能刻砖头,还能刻小印,并能风格统一,不易,去日本一段时间,开了眼界,近年印章变了不少,大气犹存,多了些精到,喜欢他多字的小印,有味道,王刻印快,因而产量高,只是很少再见到原来常出品的砖印了,也难怪,当了省书协副主席,还去满世界去捡砖头,多让人笑话啊~~3 n5 \1 i0 @# F5 H
# R4 l% P7 ]) |: [9 [2 H7 A7 D q; o
河南篆刻界我记得住三个名字,李刚田,查仲林,许雄志。
5 ^3 I, v; ~, b李先生书香门第,有学问,有城府,治学和做事都四平八稳,印章平静中有冷峻之气,不见俗尘,更无张牙舞爪,一如他的为人。1 X1 V. t6 I; `# v7 T
查仲林曾火过一段,这些年有点默默无闻,对他的印风记忆有些模糊了,粗略的感觉是小巧为主。我对不会写字的印家多有偏见,只好从略了。2 n% ^( B; H5 @$ S' L
许雄志书印都学过来楚生,也曾师从过刚田先生,隐约或有些乃师遗韵,据说他于秦汉印玺的收藏颇有心得,这一点能从他的印章和书法里可得到见证,古穆且不欠灵动,有些小趣味玩的挺巧妙。( M* N+ D- G$ H5 s/ _/ n( k2 j
近年的作品由于更多追求形式感,而少了些自然,先秦文字入印不易收放自如,看得出他还在探索。喜欢他早年的那方“顶上白云”,自然可爱。也许那时候顶上只有蓝天白云,现在顶上的头衔多了,反而没有当年自由的心态了。& p6 a4 [8 S9 @, B: K- H& L/ q5 b7 Z
0 L7 n/ F) b; s, B* D, m
我把标题上的“(一)”去掉了,就这么顺着一张帖子往下聊吧。
8 t' }( s: e$ i9 ]2 r该说说我小时候心目中的书法圣地上海了。7 }8 A, Q. w, b- q5 I
上海要感谢老江,这些年变化真大,各方面都走在了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前面,(除了非典~~)而书法比起七,八十年代要差很多,更不用和民国时期人才济济的海上书坛相比了。; Y7 v8 R) D+ A
论名气和影响,韩天衡在当代印坛都不亚于王镛,甚至某些方面还要超过后者。窃以为,他们这一辈人中,能在篆刻史上留名的也就这两位,尽管他二人或许都不屑与对方并肩而立。
: q6 [' c: a, E( \! P O) j十多年前的那股“韩流”来势凶猛,横扫神州大地,那时候的年青印人“哈韩”的热情肯定不次于现在那帮喜欢韩国影星的“哈韩”一族。+ S, t- x, J, r- D' L0 f3 _
韩印,玩的是刀法的纯熟,我总感觉韩老师的刀比别人磨的都快,线条干净利落,有点“庖丁解牛”的味道。传统,现代兼而有之,“雅俗共赏”这词这些年被美学理论家们一通瞎扯,让人不知道是好是坏了,不管别人怎么理解,反正我是当好词献给韩先生。+ n' j) Y( u- K' D4 V3 @
说句题外话,韩氏的收藏在当代书家中恐无人能及,而且是书画,瓷器,文玩,印章无不涉猎,近些年仍是“见好就收~~,不惜重金”,玩物且志未丧,得益大焉!当今有钱的书家不少,能有此志趣者寥寥,何也?* w# w# |5 Y/ r7 A$ m( E$ ]$ y
顺便说说韩的学生。
# f P4 Y; @$ G% c黄连萍,曾经是获奖专业户,这事实上表现了当时的评委们对“韩流滚滚”的屈服和认同,可惜,黄氏没有一方印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大约是韩的翻版,又欠才情,韩的刀法没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学不来,所以黄的昙花一现也是合乎情理的。
" C( a7 t; h. c; |0 }徐庆华,论才气肯定在黄之上,学韩的用刀掺和点宋元官印的造形,有自家面貌,徐印憨态可掬,小有情趣。( r* _. _0 ~$ b# W, c
其它的韩门弟子或开篇另论,如王丹,或浪迹他乡,如邹涛,或师徒陌路(恕不例举),或改换门庭,就不一一详评了。
* q' F7 p- d7 X4 W9 b! ]$ g当今海上,还有一位印人也是桃李满门,那就是“江南楚三”,徐氏正廉,楚三的印前些年总是在变,好象也总是在获奖,学过来楚生,学的逼真,还学过石开,也挺像,不知徐承认否?逐渐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徐印生动,巧妙,幽默。有的构思更是出人意料,令人过目难忘,我以为,这就是本事。前一段见过一方他的朱文印,全文记不住了,其中有个“田”,感觉特像“必胜客”店里卖的那个“炸薯格”,可爱之极~~
) N- Q7 z( ~' _, Z8 V徐的徒弟们出于“尊师重教”,偶有过誉吹捧见诸报端和网上,这恐怕对徐有百害而无一利。 + T# B d* V1 k' D) `
: ~$ x" V& u; m7 S* Z
有朋友给我发消息,说“上海还有很多高手怎么不提?”,谁说不提?俺是写到哪儿算哪儿,写累了就停,就像在街上遛弯儿的老头,走累了就找个地儿歇会儿,不是上体育课的学生,围着操场跑,不敢停,老师在一边盯着呢~~~呵呵,网络的妙处~! W9 n. J8 o( ~) v6 J0 d4 O
刘一闻是不能不说的,我以为他比韩天衡更能代表上海人的风格。看刘的印章就仿佛在听上海人说话,“侬晓得晤啦~~~”石不能言最可人,用这个“可人”来形容刘先生的印章我以为是恰当的。谢稚柳先生的画往往用的都是刘的印章,与谢老谨守法度,含蓄秀雅的绘画风格颇多吻合。 Y9 g1 G" t% r- l
当代评论家往往会对评论对象风格的“一成不变”多加指责,我不以为然,如果把大光明电影院换成魔天大厦,外滩上修一溜城墙,那就不是我们心目中的上海了。
- q. c7 T" `0 O$ k4 C) s+ g m刘先生想必也是心中有数的吧。* q. W' ?5 P, `5 s- C
有两个快被人遗忘的印人,陈茗屋和吴子建,这两位本来也是海上印风的传承者,也曾名重一时。$ B6 `" a1 F& i: A) a
陈攻古玺,用刀干净利落,但有些照搬彝器铭文入印的作品,特别是一个个小蝌蚪似的笔画看上去生硬呆板。
5 B6 C+ ~+ \2 h吴的鸟虫篆得乃师陈巨来遗韵,功夫独到,据说现在吴定居北美,专挖资本主义墙角,但不知“子建未老,尚能刻否?”~~- I4 }- v9 m1 i# `" X
说句题外话,现在印坛上一窝蜂地刻工细印章,有点“沉渣泛起”的感觉,特别是很多弱不禁风,一看就是一刀一刀小修小补的作品居然屡屡获奖令人不解,评委们家里都有陈巨来的《安持精舍印存》吗,没有的请举手,我可以给您提供复印件~~~$ c$ e! E T3 L8 V
3 W0 m4 B) x) ]0 F! I2 B4 a
. p& M+ O% ]$ `% v6 ~8 r! c
“好歹说”网友在《当代印坛》发个帖,让猜猜几方文革题材的印章出自何人,我没猜出来,但这让我又想到了上海印坛的两位人物,童衍方和吴颐人。谢谢“好歹说”网友。
8 ~% O6 k/ _- H0 d6 l3 Q: K这两位的书法蒙上名字我经常会弄混,印章还是有些不同的。% r9 L# H" R5 s
童印得然犀室真传,书法上能看出,但从印上没有更多的痕迹。好像还是缶翁味道更足些。用刀浑朴,厚重,仅此而已。
2 C/ \. h% n& H, I- D6 J# C吴颐人先生学钱君陶,喜以简书入印,一条条长尾巴令人过目难忘~~别有异趣,早年曾读过他刻的《鲁迅著作印谱》,当时觉得不错,吴先生老实平和,印亦安祥。; R9 Q9 h1 K! n
多年没有吴先生的消息,最近听到他的名字竟来自于娱乐新闻,有个女影星吴越,据介绍是他的女儿。看来随着女儿演艺事业的蒸蒸日上,以后别人再介绍他们父女时,就要说,这是吴越的父亲,而不是说,这是吴颐人的女儿了~~( _1 L+ y% e1 p0 T
俱往矣!
m, N+ M ^. z
) K/ m# Y2 u" i5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