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2-2-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825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这个贴子最后由秋水回波在 2003/04/14 11:53am 第 1 次编辑]$ X4 g! o7 S7 g: g
( p' h* k$ m$ q- L: W5 ~
知是心清不着尘, O# }# L! O |. y! U& g
——潘主兰的诗书画印艺术
% C5 e. x# a* \7 b2 K- n* x2 w1 Z张健
2 K/ t6 W& M1 f7 U- r(福建老艺术家风采系列——电视资料片解说词节选)
2 L: F1 Z5 Z$ e" P“沅湘自古集骚魂,画里秋兰好托根。弗与万花颜色斗,素心相对闭柴门。”一首自题兰花的诗句,将潘老自身豁达简洁地勾勒出来。潘先生一生酷爱种兰,咏兰,画兰,先生本人也如同空谷幽兰,恬淡高洁。他不慕荣利,敏于学问艺术而讷于言辞应酬,深居简出,潜心于学术海洋,邀游于艺术天地,他在金石文字方面的造诣,集诗、书、画、印大家于一身的才华,成为全国知名的书画篆刻家、金石文字学者的诗人。潘老对甲骨文的研究和甲骨文书法艺术的成就,在当代堪称翘楚。潘老不仅是福建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沃土中生长的一枝奇葩。" Y% b: x, z) [! v$ u% y4 M
潘主兰先生是与赵朴初、沙孟海、启功、林散之齐名的老一辈书法大师。“言印莫先于识字,学书安可不通文”,他的书法造诣与他对中国文字学的深入研究和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分不开。
# @1 }1 B2 M# L1 G; _; j) }潘老在青年时代就对中国的金石文字的研究花了很大功夫。四十年代初,他参与创办福州金石书画学会。五十年代,他又 参加上海王福庵、张鲁庵等人组织的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他曾 反复临写揣摩商、周的金文和秦汉石刻,对照《说文解字》,研究 “六书”这一中国文字独有的造字规律。潘老研究《说文解字》颇下工夫,1937年,因又名其居曰“读说文馆”。五十年代初,他曾经将家中旧藏的几个《说文解字》善本相互对照,撰写了《说文校斟记》一书,这些都为潘老的书法、篆刻艺术,尤其是甲骨文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潘老的书法领域极宽: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金文、以及隶、行、楷书,几乎无所不能。这一方面体现了潘老临池练笔的功夫,另一方面,更体现了他在文字学上的功力。潘老在五十年代撰写的《敦煌经卷别字考》为例,其精美的蝇头小楷,已可让人反复欣赏,赞叹不已,而更令人称绝的是,在这一篇不到600字的短文中,潘老广征博引,例举了77个古碑帖,考证出经文中4个别体字的来源出处,足见潘老腹笥之宽,治学之精。
, d' B5 F3 ], @* q- V1 u潘老在《论书绝句三十首》中谈到:“千古书林无第一,钟张并举又钟王。”他又说:“丑怪流行未足诃,内涵端在读书多。”“不谐风尚非浇薄,求索能无其苦心。”“人赋由来说莫凭,墨池笔冢日兢兢。”“清刚铸出人书品,天地还需正气扶。”这些都可以视为潘老的书法创作论。潘老主张写字要让人看得懂,书法作品如同他的人品,冲和恬淡,清正高雅,而在恬淡中见功力,高雅中见趣& H2 E4 o8 D7 H1 B7 S$ y. m9 R
味。潘老论书法讲究“着意在形,进而求神。”追求“文与人一”,在古今书大家中,他很欣赏黄道周,称赞石斋先生的人品学问和书法俱佳,潘老自己也极重视以书法写心志,重在真善美。如潘老将东晋陶侃与东汉羊续两位古人的故事集为一联:“安知封蚱鲜无贤母;终见悬鱼有好官”又如书唐诗一首跋曰:“小女在旁问爸爸,为何经常写此诗,我说这是宣传廉政。”表达了他对廉政建设的关心;“毁林最是没心肝,岭秃山空未忍看……’对破坏生态之深恶痛绝为透绝背;香港回归,全球华人共庆,潘老满怀喜悦,欢欣之情跃然纸上。6 F# M5 z! e+ h) @0 f( l
潘主兰先生的甲骨文书法在当今国内书坛可谓首屈一指,蜚声海内外。5 O" E. z$ l- H+ z+ H
三十年代初,潘老在友人家中看到刘鄂的《铁云藏龟》,这是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书,即爱不释手。此后,何遂先生返闽带回甲骨文数十片,潘老通过何氏的挚友介绍,登门拜访,请求参观,“流连摩挲,竟然忘返。”从此,潘老与甲骨文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号“江南龟父”,他亦有诗记之:“车尘滚滚人安阳,悬梦多年甲骨乡。……”即使在六、七十年代,国内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研究之人寥若晨星,潘老仍然专心致志,楔而不舍。1984年,海内外著名甲骨文学者,甲骨文书法家来到甲骨文故乡河南安阳举办了“安阳殷墟笔会”,这是甲骨文书法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盛会,潘老也应邀前往,并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他用甲骨文撰写的《安阳殷墟笔会颂词》得到与会学者、书法家交口称赞。
0 B1 |5 O+ k' \" ?& }潘老反复研习罗振玉的《铁云藏龟》、《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书契箐华》等甲骨文著录书,临写卜辞拓片,对不同时期甲骨文的风格,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着力研究探索“从书法角度,如何用笔墨在纸上写出契文的意趣,表现甲骨文瘦硬劲健的笔致以及大小、斜正、疏密等错落有致的形体与构图关系。”潘老不赞成用金文或小篆的结体、线条写甲骨文,认为它不能表现甲骨文的形体和神韵,著有《怎样写甲骨文》。他用羊毫中锋书写甲骨文,运笔如刀,字形富于变化,线条瘦硬遒劲,神采瑰丽,行款参差错落,保持了甲骨文原有的契刻韵味,又不失笔墨情趣,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甲骨文书法风格,对当代甲骨文书法的研究发展影响极大。& C7 H) G2 L a t4 ~2 z9 n
潘老擅长用甲骨文撰写诗文,使甲骨文书法作品不仅是单纯的文字连缀,而是将其创作为集内容与文采,思想与内涵以及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为一体,集书对联,使人即感深奥又更加喜闻乐见,“凡心尚可发余光,其命维新岁月长。但使春风能及物,千户万户尽祯祥。”“水北人家六月天,栖林饮谷不如年。老渔归
2 Q0 X. a2 z" O G+ `, F去才幽独,高柳斜阳对暮蝉。”“物华天宝多安乐;人寿年丰自吉祥、”0 S$ H1 Z# w( _/ S; W/ k: f
“弹棋斗酒皆大趣;品石焚香有古欢,”这些作品文词佳,书法美,诗意浓,堪称当代甲骨文书法艺术的瑰宝。
% Z( H$ x# P ~0 l5 @潘老的甲骨文作品,无论写诗、作对或撰文,几乎是他自己的文字。自撰自写诗文,原本是书法家应具备的基本功,但作为甲骨文书法创作,却又非同一般。目前出士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千多个,而其中已辩识的,则只有一千多字。在进行书法创作时,要考虑如何应用现有的甲骨文字,这就要求书者同时兼备驾驭文学和甲骨文字的能力。特别是书写特定内容的作品,作品的文字不可改变,在遇到没有可识的甲骨文字时书者就要使用通假、考释等多种方法。因此,甲骨文书法创作的案头工作是极其艰难的,不是专家学者,难以胜任。潘老也与罗振玉、郭沫若等人一样,在进行甲骨文一书法作品创作时,经常考释甲骨文字。潘老在
. y* T2 L( C x深谙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的基础上,对甲骨文字进行过极为精深的研究、他把现有几种甲骨文书籍中列为“存疑”、“待问”、“待考”、“附录”各类彼此不互见的字摘录出来,按照“六书”规律,据形释义,反复参稽,往往经千虑而后有一得。! h# G: a/ v7 b! I9 J
1970 年,潘老用甲骨文书写毛泽东同志词《沁园春·雪》上半阕,其特定的内容,对甲骨文书法创作难度极大。其中“飘、莽、滔、银、原、蜡、须、晴、看、装、素、裹”十二个字,是潘老在罗振玉、王襄两家甲骨文本“待问”篇中选择他认为可取的字创作书写的。还有“城、余、顿、银。欲、试、红、妖、饶”九个字,借用了偏旁,使用了假借方法,多年后他否定了当时考证使用的“里”、“与”二字,其对学术、艺术的探索和严谨可见一斑。潘老有甲骨文写这首词,虽然仅半阕,56个字,但足见他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功力之深,用心之勤。1983年,潘老为参加安阳殷墟笔会而创作的《安阳殷墟笔会颂词》“汨泪水之源,安阳之野,··”全文204字,称得上是甲骨文出土至今百年间的鸿篇巨制,也是潘老为当代和后代、甲骨文书法研究者留下了一笔珍贵财富。
1 P# T: ]( c8 w+ L" D( \$ q潘老的楷书取法钟鹞及张黑女诸碑,从碑入手,脱略锋芒,质朴温醇,风格古雅,耐人品味,1983年,潘老为武夷山山门牌坊创作并书写了一幅 132字的长联:“千万年无数海桑,睹此一丘一壑,水木清华,景光炫春夏秋冬,变化匪常。倾茗盏,登天游,纵谭兜銮翰墨,环佩琅选轩,却认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都是神工鬼斧;百二里许多风物,谓皆宜画宜诗,溪山佳丽,意境寓古今上下,低徊谁似?乘竹排,望晚照,涉想野鹤闲云,岩猿林鸟,竟为何来而复去,去而复来,因应人杰地灵。”书法神气灵通,笔清意爽,质朴安祥,不假修饰而“纵横有象,低昂有态”,更让人赞叹的是这幅长联联语属对精切,音律和谐,文辞闲雅,寓意曲幽,堪称潘老工楷的代表。而他为武夷牌坊书写的另一幅七言行楷对联:
+ o% _ N- m. ?0 o“如此名山宜第几;相当曲水本无多。”文词笔法冲融舒徐,不激不厉,浑然天成,是潘老行楷的佳作。这两幅对联,酣畅展,禅意悠远,各领风骚,为武夷风光再现。我国著名书法家、诗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游武夷时,曾在潘老的书法前徘徊吟为味,赞叹不已,久久不肯离去。
2 R. ~1 u( R0 j' R0 C; Q潘老对武夷山有着特别的钟爱,寄情寓意于山水之间。他写了很多杂咏。茶诗以及许多有关武夷山的洋洋洒洒长篇巨作,在武夷山许多风景名胜留有书迹。这或许是因为武夷山浑然天成的景致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使然。同时也反映了他不求荣禄之心。
/ O+ I/ D0 F9 k0 L' r许多行家都认为潘主兰先生行书的成就可与他的甲骨文书法成就相比美,称潘老的行书绕过二王藩篱,自创一格。潘老本人则对二王的书法极为推崇,他说他曾反复临写二王法帖,单就王献之的《洛神赋》临写就不下数百遍。潘老很风趣地说:“无论怎么用功,也达不到一百分。”从自身的实践中,潘老总结“法是前人创自家”,不论是写字,还是作诗,绘画,都必须将前人的法则与个人的特殊气质融合一气,取其所长,尽己之性,否则,就成为在前人脚下盘泥,根本得不到前代名家书法的真谛。- @3 Z+ J% h6 k" p2 {
潘老的行书既继承了二王书法和黄道周行书潇洒纵横的飘逸之气,又根据自己的性情,在楷书的基础上选择篆书、隶书笔法加以熔铸,奇宕多姿,自成一家 观其用笔,信手挥洒,但细品则笔笔中锋,决不飘滑。他的行借古雅、天然,拙中见稳。行笔圆劲瘦硬,收笔尖峭洗脱,结字不取平正,字与字之间疏密长短,顾盼揖让,听任天然,真如苏东坡先生所谓“端庄什流丽,刚健含婀娜。”至于谋篇布局,看似毫无拘束,然而了解潘老的人都知道,若不是胸有***,他绝不肯动笔,一旦有了灵感,则笔下有神,势如破竹。
; L% G7 n( a+ x4 X中国历代文人,大多有作画的风气,中国历史上的绘画大家,往往也是工诗文的大家,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人画源流。潘老则是当代中国文人画家的杰出代表。“何谓文人画,能文之人之画也。独不见有诗人乎,可发一噱。世具有霸悍之气,粗犷之笔,即谓之文人画乎,吾不之信,”他的画,继承了中国文人间# a, z% ^! M: l/ B. D& q6 a
写心中之逸气,讲求画品格凋的审美情趣,把诗情墨趣融人画卷中,书卷气满纸,清新儒雅,令观者心旷神怡。
* } J% i# p/ h! ~“烟树空朦雨过湖,南风凉人草堂无。中间定有高怀者,竞与人间冷暖殊。”; S! r3 V1 n& c5 i4 Y* m! v
“谁家人坐月明中,清绝萧声透碧空。最是有情小桥水,追随一舸望朦胧,”
6 q$ i& m% M- W3 W读潘主兰先生的画,画中有诗。潘老对中国画研究很深,年轻时下过苦功临摹友人画本。他曾著写过《闽中画人春秋》、《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著作。他画画,或人物,或山水,或花卉兰竹,完全根据自己心中的情感,或繁或简,往往以“少许胜多许”,一惠兰,一丛竹,一枝梅,就构成了一幅画。“不似湖州竹数竿,繁非容易简尤难。若教貌得人潇酒,风雨夜前仔细看,”这既是画家观察生活经营锤炼功夫,也是画家追求谵泊宁静的精神写照。潘老平生心仪倪云林秉正刚直,不慕虚荣,不畏权贵的品质和他散尽家财,寄情烟波,超然出尘的胸怀,所以自觉师承倪瓒的画风。从三十年代起,他就注意收集倪瓒的画,认真研究。以求继承和发展,潘老曾评价自己的山水画说:“余好画平远,多用侧笔,较诸云林中锋则有惭色,然尚有自家画目,亦兹可喜。”他还在一幅“岁寒图”中题诗道:“鹤山狂狷主兰迂,虚我孤高世所无。”世人称倪瓒为倪迂,潘老则以潘迂自称。从这些地方,都可以感到他对倪瓒的景仰心清。4 i& S; K' R6 P
潘老的画,简淡幽旷,清新高洁。用笔着墨,“发纤浓于简古,造型立意,寄至味于瞻泊”,达到“任意所至而笔在法中,任笔所 至而法随意转”的极高境界。如《空江秋柳图》,画家表达的是“夜凉江旷悄无人语,但见高月徘徊天半’丫O诗意,然而意到笔不到,画月色却不画月亮,几只秋雁横空,月亮就在意中。《墨柳图》画家得意忘形,两痕焦墨迤俪而下,就有满纸柳叶青青摇曳的生机,潘老以简驭繁,以淡代浓,实则绚烂至极,达到了笔简意繁的境界。
4 {. `5 e0 [* n9 k2 h0 ~8 D& Q' A潘老画得最多,写得最多的当属兰花和竹子,潘老笔下的兰和竹,完全是他人品的体现。3 u8 k% b* C7 w8 H. s4 v
潘老的兰竹是以自己独特的书法人画。他画的兰竹,气韵生动,葳多姿。他还擅长画朱竹,“倘使神来笔画风,可教碎玉作丁东。有人微步湘江畔,错认流霞一片红。”“苍凉老气欲横秋,坐似潇湘月满楼。不画桂花画修竹,爱它潇洒又风流。”淡雅高致,令人悠然神往。
: [, \- j9 D! ~8 n“以朱写竹在宋有苏东坡,在元有管仲姬、孙克弘,皆见载于传记。晋时戴凯之谱中竹有名桃枝者,其皮赤,是竹有之有朱又一明证也。剑津为福建南平,抗战中予流寓于此,曾洵诸居民,无有知之者,其或已绝产欤。然周亮工之言属可信。”9 U# e# \- f ^$ g' ^% S" Z: ?9 g
中国文人画家,总是无意识地在画中表达自己的心情,“一切不人诗料之事者,谓之图俗”。如果从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的立意上去研究,我们可以说是“诗画同源”。熟读潘主兰先生的画,犹如在诵读一幅幅有形有色的诗,诗画合壁,相映成趣。如《月下一舸图》,画面的主体是水光漠漠的小河,茫茫银灰色的河岸,远方,朦陇月色中,小桥、扁舟,几家农舍,一抹山林。《水竹人家图》,夏水盈盈,迎风起舞的水竹沿着水滨一直伸向广漠的天边,竹林里,“水上人家六月天,资生鱼米乐丰年。茶余饭后都成趣,闲话曦皇问史前”这两幅作于1975年,透过这两幅画,两首诗,我们看到,虽然画家甘于清贫瞻泊,但仍然用自己的画笔诗笔祈求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心情。
/ P& b9 c: @' p: S5 n3 t读潘主兰先生的题画诗,诗中有画。当代书画界对潘主兰先生的书法、篆刻和绘画作品都比较熟悉,而对他的诗功诗学则了解不多。实际上,潘老早年是以诗知名的。他不到二十岁,便已哜身福州诗坛。他的诗,继承传统诗风,不以剪红刻翠为工,咏物抒怀,寄托深远。“才追班马术申韩,官气书生总不干。金粉繁华旧游地,兴亡多写与人看。”“丁香花似雪,人门灿夺目,恍若结素幔,沉沉昼压屋,根深入方池,乾古倚修竹。欲稽莫知岁,但睨苍皮蹙…”“回碑载道原公道,勋业文忠孰与俦?何以禁烟大大事,苍生霖雨已千秋。”“为有官茶斗品充,争新买宠已成风。东坡诗句轻描写,正见微词低热中。”潘老的诗,讲求“天籁”,不拘一格,有的含蓄蕴籍,有的清新自然,微言大义,意味深长。潘老一生从游于诗,有很多未经刊行的诗稿。199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福建省七位诗人的诗作《七发集》,收入了潘老《素心斋诗稿选》170余首,或叙事或抒情,或记游,或评书、论印、题画,其诗学、才、情三者俱恰到好处。. V9 u6 i; f' o0 }7 Y% Z& d J
潘老的书画题跋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曾将自己的八方印章衿成一幅中堂,他在中堂的右下方密密地写了一段题跋,使这幅印章中堂红与黑相对,正与欹相扶,疏与密相对,极具观赏性。而细读跋文内容:“人各有体,体有肥瘦,有强弱,亦有肥者弱而瘦者强。若徒以貌取人,鲜有不失者,要相其神之存否,体之
/ R3 b$ i: \7 I: ]+ B9 O' f. T肥瘦强弱犹未也。一之言印,其理不至不相通。”几十个字,原来却是一篇艺术论。在欣赏印文、书法艺术同时,也得到艺术理论的熏陶,这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3 E( W) u) o) h7 [* y潘老善于在画卷上题写跋语,或长或短,或诗或文,恰到好处。这既是画面经营位置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画的内涵得以升华。其诗文清雅,书法隽美,1973年所作《建兰图》跋日:“雨窗写兴,适有客来,曰此几笔,韭欤?兰欤?余漫应之曰:‘人以为韭即为韭,以为兰即为兰’”款款说到这里,潘老话锋一转:“二十几年前所作却是兰,嗣后或都是韭。韭属蔬类,可以佐餐;若幽谷之兰,仅供观赏而已,无足贵也。”语言幽默诙谐而且含蓄。《自题山水画》则是一段美术评论:“萧谦中说云林法,一种萧疏瞻远之致实不易为。余观麓台仿云林不及查梅壑者,即萧疏淡远之致难状也。人以一树一石一亭谓云林,倘非其品之高洁,得谓云林乎?”言辞疏淡,然而论谈人品画品的关系一针见血。
; @6 \1 f( K# I5 w' ?0 L3 [在潘老的书画作品中往往诗和跋并题,诗以抒情,跋以论艺。在一幅赠给年轻书画爱好者(学生)的竹画上,潘老题诗之后又题跋:“赏观扬州八家画,除高翔工山水外,他人都能写竹枝,真迹存世尚多,竹之情致于斯可者。更历数文同。苏武、李轩。、夏昶之画,数十年偶一见之,然未必皆真迹。暇辄思其神理所在,以我之笔墨成之,庶几有得。若但绳其短长肥瘦,浓淡疏密,斯为下矣。”赠画之外又赠言,把自己的真知灼见告诉年轻人。“墨竹肇自唐明皇,萧悦得其传举世无伦,白居易有画竹歌赠之。古来写墨而兼擅勾勒着色者有王澹远、黄花老人、吴道子。画紫竹有程堂,朱竹有宋仲温,雪竹有解处中。”4 J5 {" C9 o$ V" y' \! l2 t
除了自己书画作品,潘老还常以近代、古代的碑帖、书画作品考证题跋以及青年书画家的作品集子写序题诗。他的序跋旁征博引,涉笔成趣,往往一篇题跋就是一篇美术史话、一篇诗歌史话、一篇书法或篆刻史话,从中可以领悟他的艺术思想,与他的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是潘老学者、诗人、书法篆刻家、画家多种修养、学情、才情集于一身的真实生动表现。
" X2 [( V4 O$ C% a对金石文字的深人研究使潘主兰先生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篆刻大家。除了《潘主兰印选》结集出版外,他还有《近代印人录》、《刻印谈艺录》、《寿山石刻史话》、《木雕浅说》、《古钱币书法》、《论伊秉绥分书》、《素心斋印存》等著述。
# B* e ?1 ]7 J, ]潘老的篆刻艺术是传统的延续,而不是再现前人履迹。他的篆刻得力于秦汉印和赵之谦、黄士陵,取精用宏,崭新脱俗,别开生面。潘老认为:“篆刻要能入能出。创造出瑰丽杰出的作品,根本的方向在于篆法,写好篆书是刻好印的根底,进而参证历代金石、甲骨、竹帛书、诏版等文字,融会贯通,遂能自开疆土。”他的印篆取法颇多“契龟刻骨类神工,凿法何须泥汉铜。更有帛书俱竹简,不难参证造浑雄。”而“《指点江山》”《长生有药》”“《神游物外》《欲寻陈迹都迷》”“《花草生涯》”“《看水翁》” 等印章,就是潘主兰先生吸收秦篆、汉篆、汉隶以及魏晋碑刻中的隶字结合简化字创造的新型通俗印字。这些印章中具象美与抽象美相结合,大巧若拙,质朴纯真,令人回味无穷,使印字有了发展。& l% i! `* x; w* [/ R
潘老对传统篆刻的十三种、十九种刀法说分析研究后,提出运刀只要掌握冲刀和切刀就足够用了,笔道短的用刻,是切刀;笔道长的用划,是冲刀。运刀诀窍在于“握得紧、运得畅、削得准、刹得住。”他认为刻好印的关键是在“手眼胆”三者上下功夫。手刻功力要坚实避免“滑”,尤其要反复磨练构思,产生对所刻印章特别的“会心”和“情趣”,运刀自然天机妙成。眼力须高明,“泥古人终属蠢才,继承发展漫疑猜,”多看各家印谱,拓宽视野,就能分清优劣。胆要大,对每方印的篆法、章法,细致思考全面安排后,下刀就应该一气呵成。. N, N* s5 e2 C& H$ q5 A
潘老告诫学习刻印者不要“重耳轻目”,“见神拜见鬼也拜,这是急于求成所造成的。其实无鬼无神,拜神是迷,拜鬼是痴”。他要求学生们刻印要平正大方,他自己则亲作表率。他刻的印,取势平正光洁,和蔼可亲。但是平正却有变化,尤其是对印字笔划的摆布,辩证地驾驭一个“破”宇,在平正方直中,破一、二笔为倾欹,在圆融灵活中,破一、二笔作凝涩。“百花齐放”“百”宇的一横略取斜势,“齐”字的二竖略有变化,整方印章就见韵味。“西天无佛”的“西”字,造出风格,流露出神情。表达出韵味。% l' U$ d2 k+ X8 B4 i; Z0 J
边款是潘主兰先生篆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刻的边款瘦劲清丽,有六朝碑铭的格调,又有契刻的韵味,而且文字内涵丰富。“自己文章”(此是谚语,亦勿妄自菲薄意也。)“此身合是诗人未”(已卯流离永安,时年三十一岁。),“子孙永保”(丙午焚余稿,愿子孙保之),“白头相见江南”(件翁将之金陵与公子作长聚计,昔王半山有诗: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可为吾件翁今日写照。)或谈文论艺,或阐发微义,或纪事抒情,言简意赅,与印文相映成趣。“宜勉力”(鼓山摩岩有宜勉力句,实出于三字经。),“古阎岑雨耕印信长寿”(耕字有减笔,不违于六书。)“秦权莽刀室(庚寅正月得秦汉二器刻石以纪之。),“近庙欺神”(主兰刻闽谚。),综观潘老的作品,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无不是他思想的真实反映。2 r( _8 P& s) Q$ T) n; F; X* j/ C
点击链接:潘 主 兰 作 品 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