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580|回复: 5

梅墨生谈名家----林散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0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林散之的作品见:
0 s, a& h* ~. q, z4 i, D- e- N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3&topic=99&show=20
* ~$ J2 H1 p4 X$ f
7 B( A& ^# x5 T0 v0 Q; b" `7 L  林散之(1898一1989),原名以霖、字霖,号三痴,晚署散耳江苏江浦人,原籍安徽和县乌江。工诗、善画、精于书。历任安徽省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文代会委员,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分会省名誉主席,江苏国画院画师,南京书画院院长。出版有《林散之书画集》《林散之书法集》、《林散之诗书画选集》、《江上诗存》等。& g% ~' r" w  k) m( Z
  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以“散革”名闻于世。奔逸的笔姿,划沙折股般的笔意,随方就圆、虚实相生的结体,磅跨放旷的气势,综合构成了先生自我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的穿透力、震慑力、感染力、表现力几乎是本世纪后半个世纪首屈一指的。他参展于全国第三、四届书法展的精品便最代表其书法水平。 2 L0 |" k, k0 I& C/ [  F* C& V+ i
  艺术总要有各种表现。各种表现之间有时难以有优劣的划分。换句话说,属于风格范畴的不同,可以甜辣因人,与时兴废。作为严肃意义的历史观察(历史观察也有短长之分),从纵的艺术史去衡量一位书家的历史贡献,有时需要时间的配合。而从横向的当代史角度去看,有时会不免身在此山中之短视。欲全面准确地评价一个书龄漫长的颇饮时誉的大家,笔者感到难免臆断。# N; O+ Q2 V- E+ ]: q
  林散之书法的特殊性意义何在?略言之有如下几点:
7 f0 S! c8 X& C( z! d; s 林散之 行书轴    在有清乾嘉至今的数百年间,虽然碑派书法势如中兴,大家辈出,门户林立,但是相对冷落的帕派一脉却缺少与之共立的大家。人们在阮、包、康诸氏的书法呐喊声中几乎一边倒地投身于断碣残碑、摩崖鼎铭之中。作为赵、董帖学的过犹不及,已然形成了碑派还有操合碑帖派的天下一统。早期谢无量、沈尹默、白蕉等先生的力挽帖学于既倒,终归以诸家自身的书艺完善结局。生年不晚而“出世”稍晚的林散老,无愧为回归帖学的巨擘。如果说沈氏诸家发动于前,不妨说林散之成功于后。这种成功不仅体现在书家本人的艺术造诣的高超,还体现在潜移默化地作为真正的书艺精神领袖的作用所及——对帖派艺术审美的再度宏扬与挖掘,弥补碑派书法膨胀的一些不足点。从林先生在书界的广泛声誉,似可表征这一提法的合理性。这里不排除时代风气的趋向性巧合,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这一事实:林散之书法的突出成就,的确极大地满足了现当代的欣赏心理倾向——洒脱与雄强、谈宕与奇变的辩证统一。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固多。但有一点值得肯定,林体大草的成功,多多少少影响了近年人们对帖派的重新反照,如“书谱风”、“尺版风”、“阴柔美”的郁然出现,正是这种回归帖学微澜的后效应。可见,林先生书法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其艺术本身,木容忽视。此其一。
1 d. Z, L* R1 [8 Y  对于林散之书法的艺术分析与评估,着点侧重在他在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的特殊胆识、能力。在相当的历史时期,人们的艺术取值是“二王”、“颜柳”、“苏黄米”、“赵董”以及汉碑北碑等,而对于曾与钟繇并称的张芝草脉,鲜见青睐。张旭、怀素沿黄山谷而下至徐渭、王铎、傅山的大草——狂草路数,逐渐无人问津。之所以然,固然不能摆脱历史与社会的文化背景去谈,但来自艺术自身的原因也是重要的。那就是清民以来的许多文人墨客的文化构愈趋于“小学化”、“训治化”,是理念而极缺少***,是雕琢而极缺少写意、是书斋化而极缺少江山之助。其结果体现在作品面上,便往往点画有余而意气不足,趣味横生而势韵贫弱。笔者无意在此全面评议整个明、清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及其优劣,只想提出此议以论证“草法”的日渐衰微。于右任有感于此曾经提倡的“标准草书”并未如愿以偿使草书标准起来,便是于先生重振草书  林散之 草书轴       的努力也实在欠缺回响。作为清民之际推重草书的大家之一,于氏草书的贡献已属于历史。及时序至于林散之,80岁而草书名天下,却不仅仅可以以一人之成名视之。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林体草法具有相当成熟的包容性、继承性、创造性。可从并诸旭、素而仿佛比肩祝枝山、傅山而稍胜。来自乃师黄宾虹先生影响熏陶的笔墨功力修养,几乎是现当代少见的。在此,笔者认为,“散体”草书的用笔与造“线”,戛戛独诣,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在古来不多的笔墨精熟而能返生的大家中,应该记上林散之的名字。在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的传统笔法论之外,林先生的用笔治理巧妙地探进了一些山水画中的“皴法”意趣,又大胆借鉴了山水画的水墨法微妙地拓展了笔法的表现力,既新又古,近于干擦被释,却能在精湛的指腕控制下裹束随意,独成新异的笔调,这是、种历史性的突破。从1985年问世的《林散之书法选集》上看到书于1973年的《李白草书歌行长卷》、《不俗即仙骨》联等作品,我认为书家的笔力、笔法、笔意、笔势都是迹近天然!“请看墙头雨湿处,月影参差人漏痕。”老人的诗句流露了自我的清空豪迈的美学追求。这种追求之成功,入古而不泥古,出新而合于自然,实为妙造。此其二。+ K0 k$ j/ [; P# p& V1 g) V# A- n
  限于篇幅,有关结字、章法。墨泼的特殊意义不便细谈。事实上,林先生书法在这些领域都各自不同程度的会心与创建。此其三 。
* q1 D8 P; [# u' A) D+ u  详审于林的早年小楷诗稿,我们不禁流连在恬淡的享受中。从书法批评的角度说,我们无法摆脱一种困惑:我们的不同感受如何找到一个较为一致的标准“语言”,然后才可能深入进去论述和揭示艺术的价值?传统的。现代的、保守的、创新的……种种文艺观念有时难以公平客观地“对话”。为什么忽然想到这里?是因为触及到如何评价林散之书的问题。如果站在现代人的立场看,林散之先生是破坏型的古典大师。
6 d6 r4 J6 K, m! p) ^  显然,必要的破坏是创造的前提,而创造的真谛离不开取去古。林散之的草书作品,来自个人性灵,又来自前人传统,也来自他的诗画艺术与江山气象之助。衡诸历代的大家,莫不是善于参化天地山川而为我用的。这是林书的又一大启示。
- h0 Y: K7 t0 M* {7 L7 U. h6 i' J
' f( @) Y1 |' i6 A% p! F
发表于 2003-5-14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墨生谈名家----林散之

下面引用由朝花夕拾2003/01/20 10:33pm 发表的内容:! M9 d9 [; ^: C9 a; f. D
.详审于林的早年小楷诗稿,我们不禁流连在恬淡的享受中。..
林散之的早年小楷诗稿,或他早年的正楷未多见,朝花夕拾先生,我做梦都想见。 :em24:  :em25:  :em11:
7 k: J7 G+ ~+ U)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5-15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墨生谈名家----林散之

下面引用由玉池山房2003/05/14 08:30pm 发表的内容:
9 B6 P. D( A2 I! t. z4 h林散之的早年小楷诗稿,或他早年的正楷未多见,朝花夕拾先生,我做梦都想见。
真的梦见林老?! :em26:
7 S3 n6 G+ c% e, O: i( h楷书四友斋论书一则轴 1952年 林散之艺术馆藏:
" m& E5 Y2 U9 Y# w; Q  `

7 o4 m; @2 `  O+ L3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E' o% W& M5 H: d$ D* D* ?9 `2 E# S4 j2 B6 b/ ^  l/ B* p
行书手札1987年 桑作楷藏:+ \  v' ]0 {" M, X

, v0 u' d& F: D/ i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p1 u; i) D4 a/ [

+ D$ w8 _6 B* p6 i# @2 v隶书自作诗扇面 1962年 林散之艺术馆藏:  K5 A; n1 r3 m( q6 A
7 e& b+ \' ~9 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16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墨生谈名家----林散之

[这个贴子最后由玉池山房在 2003/05/16 00:58am 第 1 次编辑]% L. D+ ]! n5 N5 {9 J
" T  Q+ }; r2 z
非常感谢朝花夕拾先生!见字如见人,好啊!. t! m- g/ ~# l. h% v
浩川先生文章中有:
) B2 x9 ]: r. o: g7 W. @   林散之曾自言其十六岁写柳公权《玄秘塔》,其结体秀峭,用笔瘦硬,对他后来个性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调。这时,他得到了范培开的指授。十八岁后又从张栗庵学诗古文辞,书法亦获其教导。 张氏书宗晋唐,于榕遂良、米海岳尤精至。在法度与文人气息上均 对他有很大影响;从其二十余岁时画上题字与真书诗稿《四时读书乐》中分明可见。他又于魏碑下过很大功夫,尤其对《张猛龙碑》用 功最多,此碑体态较修长、舒展,点画亦较瘦硬,正可与柳体互补,更增奇姿异态。林书风格主要以此二碑立骨。而他“于李北海学之最久”,所取乃是北海书体势宽博中见紧密,秀中藏拙的意态。见网址(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11&topic=94&start=24&show=0)* `" j2 P) v% r9 y0 @2 ]4 Q. C
有谁见过林散之二十余岁的正楷就更好了。
' d! r1 _. l/ I5 K* r* J. J[fly]玉池山房[/fly]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3 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3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散之是书坛的绝对热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