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徐邦达的《古书画鉴定》:
% C( j3 ^9 a) }0 ^; S+ l* |( k" W2 i4 m总说: K/ y6 s/ `4 j; q1 N& U1 A
我们鉴定古书画的目的,是为比较全面深入地了
: L+ n! I8 n5 k" k8 Y9 a( w解历代书画作家及其作品,把书、画的各种流派排列串
; Y. ?$ @3 _# q4 ]! x连。系绕地掌握它们的特征,并上升到理论上来认识,
1 k4 O' C5 R5 ?. z0 R* I4 U; g使对书画真伪、是非的鉴别,总结得比较正确一些,为4 a1 q+ k7 d9 G/ N2 z- _7 [2 g
书画史研究、古书面陈列及出版提供方便。现在先从总/ x/ N: \' n, g; Z
的方面概括谈谈有关古书画鉴别的问题。(略有削节), Q/ V. j+ I) ]9 z4 l7 q+ h9 r2 I
( I8 `& l6 X: H/ I6 _; M/ U
(一)辨真伪与明是非
; [8 `& R. p t1 Z 我们常看古书画的人,都知道有的作品、作者自己. m; L6 D1 f# s2 l/ ?4 d3 D
书有名款或钤有印章,有的(大半是元代以前的)则是- a6 `# u9 P8 u/ R
设有款印的。因此,在鉴別中.对前者是辨真伪,对后者) [" O/ c' t% J
則为明是非,是有区别的(当然真伪也可以说含有是非8 q5 h+ J: R5 N, K4 ^
之义)。具体一些讲:有名款印记的,要辨別名实是否相
W1 g& J9 ?& C/ D5 q* O符。相符的当然就是真的,不相符的必然是伪的。无款
0 R6 w9 q# S8 L) M$ j, U _印的书画就无法那样讲,它在流传的过程中,有的经过& L7 Y+ O) g0 ?& u% w
别人(多半是后代人)评定,认为它是某代或某人所作,+ L4 o# y' c. G) V% j+ r
这样评定,有的可信——符合客观事实的;有的则不可
8 B4 l! ?- z! B5 k4 `# ~0 G信——不符合事实的。因此需要我们去辨别这些评定4 t, C8 s2 _4 p$ h4 J
的是或非。还有的没有被评定过的,则有待于我们去鉴
( ~- b/ x9 p, n( J$ j1 r' u. Q9 L别,给予评定。总起来说,全是明是非的问题。
4 e# B: F* \4 l# k$ j' F(二)真伪与优劣
+ d, z9 f# T) e* [3 O1 S 在鉴别古书画的真伪、是非时,要不要去判別其精6 I' i$ q8 W) V' ~
华与糟帕,衡量它们艺术水平的高下?就鉴别工作本身4 L. ]( @5 J' J3 O$ P
来说,所要判别的首先应从艺术形式如用笔、色墨、章2 q8 |" w. L. X( ]+ ?; z5 V
法(构图)等等最基本点上着手,这些都具有相对的独- _, Y, x9 G+ ]: w, N
立性,不牵涉到作品内容上的精华与糟粕以及从艺术+ Z) ^1 J0 }2 I# S" n5 I
上去评价它们的好坏与高低。当然。那些高手作家的书9 X' w$ d) X( |- |' k
画,其表現艺术形式的技能确实高人一筹,不易摹学得$ o a/ ` q- ]5 z, N
到的。伹优劣、高下也是相对的、具体的,因此,从艺术0 V+ @# X6 {9 E- e
作品形式优劣的角度上来断真伪必須将具体的某一书 E; h& d% S0 t- j% ` X
画家的作品分别定出标准,分别衡量,而不能笼统死守
0 o+ Q) O( {* m' J一种标准来衡量各家的书画作品。譬如说:对一幅第
" i! ]8 Y1 l; [. d' A二、三流作家(以此作者一贯的技能高下的水平而定)5 Z: B; @5 Z1 O. g' k
的作品拿第一流作家的作品的艺术水平来衡量它,势
+ ^1 u+ u+ P9 x. G, Y. @: M必认为它并非真作,相反的又容易以伪当真,结果都无& X! ?# w6 X+ m' o
是处。- l' b# \1 ] }! ]- p
至于何者为优,何者为劣,表现在艺术技巧上的笔0 S3 @4 `4 e! q% p0 [
墨、结构等形式,是很难用抽象的名辞解释清楚的,只
8 R0 R+ o, i3 @. c5 E6 y有在大量的作品中反复阅看才能逐步熟悉它,得到比& k7 ^/ u/ b0 d" ]
较明确的认识。/ Q% X/ s1 U, v7 R% G& N9 N# r$ q
另一方面。即使这样,有时也不能完全把优劣和真4 D0 U- S2 ^; w5 `0 k' r
伪对等起来,认为优即真,劣即伪。譬如说:清王翚早、
/ a X \/ u J- V中年做了许多宋、元入伪本,那时他的绘画技巧水平已- B' M; G( p* o2 u
经不低,他的仿宋、元伪作,未见得在被他仿画的宋、元
) d& G/ W& }5 t. }人作品之下。如果不研究他的作品到底符合不符合那
8 L' A* t* Z3 {% h9 x( n3 m些被仿的作品形式特征,光从画得好不好、技巧高不高
/ M3 c: n4 [& @! q3 n6 f" G' U这一方面着眼,必然以为就是真迹.也有这种情况,本0 f' s% A) Z: H, l. n0 Y7 D$ q0 Q3 D; U
来是艺术技能较高的人,作书画时由于受到种种不利' i c) w, x2 `' ?: o% d" f
的客观条件的牵制,如纸墨工具不好,或下笔时精神疲
/ H# K& ]6 {; M/ t5 r乏,兴趣欠浓等等,作出了一些艺术水平低于平时的作3 A) \/ N, ^9 _0 ~5 T5 m
品。但是,这种下降,总不致距离某人原有水平太远,大
. m3 `6 _- w$ B, u3 H2 ]都仅是局部的瑕疵。当碰到这样的作品时,我们必须小# O+ b/ V z; q' B% ?
心谨慎地从各方面去观察它,弄清楚它下降的原因,才
1 I* K- Y% |- @能得到正确的断定,否则就很容易因其较差或很差而- s! `+ \" j/ s+ L
一概认为是伪品。当然,我们也要防止过分宽大,处处
: N7 L! R) \; u! M" `原谅,如仅有小部分较好,而大部分一无是处,便把它5 T% y, {6 c9 ]+ p4 k+ p! w* i
作为真迹,那同样是不行的。事实上。过严、过宽都是心
6 D% c7 [) c5 Y9 d$ j$ P目中没有正确的标准,没有“样板”的缘故。这样,正确3 u8 s% C* J( n2 E1 }$ Q; |! x
地断定真伪、是非,就无从产生了。* H# [# L- D+ @' \6 {$ y% I
另有一些本来不是书画“行家”的“社会知名人士”
4 {2 K& k- B5 c& v' w2 e+ R$ `( |的作品,其技能水平,本来不高,甚至是很低的。还有好- Y) I5 j3 I+ g; R; `8 M% x: u
些画家是不大会写字的,他们的款字往往写得很差甚
" n- G6 v* h4 ^至极劣,那更不能从好坏(或者局部)来评断其真伪# ~8 v( j9 g& d' X
了。" M5 [0 x2 X; [" |& c9 L% Y
技能高下、优劣的标准,也还会有人有不同的见
) U& H1 ~/ }6 Y3 V) l: w解。甚至有偏爱偏恶的鉴别者,如果他们只凭自己的主
% s; c! u7 w& @+ D) e0 `$ }& P2 L% t6 p观标准一一即个人喜欢的就是好的。不喜欢的就是坏# I: p k J3 W' } X3 R
的。以此来判别真伪,也势必不能得出正确的鉴別结论& o# d7 P; m# K6 o3 |
来。5 s" L& c6 |1 a6 U5 w8 M
0 _+ W0 l) S5 w! m" ?2 B3 Z
7 ?& }+ v. ]# I4 T& [ (三)目鉴与考订
/ S A9 ~( ?+ n% p- I2 h 对传世书画进行鉴別,主要在于对书画实物作好
) e& g @7 b* }8 z, P+ C, O5 b3 ?“目鉴”。即凭目力观察识別某一书画作品的真伪。要作 |: h9 c/ Z: l& X
到这一步,首先要从许多书画作品(当然只限各自有款0 {: L/ ^* w; x K( f0 X% N
印的作品,才有根据)中分辨出某一书画家的真迹,作
x- }5 s; q+ E1 ~* [( k8 i8 a; ?反复仔细的对比研究,逐渐对某一人作品的艺术风格、
9 X/ ?8 b( S) E' ]9 Z. f形式获得明确的认识,在心中树立起“样板”,作为以后
9 ]# ?1 O& D# c" {) l鉴別同一人的书画作品时的依据。至于无款无印的书1 O5 m' O6 u% o5 `3 j
画。如果能够找到艺术风格、形式相象而又有款印的作! ?& m3 f; ^6 j! f6 }
品作为依据,也可借以引伸,断定其他相似的作品也为. |. S f+ g1 ^; G' K; T2 M
某人之作。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较多的某一时代各家
( l5 g' M- Q0 M5 V的有款书画,或有较为可靠的前人题鉴为某人所作的
3 W: W; H" r% L/ Q' W无款书画之后,把它们综合融贯起来,从而找出他们的# Q+ r- h% o9 Y! [; K
共同特点,判明他们的时代特征。那么,对某些无款书8 q# \& B4 p- \0 B1 B- P( F; k
画,即使难断定为某人之作,起码也能判断出它们的创
$ |0 t) T' L w4 @: t- _; [- X6 F作时代来。$ p3 d- `" F' Z9 h
“有比较才能鉴别”,鉴别书画也不例外。但这种比
5 g {1 p( ^: p% x8 d* t; ?较和鉴別,必须从实际出发,要在实践中去寻找那些被( t% z, l8 ^# A: W! \- t
鉴別的东西中间的一切联系,辨明真相一一是它固有# o6 s9 J& Q' z5 L# V7 e2 F F
的而不是我们给它强加上去的,不许有任何主观想象
" j( t7 K# f: Z或凭空虚测,才能作出有凭有据的分析判断,获得比较& Y1 \9 O- u: ?/ m* X( t C; h6 M
正确的结论。当然,从实际出发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引
X. p G' ~0 v# ^2 M/ |7 Z4 R6 B伸,以利深入阐明,但这与凭空虚测是毫无相通之处
& c# q3 h a4 i& N6 {. b的。
! H$ f- q& A( c- d “目鉴”,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一人及同一时6 p5 c% |3 Z0 [2 C
代的作品较多,有实物能作充分的对比,才能达到这一
' ~% o/ W# ~9 |目的,否则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有时还需用书本文献
4 F4 |3 v k1 B6 S+ \- j" p上的材料来帮助考订一番,以补“目鉴”之不足。当然,
5 N) ?6 ^+ Q# N# L* G C在“目鉴”的同时,如能利用文献加以考证,会更有利,! t% I8 m2 {1 u) ^; v6 q( e
也会更有说服力。但仅靠考订却不行,因为它先要靠1 V; c3 l; B# U. w
“目鉴”来判别某件书画是否是“依样画葫芦”的摹、临% i0 O3 V4 s2 u) g% T
本或凭空制作的仿造本,然后再进一步加以考订,深入6 }3 a8 v3 c% K% I
探索,达到比较全面的认识、理解,否则是“可怜无补费
( d" N# J9 h" N* L, E$ ?! f. a" a精神”的。所以考证总次于目鉴,这是无可否认的。当然$ z- H, e' |/ ~8 o, [9 j# t
主次也不是绝对的,当“目鉴”的条件实在不足时,考证" H& q, S- ~! Z1 @
有时也可以上升到主要的地位,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更, L0 I( W% k2 J5 O' N& `- j
进一步讲,两者也不是截然分割的,当我们在“目鉴”时/ @5 p) w0 ]9 t8 ~6 c
有条件的话,就应考订此件写作时作家的年岁,来印证& ?$ Z$ h/ x# _. ]# |) R& S
他早年、中年和晚年在书画各方面应有的变化,以期结. N8 z2 z) F* E) ]. C" l% n
论作得比较正确些,这就涉及到考订了。: v; x4 d1 s' z, {$ W; x
( r# T8 b, A/ r: f0 f" P- V
鉴别书画应注意哪些“点”% N- Q9 z4 h: h; {- {7 u
(一)书画本身的基本组织2 k9 w9 `2 j- F8 s% ~* R
鉴别书画,首先要注意的是书画本身基本组织的& E( q u* C5 a1 p& O; H; `( C7 `6 ]3 e
特点。以书法论,它有三个方面,即笔法、墨法和结体* |9 h* Z& `0 k0 \/ W( n: v
(结构)。绘画则还有色彩和结构的剪裁问题。“目鉴”,
2 ]% X! C. s* x0 N* a就主要着眼在这些方面,要从这里找特点,定“样板”,
3 e$ Q* G. a& {+ Z# e! a不了解这些,根本谈不上辨真伪和明是非。' Z5 C' s% L$ N9 y4 G; l, b
1.笔法 笔法就是用一定的方法有规律地用笔锋
$ J w$ v/ m1 n1 S( O6 V+ i. r画、顿出来的线和点的简称。每一个人执笔、下笔的方
' ]/ I; u5 Y1 Y& f6 C1 P% z式方法都有不同,如执笔高、执笔低,偏竖立、偏侧斜,9 i2 r0 ]- i' Q; D# i
悬臂、悬肘、悬腕或手腕完全着纸,以及下笔的轻、重,
: B, _+ L. s1 W# Y1 H2 T" {- `& u行笔的缓、急等等,必然在笔锋着纸时起着不同的作 q- v0 @: l, E a# y* E, j
用,表现出不同的笔法特点。
4 a9 j7 I0 r* M- D 笔法上的特点,大致有正中、偏侧、圆转、方折、虚! _% [* F c% q: @& V8 X9 x0 [& p
笔、实笔、顺锋和逆锋等。即使同一类型的形式,各人也" @; C/ ?7 O3 S% e# m
有各人的具体特色,不尽相同。同时。一人一生的作品,
; c0 n6 D+ P8 W8 B* X从早岁到晚年,多少总有些变化,有的人甚至变化较6 n9 @3 {+ I' r8 d! V$ H
大,但这当中总会有一线贯通之处。例如,吴伟早年画
2 |5 q/ z! `" B! n有较为工细的白描人物,大异于晚年的泼墨粗放之作,
7 d7 m2 d- @! Y8 U- v. v但如果仔细捉摸他早年晚年不同风格的作品,就能看' w% Y# {5 a: g4 X5 m
出他的笔法始终具有跳跃躁动的特点,即使较细较工,
- H8 j! s, G+ }) _. S. B3 w也不能完全变得含蓄浑穆。因此,依凭笔法的特点来区& h( H8 F8 Z- o- Y
別书画的真伪,是最为可靠的。
) E0 t. b% Q; e- t! l0 X G 笔法。对模仿的人来讲,又是最不容易学得像的东$ g1 r' S5 j# Y, Q5 h
西。每个书画作家,不管他技巧高低,经过几十年的习) U i$ {6 O: J; r k7 u
惯运用而逐步形成自己的笔法特点。换一个人(作伪临* r! F# F. `- M# u' N: F
摹者),要在一朝一夕之间就把它完全接收过来变为己
* r6 B" u( {; @$ h# M6 U有,除了比较工整刻板、无从表现出特点来的线和点还
, L3 [3 |& [: g o1 I( s容易慢慢摹得像以外,只要稍微放纵便会流露出作者
& g) b3 I4 ?' L# ^. ]% u( m, t个性的笔法。要去刻意临摹,必然死板,只取其大意,又
2 Y8 ^$ o% l# C; h" E7 C! Y不能和原作相象。同时,有些作伪者自己也各有一套笔
8 N- v5 @3 U% g5 A# q6 y2 b; D法上的习惯特点,在临摹他人作品时极容易露出本相" f+ q+ g1 J3 N7 Y. A
来。特别有些相反的笔法特性一一朴拙和精工、滞重和
2 f+ Y( H6 z+ a* _$ {& V轻逸等等,绝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作伪者如果勉强去
( n. V U- b; ?; q7 ~: I( ~. K% I6 d7 ^4 h临摹和自己习惯的笔法相反的笔法的书画.其失败更6 T$ l. t8 i; P, \8 ?
是注定了的。所以,笔法对作伪者来讲,是最难突破的
8 ~" @. t; s* |. Z5 O. d一关。正因此,我们在鉴別书画的特点时,不能不把它8 H. |1 o" g" H. q0 F
放在首要的地位。但有一点,要运用它,必须掌握一个8 W; s3 T! N4 H# _/ @
书画家不同时期的笔法特点的“样板”,才能作为认识
( M3 D4 b; ~8 z+ X4 F某人书画全貌的依据。但若碰到孤本,那就难以靠笔法! \# R7 k9 j9 E5 j( i+ B7 E; V1 Q
来解决问题了。因此,依靠笔法来鉴别书画的真伪,也
* S W7 a W8 V# T) D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艺术作品时代风格共性的形 {3 X- ^, l+ a3 V: ~4 ]& L5 \
成,笔法也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即使有时靠笔法断人比
$ b5 J7 R& X6 C较困难(如孤本),但断代却还是可以起些作用的。当, v5 L$ L3 x( t9 Z, f# f! p+ A
然,如果碰到一幅临摹得与原本较像的复制品,仅看风
7 p3 `% ^8 W' A6 F' v1 w格,还是看不出它究属哪一代的作品。- a& c; e) v1 E/ H4 @) Z, @& r$ |
笔法的特点,同表现笔法的工具一一毛笔的制作& o0 }# d* U/ a4 O( o( Y/ w& P
和特点特性有一定的关系。明代方以智《通雅》中说:4 ^& n( v# X8 I
“笔有柱、有被、有心、有付。”笔大约从汉晋以來就都是8 J" ^" M( f5 W$ |" `
这样的,这有西陲发现的汉“居延笔”为证。中间当然还
( F, g2 `' A$ W+ y d1 a, m& |有一些变化,如不同的笔毛一一主要分硬、软二大类,
- e& E! ^, G/ E1 g以及制作方法不同等等。宋朝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
# V% A" A1 n. d“熙宁(宋神宗年号)后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这
* U) H# i; ]" d里,笔的有心无心问题,是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我们
& |5 Y* T G& A" L: d- s' \8 y现在看到的晋人王珣《伯远帖》,用的是一种吸墨不多
5 i$ }# q" t5 X; {; R+ \' z% Y转侧不太灵便(折笔处住往提起再下)的劲毫,为后世, B+ O' g8 G, \9 A4 {
书中所没有见过的,是最为特异的了。僧法极(智永)
$ D1 J; G9 S6 y3 Q1 g《真草千字文》,有些顿笔处有贼毫直出,也是特种) N: G3 {: `6 r- @0 Z- \* t0 l- `
制笔的缘故。唐代孙过庭《书谱》,僧怀素《苦筍帖》、5 E/ Y$ E. G0 S
颜真卿《祭侄文稿》、杜牧《张好好诗》等,大都是5 h7 V4 r* z) k( j3 e, C
使用一种坚硬而看来吸墨不太多的有心笔。唐人万岁' h$ p7 d) f4 j) Z% c5 v. }
通天摹《王氏一门法书》中好多粗肥的字,还表现出开0 g; s" {/ P9 d8 P( t% G0 S
叉的笔划,就是因为诸王书原迹用硬笔又吸水不多的
8 |$ e0 U: d/ m" N( g& F4 ?缘故,如果用无心软笔,定然不致如此(其中晋与唐也* T( J% R: I" [7 C' }" C
还有一些不同处)。这显然和宋中叶以来米芾等人写得$ p6 M: I" U0 s0 B8 @
丰满、肥润、圆熟的书法,如米芾书《复官帖》所用的较
0 I8 l; I; |, F0 z" o' M5 h9 `软的笔是大不一样的。我们曾以之辨明清内府旧藏,并
2 Z4 m4 n4 R! N+ R) Z' H: A8 F曾记载在《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续编、三编的王羲+ q" q$ e0 E& ~) C* _- |0 x
之《大道帖》、王献之《中秋帖》等不是晋人之笔。理由之6 e. u$ V' k9 a9 k/ u
一就是因为此二本的笔划都特別丰润圆熟,其笔头含/ P N* v) u- D, i2 E5 z: E
墨水很多,所以肥厚处不会开叉,用晋代的有心硬笔是
* |! J% q) f# ] L. @写不出来的。此二本最后结合其它方面的印证,认为都" s& {+ w0 E; t+ s4 `; a1 q0 H
是宋代米芾的临写本。这就是利用工具一一毛笔特性
; h6 o! ~+ K6 K3 [4 V作旁证,来解决真伪是非问题的一些很好的例证。
' l6 Q, ?* v3 u4 u& \1 t 可以这样说:大致从北宋中期以来,开始有丰肥圆* x2 p2 p7 j6 y7 |' L# T# ?
熟的较软笔,在米友仁的《瀟湘奇观图》卷自题中就说
/ P( F+ [6 W, k, l) o是“羊毫作字”云云,可为口供.但坚硬的笔(当然同六2 a' @! ?. K& b% L' l; M
朝人所用的还不一样),在后代的书法墨迹中仍能较多" j4 t. a K! `# W2 l* P
看到。用极软的纯羊毫作字,大约要到清乾隆以来翁方( B3 L( M/ r, L! V4 S
纲、粱同书等人之后,才逐渐形成大家使用的风气。, N/ ~% |- V; s
毛笔对笔法的影响,从绘画上看,清代同治、光绪; R; i D% x' z1 S
朝以前,画山水大都用鼠须狼毫等硬笔,只在渲晕时才3 S" e$ x& t( ^6 G, ^6 g% U$ s
用软的羊毫。晚清以來,才见到陆恢等人全用羊毫画的
0 ^) X- Z9 v8 M( Q$ Y( h山水画,形成一种比较肥软的线条。现在如果见到一幅
" y3 A( ~$ l9 g说是清中期以上的山水画而全用羊毫画成,就很有伪% {/ U! I& }1 n2 l7 |
品之可能了(当然也不是绝对的)。$ Q4 s( k s) Y
有些人写字用特种笔,如明代陈献章有时用一种) b% z% D7 w" H/ N9 X
茅草做的笔,名叫“茅龙”,写出来的字不会光俊。清代
& [! P; @4 x: g. q+ S7 i( q有人用绢卷代笔来写小篆书,取其容易圆、直等等。这
; X- `. O% n/ z6 M$ `) a都是不常见的例子。
+ h5 \6 @: [/ ~1 Y( N) m3 h 笔秃了会变硬,新笔尖,秃笔圆。有人长期喜用新% \, ~/ k7 ~( R3 |
的尖笔,如清代恽寿平较早期画山水;也有人长期惯用' R7 F5 F3 P. }5 |0 G4 D, { U7 t
秃笔,如明代沈周中晚年画山水。我们看习惯了,也就
! N s X4 d: }" o, N以此为标准。他们偶一变换不同性质的毛笔,笔法上就
9 b, B" L* Y3 e+ x会起大变化,使我们觉得眼生,如果“刻舟求剑”地捉摸
, w' x) H/ A' R, @- ]+ {它,往往要产生疑窦,或误真为假,这种事例也不少,我
9 l; Z$ @% x! @0 s& [2 g们必须随时注意。
. v+ k9 ^5 c# e e0 L+ z A 用好笔和坏笔写字作画,也可在笔法上出现大不
. H& I/ L* y9 X+ N9 h$ G相同的效果。例如曾见元人鲜于枢行楷书《李愿归盘谷
+ c$ q& O, f( T0 t* V序》卷,他自己说用的笔极不好,写得大为走样。我们如+ X" y% b$ D. h) f& I, s
果不从用笔方面去考虑,以他的杰作标准去要求此卷, y2 m5 t9 L7 z
必然会把它否定掉的。绘画也可类推。
) b( p) y3 Q1 e" x* `6 Q- d1 R 2.墨和色 笔要依靠墨来体现在纸绢上,绘画还# W2 f. B2 Z5 Z0 M/ F% c6 W- Y% d5 Q
有色彩的施用。一般讲,作伪者大都可以仿得和原本比
% l6 E- a! z/ @) t! Q9 h较相像,因此它在鉴別真伪问题上起的作用,就不如笔
. B( L5 @2 }' Q3 |法那样重要。当然,墨、色的新旧,是可以区别出来的;
0 o/ ]. b1 I3 w3 @真旧和假旧,总有所不同,多看多比,就能体会得到的。
8 L3 Q% [" q# l4 P% } 用墨有个人不同的习惯,当然也不是绝对固定不
/ \! s' o5 T1 u* l0 V. G3 t变的。较突出的,书法中如北宋苏轼、清代刘墉以爱用
1 {6 N/ L9 C5 X6 ?8 R. j浓墨出名。朱耷、王文治则喜用淡墨.王铎写字,经常笔 \0 {/ q! S- j0 ]
上蘸墨极饱满,往往下笔第一字墨走得很厉害。绘画中
/ _- Z3 n9 i; A3 B! X如明代徐渭在墨中经常加入胶水,因此能见到墨渍痕。
- w: ?1 m6 v: v3 G. }清初程邃晚年用极干墨,蒋廷锡的墨花卉有时羼人赭
) z, h& k4 t9 P" ?# ?6 q) v石一色,等等。又见宋徽宗《听琴图》中人物头发和琴、* D( _& H, H) w( h- _# ?
几,《柳鸦芦雁图》中乌鸦的羽毛等,用一种乌黑得发青
" _0 N+ I/ \( f y& g9 W光的好墨,我以为可能是著名的唐代李廷珪墨之类。这* u o- M# R- @! A! t
是一个特例,与个人习惯性无关。: W( J' n4 z6 ^; @ z) ~
墨色和纸绢也起着相互“托”,“发”的作用,例如上: t- u, D( ]" e8 Y' d6 Y5 I
述的好墨,也必须在光韧的纸和矾得好的绢上,才能发
+ U* t8 F1 F u! W1 d/ _6 b6 h挥出它的光彩来。用同样的较淡墨在新的生宣纸上作& W! N7 C) y- j y
画,住住会变成一种不大好看的青灰色调,浓墨则容易
; J# [, J2 C# g" X过于“火爆”。花青等植物质颜料,也会在不同样的纸上
! @: w" a" ^+ A/ k! }, @现出不同的色彩来。
/ W( g: j* y- u' p. h 墨、色还离不开笔,有的须三者结合起来谈。例如
0 v( Q, V/ u8 p4 k* m# i, W6 G朱耷经常喜用生纸作画,生纸容易使水墨化开,能帮助/ @7 N; C2 a1 x' U3 ^
发挥他的笔法特色。但一换熟纸----如画在先裱好而
8 `# d9 Q1 ~3 `* U/ Q+ K有了厚浆的册页上时,就大都显得墨色平板呆滞,也影+ q$ ^9 b( [7 B. m9 w m/ d
响到笔调的活泼了。僧原济在生纸上的作品,大都画得
1 ?- d' ^1 r" S( L: m: I7 o5 X奔放些,因此笔墨往往显得有些“野气”(也就是“火爆”4 y l m8 z* R7 Y
些)。和他画在半熟纸上的笔、墨比较鲜润蕴藉的作品
: k* W9 H9 e* c1 |6 \. o7 w就不大一样。在这种因纸质不同而使笔墨形态也同时0 P! I1 _) ]# H
起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如果死抠一种面貌、一个标准,
$ {0 e4 k2 f5 d在鉴别真伪时,就会出偏差。我曾见过一件恽寿平对题2 K3 `1 R; L8 s& K% Z% |
王翚画墨笔山水小画册,因纸页浆性太重,淡墨发灰,
1 s3 D$ h3 e. j/ H0 ]浓墨也不太黑,影响整个画面精神不振,便有人疑为非2 g f0 ^0 _2 g+ C2 o+ @
真。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
) ]7 g# X9 u& o# Z+ K 关于笔、墨(也结合纸)对书画作品所起的作用,前
( B4 G$ Z. }! ~人也有很多论述,例如明代詹景凤《玄览编》卷一说道:+ m. ^9 ~( w( c- H+ L: F3 T
“……又吾歙卖骨董吴氏一卷《赵孟頫千字文》亦真,
" C0 n1 B w* {8 o1 P7 R带行写,大如亨之(郭衢阶)本,是精纸写,第其时所用, B: U* a$ L. X5 w! ~3 l7 E
笔毫稍硬而锋芒稍乏,以故虽工而使转亦硬,未如志$ ?, K4 f0 l# W
意,神采视昔减倍。夫以承旨手,无精笔即不能作佳书,
- J+ Y* ]9 C& d; K笔之为书家雅尚有以也。又尝见殷二公子藏山谷老人
) f8 L7 X. d2 y4 |1 o6 |1 }; L《行书》一卷,字大二寸许,笔精妙,使转如意志,而所用5 g8 ~0 j( `9 c1 q- b* U1 v" [
之墨则烟煤,纸乃白粉云笺,粉又涩而不润,故其书亦6 ]0 z! w I$ z' Q
乏采。又京口陈从训《东坡墨迹》一卷(《中山松醪》、《洞
8 E8 ^7 U1 ~" Q* S4 X庭春色》二赋),书字近半寸,带行,二卷皆楮纸,亦精, A+ S, M. x# x3 c1 }# b
润,但以墨不佳无光,亦令字乏采,鉴者遂疑其为膺本,
* }" B/ M S' }0 C7 }+ f1 r l) X冤哉。”(按二赋实为宋人仿书)。0 s/ @. @3 u% w5 l u9 W5 m
这些说法很可以作为我上述论断的印证。
* F& Y$ M7 I( g- p) V) k% J" } 3.结构和剪裁 形体的结构、剪裁,在书画中是一2 v8 k/ b) d' b4 {/ V1 k: {
个很重要的方面,但从鉴定真伪是非的角度来看,至多
7 F, \+ d' ]4 d" a和墨与色处于同等次要地位,因为它也是比较容易摹" W7 h2 G0 r3 k' ?. ^* t# \
得像,不像笔法那样难办的。# y: W" Q H2 T
书法每个字的“结体”(即结构),是一个‘基本单& L3 y; C1 n( o9 W- P
位”。结体中笔划的疏密分布,往往失之毫厘,就要差以
+ h8 D2 Z4 X% d* |& v* I+ Z5 a千里,从这里可以分出作手的高下来,也可以之判别真' c3 a, n4 D& z
伪。当然也不能够太拘泥,因为高手真迹,有时也会偶
6 p/ Q4 {1 {4 L2 f然失步的。但这种情况总比较少些,一般大都在早年或
/ K) s' I( y# V# E) A' X极衰颓时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只能局部走样,大体是不
" R: _9 v4 e' @; }/ _; [) E; \致太差的,否則就有真伪的问题了。
5 v. A7 e1 h4 y/ Z% H 字与字联合起来成为一行、一篇,它有相互呼应关
: v- |- g n5 f7 h; ^- g4 k, a系,事实上也是一种结构,但通常则不这样称谓它.而3 j1 D, {" ^( R9 C8 }! X
把它叫做“行款”。从一字到一行一篇的行款,在鉴别是: ^/ b8 B% y9 d2 x4 ^
否为对临本或集字勾摹本时,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因为
8 V& n1 _! h8 [用那种方式方法来作假(有的仅是副本),很容易使字
7 \4 v# j1 }6 ~与行上下左右失掉呼应,不连贯,以致露出破绽来。9 ?& j* z! i8 L4 c. E
绘画上在这方面对作伪者来讲,更没有什么难题。$ b- U! E. Z6 z( Q6 y$ D% J
当然,一幅臆造的东西,有可能失去一人或一时代的结- y! x9 n1 \0 a- L
构剪裁习尚。比如说,一幅称为北宋以前的作品,而在
4 K/ ?9 x$ B- x结构剪裁中露出了南宋马远的“边、角”之景,就可以肯
9 s3 c$ y0 i8 N" W定,这幅作品如果不是作伪,必定是误定了。但是,有来
8 a4 U1 h9 `( h) y1 `历的好摹本和有较多的绘画历史知识的作伪者所仿
; ~6 c/ P& X8 i% p造、臆造的本子,是不大会在这方面出大问题的。
0 L3 m* |+ k1 W* S% X5 F 有些人在书画的形体结构、剪裁方面也会作出特4 j, k' M [# n0 [7 O' e9 M
殊的形式。举几个例子:如明代仇英画人物,大都短脸4 C% W6 u5 k8 @5 R; }* k- j4 F3 s- J
小眼睛,吴彬画的山,穿空万丈,李士达画的人,脸圆得
7 d' \* v) @9 ~) B( o+ ]象个皮球,晚年款书‘李士达’三字的左边,象用刀切似
4 E9 x; M/ S8 O& J5 M4 x, V1 t& {的齐,清代吴历的山树,经常见有欹倒的形态;陈撰的
1 H- _5 D) }4 s1 e花卉,往往缩在一角,象“角花笺”一样,等等。这种固定
! E; i0 r. u8 b h( S的特式,一般都是在画家晚年的作品中才常出现。
: S2 Y& q% `' E% p9 i8 v* W 笔墨、结构,我们固然可以分开来谈其特点和重" b7 ~+ b# K% r0 |
要、次要问题,但在作鉴别工作时,就不能截然分开地 L6 {8 s7 x$ G b9 F( L
去对待它们,仍须注意它们的有机联系,即有分有合,
. b1 A- a6 z9 b; g) h进行观察研究。尤其在书法上,着眼时总以一个字为单, `: P! M" O/ D, A1 h
位,但从中仍要一点一划地看,这种辩证关系,我们必
0 @4 }$ k' o9 N2 y须掌握好。( E, z# w6 I& L7 ?4 y6 g
有一些笔墨技巧十分低劣的伪造作品,其真伪当9 R; d. X* x. t5 A, o! N5 ]
然容易看出,但要十分明确地断定它是什么时候所伪
8 N; c' y; O5 G# u- x- j' r9 C造,如果单靠笔墨技巧,倒有些困难,因为它“未入流”,
. ^" B' w6 `" e( q根本缺少时代特征,那就只能找其它辅证来解决了。+ u! Z0 ~% \- o. G/ C) T
) \: w2 H7 {# X
下面举一个合用上述笔(包括工具一一笔)、墨、结
, u$ R5 @* |. `5 ?# D# q体三方面以“比较”的方式来鉴別一件书画的例子:苏
4 f8 D( l+ D3 y! W& y州市博物馆藏有所谓明代徐渭行草书《青天歌》长卷,
' p* \9 |% P. C9 j, j0 n" z( Q$ ~用尖硬狼毫,下笔挺锐利,有多个字提笔圆细,又有不
( C. W' d3 T* \- y8 w. P+ t( i少字却粗重特甚;有些字用笔送不到底,笔锋散开虚
0 u1 ~ \1 `4 v' @" h, N飘,违反“无住不收”的法则。字形大小悬殊,格式庸俗;
5 L, s7 a5 m9 o" ~结字上下、左右往往忽松忽紧、忽大忽小,极不匀称.甚/ S o( x7 ^3 ^
至颠倒,失去支柱,拙劣巳极。又有个別怪形字如“月”、
" E5 W" R' w6 F“下”等,备见丑态。凡此种种。在徐渭真迹书法
, G$ k. j2 ]1 k$ ?/ l. X中(图四)从来也没有见到过(或以为可能是我们未见" b* Z% W3 d. \; V7 z+ T7 j( L
到过他的早年书,但此卷写得极为苍老,不可能是早( X+ h. v6 x8 S" `
笔)。按徐渭书法虽险而能“追险得夷”,自称“吾书第 S! B& ]+ d V. k7 b! {. x
一”。并非胡吹,要是真迹.哪有失步到如此田地的。
- C1 n* r6 D+ f# b2 y: Z5 |2 R 又细看卷末款“徐渭书”三字,笔(工具似兼毫)软( F. \& K% W- x" \7 o
而墨色又稍淡;笔划形式和前书也不同样,如“徐”字的! i9 h( ], E/ ?# g+ m1 R
双人旁几成“亻”,.渭”字右下“刁’笔,向右横偏,不但
' N7 ~& J" X% I7 }4 x% ?和其它徐书真迹上的签名很不一样,就是在本卷中,也
; I i) B! U9 s, S3 Z5 ^7 `+ q) l找不出一个类似的“刁’笔形式来。因此我们断定此卷
- m+ |3 u, E A/ e ~( o书者(不知何许人)当时可能未署名款。就给人钻了空
+ E0 A/ U$ s2 S: E子,在末后硬加上了徐款,又加钤了伪印二方(此二印
5 H6 A) W& Y3 N( d亦未见有同样的钤于徐书真迹上),所以款式地位也显 T- r0 D# R$ A; m3 ?" k( ]5 V
得很挤、很局促了(此卷曾影印于上海出版的《艺苑掇' o8 C& d7 Y1 Z/ j5 _2 R, g' `
英)1978年第l、2期,可参阅)。
. m$ Q \. x" N" f4 k" |1 h7 E" p (二)书法中的文字考订: U: R* Y, h- Z9 v
本节只谈书法中的问题,也分三个方面,即避讳9 O$ H2 i% `5 @, Z' U% l: E$ [
字,错讹字,乖谬,不通顺处。# l! F/ `( b/ H. J: q1 b
1.避讳字 讳宇(避名讳的字)是历史考据学家的6 i6 u" }, m0 l
一项专门学问,这里不作评论和细述,只谈读书法墨迹2 T4 q+ X$ A/ w/ ^# e, s& m
中(包括书法本身、绘画款题以及各种题跋等)见到的. ]) {2 h3 e2 ?$ q4 c" S
一些问题和例子。: n2 c: w# U" j% F, b/ |$ w- O0 H
历代帝王以及他们的父祖(也有外戚——皇后家
0 O. \/ S- M8 M! C的上代,那是极少数)的名字,不准任何人(官、民)在行
* G: N4 n( H, H# T5 a文书写中触及它,必須要“避讳”,以表示对他们的尊& y4 D8 Z Y2 P, r' z
敬。书写者自己。也回避自己父、祖名讳。
- r% E' l8 ]! {- K+ p: c8 m1 ^* _ K 避讳字在秦代已命令实行。传世墨迹中现在所见! z8 r- k2 b2 L/ X* l9 g7 |
到的,大致从唐代开始。唐宋二代都比较严格,不但本
$ ^3 U) y3 Z- Q' a' [- Z字要讳,连同音字(嫌名)也要讳。元代皇帝是蒙古人,
" l' @# s1 e$ c% v5 U1 o& h- @' k他们的名字是蒙语译音,所以不讳(程文海因武宗名海
. [% r- M, ~( w$ a山而改称钜夫,那是极个別的)。明代又恢复避讳,但不
X# u! z) i/ X& F- V太严格。清代世祖福临未讳,从圣祖玄烨开始又严格地
2 K: O3 E1 f8 b% `! f6 ^5 v讳起来了。但二代都不避“嫌名”(同音字)讳。# [" x3 x0 x. U1 F' P% ~
避讳方法,主要有:一、缺笔.例如“渊”作“氵川”;“世3 e u, K/ B! G' J8 \8 K5 Z2 k
民”二字都缺最后一笔等(以上唐讳);“殷”缺最后一捺,“桓”同样- Z: j' i4 S4 r+ L
缺一笔(以上宋讳),“燁”少最后一竖,“曆”.下日字改口等(以上清
: [1 G7 X I8 M) e8 S8 h讳)。二、改成同义字。如“纨扇”改“团扇”(宋讳,同音字
) i; }7 K; o, o2 @——“嫌名”讳,因“纨”与“桓”同音);“匡”改“辅”(本讳
W( I4 M5 [; _/ U* ~- C2 v字,非同音,宋讳)。三、明清因不避嫌名讳,因此有改成
, X! J$ a% a" e$ b K同音字的。如“元”改“原”(画家赵元入明后改名为
% W1 n9 R$ K3 p. ~$ J, N3 Q“原”),“弘”改“宏”(清讳,画家弘仁在乾隆以后的书刊
/ M" Y# A2 `/ ]0 v中都改为宏仁),等等。靠避讳字有时确能解决一些问8 P5 b0 K1 B5 Y* s0 v6 h
题:例如《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一卷黄庭坚正书《千字
6 y+ [1 m0 t+ \: e( m) C文》,写得很有些“貌似”,但因其中一个“慎”字(南宋孝; c+ v- U W/ ^ R& ^2 p
宗名)避了讳,于是肯定它是南宋人仿书,等等。
4 F# h8 H9 F- f7 w% A 此外举两个特例:一、宋高宗赵构临传唐朝虞世南, a8 W1 L( f% f1 f* K* x/ X
《千字文》(旧称唐虞世南书《千字文》),因是临唐人书,
1 m, D! N; C) Y7 F3 ]! t: c: F所以其中唐讳一仍其旧,宋讳倒反而不避。如果不从书7 f3 J7 u- R/ B
法风格上来区別,死抠避讳一点,就要真以为是唐人墨
7 A$ x) o$ c2 x! \% ?迹了。二、宋无名人书《景福殿赋》卷(旧有伪北宋曾肇
/ C! w4 e- g: a# D5 l% C1 X/ t" W. j跋),称为唐朝孙过庭书,其中北宋讳“曙”字。“让”字,7 Y! P, m* k% ]/ S) ]5 H, [: B- C
南宋讳“构”字,都缺笔,而唐讳“渊”字末讳。但“民”字
! m# r6 \2 x7 v; s/ [( F K3 ]; E又改书同义字“人”(不应讳而讳),大概是当时此文0 }7 `" f4 U$ n
从唐代抄本上录下。没有把唐讳字改正过来的缘故。! r/ ~/ A9 `# l- y
至于应讳不讳,也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大都是无心
) I% |3 O% {! j4 K5 c/ d遗漏的,不能碰到各种情况不分青红皂白,一概认为是+ A" e) z8 i4 p5 D, j1 N
伪本。例如:北宋苏轼书的《民师帖》,未避“玄”字讳;又' ?9 k! }9 n( v( X2 o& ^) X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上书文,避“曙”而未避“玄”
n: d% z( _" M9 o字;宋绍兴二十三年御书院《行书千字文》(《石渠宝笈 i& e& |; Q% Z& A1 j* j5 \
初编》误定为宋高宗书),其中应讳未讳的有“垣”、“垢”3 Y, C: H3 i7 j$ W* P9 h
(桓、构的嫌名)、“朗”三字,此册本来讳嫌名的特多,却4 O. x2 r( r2 r& g1 Q) q
偏偏把这几个字遗漏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 f/ Y. R; b! |; P
有些官方明定可以不讳的条例,如:双名不讳,已祧4 B7 H9 z b( X- W+ @ N
(五世以上的皇帝祖宗)不讳,等等。但一些书写者为! C6 c: q8 l% \
了加倍讨好,还是照避。例如唐讳中的“世民”字。仍大
8 u& K- N3 T& b+ d# |6 P都避去,已祧不讳,信守者更少。
0 o; O5 F x( @+ y" [5 W 在旧社会中,有一种迷信思想,认为作了坏事会受
& |+ V9 \! H( q; i. h& m到“阴司”的谴责,降给祸殃。但他们为了追求私利又不- Z+ x! m. M$ \ _5 @
肯不做坏事。作伪书画是一种骗人的行径,于是作伪者2 e9 k. ~0 ~: E
有时也反映一些这方面的可笑的矛盾心理,在“避讳”
0 A B, d0 P* k1 Z" Y+ I [2 p字方面,故意露出一点破绽来。如北宋黄庭坚《千字文》卷6 {1 J# b( z T* Z; k
中避着南宋孝宗的名讳,表示我原是告诉你们这是伪
. k/ Y+ z( U& X5 O% i$ _本,不是我有意骗你,看不出来,那是你——鉴定者自
z) B7 C0 v- Z1 L0 w己的胡涂,与我——作伪者无涉,以为这佯就可以避免
' |% q l% X7 S“阴谴”了。只要我们懂得旧社会中作伪者的心理,就不% n8 k" L$ S+ V" E3 T9 G
致于莫名其妙了。这类事例不少,可见不是偶然性的失1 i4 g) ~7 N% U/ u0 ^1 R
误。
" k' V5 n: C5 f% n: Z* P& \; E" J 2.错讹字 错讹字大都是不大通文的人在临摹抄 m. {' Q6 k4 d6 x& C: ?, z
录前人原来文句时看错了笔划而误书(甚至有书不成
: l9 ]& O# Y7 q9 L, f1 Y9 T& F字的);但也有偶然粗心大意以致误写的(也有错在抄# j/ K; o* s" T/ \; w
写自己作的诗文中)。这两者的错误原因不一,所以碰
9 r9 q! c- ~* p4 g8 |7 ?7 p4 z到了要分析,区別对待它们。前者例如所谓唐朝柳公权' \0 I' V- q/ G3 B9 U, ?! {
书《兰亭诗》卷,其中“伐木”二字误书成“代水”,“夫子”
7 E0 V9 f5 U4 Z% N0 ?书成“先子”。“伐木”之讹当然已很不通,而谢安诗中称
: J: M9 _2 A: J6 [6 h O孔“夫子”为他的先子(父亲)。那岂不是大大的笑话了
p. \$ ^# M0 s0 n3 _' m3 a吗?想来柳公权这样一个知名文人,连夫子、先子都还' i4 t' \/ i8 ?* e# e+ u* \
辨不清,是决然不可能的。此卷之非柳书,在这一点上. f1 R& P! ]5 H3 d! T7 M
已能看出来了。后一种情况如:明代唐寅画《桐山图》
! b a, x4 @3 K, r6 f; N卷,论画法、款字都是真迹,但自题诗中却把“钓”字误
; c; H' e, l' \$ d& A+ W/ c" s写为“钩”字。这定是他一时疏忽所致。唐寅此种毛病曾 K7 g& h3 q7 ]& N
不止一次地见到过,大概此人既性急又马虎,写完了也
, B; R" h/ l( ?& T* Y, m% g4 o不再看一遍就拿出去,所以才常出这样的错误。其他如, H9 {9 s! B5 s8 E+ |! t+ h+ w
明代祝允明、董其昌等人的书法中,有时也能见得到,9 ]0 H( c- X+ b' O: v+ h4 i# C7 @
那和前例又正相反,碰到了必须区別对待,不能笼统尽8 ~ b$ b7 e. [# Q) c$ b! k
以伪本目之.
0 \. n& j. W1 O 3.文句中乖谬、不通顺处 书法墨迹(包括题跋)
0 c- U; h7 u0 L% `4 a( X8 O中,有些完全臆造乖谬的事迹内容,或极不通顺的文句" |1 z S/ O3 a0 {7 D
不可能出于某人(例如有名的文人)之手的,经过考核,
0 W w$ z: I* Z1 e& G# v8 I看出破绽、毛病,就能断定此件必伪。例如,宋高宗赵构
* i: I( F8 s' e5 N. Z, N8 s7 U' g《墨敕卷》有关粱汝嘉事。全部荒谬失实。再如,有一件& w* ?7 ~/ w: `9 V* L
文徵明行书《醉翁亭记》册后文嘉一跋。云:“右《醉翁亭记》,4 Q1 k- r R" ^ O( c- D# t
乃家君庚子岁书,时方七十一岁,故笔墨精妙如
; k3 y3 P( x! @3 p: X7 k2 Q6 H/ |此。今已逾十八年矣。虽法老苍,然精神终不逮此也。嘉
2 K4 w: ?8 {4 T& v7 K8 e3 s/ s u靖丁巳六月嘉记。”以儿子而批评他父亲的书法“精神6 L; Q7 z9 D) |: @/ n0 }; Z
终不逮此”,巳觉不合(封建社会中的文人从无如此言
! Z) b w; U& F) E论的),在“七十一岁”上加一“方”字,更为可笑之至,. I9 ]& { y2 n7 j* s. b
绝不是文嘉这样的人能写出来的,其伪也就不问可知了5 x: {8 c q) @# Q- }/ \
(按此册文徵明书亦伪)。
# T0 i7 e: i+ ?+ J: L! F/ v/ d, B4 j 臆造款题的伪本中,有时在年号,干支和生卒年岁/ I# x: I" g7 h' ^* l
上也往往会出大岔子的。例如北宋李公麟《九歌图》
5 e( O6 b( V7 ]# B6 u7 ^6 o(《东图玄览》中著录)(实为南宋人笔)上,竟书有南# D1 S3 C3 D9 i2 \; d) S2 y. O
宋理宗“宝庆”年号,后于李氏去世达一百二十多年。
# i5 r) w* i+ E/ W0 y又上海文明书局影印文徵明书《西厢记曲辞》册的年款
" R4 c' V: T1 S是“嘉靖己未三月廿又二日”,离他去世的日期(那年" f. ?: m: D& U, V$ Q
二月廿曰)已过了一个多月了。不过有时作者自己也会8 X. z+ b8 n$ v9 }
误写干支,以致使那件作品推前成推后。甚至成为那个+ x% u8 D0 R* I, C
书画家死后所作。例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清代刘
0 c: L7 M8 v& M6 r! U彦冲仿黄鹤山樵山水轴,从画法、款字上看,确是真迹 {7 q+ [7 o* O, B4 k6 _: A6 G
无疑,而自题作于“庚戌(道光卅年)四月”,据其弟子1 o7 ]5 X* ?8 `
顾子长所撰记文,那时刘氏已经死了三年,这个矛盾只
* `# L6 X/ s i5 U( a能认为那是刘氏自己误书干支,而画幅决不是伪造的。
" F" [$ j6 J1 Y, z4 d/ K4 J & ]3 }% v7 K6 h. |5 |. H v
1 a% F; e. }2 |! }7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