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06-1-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31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11-21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谈楷书------兼论田氏笔下的欧体 5 Z+ ~2 q' D- r
正文:
# F/ Y% z2 B2 `自然而然随笔势而生变化,由结体约束用笔,以用笔规范结体[见我的博客《书法》]0 r; Z* J. s1 g$ |+ r( e
楷书贵在外静内动,这在第一组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笔势与字型在相互交融贯通中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第一笔的起结转束决定着第二笔的空间位置,也就是说第二笔的空间位置是承继着第一笔的起结转束而来的。整个字势处于“危不至失,险不至崩”的险绝之中,而这种险绝却又以一种静穆的形态定位。" X: i+ ]7 A1 Q- e6 ]
楷书的美就是体现在这种险绝和端庄静穆的交融之中,而筋脉的流转也就在这种交融之中呈现着她的神采/气韵和意蕴。
. n$ ]9 `2 ^+ K行/草书是外动内静,虽然不一定要秉承楷书而来,但一定不可失楷书的那种端庄静穆所体现的“正”, S5 B" d$ O5 l. v
如果说只有端庄静穆而没有险绝的的书法只属稍窥门径的话,那么只有险绝而没有端庄静穆就连书法也谈不上了。此二者更就不用妄谈展现书法的境界了。
' y: R% ?7 h8 s1 ^. N2 I, ?4 d C以上观点是我在临摹兰亭的一点了悟,我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之中,所遵循的观点是,在临摹行草中学习楷书,在临摹楷书中学习行草。
h: |0 @: C/ N, ]
* W" ], G0 |8 @' |4 |# S) F/ ~
- p) j2 ^0 B& e/ m r0 |+ d
! E- P. _6 m# e5 r第二组图片:
9 l& u6 S+ z/ k3 G" f# K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兰亭记》是伪作。
, d4 g, N8 B( |: p4 y$ x' X) | D赵之所以终生不入晋唐门室,也是因为没有得窥以上观点吧。
+ o8 a& A% [! e# H" ]- C古人已亦矣,来者尤可追,对于田氏兄弟来说大概是最好的座右铭吧。基于他们稳固的正书基础,可以肯定的说,以上观点是田氏兄弟今后发展所必经的门路。得之则为一代大家,失之则如赵。
- K+ j/ h: z! K# f
8 K3 N1 ?; i" f6 K/ ^第三组图片:
9 K8 @$ @7 D+ {% N; Z9 y6 r0 l书法对于这类人来说只有在纸墨间望洋兴叹的份了,或者潜心改迹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否则只好寄厚望于来生了!$ V& k/ g+ C2 q' X( N
2 L" |( J+ t: ~4 E% q4 x
另付:# @" K. p- Q: B) ?
再赘言几句握笔的方法:
* _/ o* O2 o) Z1 @& |% g我们在初到学校的时候最先接触的就是用铅笔,然后老师教导我们握笔的姿势,通常教我们的是[图握笔1],但这种姿势,只适合横向运动,在做纵向运动或圆转运动的时候都深受制碍,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图握笔2],用三指握住铅笔,第4指辅助,小指抵住桌面。[在准备写的时候,笔是垂直的。在书写的时候,笔可做任何倾侧]这样无论是纵横还是圆转,划圆都不会有任何牵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o" {, L& Q5 c \& u! Q A- G
" `9 [- o3 H- n. w6 D: P毛笔的用笔方法是中锋,呵呵就不用我多废话了吧,但在行笔的过程中,笔尖朝上,笔肚在下横扫的,却不泛其人。看看沈主席写的哪个“集”字的起笔和第一横及带笔就是这样的,“贤”字的上右部分虽然很有立体感,但亦是偏锋。[不过这一笔已经近似于侧锋的了]0 e* }& ~! n2 s& f* s$ u
) L# U" O6 |. h4 t% k, l: E5 U# g
[ 本帖最后由 挥风牧云 于 2006-11-21 16:36 编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