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40
- 注册时间
- 2004-8-1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96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4-12-22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辨「文彭摹本說」及其斷代
三、檢驗前人對故宮墨跡本諸說 7 I0 x% m& q' |
, W, q- p5 `( }3 \以下讓我們再對啟、蕭、徐三位的看法,作一檢視: % F. J4 E7 d; P, Z
1.啟功「摹本說」
, n, ]7 V* a0 B/ Z* I& F啟老主張故宮墨跡卷〈自敘帖〉的部分是摹本,以下是他的詮釋: 5 [1 i: N* u. o- p1 T0 P
還有一種摹本,利用原作的乾筆較多,連描帶擦,使觀者望去,儼然是那種燥墨率筆所寫成的。這類摹本,有時反比那些筆劃光滑、墨氣濕潤的字跡效果更加逼真,可以懷素〈自敘帖〉為例。
9 [" W# H( z: R$ k5 ?這裡啟老認為〈自敘帖〉是以「連描帶擦」的技法摹成的,但是經筆者將原跡放大多倍,也看不出「描、擦」的痕跡(可能是指那些闊筆的字);反而是乾墨燥筆處,更顯筆劃在紙面上沈重的「筆中用力」的效果,沒有來回描擦不自然的跡象。
9 `9 E0 @; _. T& G# Q) @而且此卷用墨潤而濃的字也頗多,每次重新蘸墨後,振筆疾書從飽墨直到乾筆如煙,都是很自然的(請見本書附錄圖版)。只有少數因原紙曾潮霉潰爛,誠如蘇舜欽所形容的「縻潰不可綴緝」,於是將首段換新紙補書。但在卷中局部破洞之處,非蛀蟲穿蝕,沒有明確的輪廓(只有在刻本上用線鉤出破紙位置,下文將再有討論),紙張破口變爛變薄,於是字的筆劃也受到影響,有點模糊不清。其實這是有其形成的因素,並且字數不多,應該不至於對全幅作出誤判。附帶一提,當時重裱補綴的裱工或物主,沒有畫蛇添足將破字缺筆來「補全」,弄得不倫不類,已足慶幸了。(見本書診斷四附圖) ) d/ `* r3 F6 x: y( h$ b
啟老所使用的圖版是〈契蘭堂帖〉本,而且接下去說:
. i" p4 h, S6 ?" s5 s+ H" `〈自敘帖〉原卷現存台灣省,我在二十多歲時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覽室中屢次見到。但那時並不懂得鉤摹情形。後來從照片上和近年日本精印的卷子上,才看得清清楚楚。 ( B' I8 i9 O- w0 X6 r- O9 {. A
可以看出啟老(生於一九一二)自認當年(一九三○年代,約六十多年前)年少時雖見原跡,但並未注意書跡是否鉤摹,後來是從照片及日本印刷品上所見。按照片及印刷的品質歷年都在改進中,啟老的照片是否清晰?鑑別這卷墨跡是否雙鉤摹本,連在台北故宮看過原跡多次展出的參辯者尚且有不同的看法,何況是看原跡的「影子」——照相印刷品呢?假如啟老有機會用放大鏡再看原件,筆者相信他不會保持同樣的看法。我們也知道鑑家在早晚年看法不同是常有的事。
6 l/ y1 B% b) _0 c 5 b: y9 R" b' ?& B7 m9 O& K3 k! G
/ i0 X, J5 y1 \! D4 N/ x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注“中国书法在线”字样。- j0 y% Y' i" h, v( ~2 I2 D& K
6 g3 F. V/ h0 q0 G0 u" i2 U6 ]0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