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鲁迅书法的价值判断
, k* P; k8 I& H2 O文人书法■张瑞田
d0 J% }! {4 S# Z$ Z5 Q' a+ q" b 高度的个性化+ z7 Y- Q' ^2 l9 o: `8 Z
具有个性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不管是谁的观点或出自谁口,这句话从一个方面确定了艺术的价值取向。' b+ a, K! ]: x. M
. _4 S1 i: |0 z. \ 书法艺术是由东方文化的历史铸成,他带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成果和精神力量,既能承载中国人客观文化表述的需求,亦能在实际应用中表达人的情感、人的性格,使其进入艺术的层次。
, ~) B% | ]6 u/ Q5 m4 ~& U8 V6 s4 s& `
书法史对书法家的评判,也是十分看重个性的。没有人把那种呆板而规整的字迹视为艺术,也没有人对一成不变的承袭表示热情。中国书法美学对“馆阁体”的淡漠,确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个体精神和个性特点。这一点,书法艺术同世界上其他门类的艺术在美学追求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中国传统书法讲究师承,使书法艺术很难同传统分割,甚至书法家的个性也具有鲜明的师承性。但是,历朝历代的书法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忠勇奋进,在传统中求发展、求变化、求个性,求得一个丰富浩大的文化工程。
5 k8 K7 H- l* u6 m
- \& ?! Y" F) Q' u5 t$ n 鲁迅便是其中之一。+ W; Z( c w+ p1 I. T. s
/ y- K/ g R9 r% D0 D$ X. E
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是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伟人。他的世界性同他的民族性密不可分。鲁迅是用传统的毛笔,写世态炎凉,阅人间沧桑,析人析己。人们太爱鲁迅用毛笔营造的思想世界和文学世界了,甚至忽略了他用毛笔表现出来的一个传统的艺术世界。其实,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并且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优秀的书法家。/ V- h! y' g% ]/ A
; m/ k/ R( V5 ?! r
鲁迅生活在中国新旧交替的时代,新文化运动使鲁迅喊出了“救救孩子”、“传统吃人”的醒世真言。但是,他又不可避免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在赴洋深造的前夕,它拥有了深厚的国学根基。在绍兴小镇无数个早晨和黄昏,在“三味书屋”,他临习了不同时代和版本的碑帖。那时候,书法家还无法成为一种职业,他想当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拯救生命。然而,命运因现实发生变化,他没有成为医生,却成为我们民族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
3 `3 h9 {* F& m' ?
3 }1 i8 M: B( w8 {. R$ F 鲁迅试图选择职业,时代却选择了鲁迅。
( [3 J( u x% C) H+ s( Q1 ?6 H- {. z& ?
作为书法家的鲁迅,他并没有在传统中虔诚修炼,他十分清醒地审视传统,小心翼翼地接受其中的部分遗产。鲁迅不是虚无主义者,尽管有时他对毛笔表示失望,但还是珍爱变幻多姿的毛笔对个性的张扬和表达。他放弃了传统的思维习惯,他并没有放弃毛笔。& f5 G1 O2 p5 ]
3 P% e. z) ^/ V7 t 鲁迅是一名书法家,他有自己的美学追求。对笔法墨法并不过分讲究,对点画结构并不刻意追求。他以平缓、舒朗的心态作书,以情为造,以心为法,以性为家,行笔优雅,不以势胜,恪守文化的内敛,余味淳厚,意境深远,达到了高度个人化的生命形态和精神风采。
2 r/ Y4 y0 Z; Y: m7 P/ H8 Y% {3 w f$ N+ T
他写给郁达夫的行书条幅(载《鲁迅史稿》第18页)尽管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脱离传统,但是,细细品味,就会窥视到鲁迅书法独到的个性。职业书法家的创作多半是抄录古人的诗句警句,多半是在篇幅和形式上耗费精力,鲁迅不然,他将自己的书法和诗歌结合起来,创作时排斥一切功利性的心态,自然天成,浑然一体。书法、诗、情感统一起来,恰当地表现出鲁迅的人格和心理。另外,鲁迅的笔法和墨法也是顺其自然,尊重自己现实的情感和对传统的认知。8 t1 `9 V" ^7 m8 R8 D9 F4 O( \
, g+ p$ K' g+ e$ P
鲁迅书法是个性化的,是不能重复的,是鲁迅整体生命的客观表现。唯此一点,就使鲁迅书法进入了不可替代的审美层次。2 z9 |* j0 m J* U
# z0 @' i% x( Z. M& m8 e2 N' c 随意性书卷气. N' ^9 B% f6 x) ?
" p" P% E6 I0 @+ c$ B
孙犁先生在论述散文创作时曾说,散文创作的技巧是无技巧,散文创作的规律在于无规律。孙犁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大家,他的观点表明了他对艺术的真知灼见。散文创作如此,书法创作亦然,艺术规律是相同的。所谓技巧,是艺术家对艺术内在品质和存在形式的理解和把握,是艺术家非功利性的情感宣泄。有技巧就是无技巧,有规律就是无规律。- j D7 M# h( W
7 E/ X" [* A+ R% k, T' ?: V 鲁迅是“远逾宋唐,直攀魏晋”,有着深厚传统功力的书法家。然而,鲁迅作为书法家却不在于他对传统的谙熟和继承,也不在于他哗众的创作方法。在书法艺术上,鲁迅是沉默的。他的书法创作没有沾染商业性(但是,这不等于说沾染商业性的书法创作就是低俗的),在高度个性化的感知世界里,鲁迅随心所欲地挥动毛笔,因此,我们很难看出他的一点一画源自哪家,他把传统融于骨肉,随意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4 b0 k0 M, ?, p" z% A H
$ N) M' l' x- W; x5 ? 鲁迅随意性的书法创作,是鲁迅对艺术的顿悟。鲁迅以渊博的学识,认识到书法艺术的非功利性、非操作性,淡远、清灵的品格与精神。他自觉反叛了书法艺术的传统惰性,将自己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和文化素养结合自己的书法创作,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取得了迥异于他人的艺术成就。, T, a: s- {$ [
* I) X$ q: T t/ g
他赠送景宋先生的行书斗方就是一幅随意性的佳作(载《鲁迅诗稿》42页),沉稳自然,落纸有声,题款本可以二行写完,鲁迅偏偏处理成三行,错落有致,舒朗大方,同四行大字形成反差,准确表达了鲁迅“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其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的心境。书法条幅《无题》(载《鲁迅诗稿》)是鲁迅信手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结字平缓,行气散淡,又偏左题写穷款,显示出这幅作品的妙处。0 Z+ Y# n* O Z) ~5 s7 e
# s6 D. f9 P+ j5 }$ d* T. ` 鲁迅书法创作的随意性是同他的书卷气分不开的。随意是在不随意间表现。如果鲁迅没有高深的学问,他也就不敢也不可能在宣纸上随意书写,达到较高的艺术品位。书法艺术的书卷气是提高书法家品位的重要因素。单纯抄写不甚理解的古诗旧词,甚至是看一句写一句来完成书法创作,这不仅是书法家文化功力的匮乏,也是对书法艺术生命本质的反动。鲁迅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巨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使他的书法创作,随着他的情感起伏,时而激越,时而淡泊,时而热情,时而冷静。他不是单一地用毛笔写汉字,在他灵动的手腕上,他用毛笔展示了个人丰富的心灵世界。他的文学创作,他的学术研究没有忘记对人的追问和关切,他的书法亦然,创作的基点也是对着人。鲁迅的书法创作,是中国现代书法史值得深思的现象,应该引起当代书法界同仁的重视。7 R: N- Q Y$ l4 x6 @6 }, u' T
5 R9 }, S" }# _6 L* B. M( E$ q
禅趣
) \, [. R7 j& w. j8 _* S1 D5 g; S2 E8 W+ z9 C+ I
鲁迅是痛苦的,他的心灵承载了我们民族的苦难。鲁迅也是孤独的,他对人类的思考,使鲁迅清楚人的选择和归宿。面对世界,鲁迅一方面积极入世,渴望真诚与美善;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地悲观和绝望。鲁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一个单一的观念。
# _& w* ^7 i* E; x* n9 c( r; L9 Z. ?
! k# [0 o- N; H8 w7 M9 \ 作为书法家,鲁迅是复杂的。他用毛笔书写了一篇篇热情、冷峻的文章,他又在幽暗、清寂的书房,挥动毛笔,在流动的线条之中,陈述一个生命独有的情绪。写作使鲁迅认识了世界,书法使鲁迅找到了自己。热情、冷漠、孤独、痛苦,鲁迅的世界性同他的民族性分不开。他对民族自身的深切思考,是他成为世界性文化巨人的基础。
! D, R* {. B; F- A9 n6 I/ k9 C3 o
; ]2 L' [5 h+ W0 o" m8 w3 |2 z 书法家的鲁迅依然博大,他不是用书法求取功名的文人,他的书法同他的文章一样,是对人的终极意义的关注。析己不是目的,个体的人具有普遍性。鲁迅书法的高度个人化和随意性、书卷气,是鲁迅书法的主体精神,而赋予书法内在的生命力量则是鲁迅书法的灵魂。, c3 K. e) C5 t' s; y
* Q/ I: _4 i) U0 w& A9 _7 O( a
鲁迅书法富有禅趣,这是书法家的鲁迅走向卓越的一个重要因素。鲁迅不是一个仅能写好汉字的文人,他可以在汉字的布局之中找到民族血脉和个人价值的伟人。他在文学界永恒,在书法界也将永恒。
" h0 d0 ^0 v4 c( z0 p/ ~, U5 r1 H( R a- J: q) C6 b
鲁迅书法的禅趣表现在旷达、幽远、宁静、含蓄的格调之中。鲁迅的横幅《李贺绿章封事》(载《鲁迅诗稿》79页)是代表作。鲁迅写了李贺的两句诗:“金家香弄千轮鸣,杨雄秋室无俗声”。鲁迅以平淡恬静的心态,自然走笔,点画结构均同鲁迅的精神节奏发生共振,似乎相同的线条却展示出超逸、稚拙的品性,于无声处见精神见气节见性格。《青源惟信禅师语录》曾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鲁迅的内心自悟,使鲁迅书法具备了禅趣,一方面体现了鲁迅大智若愚的处世态度;另一方面说明了鲁迅作为文化巨人对人生透彻的理解和觉悟。他用理性思考,他又觉得理性的沉重,他以自己的禅趣书法又一次赞扬了感性生命的率真、执着,孩童的天性、单纯,他沿着这条清幽雅逸之路再次走向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