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5-4-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33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一等奖名单
# g/ R+ t0 f$ E1 N, X/ d& m$ ~: K
* c( v; M& J; U: }
_) r+ D0 e, c9 b( C编 号 姓 名 省 份 论文名称
; S- _/ m/ ^7 N+ U- P, ]+ f* i3 J/ {7788 薛龙春 江苏 激赏与嘲弄:清初书家郑簠的遭遇
# a: ]7 L4 R) M$ J7826 杨疾超 湖北 “书肇乎自然”与“书当造乎自然”——中国古代书法重要理论命题论述: ]7 F6 i% I. s
7780 齐江 重庆 书法传统的当代解读+ f- B2 ]2 A9 R9 [" s
7522 迟志邦 山东 书法——在象、数、理的对应中寻求适度之美, p4 g: y3 ^% _: s* Q
7638 朱桂明 广东 从掌指之法到肘腕之法——运笔方法的转换与晚明书风的丕变
% I" w4 `& k0 F" k* M% L0 h. B
6 w: {3 M2 y6 @( t9 t0 [! @/ n3 }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名单
2 k- P8 I/ R/ M) `" x, {& Y' l3 I' B' n. c7 |
编 号 姓 名 省 份 论文名称
1 j# @# R1 K( M. M8 [8 A2 a7585 李慧斌 山东 宋代制度史层面的书法史研究; S6 i$ a- ]) }7 }! X9 i
7630 刘建平 浙江 中小学书法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策略5 Y' p" `6 s# r
7800 杨天才 河南 试论书法文献学的构建
^* f i0 G3 b, a; q7411 山岳顶 河南 近世碑帖之争的文化解读+ I0 y- q5 `% u; Z
7900 靳永 山东 书法研究的多重证据法刍议——考古资料、传世书迹与文献的综合释证1 b7 T5 ]; ?" z* e2 t v( T8 e
7771 方小壮 江苏 《汉晋印章图谱》版本考
0 f7 M) I! S* I X7105 盛诗澜 江苏 明代家族文化对书法的影响
2 K j9 ]0 ], @) x" Z7199 朱天曙 北京 周亮工《印人传》的成书、版本及相关问题
3 C; ^5 q9 u& }3 w7026 刘思凯 陕西 朴茂雄强与文化担当——关于书法新古典主义与当下创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 D( W3 v$ Q+ n; o. z! q+ P7861 姚光义 江苏 时代风格:特殊的“合力”, s8 ^$ u. c- W; U( k* Q5 F$ N
$ z4 b8 f& j" }! X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名单7 ?6 R- S. M; k3 n. {% y
, @/ a- F! Z; Z: n( H0 ^: M* b1 F, q编 号 姓 名 省 份 论文名称
1 O1 o5 o6 Z; ]3 N7370 叶梅 福建 从嘉兴项氏法书藏品看明代书界的相关现象: |) `9 H) i) i; y$ i8 J* `. C
7916 段永成 广东 论沈曾植的帖学观念- `8 |. m. D+ ~, `# N4 q* w# ?8 O! F
7705 金丹 江苏 论包世臣书法流派及其现象8 x/ Y; B" x$ l. ]1 X
9934 张勇 山东 论清代颜体书法与碑体书法的合流5 k& D) E& b5 G" \" Q* N
7505 赵维红 山西 道光之际“宣南”书家行迹考辨
8 Y. U5 d5 R: `5 |( Y: I. ]6 O7 G7523 谢权熠 浙江 张照书法试论8 x2 X5 V" m5 E0 Y1 A- k5 R
7514 李宇平 重庆 晚清以来章草兴盛原因探究
* ]( Y5 s- y* g+ y* f3 |) r. D7278 方波 浙江 北宋中后期及南宋文人对隶书的品评与实践
9 t: l" w/ f! t5 c7672 许洪国 山东 走近《袁安碑》
i6 J) {4 C! K9031 范国强 山东 论史游章草《急就章》的真实性
* O' k; q `5 K7 v/ {; G7150 李庶民 山西 拂去对李倜的误识
; s c3 f0 n( R1 F6 A& F" S0 { z- L9 y7812 黄修珠 河南 论古代简牍书写方式与今草的形成
" |) f1 Y1 D; p r2 ~编 号 姓 名 省 份 论文名称
O7 F. h. S8 j+ y0 M7513 陈白羽 重庆 “刚健含婀娜”:曾国藩书学观4 s% ~. j- B, O. l
7689 段惠子 山东 梁巘《评书帖》论书之精华——炼字5 C Q o1 u! H( E6 F) F$ O
7428 陈志平 广东 周越著作考论% S3 l" m3 K$ w8 B3 V* n
7909 张永强 北京 从莒县所出《傅现墓志》略谈宋代的玉册官和御书院
3 ~- O6 {9 T9 d! t# j0 A Z7740 西中文 河南 书法突变现象研究, M+ M$ |. `( Z+ G# |/ E
7326 梁培先 北京 改造与失衡——试析形式构成对当代书法创作理论的影响
' l( X- A- D3 Q% R8 I4 W7552 孙永玉 安徽 中国书法笔力理论的历史生成8 ~& P3 e. M! y3 f2 u9 C
7875 谈雪萍 武汉 关于审美体验的几个问题
& q# ~% k- E7 d9 A6 l- d7546 陈华平 浙江 书法的意象多维复象构成及其审美特点探论. X0 A5 c' f/ \; U5 u6 j% W
7855 李蕾 河北 现代美学家关于书法艺术性质的探讨
2 i4 ]/ V! s: u6 U8 T# m, d3 m7307 李宗玮、吕文明 山东 书法审美特质的主体性思考2 G+ z# ~' X- M7 a0 g
7497 张际春 河南 浅析《书概》的美学思想
# \# p+ j5 n: ?+ n: n7924 张继民、肖玉钦 山东 继承传统与创新及当代书坛走势- N6 k" X: [2 ^0 M3 z
7929 徐荣双 河南 关于对中国“现代书法”的思考: T# l) L* Q+ y" P
编 号 姓 名 省 份 论文名称( r7 G; Y% g7 V W
7466 释奚白 北京 华严哲学与书法之美略论& Z6 A1 x6 v4 ?
7762 张捷 江苏 书法审美偏好机制的无差异曲线分析研究
+ ]# u0 M+ {" `$ K) E# Q6 k7667 苏晓敏 山东 从接受美学看碑学运动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 l0 F1 N3 T) ~! h
7472 孙晖 上海 凤凰涅槃——小议“电脑时代”的书法艺术
5 L$ K5 q! n, `" |) s) i; B7332 吴慧平 广东 书法地理学研究刍议8 t$ q. b4 u& O4 P# d# p4 `* u4 f' F
7489 许义 吉林 由”兰亭论辩“引发的书学研究方法论及学术精神的思考8 O6 o" f, U# |+ p
7832 王振刚 山东 文化安全视阈下的写字教育
2 d& C! W9 w3 _8 e7825 刘宝光 广东 以系统论原理深入探究笔法教学的内在逻辑, @3 o6 G) j7 [" e6 j
7779 于宁 山东 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书法美育的现代诠释及其价值重建
# l8 o; S. D5 `' |8 X5 k; o: G v
) L2 C/ Z7 Q9 {# x3 H( b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入选名单! F& n9 p3 h# _+ s9 ~. I0 R7 I
: S+ @/ N$ }+ R9 `& X U
编 号 姓 名 省 份 论文名称
0 n3 O5 x- b! A# u( Z, A& a* R Q7640 刘天琪 海南 对扩招后学院化书法教育教学几个问题的看法3 l; }: q9 f( T& j- B* D* h9 ~
7550 刘小民 陕西 老年书法教育的对策与方法$ `0 @$ i+ |) Y5 u! s) ~
7516 颜以琳 重庆 晚清馆阁体蒙学书法教育之弊端
' t* _1 O Z. ^$ q7935 高慧星 浙江 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书法教育的思考与策略
4 J' ^7 J* a5 u) c Q* X J7501 王学峰 河南 墨、墨法与书法艺术7 h8 w' s/ \8 v g1 Z# G8 U
7420 常亚钧 河南 狂草论纲& M: ~# s) i+ L- s. ~' E0 w( b
7558 余姚人 甘肃 退化的结构:七至十二世纪中国书法的文化语境与转向
" \6 I/ t+ n$ k1 | _7312 高源 河南 浅议老子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 b7 E: D$ t% p5 c8 C7786 韩昌力 天津 书法艺术中的变化运动3 p7 o# Q2 l/ x& x! w
7483 薛文法 河南 主流与创新+ L7 c7 M; {) W1 P1 t
7163 齐飞 安徽 书法的文化和文化的书法
: @7 t* ]4 x2 M) `) O7520 吕启琼 湖南 书法情感表现形式的反思, x. O" h. {- Z6 N: r+ o# ?
编 号 姓 名 省 份 论文名称
0 C& T8 b. R( {% K/ Y9 l7634 张光兴 山东 用“和”的理念推进和谐书坛建设——兼及儒家“人和”与道家“天和”的“互补互斥”问题
\1 g* X) \0 p- w! ~7663 张波 河北 略论书法评论的偏差对书法创作产生的影响* C7 N7 _, ` ^" r: V% T: G
7288 丘石 江苏 试论当代篆刻艺术“展厅化展示”的现实意义
0 a" }8 {, a2 T% j7919 李再孝 山东 高凤翰书法篆刻艺术嬗变轨迹及其影响 V0 Y0 k Y5 f: O
7730 邵宁 江苏 “帖底碑味”的翁同龢书法与晚清上层官僚文人的书法取向* N: Q9 y* w/ h6 f
7413 王学雷 江苏 姚孟起书法师从考
( [% Q2 q/ e6 P- z- L5 T" P! H7345 肖毅、熊毅 湖北 古玺自名分域考察3 ?9 N$ z. p- K5 K
7376 张岳永 甘肃 李煜书法艺术论
6 ?$ u7 ]! b5 U2 \7 B H8 V7323 张耀军 河南 论中原书法与二王书法的渊源流变1 }) b4 y9 v- ~) g. J
7216 齐保欣、白君良 河南 从《严仁墓志》窥测张旭楷书笔法源流% F% [# K$ |7 x, |$ M; ~
7517 李永 重庆 章太炎《论碑版法帖》刍议5 g8 g5 G" e/ F2 j
7418 庄希祖 江苏 《兰亭序》“兰”字笔顺的研究# x* B& U% u$ R4 X
7905 沈维进 山东 《秦泰山刻石》考
! ?' m" L* b7 S. {编 号 姓 名 省 份 论文名称
7 e8 C5 H E. w8 s9 z7151 张建军 山东 物象意识与线条意识——由“书画同源”到书法观念的思考
& d/ e$ c0 ~) j2 ^7475 吕书庆 北京 南宋札子及其书信形制考叙
1 R" A, w' l- A2 `; @8 z9 ]2 n7856 诸培弘 江苏 当前书法创作的技术化倾向
) r3 J/ l" _2 s1 v7693 刘东芹 江苏 宋曹交游考略
! N& r' G- D8 p `5 o7379 白景峰 北京 20世纪百年草书回眸5 R3 S; B! m% U- Y0 |; d; B6 x1 g
7644 陈海良 江苏 草书线条论说7 K; G X8 {; P" K l
7549 高军红 河南 试论“书卷气”的发展轨迹和风貌特征, s2 d' g, H/ I' g/ s, I
7741 吴川淮 陕西 书法的创造性直觉
& u( Q2 t: t3 W! Y" R7292 毛万宝 浙江 从“他律”、“自律”看书法的审美流变——兼及当代书法展厅效应问题
) I+ S6 }" ?4 J5 M- h7622 高永旺 山东 书法知识三阶段意象说——以林散之先生书法为例
0 g3 E( g/ j- h) e: N* C& T7534 包孝祖 甘肃 通感之于书法
$ y" O/ L& J7 P1 U7601 董菱 辽宁 论书法艺术情感特征% f" j7 x! c' L( d9 m
7427 丁雪峰、梅启林 北京 无意于佳乃佳% n: e5 V/ K6 P2 I) [
编 号 姓 名 省 份 论文名称
! c) s A( c2 Y& L) s% b) Y/ l7696 王亚兵 陕西 论书法审美中的对立与统一
' e, P9 @* n6 a @" m7321 李逸峰 湖南 禅之于书:当代语境下的价值阐释3 R# t3 n' v# G
7790 常平安 河南 论书法在中国画中的文化地位及价值远景1 \1 \1 s" J" ^1 O R. d n
7419 胡源 浙江 论陆游的书艺观
* ?$ P8 a( Y: R7 P' m7124 徐畅 江苏 要正确地使用古文字
2 ~& G$ Y) n, n" k, R& k7238 高俊源 江苏 简析唐楷在当今书坛的境遇" K" H8 g7 x' R& M/ U6 J- n
7247 徐清 浙江 20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辨概论
5 _ M& d8 w* c7530 许锐 浙江 押印的发展及少数民族文字印4 O4 G$ ^! x4 k) S8 W* z
7049 宋汉光 浙江 论北宋蔡卞的书法艺术( L* V# v# ?0 @
7711 江红光 山西 从颜书《祭侄文稿》看书法创作的情感表现
1 w( r$ w( [; ]" _) Y* ~7256 邱世鸿 江苏 两宋理学书论概念诠释(七则)
; ~& ]6 i/ m# U* { W8 p: `7316 郑国贤 浙江 晚清遗民的文化情结及其对书法艺术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