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 L8 k; m2 D5 v/ L$ k$ t
2 e1 W/ n! T+ i; p 南社成员多数以办报、教学为职业。统计资料表明,创办报纸创办刊物作主编及主笔的有106人,创办学校在学校任教的有8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1%和41%。 一些南社成员擅长撰写小说,凭此立足社会,获取稿酬以生活。比如包天笑、周瘦鹃、姚民哀、范烟桥、张冥飞、谈善吾、徐枕亚、贡少芹、王无生等,他们每天笔耕不辍,常年累月的,他们的书法,特别是行书的功底也就不言自明了。常熟徐枕亚是小说名家也是书法高手,曾经以书法成功地促销小说。徐的一手行楷流转秀润,腴茂多姿,飘逸着才子的神采。他刊出广告,凡购买他的小说者赠送他自己撰写的对联一副。一时之间,拥来了大批喜爱徐氏书艺的购书人,使小说销量大增。再如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和著名学者胡朴安。柳亚子对自己的诗自视甚高,说到自己的字,似乎不太自信。他说:“讲到我的字,那真是糟糕,从小就以劣书劣字出名的。”他甚至说:“除了描红和印格以外,我连法帖都没有临过。老实讲,临起来也不会像样的,你的字是你的,我的字是我的,临他有什么用呢!”其实这是他自谦的说法。柳亚子临池功夫不深,但是透过一些点画细节,还是能够看出他早年在颜柳二体上下过的功夫。他学养深厚,诗思如泉,常常一笔在手不停地龙飞凤舞,他留下了好几百万字的诗词文章,他的《磨剑室诗词集》和《磨剑室文录》,只是一生笔耕的一部分。那个胡朴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著作等身的人物。柳亚子和胡朴安他们本身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又经常与南社书法名家诗词互答,对书法艺术具有相当的鉴赏水平,再加每天手不停笔地挥动,因而那笔行草着实可观。8 u; P) U8 o1 ~* C
% U' r5 a* q+ {/ v! n* Z/ k L 南社成员中,潘兰史、王蕴章、陈陶遗、陈越流等人都订过润格卖过字,就是柳亚子也在桂林卖过字。自号“印丐”的寿石工则专门为人治印,好长一段时间以刻印鬻书为生。南社还有诸如沈剑霜、费龙丁、费公直等人也都订有润格为人刻印。6 k3 r: x% V" H- Y7 Q5 ^
8 X" q1 d1 X1 e, U( ^
根据南社人物资料介绍,210人中明确提到“工书法”“擅书法”的就有90名,书法有所造诣者高达43%。其余南社人员的墨迹,书法也有相当功底。如高天梅、宋教仁、张农、蔡冶民、陈英士、朱剑芒、张素、傅钝根、戴传贤、居正等等,尽管他们不以书法称名后世,然而就他们留下的墨迹来看,书法也颇有可观之处。1 [( F; V! h3 U4 z! |
# z( [: q5 |! v+ v5 f2 O! k+ G' J
南社书坛的兴盛,人才济济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名家的涌现。; O: w6 o/ c: E
0 d$ h6 a2 B/ C" I 其中于右任、易大厂、马叙伦、邓尔雅、叶玉森、刘三、李叔同、沈尹默、萧蜕铑、经亨颐、柳亚子、黄宾虹、黄节和谢无量皆在民国的书法史上占一席之地,甚至是民国书坛的重要人物。而其他书学修养甚高,自具面目者亦不乏其人,如:马君武、王钝根、许指严、庄严、寿石工、余天遂、张继、张默君、沈钧儒、吴梅、邹鲁、苏曼殊、陈陶遗、杨天骥、林之夏、费龙丁、闻宥、姚锡钧、胡石予、诸贞壮、高吹万、戚牧、黄克强、黄季刚、楼辛壶、蔡哲夫、谈月色、潘兰史等。
9 o7 e! {" r: g2 o7 M; i2 b! U, y' y" F! K5 B4 ]& a6 ?
于右任是最富创造的书法家,各体皆备,尤以草书为最。于氏的草书取法过章草,也有着张旭、怀素的影子,基本规模则得力怀素的《千字文》,于氏众采数家之长,又参以碑书笔意,于是自辟新径,草书朴拙有奇趣,笔力万钧不可摇撼,成为众口称赞的“草圣”。1 S* |* y$ U5 I
& A, C( @ |: S- P9 @; F) m 刘三以汉隶见长,他的隶书秀逸而古雅。他曾与沈尹默合订润例卖字,他自评二人书法说:“若睹真书君第一,试言隶草我无三。”看来刘自己对隶书和草书都充满了自信。确实,他的隶书与草书写得极高妙,尤其是隶书。刘三隶书取法汉碑《石门颂》、《西狭颂》、《礼器碑》及《曹全碑》,结体疏朗,笔势舒展,较长的笔画行笔中提按、顿挫十分娴熟,在同一笔画中又会出现明显的粗细变化,使线条有一种波动感。刘三的落款一般不作行书,仍以隶书,从整体上看,大小相映成趣,秀逸冲和,不激不厉,富含古雅味。
# O7 B2 X8 i3 b3 T% T5 Q- u {, s1 r$ a( D: j% b
谢无量是对魏晋六朝碑帖下过苦功的大家,书法弥漫着稚拙之气,人称“孩儿体”。从谢氏手迹来看,他师承过锺繇、二王和《张黑女碑》,从结体可以看出《瘗鹤铭》对他的影响。谢无量的书法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率真、表里澄澈,充溢着童真意趣。. ^/ s+ i' a2 G% I* o+ k) F7 O
: i4 W$ z, K+ d7 [. G 经亨颐专攻一家,不受束缚,进得去出得来,自立门户。他学书致力于《爨宝子碑》30年,钻研极深,并不以形神皆逼似原碑为目的,而是冷静思考,大胆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书法既饱含原碑的精神内涵,又毕现自家的性情气质,宾主相得映照成趣。用笔方圆并举,刚柔相济,巧拙互见,苍润共生,疏密虚实,生动变化,神采奕奕,又风度翩翩。: \, z$ V" Q3 N6 [
8 @; W. D( c4 w 艺术全才李叔同39岁那年皈依佛门,成为弘一大师,创立了“弘体佛家书”。李叔同的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碑》,在近现代书坛上可以与于右任、谢无量并肩。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书法凝重厚实,结构舒展,点画方折劲健,用笔多侧锋翻转,线条富于质感和力度。皈依佛门之后,充满了宗教的超脱和宁静,不激不厉、心平气和,线条圆润含蓄,结体疏朗瘦长,稚拙中似乎有些羸弱,蕴藉和谐,实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禅书境界。
" }9 E& n8 q& t1 `8 T2 n* _* h( a% `) z" \: A
儒医萧蜕铑碑帖并重,博采众长,面目较多。萧氏隶书初好《鲁峻碑》,后学《张迁碑》,又问津《曹全》、《礼器》。楷书得力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所书多有隶法。行书常取横势,字形扁阔,用笔方圆自适,沉着痛快,无一笔不蹲锋入纸。篆书在悉心研习泰山刻石、石鼓文及金文《秦公簋》的基础上,再取法汉碑及《嵩山少室石阙铭》、《嵩山开母石阙铭》等汉篆,因此篆书功力非凡,人称“虞山第一书家”。4 M. Q! z: p1 Y9 c4 c$ ]0 [: a
/ Q' e) o( J. v% P' E* A4 C
著名学者马叙伦主张学书应当碑帖并重,取法乎上,广采博收。马氏早年有较为扎实的唐楷基础,他认为隋代的《龙藏寺碑》在楷书发展史上地位特殊,有着承先启后的深厚影响。此碑上承北朝诸刻,下启初唐各家门户,孕育了唐楷。他由此碑入手,继而上师北碑,并在用笔的方挺、结体的舒展上获得很多体会,使他的行楷略具北朝面目,不再仅仅因袭唐人衣冠。/ h( \- d! F! j8 N% K
0 P6 d7 t* @3 J/ R. H* Z+ S
大画家黄宾虹的书法达到了“大朴不雕”的艺术境界。黄宾虹书法涉猎极广,自幼取法钟、王、颜、柳、宋人法帖,少年时期碑学兴起,他对南北朝碑用功甚勤,临过《郑文公碑》、《石门铭》,青壮年时,常临北魏墓志,还对金文进行了研究。黄宾虹碑帖并重,以书法作为绘画的基本功,画画的同时,案头常备金石拓本,随时临摹,增进笔法。他曾说过:“用笔之法有五: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掌握了这五法,那么笔法就可达到自然之境。多年的艺术实践,使黄氏用笔自然合度,后人评以“大朴不雕”四字。
4 y% N% d+ k8 c& {
; [% }' G7 j! \& c1 y g 沈尹默书法的主要成就在于楷书和行书,特色在于“精”“敛”二字。沈氏书作的特色“精”,在于用笔精到,他提倡“笔笔中锋”,认为“中锋乃是书法中的根本大法,必当遵守的唯一大法”。他提倡的“敛”,主要指结字的紧敛,严谨无懈可击;也指用笔的收敛,他的字大小如一,不取放纵的点画,毫无狂野之态。精和敛的结果是使作品书卷气馥郁满纸。) @& g3 h" R5 |
" d+ N, k* @6 n) n4 P+ l- T0 `
易大厂的行楷,颇有特色。他师承赵之谦,深得赵的神髓而不为赵字所囿,赵氏的行楷善于用婉转流丽的笔调去表现森严方朴的北碑,易氏领会后,又借鉴了篆、隶、草诸体笔法,所书既克服了板滞又不随流俗。
/ w0 I" A1 J. n( Y6 U
9 `& O4 u) J" O4 d d) c 东莞邓尔雅和镇江叶玉森研究甲骨文书法,深得契文之精华。邓尔雅的篆书,不少就融入了契文的风格。叶玉森是以甲骨文书法驰名书坛的佼佼者,著名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说:“海内擅甲骨文者,罗振玉外,当推丹徒叶荭渔。”叶玉森研究甲骨文,颇有心得,他致力于甲骨文的书法创作,“以毛笔为刀笔”,结体和章法上,叶氏的甲骨文书法工致、精巧,字体处处对称,字与字排列均匀整齐,就像一幅图案。) C, b. J0 v* [8 f& n: J
: y R8 a: @1 i+ |
南社书坛不仅在于它的数量,更以它的质量而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崭新的一页。南社的书法,是清朝末年和整个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迈进到了清代,书法根基已经异常扎实,可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为名缰利索所束缚,书法的发展一直被压抑着,直到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套在书坛上的枷锁被知识分子们整个儿抛弃,书法终于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昌盛。* i, D$ v" `, M8 }+ m/ y
8 J4 C" ~. R0 }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柳亚子纪念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