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017|回复: 4

人才济济的南社书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人才济济的南社书坛
$ W9 |: {% W+ H6 ?  T: }( L% j - s+ V9 {/ D/ Y, v8 B0 j) s
李海珉 6 |. O. n% h6 ^; S) q4 A5 z4 {7 H
  
3 @0 W, b* C  ^. o2 c: ~4 V( G, w3 F! d8 L% A7 |2 N2 {

( Q- ^! T! H* C- L2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 J! C, n& x% W(白蕉 行书七月四日致姚筘雏札 19×41cm 柳亚子纪念馆藏)
; S# l7 V1 G4 ^& B
3 W2 K% R; B8 k

! H1 v3 r+ f( P3 `; l9 |) o8 f0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 I9 C4 V; c$ R# X: \; T1 M. q3 e(姚筘雏 楷书寿于右任诗四首 28×34cm 柳亚子纪念馆藏)
0 a# X' W: |" y5 @   9 l' a3 V. }' j+ {. Z# D) d7 P
  南社的书法,是清末和民国书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南社的书法至今没有人从社团的角度加以关注,本文权当引玉之砖,略加申说。
* l9 O/ g$ S- a% h6 U" @         ) `, X, B- b- X
  一
! l( s- A3 H  V7 Z$ q9 Q
0 f, A7 G; X$ v% V0 j- d) }  论述南社书法之前,有必要说一下南社。
& M$ }4 E! G% [+ K. a' `6 D4 w6 t* b8 E( q8 k& @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关于南社的取名,它的主要发起人柳亚子解释说,那是“反对北庭的标帜”,也就是说南社以反对满清王朝为宗旨。柳亚子和南社另两位主要发起人都是中国同盟会会员,首次参加南社雅集的有17人,其中同盟会会员就占了14名。同盟会是政治团体,真刀真枪地造满清政府的反。南社是“文”的团体,它办报办刊办学,制造舆论,从意识形态方面进行革命。南社和同盟会,一文一武共襄国民革命成功。
! O4 h* w* y0 Z0 F" ^) O* [
. Y, ?3 W" `4 d' Z8 {  南社成立于1909年,为了推翻满清王朝,全体南社成员同仇敌忾;袁世凯称帝,南社中除极少数成员上表劝进之外,绝大多数成员投入了反袁运动;接下来反张勋复辟、反北洋军阀,直到“五四”运动前夕,是南社辉煌的10年。南社正式成立之前,在1907年有“神交社”,柳亚子称为“南社的楔子”,1923年,柳亚子等人发起成立了新南社,后来,南社断断续续有所活动,到1935年的南社纪念会,南社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8年。南社在民国纪元时发展到381人,最终壮大到1182人,如果再加上新南社、各省分社和南社纪念会的人,那么可以说它囊括了南半个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
, t, G! o3 Z6 |  J$ e. ~) A7 W- x7 p# S% p) ], [
  南社留下的资料不多,南社成员生平事迹的资料更少。现在根据郑逸梅《南社丛谈》、国际南社学会主编的《南社人物传》、邵迎武《南社人物吟评》和吴江文史资料第九辑《纪念南社成立八十周年专辑》,再参考其他有关资料,约略可以得到210名南社社员的基本生平事略。210人仅占南社总数的五分之一弱。不过,这些人物具有代表性。地域上,遍布江苏、上海、浙江、两广、两湖、云南、福建、四川、安徽、江西、山东、山西、贵州、陕西、天津等17个省市,以江苏、上海、浙江为多;职业上,以教学办报为主,兼有小说家、演员、编剧、医生和从政从军者;年龄上,最长者出生于1845年,最小的生于1902年,半数出生在1880年前后的10年中;性别上,女社员有8名。210人大体可以反映南社的全貌了。) t  @+ U6 O. M2 f
, p  N4 y9 a% g3 g- j! G
  其次,需要说一下南社和南社成员书法活动的时间,因为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8 _9 @& f6 Q. b# V) C% |1 Q$ N9 q  {8 g6 p* s2 H
  南社兴盛时期只10年,从神交社到南社纪念会也只有28年。然而南社成员的书法活动大多是终生的。比如于右任之类的大家,南社时期他们的书法已经很有知名度,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终臻人书俱老的境地。再如沈钧儒,他生于1875年,在清末考中进士,参加南社之前书法已经名震遐迩,此老高寿,到1963年才辞世,沈氏的书法实践远远长于南社存在的时段。沈尹默(1883~1971年)学书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15岁那年为人书扇,书法已经为人称道,但他1908年25岁时,书法竟被陈独秀评为“其俗在骨”,接着沈参加南社,决心重新学起,他奋力钻研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用大羊毫临汉碑,一纸一字,直到1930年,才觉得腕下有力,而这时的南社活动已经时断时续陷于停滞阶段了。尽管这样,沈尹默书法的功底应当是在南社时期打下的,沈尹默作为南社书法大家没有什么争议。考虑到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大多青少年时期只是打基础,到中年渐趋成熟,很多书家要到老年才达到黄金时期。民间有“绘画三年,书法十年”的说法,是说学画下3年功夫可以入门,书法则非10年不可。要在书法上有一定的造诣,除了灵气和方法,还必须终生努力。因此本文谈南社的书法,突破了南社存在的时段。也就是说,凡南社成员,他们的书法实践都是本文论述的内容。9 z6 K  u; ^, n# G* C1 j

' a/ V; f' ^/ F  20世纪初,南社成员半数是20至30岁的青年。在统计的210人中,62人留学日本,6人留美和留德,这些人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又开阔了视野,他们敏感,善于吸收新思想,乐于接受新事物。在世纪风云变幻的转折时期,他们抛开科举,拥有了新的生活手段。他们积极探索,挣脱了封建羁绊,争得了个性的解放。表现在书法上,十年的窗课,使他们掌握了书法的基本功,思想的解放又使他们较同时代人活跃,海阔天空,各显神通。他们的书法,颇有个性,对书艺大多有独到的见解或功夫,其中着实出了几个书法大家。南社的书法尽管不能涵盖清末和民国的全部,但是,至少可以代表它的大部。南社书法的酝酿、发展和兴盛很有研究的必要。+ J5 m5 f$ O- F& w3 @2 n. [' a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 [" F# S/ p" A
! a5 H- Y. t! |) I% D  南社书法兴盛的原因,不仅仅是艺术的,更多的是政治的和社会的。1 t& P: s% A+ G8 I" `' D9 S& V
/ e8 s0 s9 Q. S# u! Z3 c* X
  首先,南社书坛的兴盛,同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存在奠定了南社书法的基本功,科举制度的消亡促使了南社书法的精彩纷呈。% P  d& ^0 N$ d0 {! Y" k
" E7 O1 \2 c$ _6 O' c1 J
  笔者统计的210人中,有50名秀才,9名举人,1 名进士,取得功名的共60人。1890年后出生的28人,这些人因为年龄关系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8 名女性当然被排斥在科场之外,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总人数是174人(包含生卒年不详的25人),取得功名者占34.5%,如果考虑到生卒年不详者内还有因年龄关系无法入科场,那么在科场中获得功名者估计可达50%。还有一半是否就没有在科场拼搏呢?回答是否定的,在那种时代,读书人舍此似乎别无出路。据资料,泾县胡朴安、胡寄尘昆仲有“考过科举”一语,吴江董书城则自称“屡试不第”。李叔同早年两次参试,一次在出生地天津,另一次冒籍浙江平湖入考场。一般介绍生平的文章,对考科举不第事都隐而不谈。虽然不能武断地说174人全都参加了科举考试, 但是至少可以说不参考者肯定寥寥。这里无意于分析秀才考中了多少,没有考中的多少,而是意在科举考试与书法有着特殊而密切的关系。# Q2 p) n" ^3 l& T

6 a$ W" f/ ]2 R4 h1 l  开设科举并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唐太宗喜爱二王法书,宋徽宗自创瘦金体,清代康熙喜爱董其昌,乾隆喜欢赵子昂,他们的书法也颇有功力。皇帝主宰科举,科举无疑是书坛的一根指挥大棒。2 O5 b, Y" U, e8 S
% g1 B5 k' r  k6 P7 F- u
  追源溯流,书法上的工楷确实常常同科举制度互相伴随。唐代进士及第,还须参加吏部铨试,标准是“身言书判”。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身与言是主观印象,并无严格标准。铨试的重点历来就是“书判”两项。判是公文,自有固定程式,不难掌握。因此,实际上看的就是书法。宋代以后,殿试不誊录,书法更成为决定名次的因素。明代科举考试提倡的楷书名为“台阁体”,与八股文配套,清代沿用,称为“馆阁体”。馆阁体作为标准的工楷,帝王倡导,学子承风,广泛使用在朝廷诏谕、大臣奏摺、官府公文、册籍缮抄。这种字乌黑、方正、光洁、大小一律,清后期要求更严更死,拘谨刻板达于极点。
! C$ ~  A( E3 E$ @
* y- O! b9 s) v8 M, B1 c! N  1895年和1898年,康有为率举子两次“公车上书”,要清廷废科举办学校。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就有意废除科举,并且开办了京师大学堂。1901年,清廷下诏逐步缩减科举名额,增开学校,以10年时间改科举为学校。科举萎缩,进士名额减少,各地录取的举人、秀才人数也相应减少。1902年,柳亚子与他的妻兄郑桐荪,两位后来同隶南社的少年一起赴吴江县城应考科举,柳亚子进学成了县学秀才,郑氏因“额满见遗”。这“额满”一词,一般看作讳饰语,其实那是一句大实话,秀才名额减少了。1905年清廷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 科考试亦即停止。”(见《清德宗实录》)延绵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度终于成为了历史陈迹。! A1 I2 D, h2 o' u! i. S) \5 l
# \, S6 |% y/ M/ m$ W
  南社可考的210人中,1890年以后出生者有28名,仅有一人考上秀才, 那就是后来成为蒋介石“文胆”的陈布雷,其他二十余人大多转向学堂。最早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清政府明文规定,凡毕业于此学堂者给予举人五贡出身,可以授官。接着,各省也都兴办学堂,待遇同京师大学堂。松江姚筘雏( 1893年生)、闽侯林庚白(1897年生)、新建胡步曾(1894年生)等不及赶上科举考试,都进了京师大学堂,绍兴邵元冲(1890年生)入了浙江高等学堂。年龄稍长也不参加科举考试的叶楚伧(1887年生)、邓孟硕(1883年生)分别进了苏州高等学堂和四川高等学堂,还有李叔同和谢无量在1901年进了上海南洋公学特班,特班毕业清廷准备赐予举人出身。这些学堂基本仍是老式教学,教师多数是科举出身的进士和举人。京师大学堂的教官商衍瀛诸人就都是进士,科举依着它巨大的惯性裹挟着年轻的读书人朝前迈步。姚筘雏等南社社员仍然没有完全放弃那一手工楷。
# u0 t% g7 c  P  ]( [/ E3 [  l. n& b' M6 P. T
  科举制度存在的1300年间,读书人就在科举的阶梯上拼搏挣扎。他们操着一手工楷在故纸堆里长途跋涉,千百年来,读书人不计其数,可是书坛上有所建树者总是寥若晨星。只有几个跳进了龙门的进士,在工楷完成了敲门的任务之后,才会在书写时融入一点个性,做出些许创新。" E, Z0 p) M/ x, q( @% }
' |) O, }$ Q/ @
  工楷作为书法的基本功,即使不是惟一的,至少也应当认定它是首要的。苦练基本功,对于多数人来说不仅需要自觉性,更需要带点强制性。南社的老中青三代都在书塾、学堂自觉不自觉地训练了楷书的基本功。南社成员生当其时,又迎来了改朝换代的历史大转折。几千年来套在书法艺术上的桎梏解除了,于是迎来了穷极变化、品类万殊、风貌各异的书法黄金时期,书坛出现了铺张蹈厉精彩纷呈的空前盛况。8 T" A* G* e. {/ n2 ^3 }/ H
2 X. \" ?& O' P* o# ^7 n! c
  其次,南社书法的兴盛与尊碑说很有关系。
0 H2 A$ h" Y" W0 O' w- F; I3 B: |
. A* `2 l/ A0 K1 o# M( Q  早在清朝乾嘉时代,阮元和包世臣就鼓吹碑学。至康有为出,大倡尊碑论,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将临池者们的目光吸引到了三代秦汉魏晋碑刻。1899年,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书学理论。主要精神可概括为“崇碑抑帖,尊魏卑唐”。这里的碑,是指唐朝之前以楷书为主的六朝碑铭,以及秦代篆书碑刻和汉代篆隶碑刻。康氏“卑唐”,目的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笼罩在书坛上的馆阁书风。唐代崇尚楷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当时士子们应试进身,发展到明清时期,成了千人一面的馆阁体,“整齐过甚,几若算子”。康氏“抑帖”,是因为“今日所传诸帖”,已经“重钩屡翻”,“名虽羲献,面目全非”,所以康氏说“不得不尊碑”。康氏“尊碑”,是因为南北朝碑,“笔画完好,精神流露”,“各体皆备”,“雄奇角出”。阮元与包世臣提倡写碑,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唐碑与帖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康有为公车上书声势浩大,他力主废除科举倡办学校,使科举制度摇摇欲坠,仅仅10年科举就消亡了。康有为眼光独到,其书法理论犹如狂飚惊雷,席卷了书坛,从此,碑学深入士林,蔚为壮观。* c" }2 k5 P4 F$ p, v+ n2 G+ V

7 o& v1 \3 }% e, c. g7 Z4 D  碑学与帖学的争论,至今没有完全消歇。不过,三代秦汉魏晋金石铭刻有着无尽的嘉材美质,开垦这样的富矿,获益必多;相对而言,帖学经千百年无数书家的揣摩研习,难于再作新的开垦。尊碑比之于尊帖,能够吸收更多的养料。南社成员临池,正好是碑学兴盛时期,大家都尊碑学碑。书法大家于右任就曾“朝临《石门铭》,摹写《二十品》”,收藏了大量的北碑,日夕摩挲,终至深得北碑神髓;李叔同与沈尹默早年都得益于《张猛龙碑》;经亨颐深研《爨宝子碑》;刘三钻研北碑,汲取了汉碑的神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南社中人都争先恐后地从北碑那浑金璞玉中吸取养料。, V9 V3 o6 K3 r1 D- w4 E

/ ]& T" T" d; F1 k  为了学碑,于右任、黄节,还有马君武、李根源甚至成为了收藏碑碣的大家。于右任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收集了300余方碑石,李根源居住苏州期间,四出访碑,登阜陟岭,风霜雨雪,不知疲倦,后来还撰写成《吴郡西山访古记》一书,遍赠亲朋好友。
4 d0 v, B2 Q" T6 l, J. i4 l) U9 }. p1 h# ?! \  o
  尊碑与学帖其实并不矛盾,康有为倡导尊碑抑帖,实在是因为帖学太盛的矫枉过正之论。其实康氏自己的艺术实践所走的就是碑帖结合之途。对此,南社书家多数心领神会。上面提到的于右任诸家,在尊碑的同时也学帖。再如萧蜕铑、易大厂、黄宾虹等相当数量的人更是碑帖并重,博采众长,参以己意,竞相创新。
# ~6 z0 t3 i2 c2 `. u+ ~
+ L- v" }2 n9 o3 D+ _* g  再其次,甲骨文发现在南社成立前10年,对南社书法的影响也不可小看。就在康有为大倡尊碑学说的同时,1899年发现了“甲骨文”,1904年,学者孙诒让著《契文举例》,对甲骨文进行了考释。甲骨文的发现,使读书人对文字的源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掀起了临池者们对甲骨文的浓厚兴趣。南社中人对甲骨文有所涉猎者不少,甲骨文那瘦硬的线条,生趣盎然的结构,参差错综的章法,是一种全新的审美诱惑。东莞邓尔雅著有《文字源流》,常熟萧蜕铑著有《文字探源》,他们对古文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付诸书法实践,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9 Q$ z/ l5 H! E; N

7 s8 i# n- V5 V3 j$ G0 z9 i: M3 B  另外,历朝历代遗存的法书,不是珍藏于大内,就是收藏于富家望族,千百年来,寒门士子大多无福消受。进入20世纪,印刷技术大大的改进,国外传入了珂罗版之类的影印技术,珍贵的墨宝,可以运用照相制版方法进行印刷,那真迹的浓淡层次纤毫毕现,使得学习者们拥有了逼真的法书样本,可以作为学书的新途径,更可以广观博览,采前人之所长,从而登堂入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 O7 I! I" B5 r: [! V# f5 c7 ~3 L  B. K7 C' _+ [# x; d
  南社成员多数以办报、教学为职业。统计资料表明,创办报纸创办刊物作主编及主笔的有106人,创办学校在学校任教的有8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1%和41%。 一些南社成员擅长撰写小说,凭此立足社会,获取稿酬以生活。比如包天笑、周瘦鹃、姚民哀、范烟桥、张冥飞、谈善吾、徐枕亚、贡少芹、王无生等,他们每天笔耕不辍,常年累月的,他们的书法,特别是行书的功底也就不言自明了。常熟徐枕亚是小说名家也是书法高手,曾经以书法成功地促销小说。徐的一手行楷流转秀润,腴茂多姿,飘逸着才子的神采。他刊出广告,凡购买他的小说者赠送他自己撰写的对联一副。一时之间,拥来了大批喜爱徐氏书艺的购书人,使小说销量大增。再如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和著名学者胡朴安。柳亚子对自己的诗自视甚高,说到自己的字,似乎不太自信。他说:“讲到我的字,那真是糟糕,从小就以劣书劣字出名的。”他甚至说:“除了描红和印格以外,我连法帖都没有临过。老实讲,临起来也不会像样的,你的字是你的,我的字是我的,临他有什么用呢!”其实这是他自谦的说法。柳亚子临池功夫不深,但是透过一些点画细节,还是能够看出他早年在颜柳二体上下过的功夫。他学养深厚,诗思如泉,常常一笔在手不停地龙飞凤舞,他留下了好几百万字的诗词文章,他的《磨剑室诗词集》和《磨剑室文录》,只是一生笔耕的一部分。那个胡朴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著作等身的人物。柳亚子和胡朴安他们本身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又经常与南社书法名家诗词互答,对书法艺术具有相当的鉴赏水平,再加每天手不停笔地挥动,因而那笔行草着实可观。3 f" o  w& q7 E: G) T; t

8 u6 O; G8 T+ Q+ A9 [# D  南社成员中,潘兰史、王蕴章、陈陶遗、陈越流等人都订过润格卖过字,就是柳亚子也在桂林卖过字。自号“印丐”的寿石工则专门为人治印,好长一段时间以刻印鬻书为生。南社还有诸如沈剑霜、费龙丁、费公直等人也都订有润格为人刻印。% t1 K" d7 e# X/ B+ x. `

: }/ N  N: C) A( x  根据南社人物资料介绍,210人中明确提到“工书法”“擅书法”的就有90名,书法有所造诣者高达43%。其余南社人员的墨迹,书法也有相当功底。如高天梅、宋教仁、张农、蔡冶民、陈英士、朱剑芒、张素、傅钝根、戴传贤、居正等等,尽管他们不以书法称名后世,然而就他们留下的墨迹来看,书法也颇有可观之处。6 g4 R8 \9 q6 t1 f1 ^, }. ?

# M- {: [1 I$ Z  南社书坛的兴盛,人才济济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名家的涌现。
+ t1 Z/ N8 O8 u, r! t4 Z2 x8 E, P% ~; ^, u$ J. f
  其中于右任、易大厂、马叙伦、邓尔雅、叶玉森、刘三、李叔同、沈尹默、萧蜕铑、经亨颐、柳亚子、黄宾虹、黄节和谢无量皆在民国的书法史上占一席之地,甚至是民国书坛的重要人物。而其他书学修养甚高,自具面目者亦不乏其人,如:马君武、王钝根、许指严、庄严、寿石工、余天遂、张继、张默君、沈钧儒、吴梅、邹鲁、苏曼殊、陈陶遗、杨天骥、林之夏、费龙丁、闻宥、姚锡钧、胡石予、诸贞壮、高吹万、戚牧、黄克强、黄季刚、楼辛壶、蔡哲夫、谈月色、潘兰史等。
* @# }0 {! Q3 j& ^7 W# b. m2 |* x' q( S  u' m
  于右任是最富创造的书法家,各体皆备,尤以草书为最。于氏的草书取法过章草,也有着张旭、怀素的影子,基本规模则得力怀素的《千字文》,于氏众采数家之长,又参以碑书笔意,于是自辟新径,草书朴拙有奇趣,笔力万钧不可摇撼,成为众口称赞的“草圣”。  |9 M- t! O( p1 x* G6 N
! A# i* _" h9 S8 {) ]- f
  刘三以汉隶见长,他的隶书秀逸而古雅。他曾与沈尹默合订润例卖字,他自评二人书法说:“若睹真书君第一,试言隶草我无三。”看来刘自己对隶书和草书都充满了自信。确实,他的隶书与草书写得极高妙,尤其是隶书。刘三隶书取法汉碑《石门颂》、《西狭颂》、《礼器碑》及《曹全碑》,结体疏朗,笔势舒展,较长的笔画行笔中提按、顿挫十分娴熟,在同一笔画中又会出现明显的粗细变化,使线条有一种波动感。刘三的落款一般不作行书,仍以隶书,从整体上看,大小相映成趣,秀逸冲和,不激不厉,富含古雅味。1 \- Y. _  D0 u  F# ]

6 s+ B0 x% E1 J7 P8 F  U+ Q& I  谢无量是对魏晋六朝碑帖下过苦功的大家,书法弥漫着稚拙之气,人称“孩儿体”。从谢氏手迹来看,他师承过锺繇、二王和《张黑女碑》,从结体可以看出《瘗鹤铭》对他的影响。谢无量的书法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率真、表里澄澈,充溢着童真意趣。
- x) z4 M( `" s$ e) I' O, Y7 _' s
# H+ M2 N+ W& }5 U  h( N+ U  经亨颐专攻一家,不受束缚,进得去出得来,自立门户。他学书致力于《爨宝子碑》30年,钻研极深,并不以形神皆逼似原碑为目的,而是冷静思考,大胆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书法既饱含原碑的精神内涵,又毕现自家的性情气质,宾主相得映照成趣。用笔方圆并举,刚柔相济,巧拙互见,苍润共生,疏密虚实,生动变化,神采奕奕,又风度翩翩。% M  U; f; |( `$ i) l
. S* j/ D: K8 j0 H/ h  o3 Q
  艺术全才李叔同39岁那年皈依佛门,成为弘一大师,创立了“弘体佛家书”。李叔同的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碑》,在近现代书坛上可以与于右任、谢无量并肩。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书法凝重厚实,结构舒展,点画方折劲健,用笔多侧锋翻转,线条富于质感和力度。皈依佛门之后,充满了宗教的超脱和宁静,不激不厉、心平气和,线条圆润含蓄,结体疏朗瘦长,稚拙中似乎有些羸弱,蕴藉和谐,实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禅书境界。# B8 n# f; V+ c$ n3 u5 R4 H! l
- }6 E" p7 \. C6 b- Y- i# w$ Q' t
  儒医萧蜕铑碑帖并重,博采众长,面目较多。萧氏隶书初好《鲁峻碑》,后学《张迁碑》,又问津《曹全》、《礼器》。楷书得力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所书多有隶法。行书常取横势,字形扁阔,用笔方圆自适,沉着痛快,无一笔不蹲锋入纸。篆书在悉心研习泰山刻石、石鼓文及金文《秦公簋》的基础上,再取法汉碑及《嵩山少室石阙铭》、《嵩山开母石阙铭》等汉篆,因此篆书功力非凡,人称“虞山第一书家”。+ S3 ~+ e$ ]( O; G/ `

8 @* B/ y+ g  B9 f  著名学者马叙伦主张学书应当碑帖并重,取法乎上,广采博收。马氏早年有较为扎实的唐楷基础,他认为隋代的《龙藏寺碑》在楷书发展史上地位特殊,有着承先启后的深厚影响。此碑上承北朝诸刻,下启初唐各家门户,孕育了唐楷。他由此碑入手,继而上师北碑,并在用笔的方挺、结体的舒展上获得很多体会,使他的行楷略具北朝面目,不再仅仅因袭唐人衣冠。0 T" ]9 m! O7 @! Y
( q8 K3 z/ a2 M/ b
  大画家黄宾虹的书法达到了“大朴不雕”的艺术境界。黄宾虹书法涉猎极广,自幼取法钟、王、颜、柳、宋人法帖,少年时期碑学兴起,他对南北朝碑用功甚勤,临过《郑文公碑》、《石门铭》,青壮年时,常临北魏墓志,还对金文进行了研究。黄宾虹碑帖并重,以书法作为绘画的基本功,画画的同时,案头常备金石拓本,随时临摹,增进笔法。他曾说过:“用笔之法有五: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掌握了这五法,那么笔法就可达到自然之境。多年的艺术实践,使黄氏用笔自然合度,后人评以“大朴不雕”四字。1 {& J9 X: f- ?, S4 V* D, G

6 x& j. t; D) o' ]5 b: p  沈尹默书法的主要成就在于楷书和行书,特色在于“精”“敛”二字。沈氏书作的特色“精”,在于用笔精到,他提倡“笔笔中锋”,认为“中锋乃是书法中的根本大法,必当遵守的唯一大法”。他提倡的“敛”,主要指结字的紧敛,严谨无懈可击;也指用笔的收敛,他的字大小如一,不取放纵的点画,毫无狂野之态。精和敛的结果是使作品书卷气馥郁满纸。+ {$ _3 G& P- k# g

4 e# Z. c- f3 i: v! f" j7 `  易大厂的行楷,颇有特色。他师承赵之谦,深得赵的神髓而不为赵字所囿,赵氏的行楷善于用婉转流丽的笔调去表现森严方朴的北碑,易氏领会后,又借鉴了篆、隶、草诸体笔法,所书既克服了板滞又不随流俗。3 g" c3 g# r. T) K3 a

! L. V) x/ C! n  东莞邓尔雅和镇江叶玉森研究甲骨文书法,深得契文之精华。邓尔雅的篆书,不少就融入了契文的风格。叶玉森是以甲骨文书法驰名书坛的佼佼者,著名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说:“海内擅甲骨文者,罗振玉外,当推丹徒叶荭渔。”叶玉森研究甲骨文,颇有心得,他致力于甲骨文的书法创作,“以毛笔为刀笔”,结体和章法上,叶氏的甲骨文书法工致、精巧,字体处处对称,字与字排列均匀整齐,就像一幅图案。
. x8 J- Y" ]1 k- x6 L
5 m% K; ^9 b- E! @) ^0 q. r  南社书坛不仅在于它的数量,更以它的质量而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崭新的一页。南社的书法,是清朝末年和整个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迈进到了清代,书法根基已经异常扎实,可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千千万万的读书人为名缰利索所束缚,书法的发展一直被压抑着,直到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套在书坛上的枷锁被知识分子们整个儿抛弃,书法终于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昌盛。0 h/ v$ _" Q) S2 t& O- H
% m1 z- @# U3 {! ~# p  ?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柳亚子纪念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位都堪称名垂青史的人物,不论从艺、德、文……各方面来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4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