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
- 注册时间
- 2005-11-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7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ADMINOPE=纪伟|赵春波|奖励积分 5|/|1136197128]
3 ~2 N$ L& i( j& ]9 c & y7 ]$ u' J4 E0 f
文/渔 江
3 `: G5 M, l# y+ ? : a5 s! w/ N8 V$ u9 s3 D
, g$ U# @* z; h: f; |6 q8 _% [+ d C4 I& z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台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卢乐群先生,50年代初以来学习书法,融合了“帖”、“碑”书派的不同风格,集两派之所长,他那儒雅中透出雄浑,静谧中显出苍莽的行草书,独具一格,连续在书法展上折桂,蜚声海内外,成为当代“新文人”书法的代表性人物。% y- M6 ]7 t3 B4 B# N7 X/ l$ A
" k9 u# T& S' |4 f* d" I, M9 X
熏 陶
3 J. c! [1 p1 J 1942年卢乐群出生在浙江历史文化名城——临海。他家祖上是书香世家,他的父亲虽没有“弃书”却做起了买卖,成了一个商人。从小对卢乐群成长影响至深的是他的母亲和祖父。
( u i2 j; a: o0 l' u, R 儿时,卢乐群对于经常在外经商的父亲印象是很模糊的,他对父亲的了解,都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母亲曾对他讲过,他的父亲虽是生意人,但受家庭影响,年轻时读书很用功……他酷爱书画,收藏了很多名人的字画,写字非常刻苦,指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母亲并没有过多的说教,但她的用意很明白,这对儿时的卢乐群来说,作用是持久、深刻的,至今他都铭记不忘。* t& ]2 c! z; i9 L
他六七岁时,父亲为了做生意去了台湾。父亲走后,他与母亲回到临海老家。祖父是临海很有名气的人物,在诗词书画方面造诣很深,他在浙江图书馆工作,结交了当时的许多文化人朋友。卢乐群从小受这种环境的熏陶,对书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祖父看到他喜欢书画,就教他写字。
! Z% w2 U5 G2 D. h/ D 孩童时期的卢乐群原本活泼好动,后来他看见祖父在经楼里虔诚地诵经,以及神龛里供奉的牌位、燃烧着的香火,充满着无限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地使他的性格变得沉静起来,以至于发展到后来,他的书艺风格中都带有一种不可捉摸的、抽象的空灵感。3 f" I* M3 d# v: ^/ G! |& z
* M4 e9 x) s! y* m5 ^! M
融 会4 a0 X7 o, c5 a$ P* M* Q" V
他的第一位书法老师是年近八十的朱在勤老先生。早年朱先生曾在北京做过高级幕僚,他写得一手好字,文章也写得好。给卢乐群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朱先生写的一副对联。当年朱先生在京闻听蔡锷病逝,深为悲痛,便为蔡锷和他的知己“小凤仙”写了一副长联,上联是说蔡锷的:
2 T! E- {$ Z: k, s2 M8 J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Y- d. T' `9 Y! d i9 t6 k 下联说的是“小凤仙”:& U9 s% q0 w- c
数年北地胭脂自卑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1 ?& V2 ]/ e
据说朱先生的这副对联,在当时祭奠蔡锷的灵堂里悬挂的挽联中公认是写得最好的。朱先生书法造诣颇深,“文革”前曾著有《中国书法史略》一书。, Y5 g* K" f( i/ F+ ]8 Z: d
从1965年开始,卢乐群跟朱先生学书法,学诗词,前后有四五年时间。字以书写正楷、行草为主的王羲之、王献之的“二王”体为主。这段时间的学习,对卢乐群书艺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1969年,朱先生离开临海,去了他儿子那里。临走前,他嘱咐卢乐群:要写好字,只学一家是不行的。要走出临海,广泛地学,向名家学习、请教。有机会要遍访名山大川。
4 K2 o1 p ?7 q9 T' \. `) x! V% ~ 在朱先生的推荐下,卢乐群到杭州拜访了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当时,这些老先生们备受冷落,有人上门求教,知是“吾道不孤”,他们很高兴。沙先生的老师是吴昌硕,他写的行草,粗犷有力,在文雅中透着一种刚劲、豪气。卢乐群原先从朱先生学的“二王”体是法“帖学”,属“南派”,而沙先生、陆先生“崇碑”,属于“北派”,他向老先生们学到了不同的书法风格。5 F% c& r7 ], W. a0 B
中国疆域辽阔,南北地域、气候、人文环境差异较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条件中的人就形成了不同的性格,追求的文化风格也就有所不同。南方山清水秀,人们生活在“小桥、流水、人家”的环境里,反映在书法上,南派的字体就显灵秀,北方多高山平川,人们开朗、豪爽,反映在书法上,北派的字体就较为粗犷。
; n* \1 M9 Y0 I0 _9 ?9 v 尚临摹前人和名家的书迹拓本或印本。清学者阮元曾写《南帖北碑论》,提倡南北书派结合。继而,清学者包世臣著的《艺舟双楫》共六卷,其中两卷专门论述书法,指出:自汉代以来书法用笔源流,时有穿凿附会的缺点……因而,他大力提倡学习北碑。阮元和包世臣的主张对后来书法界的书风变革颇有影响,崇尚“碑学”的风气一时大盛。其后,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六卷,专门论述书法问题,进一步提倡学碑,特别推重北魏书法风格,反对学帖,不满唐代所盛行的讲求结构严整的书风。他们的观点从理论上引导书法界摆脱南派呈现的“末流”趋向。
5 M6 j! b) N, r3 c0 q/ L/ E! }. Y/ d. [ 这种趋向主要反映在“二王”体的演化中。当年,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相继工书法,精研诸体,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变汉魏以来古拙、质朴的民间书法的书风,形成了全新的、具艺术化特点的形式——文人书法,尤善正楷、行草,字势英俊豪迈,雄强多变,饶有气势,对后世影响极大,为历代学书者所崇拜。然而,千百年来,后人拘泥“二王”体,渐渐地其字势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实质,字写得越来越趋于程式化,字势柔弱,无风骨。随着科举取士制度的完备,要求文人写字典重工致,到了明清两代,为了科考,在文人中更形成为死板僵硬的“馆阁体”。
: C) _/ F( P2 R3 u# S3 z 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理论,提倡用北方“碑”体强悍、粗犷的风格注入南派柔弱、细腻的书风中,使书法恢复活力和生机。沙先生和陆先生就是“碑学”书派的承继者,是碑帖结合、最具功力的实践者。从1969年开始到80年代初,卢乐群在沙先生和陆先生引导下,走出了原先“帖学”这一狭小范围,苦学北派“碑学”书法技艺,眼界开阔了。% L5 {8 o' p6 b
( S# r) f* `% t6 f, |2 _1 K1 ?4 C书 论
! H1 m) R. l6 k8 q4 y 此时,卢乐群深知要更深入地研习书法,必须在理论上加强学习,有了理论作为基础,才能明确往哪一个方向发展。可以说,在80年代这十年,是他走向成熟的时期,在书法技艺和书法理论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陆陆续续地他发表了一些有关书法方面的论述。* O; _/ I/ p9 _9 p& E; \
" J8 A8 p: d8 X& F! f
1985年,卢乐群在《西泠艺报》上发表了题为《民间书法的启迪》的文章。在文章中,他讲述了民间书法所经受的历史遭遇:
. \6 j& T: \% ?5 u$ u" i& { 民间的俚俗的书法,主要指汉魏六朝民间写手的书法;晋人写经、汉简、帛书、砖文,其中既具有艺术素质,又有别于文人书法的那一部分。这是历来被高雅的文人视为粗野庸俗的东西……7 V; v, v5 Y# v
千百年来几乎没有人对民间书法投之以青睐。每一个时代,他们书法的艺术骄子又无不孕育于民间书法的母亲身怀。然而,每当这些新生儿呱呱坠地的时候……荣誉和尊敬便落到文人书家的身上。几乎所有的文人书法都脱胎于相关联的民间书法,鲜有书家愿意回顾他书法母亲的容颜。
& m' H0 T; x+ I' r0 ]- z3 w" p 然而,卢乐群指出,从书法的发展历史中,可以得到另一种启示:注定有朝一日,这种民间书法,将以崭新的风姿、楚楚动人地出现在书艺之圃中。0 S, A- Q8 K$ S5 l
民间书法潜在的审美内容,只有在今天才可能全面彻底地被认识和欣赏。这是由书法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
" W( c: y6 q% L& i4 n7 v% a 从人们开始对民间书法发生兴趣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古代的怀念和返古的情怀。这一现象不仅是书法领域单一的现象,其他艺术领域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时代的审美心理,在世界各国,它不因地域的阻隔而不一,似乎有一种潜在力量在感召着不同民族、不同艺术爱好的人们,使他们在同一时代,向着统一的方向探索多种多样的艺术。$ i" V0 S! Y% F( y9 B" n4 }" O; G3 c
煊赫一时的西方画家马蒂斯和毕加索,当他们的灵感受到“俗”艺术的感召时,只通过画笔简单的、对非洲和东方民间艺术做低层次的摹仿之后,便轻而易举地震动世界画坛。一蹴而就的惊世骇俗之举,很清楚地透出人们对旧的典雅艺术的一种厌倦心理的消息。它必然地导致人们对他的对立面“俗”艺术的狂热。# w, R" Z0 i. y6 _- I- v
卢乐群分析道:人们的这种“怀旧”和“返古”情怀,就在于寻求新的意趣。艺术的规律推动着书法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始新生。# U& I0 h( k: a3 E
在人们对于艺术性和个性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时候,我们不难看到民间书法更洋溢着切近和新意的魅力。对于旧的形式,由于根本的观念改变,产生一种腻感是必然的。于是自然而然地从它的对立面寻求新的意趣。似乎是由于一种现代高度的科学和文明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促使人们希望在回返太古之中,面对一无成法的文字符号用一种原始的意识,重新描摹纯自然的心灵。似乎旧的艺术形式已经使人们久久窒息,期望着亘古的原野,亘古的星空和土壤的气息。它提示我们应该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原始的思维方式,对待文字符号的造型。6 ]5 G0 o. M4 Y# _
……
6 Z. i; w$ A2 @2 Y5 R% \4 t: k 他在考察了汉、晋、唐、宋到清、民国各个时期在书法上出现的轮回和自我否定的历史特点后提出,当代书法家应该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寻求表现感情的新形式,要有“潇洒”、“解放”、“自由”、“宽广”、“包容”、“天然”、“大繁从简”、“洒脱”、“不经意”、“无雕琢”的审美意识。
! E, F$ V/ L) r: X* _- r4 O ; H/ {) \' i/ G0 X4 a* f7 x G) F
问 鼎! H1 b0 N9 w% ]2 `1 q; C/ p: s' u
卢乐群80年代初学成步入书坛后,甚见活跃,大凡全国、全省书展,无论专题还是综合性的,每每参加,且频频得奖,时有“获奖专业户”的戏称。截至1990年,他获得全国四届书展二等奖;全国中青年书展一等奖;全国五届书展“全国奖”;“‘赛克勒杯’北京国际书法大赛”一等奖;《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书法比赛”二等奖……在书法界着实刮起了一阵“卢乐群旋风”。! T0 v' W4 k& \9 q- C" f2 O* ^
然而,至1990年他出版第一本《卢乐群书法作品集》之后,便画上了个句号,戛然收兵,沉了下去,一沉竟然整整十年。如是急流勇退之举,非器大志高者所不能为!是什么原因呢?
& {: I: R% X" r6 X' r _ 2 G9 ^2 y& s8 R+ i7 N9 `
“闭 关”! C6 b Y. g6 b
还要从沙孟海、陆维钊两位先生说起。
; y) ?" ~1 J- e 两位老先生人品高尚,既教卢乐群书法,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向他灌输着“为人”之道。老先生们讲的那些道理并没有特指什么,卢乐群还是后学晚辈,还没有意识到“名”和“利”的问题,对两位先生当时所讲也并没有体验;如今,卢乐群在书法领域已有了一定的成就,出了名,对两位老先生当年教导的做人之道有了较为深刻的领悟。谈起两位先生的教诲,总是不由地发出感慨:“ ‘学艺先做人’,做人非常重要。假如一个人总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生活水准里,对艺术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一个人将自己的技艺用作为对物质、对金钱过高的追求也会成为一种负担。如果,一个人能抛弃负担,不为名、利所累,写字不是为讨人家的喜欢,他在创作当中才会放开手脚,才能进入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中,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来。作为艺术中人要能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5 x' c8 b: W ~* m+ x: Z- z
1990年,卢乐群书写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 A @- C1 [; @' {+ d
爱水多掉舟,惜花不扫地。( a0 O- \# D6 D
幸无眼下病,且向樽前醉。
# S+ p" r9 H! ~1 @ t& }/ r$ g6 { 身外何足言,人间本无事。
/ o) G3 R' _2 G& a 写着写着……他似有所感悟。一个人,无论你有多大的作为,又能怎样呢?外部世界仍然按着它的规律发展,仍然是那个世界和自然。于是,他下决心不再参与各种活动,归隐山乡,“闭关沉寂”,看看书、写写字,修身养性。他的一位朋友曾这样谈起他:“数年前,我曾在一文中这样说到卢乐群:‘从参加国际第三次书法展览以后,他再也没有以书法示人。当然他还潜心于砚耕,在挥毫、在锤炼、在删繁就简、在革故鼎新,但是却让人担着一种期待,不知什么时候,又让人暗暗吃惊了!’十年,漫长而又寂寞的十年,对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汲汲计较一日之得失者,怎一个耐字了得?”
0 [3 |! D0 O p' [$ H+ b* i; [ 他确实耐得住寂寞。他躲开了城市的喧嚣,住到临海北固山麓,院子后面是一片松树林。他给自己住的屋子起名为“听涛阁”,他的一枚闲章刻的就是这三个字。
' z, L% K/ L3 C, m! ^" V 十个年头,朋友认为他是:“豪气内敛,冲淡日多,人书趋老,或有得意,更见得淳而且和。”大动若静而外虚,大智似愚而内明。十年沉寂,气静如山。著名散文作家、书法家刘长春先生在他的《北固山与卢乐群》一文中写道:
7 N: o3 j; o; ?- P 乐群性格素来恬静,他的书法也充分展示着主体的自在性。或飘逸,或简淡,或雄健,或自然,一点一划之间,宣泄着的都是他的内心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波澜不惊,有如静定不言的北固山……康南海说:“书法亦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了悟之后,便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他的气质不是那种廉价的,谁都可以称赞几句的大路货。卢乐群,让人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之后,可以触摸着的却是一颗不为世俗所累的淡泊的心。
' V# R- } O% t 卢乐群自己也说:“此山即我,我即此山。”他看中的、追寻的便是北固山的“固”,体现着“原本”、“静”、“定”的精神。0 @9 n' T+ F. m$ {4 L
3 S% C4 v: C" ^2 S* y- F. Q羽 化. g+ V& q) h) N; _* `" S
2000年,卢乐群“复出”,然而,这并非是他个人的意愿和所为。他是在市里的领导和朋友的再三说服、动员下同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的。如何评价沉寂十年之后卢乐群的书艺?刘长春先生为《卢乐群书法作品集》而写的《跋》,可能是最为全面的了。- O3 i% a& V5 y0 A2 ~
北固山之于卢乐群,实属十年前留给我的一个印象。十年以后,当我有幸先睹卢乐群兄即将赴京送中国美术馆展览的全部作品……于是卢乐群的形象更加在我的脑海中丰满厚实起来。
; @8 J0 A! G- L8 ] 如果继续以山来喻人喻书……所谓“高”,即思想之高;所谓“奇”,乃书艺之变化无穷;所谓“静”,为性情淡泊之指归。
3 I/ W J: ]& j$ K9 q 乐群兄善养浩然之气,几十年孜孜不倦于书道,心无旁骛,躬耕砚田,研习北朝碑版,临摹秦汉篆隶,参酌殷墟甲骨、河洛墓志,取法历代名迹,没有一天间断,这是字内功夫。由书及文、及诗、及老庄、及佛教典籍,乃至古今中外哲学,博览群书,是为字外功夫。临池作字,早年贫而无纸可书,效法一千四百年前之怀素“穿漆盘”、“书蕉叶”,以棕箬自制毛笔,沾水在水泥地上锻炼笔力,书不惊人死不休。一部中国书法史,绵延五千年日月星辰,江山代有才人出。理性派尚法,感性派尚情,禅宗说机锋妙语,老庄强调有法无法、无为无不为。乐群兄继往开来,统而摄之,天地为炉,古化为我,成其自己的一片真性天地。由此可见,惟有思想上的巨人,才能攀向艺术的高峰。甲乙丙丁观其书者,可以读出北魏的茂密雄强,江左的风流蕴藉,石门颂的飘逸,颜真卿、王铎的法度,米芾的狂狠,黄道周的纵横,吴昌硕的厚重……乐群兄是在写字,其实又不惟写字,他以笔书写人生,用书法向人生提问,然后又用书法回答人生。他的笔墨是变化无穷的,他的人生却是恬淡自然。宁静而致远,他灵魂中的追求,没有在现实人生中得以实现,千端万状,乃化为笔底波澜,满纸纵横千万字。
3 J8 ?; Q2 d. q0 k& T 往昔,我读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说草圣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读张旭之草书,可以读出其一股不平之气;读卢乐群之书,可能会读出更多一些东西,尽管书法为“无形之相,无声之音”。书坛重镇朱关田先生说:“非常之人自有非常之处,大静大动,中情相应,岂能纯以外像取之也。”——最为的评!% }! m2 t1 K- U0 ]0 z9 l
……现在,当我们有幸读到《卢乐群书法二集》的时候,这个吃惊,实在是非同小可。一支笔、一张纸,计黑当白,也计白当黑,用现代人的观点说,无非是一种艺术的造型与空间分割。可是,当你站到卢乐群书作面前的时候,枯藤老树的苍劲,高山飞瀑的奔放,长风卷云的舒展,还有荷塘月色的清韵……我深信,每一个人都被他洋溢的才情、浩荡的气势,以及笔墨的狂涛骇浪卷入其中……引起我思索的倒是乐群兄十年磨一剑,那份执著,那份痴迷,那份苦心孤诣,需要我们这些所谓书道中人特别地体会了。& Q- B& ^- t% J9 N$ |# E7 `
然而,令人不会吃惊的还是那个温文尔雅、沉默寡言、与世无争的卢乐群——就像他家居后边的北固山,不争高低,不计远近,默默地、牢固地,千百年来都不动地站在那块土地上,站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历史和历史的自己。
% b7 I9 M* X8 w7 H5 S7 M9 ]http://www.shgj.org/dvbbs/dispbbs.asp?boardID=14&ID=796&page=1! Z0 i$ _7 N$ o' f! o3 F
http://www.shgj.org/dvbbs/dispbbs.asp?boardID=14&ID=797&page=1
0 A6 U4 N+ f2 C. v) s: p1 Ehttp://www.shgj.org/dvbbs/dispbbs.asp?boardID=14&ID=798&page=1
, G" X; Y7 b! M/ V* L7 ^4 \& mhttp://www.bloghome.cn/index.php?op=ViewAlbum&albumId=19913&blogId=19445
; l2 X) f# B2 }$ `/ _0 W! a$ Ahttp://www.bloghome.cn/index.php?op=ViewAlbum&albumId=19903&blogId=16142 P! W0 ^, ~5 w/ x& ?
http://www.bloghome.cn/index.php?op=ViewAlbum&albumId=20034&blogId=19559
# W' [) Y1 L: m: ghttp://www.bloghome.cn/index.php?op=ViewAlbum&albumId=20051&blogId=19578, W5 G" k; ~2 u) s0 y
http://www.bloghome.cn/index.php?op=ViewAlbum&albumId=1820&blogId=1614
3 a# l) `6 X1 x3 S4 @http://www.bloghome.cn/index.php?op=ViewAlbum&albumId=22327&blogId=21802( |5 e7 L, |0 D5 \0 m+ d6 x/ g
http://www.bttp.net/bbs/dispbbs.asp?boardid=6&replyid=21590&id=3214&page=1&skin=0&Star=1
) a9 \8 w+ p; H2 D9 M( Q+ hhttp://penmanship.chahua.cn/
5 p3 z) @: S5 B4 t! ?/ Jhttp://penmanship.blogoutdoor.com
0 j& P1 j8 L# I9 R) [* Shttp://calligraphy.top81.net.cn# _ F4 }" p; ]- F(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