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712|回复: 6

“真实的刘炳森” 系列之八:追忆刘炳森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3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引文, V+ U: u5 ~' A. b- \4 t

. O+ ^% P  ?% y2 A, v最近,曹宝麟发文批驳已仙逝的刘炳森先生,并邀请了华人德 、石开、 胡圣虎等人来助阵。言辞之偏激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几位大学教授之口。曹文(第一篇)的结尾用词:“功败垂成,野心落空,真是老天有眼.”让我感到震惊!这种咬牙切齿的诅咒文辞,真的很难让我相信这是一篇只是作为评论功过是非的小文。此时华人德也发文斥责刘炳森先生为“阴鸷骄横者”。坦白的讲,我看完曹宝麟的第一篇文后,在我的脑海呈现的真如一部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场景:一个怀深仇大恨多年后得知仇敌已入黄土后奔突坟前,劈碑掘土的痛恨狂态。
! R! R: I$ h8 H$ O* x曹宝麟、华人德 、石开这几位当今书坛的大腕与刘炳森先生年龄相差不大,在中国书协共事多年,他们为何在刘炳森生前假意奉迎,不敢说半个“不”字,如今眼见刘先生仙逝,人走茶凉,才纷纷跳出来咒骂指责,有很多人说这是“掘坟鞭尸”的行径。* J6 ~$ u6 @! W& b
难道刘炳森先生真如他们所指责的那样?因此有了“真实的刘炳森” 系列文章,我希望向广大网友重现一个“真实的刘炳森”,并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会有更多人站出来说话,还刘炳森先生一个清白!
0 c" ~; u) u- M$ R4 s0 ?* Z4 m3 G0 m2 I7 [
4 k/ o0 b& n! _: K% b
http://www.59art.com/dispbbs.asp?boardID=47&ID=304&page=17 m5 i5 A( a; g, m  U3 P

* M4 a. ?! i' u% \/ o9 n( L5 [# q* S0 l: @1 b
--------------------------------------------------------------------% b' D8 a2 E" `* K+ `
9 i) F  }' E' i
9 `& K# n! `8 j$ L4 t
# T( w! }/ }( n+ u$ W& |* G

5 B, @" d/ _3 E$ [
( r- q4 G+ h  p
) r7 ]% p( H6 @- e: E; A( E. b% g# L9 W+ C, M: J$ u) Y3 e1 W
* I/ w3 F' u& m$ }0 d9 q  h9 w
刘炳森先生是书法界以隶书出名的书法大家,也是书法这个行当中少有的科班出身的书法家,他1962年自北京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从事美术书法的研究和复制工作,应该说,他见到的书画珍品要比同行的其他专家为多。近三十年来,刘炳森先生以其平实质朴的隶书享誉国内外书法界,他不张扬,不奢华,老实做人,俯首研艺。成了书法界不可多得的楷模。
- L* y' M7 m* d$ p1 V中国书法中,向来有草圣(如张芝、张旭、怀素)书圣(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却自古至今没有篆圣、隶圣和楷圣。概因篆隶楷三体变化不多,难于出新。而其中又以隶书结体用笔最为简单。书界有句行话,三天能学会隶书,但一辈子未必能成为书法家。
; Q4 y; x) h, T# T8 U0 p纵观中国书法史,篆隶的发展和成熟期在秦汉之际,时隔近两千年,直到明清之际才迎来了篆隶的又一个高峰,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邓石如、吴昌硕、伊秉绶、金农诸家的崛起。他们都自成面目,卓立书坛,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 V8 m' V. a! J. s
刘炳森先生的隶书自问世至今,一直是书法界倍受关注和争议的人物。爱之者,称其平稳工整,恪守传统,不激不厉,易于为大众所接受。恨之者,认为过于死板和单调,用笔用墨结字章法无一可取,是当今“俗书”的代表作,是工艺美术体“隶书”。
. S% V# Y$ v- w8 x) `其实刘先生不光擅长隶书,也擅长楷书和行书。我见过先生九十年代给宝鸡炎帝陵书写的一通楷书碑文,完全没有从颜体楷书中蜕变出来,甚至只继承了颜体楷书死板的一面。他的行书,也是走的传统的路子,没有自己的面目。 6 m; M: @: _7 ~7 U; S
就是传统的汉隶,也有:1,峻洁一派,如《礼器碑》、《韩仁铭》等;2,雍容一派,如《西岳华山庙碑》、《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等;3,劲直派,以《开通褒斜道刻石》为代表,还有《裴岑纪功碑》等;4,遒逸一派,以《石门颂》为代表,《杨淮表记》、《李寿墓志》等属此;5,间畅一派,以《孔宙碑》为代表;6,丰媚一派,以《夏承碑》为代表;7,韶秀一派,以《曹全碑》为代表;8,凝重一派,以《张迁碑》为代表,《武荣碑》、《衡方碑》、《李孟初碑》俱属此。这么多风格各异,书体有别的隶书,若能选三两种与自己风格性格相近的,下功夫临习,融会贯通,自能名世。但我们依此比照刘炳森先生的隶书作品,却只取法了一种风格——雍容一派,仅是《华山庙碑》、《乙瑛碑》和《史晨前后碑》。对博大庞杂的汉隶其他书体则没有丝毫取法。这作为一位受过系统的艺术理论和笔墨技法训练的艺术家来说,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刘先生的隶书方正平板,四角突出,千字一面,“状如算子”,这都是中国书法理论中予以坚决摒弃且作为书法所忌讳的。
: W4 a$ l' i  [- T刘先生对此“不闻不问不辩”,“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褒贬由人,选择由己。正是由于先生的隶书笔法简单,风格稳定,因而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近20年左右,“炳森隶”风靡全国。据说北京的大街小巷,遍布“炳森隶”牌匾——那种单一和死板,造成北京“牌匾文化品位”的普遍下降。也是因为大众化和笔法简单的缘故,造假者也就容易得多了。 4 g; f' c' x# V! M# n, i. d' }+ p
但刘先生不是个爱钱的人,他的书法作品价格很好,很多靠“耳审”而不以“目鉴”的“准收藏家”们对他的作品趋之若鹜。刘先生把挣来的钱给他的故乡天津武清县捐款100多万元,兴办教育,支持贫困学童。还拿出100多万元设立书法教育基金——“何二水奖学金”,以资助那些热爱书法而又家境贫困的学生。在中国书法界,以书法“发家致富”的人大有人在,但有他这种精神境界的,却是很少的。
# c% G9 Q+ J8 ?, F- T; y刘炳森先生要说任下届全国书协主席的话,按他的德行和人品以及学历、职称,在全国的知名度等,那是绰绰有余的。但要按他的书艺水准和在书法界的争议以及他的书法理论上的“没有建树”来说,还是有点差强人意。
- x+ K0 }, b# e1 ]$ y2 g; b一位书法家能否在书史留名,取决于很多因素。我想大概不外乎这几点: ' P0 ~% m6 v4 M; w) r0 o7 u
一, 书法家的书艺水平。这种书艺水平的高低只能和当代人比,即他是否达到当代人同种书艺的最高水平。
9 |. Q# e9 w( w* O. h二, 书法家的社会地位和对当代的影响。 $ o3 ~+ h* g4 K0 e% O
三, 书法家的文化素养,也即字外功,包括它的书法理论水平和建树。 1 ^5 a  v7 O8 `" ^( p4 [* E
若以这几点衡量,刘先生却有很多没有达到。
6 `8 J. X% ]7 E首先,他的隶书水平在当代不是最高的,更不要说和明清诸位大家比较。我知道,天津的龚望先生和陕西的陈泽秦先生的隶书水平远远高于刘先生。这两位先生都擅长用鸡毫作隶,但都能出神入化,自出机杼,融冶篆隶于一炉,古朴茂密又千变万化。 : a$ g' B* s$ N; n
其次,刘先生的文化素养和字外功也不是很高的。这从他多年“一贯制”,把隶书写得毫无生气,刻板,教条,就可想其字外功的高低了。
/ G" i/ Q+ C; y% K) ^第三,刘先生的隶书影响所以巨大,是因为他的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头衔和北京美院国画专业的科班出身,以及后来的中国书协的副主席职务。很多没有多高文化素养的大款们附庸风雅,盲目追捧,争相高价收藏,也是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 t: S, c9 p- `, S- l9 Q  N  ^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协助李正峰先生编辑《书法教育报》,当时我们的办报宗旨是把这张小报办成“教育界的书法报,书法界的教育报”,每期报纸出版,给中国书协的主席团成员每人免费寄赠一份。刘炳森先生当然也在寄赠之列。其中上面的“当代书法家批评”系列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中有一篇文章就是专评刘先生的隶书的,文中认为刘先生的隶书是当代的“隶书美术字”,板滞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他甚至对中国书法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我们当时想,刘先生看到这篇文章,一定很不高兴。
  b" Z4 C7 p* A没想到九十年代末,这张小报因种种原因停办,最后一期刊发了《告读者》,时隔不久,就收到来自全国很多读者的来信,对报纸的停办表示深深地遗憾。这很多来信中,就有一封是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的刘炳森先生写来的。刘先生信中说,虽然全国书法类报刊不少,但他很注意阅读的就有这张小报。报纸上对他书法的批评,引起了他的“深入思考”,也给了他不少有益的启示。他对报纸的停办也表示惋惜。
" I2 ^! [2 @7 ~4 C/ U读了先生的亲笔来信,我和李正峰先生都感动得几乎流泪。我对李先生说,就凭这一点,刘先生就永远是我尊重的书法前辈。
& h" F$ s- t- q) o
2 n5 Z: m9 M  `1 D[ 本帖最后由 中国书法收藏 于 2006-8-15 20:22 编辑 ]
1503145.jpg
e.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冯远,中国书协顾问李铎、张飙,中国书协副主席林岫及炳森
6 [  }0 S- S' @( i# y生前好友张虎、白熙、田伯平等以亲身经历谈了炳森先生与当代书法事业的不解之缘,少年时就酷爱书法艺术的炳森,临终前还在创作,一生勤奋,勇于探索,为国家、民族奉献了一大批书法艺术精品力作,为中国书协的成立与发展,为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隶书、楷书著称于世,并独树一帜创出“刘体隶书”,深受大众喜爱。炳森对书坛的系列主张都值得做学术上的探究。
- }. i) c: \4 N2 d$ @  对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的炳森先生不为名所累,始终保持平易近人、温厚真诚的品格,座谈中大家尤为称道。30多年中他常回家乡,为乡亲们写春联;他长期资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有20多名,并为家乡文化教育事业捐资数百万元。中国人民大学的郑晓华谈到,2004年炳森先生两次到人大,捐赠20万元筹建了东方艺术研究院;捐赠100万元,设立了以他老师名字命名的“何二水奖学金”,引起社会很大反响。在缅怀炳森先生的同时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他对艺术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精神,为推动书法艺术事业的更大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 x( I- H  F  [8 R& f8 @/ k" [; h3 j/ t7 [# s' X* e
---------------------------------------------------------------------------------------------------------------
) }/ c' @1 e) w, |1 @6 J. c  E- c- u: T7 m1 i

5 i3 Y9 ^* X) w- A冯远在刘炳森书法艺术座谈会上的讲话  5 Q8 z! k2 d1 L, m
9 H* N  u8 g& V. A, H& T! N

" y& U7 e! m9 |* u( i' u! {- }& X9 k( x3 S* P- F' O2 F  S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 冯 远 0 h' l" p1 b2 x# A+ g
5 J, d! ~. ~% Y% z) z" Z4 c0 Y
    今天,中国艺术报社和中国书协中直分会在这里举行刘炳森书法艺术座谈会。在刘炳森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追思他的感人事迹,研讨他的艺术成就,学习他的艺德人格,很有意义。这是对刘炳森先生最好的纪念。
. G) {8 x- O2 G3 v' Y* `1 w
5 {/ ~: j$ E9 K' J$ w    我们纪念刘炳森先生,就要牢记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深入继承传统,博采众家之长,达到了书法艺术的高境界。他的书法艺术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为世界各国书法界人士所熟悉和称道,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以楷隶著称于世,兼长行草。他的隶书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在信息时代通过电脑字库被人们广泛使用。他的各种字帖和书法作品集出版总发行量达200余万册,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受书界的看重和社会各界的欢迎。他注重书法艺术的国际交流,先后出访了南北美洲、欧洲和东南亚各国,举办展览和讲学,其中30余次东渡扶桑,受到各国书界的尊敬。
& y: S# E& p5 `% ~+ c, ^
; R) c7 o7 Y: Y* Q) ?* I. g: F8 _    我们纪念刘炳森先生,就要学习他所始终坚持倡导的书法艺术的正确导向。他担任中国书协副主席主持的评审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提倡百花齐放,弘扬主旋律。他认为书法艺术风格的主旋律,就是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书风。他坚持继承传统,同时又鼓励创新,努力创造书法艺术的民族性格和时代性格。他倡导正确书风,提倡书法艺术要崇尚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尊重民族欣赏习惯,使书法艺术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 j2 w  Z7 v$ h4 ?# Q- w' x

& L0 ]" Z4 T' c6 n2 K# ]    我们纪念刘炳森先生,就要深入学习他对书法艺术的孜孜追求。无论物质条件的好坏,他始终将书法艺术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对待,投入极大的热情、付出艰辛的努力、克服重重的苦难,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他的艺术实践生动地证明,要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就必须真诚地对待艺术,并为之奋斗一生。 # v$ _- D8 l4 `, V, L" G

. p8 c9 ?- ]8 p    我们纪念刘炳森先生,就要学习他大力弘扬重德尚艺、德艺双馨的精神风范。他在追求书法艺术至高境界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立德修身,用自己的艺术回报社会,回报人民。他慷慨捐资100万元,在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以他的老师命名的“何二水奖学金”,资助、奖励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级研修班中的经济困难者、学习成绩优异者,体现了他尊师重教的高尚情怀。他多次向自己的家乡捐款捐字,救助困难孩子上学,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展现了一个著名艺术家的高风亮节。 ( J. k( q: t. i, ~
2 h4 C* f. r* s! ~' V
    刘炳森先生的艺术和人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希望广大书法家学习继承刘炳森先生留下的丰厚遗产,为推动书法艺术事业的更大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更大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炳森书法
7.jpg
z3.jpg
z4.jpg
z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4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对中国书法应用有着巨大贡献的书家!——愚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5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心斋的书与评------刘炳森的真事儿

探索刘炳森早逝原因0 V7 ~, i' w3 s: x
' X9 A/ ~4 j- \- D: d' R
来源:《书法报》
7 q  p$ i: m, `- ^; g; z3 _9 g- q2 s
作为人们普遍认为是下界中国书协主席候选人的刘炳森在他仅仅68岁时便不幸逝世,令人惋惜。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匆匆离去呢?# v: H: O1 S5 r1 P3 X. T
& C% o; ~) \1 e4 J' e. G
先介绍一个笔者目睹的事实。* j  |# D8 A* u" a% S2 w

' {- d5 }* g' O+ d4 g199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笔者因在北京,顺便去刘炳森家中拜访。当时约晚8点,笔者进入刘先生家客厅,看到刘先生正在书房中挥毫写字。书房中站立有七,八位客人。刘先生写完一幅作品,便交到一位客人的手中。客人感谢几句,便离开刘家。刘先生又与第二位客人交谈,问清来意后,便打开书籍,找到合适的词句,又裁纸,写字。写完后,又寒暄几句,送走第二位客人。接着又与第三位客人交谈,。。。。。。第三位客人还未送走,门外又进来几位求字的客人。如此反复,刘先生竟然写到晚上11点多钟,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后,才有机会走到客厅与我交谈。我说,找你求字的人太多了。他说,没有办法。天天如此。早晨5点多,你还没起床,门前已有五,六个人在你家门口等着求字。我说,你这样会累死的。他说,凡是到你家来的客人都是为了得到你的一幅字。这些客人都是你字的喜欢者。不满足这些客人的意愿,就是得罪了这些客人。我不就会写几个字吗?人家瞧得起你,才大老远跑来求字的。我怎么能不满足人家的要求呢?我说,天天这样写,你身体受得了吗?他说,我身体实在不行时,就躲在其他地方,不回家。求字的人在家里找不到我,也就没有办法了。我问及他的身体,他说,血压已经有点儿高了。我介绍了我在五台山看到的退休老人如何在山上静心修练,战胜血压高的经验。他听后,说,很有道理。但现在自己身在江湖,有身不由己之感。离开自己钟情的书法事业,苟活人间也意义不大。我们当然还谈了别的。因与这个主题无关,在此略去。$ G9 L; {8 T4 |
8 g% n! Y+ @# b% o8 O
写书法的人都知道,写好字是要费你的气力的。否则,你就还不懂书法。写到一定的境界,每幅作品,都是你的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都要耗尽你一部分生命在里面。一个正常人,一天书法的最佳时间,不会超过两,三个小时。似刘炳森先生这样在当今书法界享有盛誉,又在书协中担任高位的人,会对自己的每幅作品负责。但这同时,每天的超负荷写字,也在不停地透支着自己的生命。这其实是使刘炳森先生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7 l0 L& F9 \- M# h  m

8 Y* B- ^- y. i+ Z# z按道理,求启功先生的字的人也很多。为什么启功先生仍能高寿呢?这里关键是一个度的问题。启功先生的门槛高,加上经纪人的把关,想得到启功先生的字也不那么容易。而刘炳森不同。外面对刘炳森的字卖价高议论纷纷,其实那是市场供求关系造成的。能够接近刘炳森的人都知道,刘先生并不特别看重钱,尤其是有了钱以后。求他的字的人太多了。他就是天天写,也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他绝对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需求。很多时候,求他字的人是不需要付钱的,只要你的理由合情合理。我求的第一幅字时,他还不认识我,仅仅是因为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他觉得我写得,尤其是我批评的很有道理,就在复信时寄来了他的书法作品。以后我又找他要了一次字,他还是分文不取。我寄信请他给我的书法篆刻集题写书名,他很快就把题好的书名寄了过来,还签上了刘炳森拜题的落款。而我,仅仅是一个书法爱好者而已,既无名,又无权,一介平民。但刘炳森却把我视为好友,贤弟,随时向我敞开心扉。象我这样只占刘先生光,而刘先生在我身上从未得到一点好处的人,绝非只我一人。什么事情都有个度。量变到质变。当刘先生为了满足这越来越多的求字者的时候,日复一日地超负荷挥毫,长期的身体透支,导致了他早逝的结果。我们算一下他的时间。每天早晨起床,在上班之前,如果算他六点起床,先要写一个多小时的字,来应付早晨排队的求字者。而后,一天的工作时间。然后,每晚晚饭后,8点写到11点多。然后洗洗,睡觉。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常此以往,任何人都会累垮的。刘炳森也不例外。2 u7 n. \7 ~# d& h: k: U9 u

5 l! U4 ~5 X3 L2 {% `+ n% R这样看来,书法成就了刘炳森。书法也象一个偷命的魔鬼一样,无情地吞噬了刘炳森的生命。人们追求名家作品的潮流,象一把利剑一样,与名人争夺着名人生命的长短。而为了满足求字者的要求,无节制地鞠躬尽瘁,只能是用自己缩短有限的生命为代价。这是刘炳森早逝给我们的启迪。
: `- G1 L( k6 {5 b  f% `* a! }5 {* C0 f
这样的事是否还存在呢?我曾向另一位书法名家求过字。他告诉我,现在,在他的本子上登记的求字者的名单,已经是他到死也不能写完的了。因此他不会欺骗我,在后面排队等候了。在跟我说话的时候,他的手不停的敲打着自己的腰部。他告诉我,由于他的腰病,现在只能把宣纸挂在墙上写,而不能平铺在桌面上写了。我望着这位已80多岁的老名书家弯曲的驼背,瘦弱的身材,提笔写字的痛苦神情,只好忍痛割爱了。所以我至今也没有得到这位名书家的作品。而这位先生也已过世。他的本子上还有多少没完成的名单,我无从知晓,但肯定还有。这些字债缩短了老人的多少生命,没有人计算。但肯定或多或少是有的。
  v" b: `# Q) b9 Z' o5 `) Y- M
3 j  s* p) h( p: V$ p求字者和杀人犯划等号,是绝不会被求字者接受的。但看看刘炳森的事实,我们应该从中总结些什么。
  _7 Q* ]  y3 }3 u- I
% g/ W$ G4 _3 V8 e* |' I4 n* q万事都有适度。珍爱生命,这包括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包括珍爱他人的生命。成名的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向成名的人求字求画,也要想一想是否也珍爱了名人的生命。这是我写此文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0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炳森强烈的爱国热忱当为人楷模,其一直身体力行促进两岸文化艺术的交流。2003年,应台湾中台禅寺主持惟觉大师之邀,由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刘大为带队的大陆美术家代表团一行10人赴台进行艺术交流。我和刘炳森皆在其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支持~

支持!支持~
sf_20051616192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