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374|回复: 6

“真实的刘炳森” 系列之六:刘炳森其人其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3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引文
, [/ `. R8 i; b5 W% l* p2 |; u& U! k+ C  D
最近,曹宝麟发文批驳已仙逝的刘炳森先生,并邀请了华人德 、石开、 胡圣虎等人来助阵。言辞之偏激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几位大学教授之口。曹文(第一篇)的结尾用词:“功败垂成,野心落空,真是老天有眼.”让我感到震惊!这种咬牙切齿的诅咒文辞,真的很难让我相信这是一篇只是作为评论功过是非的小文。此时华人德也发文斥责刘炳森先生为“阴鸷骄横者”。坦白的讲,我看完曹宝麟的第一篇文后,在我的脑海呈现的真如一部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场景:一个怀深仇大恨多年后得知仇敌已入黄土后奔突坟前,劈碑掘土的痛恨狂态。
. I: ]; c' _- N+ C# e7 Y曹宝麟、华人德 、石开这几位当今书坛的大腕与刘炳森先生年龄相差不大,在中国书协共事多年,他们为何在刘炳森生前假意奉迎,不敢说半个“不”字,如今眼见刘先生仙逝,人走茶凉,才纷纷跳出来咒骂指责,有很多人说这是“掘坟鞭尸”的行径。( |5 i" f/ S2 _7 b0 |
难道刘炳森先生真如他们所指责的那样?因此有了“真实的刘炳森” 系列文章,我希望向广大网友重现一个“真实的刘炳森”,并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会有更多人站出来说话,还刘炳森先生一个清白!3 E4 Z- h8 N/ ^/ i1 q

) {! q* h. {3 _( ?9 W
+ ~7 V  @3 j7 F8 K6 `1 a  bhttp://www.59art.com/dispbbs.asp?boardID=47&ID=302&page=1
! R1 u1 X9 r( \; J, o
! ~2 q2 R. c/ \: Q----------------------------------------------------------------------
. {: X$ s2 Y# g& S8 W( T3 f2 Y8 v& p& J9 P1 U5 d* i
4 w8 o( ^( b2 C6 O* D# Q
刘炳森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书法家和国画家,其母亲为他的启蒙老师,自小严格临帖学书,十一岁时便名扬乡里,十九岁时因其文采、书法超众,被当时研究书法的权威机构——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为该社最年轻的社员。他的书画艺术,在青年时代已蜚声日本,刘炳森先生的山水画注重以书法用笔人画,画风朴茂淳厚,然而多年以来其画名为书名所掩。书艺以隶、楷书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传统功力深厚,书风凝重稳健而又俊逸潇洒。他的书道艺术造诣,为世界各国书法界人士所熟悉,所称道,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隶法,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并参以姊妹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加上文学修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一九九零年五月,荣获日本“富士美术奖”。他的作品作为国礼赠送许多国家的政府要员,并为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院或纪念馆所收藏。
4 f  j+ y$ ~, B: y. X3 X/ C" V" k4 K3 U5 K( s5 p0 ]* \
  在艺术观上,刘炳森先生坚守民族传统的阵地,但又不墨守古人的陈规,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力求具有新的发展,创作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尊重民族的欣赏习惯”(毛泽东语)。当然不排斥一切进步和优秀的外国艺术,而且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样式。刘炳森先生认为,一位人民的艺术家必须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
0 q; \2 t; @; N" N6 h+ \0 l% u% n( g1 G+ P) g3 D, g* b+ k" V
  刘炳森先生多次为灾区、希望工程、慈善机构捐资助学。安徽、河北遭受水灾,他分别捐资三点七五万元和一万元;他为北京慈善协会的孤寡老人捐资二万元;他先后几次在家乡武清为希望工程和修桥建设奉献资金累计达一百三十万元。
8 E; d% x: {! P" p7 k* z2 n; X) g* G7 d3 v7 P" t' N
  刘炳森先生认为,艺术家不同于企业家,企业家必须多创造利润,向国家多作贡献,才算是有了好的业绩。而艺术家则是把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他所处的时代,当艺术作品达到一定的品位时,会带来它的副产品,即经济效益,但这永远是副产品,不能主次颠倒,否则艺术本人和其作品就会一同贬值。" [3 X+ V% i$ S2 s; A% K3 j

  \. s0 z5 R' X3 R. E) {2 M  刘炳森教授在书画艺术这块园地中勤奋耕耘了数十载,成就斐然,其出版物有:《刘炳森楷书千字文》,《刘炳森隶书千字》、《刘炳森隶书板桥道情》、《刘炳森选编勤礼碑字帖》、《刘炳森主编中国书法艺术》、《刘炳森主编中国隶书名帖精华》等几十种,发行总量近三百万册。
4 `8 t3 q* z. E
. U7 @  O; X: V' V; d3 S  近些年来,刘炳林先生怀着热诚友好的感情,先后出访了北美、西欧和南亚,积极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书画艺术;他已三十余次东渡扶桑,几乎走遍了日本列岛,增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前不久,由他率团作为友好使者,赴台湾访问,以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
" B3 L) d) l# f0 {/ Z9 c. q# {5 ^( d3 S8 i+ h! a2 c
[ 本帖最后由 中国书法收藏 于 2006-8-15 20:18 编辑 ]
150314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炳森先生二三事
/ V- q$ |0 i" p  G; U, ?) f. n* {( L7 z" U

( f$ q  i3 L9 w2 `
& O6 p. F. L  @1 B- V2 Q刘振昌" Y2 H8 \9 S- E9 r9 Q, `
7 J; a/ R9 a7 S; N
  s! S9 L0 ]5 F5 ?
0 F5 R6 L0 v/ A/ w0 t5 X$ o
' _! N: t9 J& d- {: O
初识炳森先生  # j$ K$ [, j0 a2 X  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书法走向复苏。我对其情有独钟,八十年代初就参加了宣武书协举办的书法培训班。初识炳森先生是他来班上授隶书课。我记得他当时讲了《曹全碑》《张迁碑》等隶书名碑。那时,我刚从楷书入手,对隶书不甚了解。只记着当时他讲写隶书时要“蚕头燕尾,蚕不二设,燕不双飞,棉里藏针……”他要求学员下苦功夫临古人碑贴,多临多读贴,先形似后神似,功到自然成,达到继承和发扬的目的。我对炳森先生的隶书课印象颇深。初识先生受益匪浅。       s' i- Y: T- |: v& u* f+ h
                         深厚师友情   
  I4 F% v- L. Q9 F$ E: H   第二次见炳森先生是去他家拜访。他一见我就问我是否一直练习书法,在临练中有何感受和问题。我一一把自己临练书法的感受汇报给他。他听后很高兴并对我说:“书法贵在坚持,通过对诸家诸法长期临练,集众善为己有,不可不师古,不可溺于古,经过长期的磨练既陶治情操,又锻炼了毅力,方能体会到笔墨变化的神妙,才能体会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先生的教诲至今我记忆犹新。先生再三嘱咐,“下次来把作品带来看看”。我又忧又喜,忧是自己书法水平低,喜的是书法大家予以指点。我说:“您是书界大家,我是后学者怕您见笑”。先生非常诚恳地对我说:“下次一定带来,相互切磋。”临别时我请先生在我收藏的《名贤信》中留言,他欣然命笔:“小苑幽花寂寞黄,娉嫦倩影自安详,从来不问人称许,岁岁枯荣岁岁香。”落款称我为“仁兄”。先生的谦虚是对一位普普通通书法爱好者的器重。
) s: x$ t" f0 D( M睹物思人   
" p" e* B3 z3 i% y, i2 ?+ G% \) A十三年前的一天,又见炳森先生,我有事求他。我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几幅作品和一位同事好友学习隶书的作品请他指正。
  S+ N) C0 y' i+ M( g+ h0 F先生对我的作品看得很认真,并一一指正说:“看得出来,你下功夫临帖有了一定的功力,你要在学习前人书法基础上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特点。”并让我临《石门颂》说赵发潜先生《石门颂》写得好魏碑味浓。后来我竟和赵发潜先生、曹艺林先生成为书法的道友。几年后在他们的帮助下在本行业系统得过多个书法奖项。    6 Y+ ^- i' I, u5 a! t! c9 f6 Z, @
我把同事写的隶书拿给炳森先生指正时,他仔细看后在其作品上批注:“希望苦临《乙英碑》《张迁碑》《石门颂》近人作品只作参考。”落款是“刘炳森谨识,鸡年之初”。睹物思人,使我愈增怀念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内外:刘炳森

彭利铭撰文
$ s; R9 H) D2 P9 P& c! \
+ H( p, L& o( v, D+ X* c' {/ D" Y' m* q, i; q0 h! \* T
书法家刘炳森
3 p; k, M, b$ H# ?端正大方、潇洒灵动、观者倍感熟悉的隶书;浑厚沉稳、骨力雄健的楷书;挥写自如、线条流畅自然的行草;笔墨生动、色彩缤纷,既具传统功力又有现代意识的山水作品……10月22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率子女回到天津武清,举办了《刘炳森父子书画回乡汇报展》。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都前去参观,兴致勃勃地观赏了刘炳森及其子女刘学思、刘学惟、刘秀彤的书画作品80余幅,人们从这一幅幅书画作品中寻觅着他们两代人走过的艺术之路。更重要的是称赞和感激他们为普及、繁荣家乡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而刘炳森先生在开幕时的开场白只有这么两句话:我带全家离乡这么多年了,我们都在干什么呢?就是这些(用手指着展厅的作品),我在北京没有办过展览,这次回来,我们只有把这个展览献给大家。
4 }8 f* r: a) U8 k# i- O# E. {* s! n& _3 J: g" f: m7 N9 [3 L; h
120万元巨资的来与去
, g7 z) `2 p! j4 I4 v( W1 F5 P
; E& L! Y) q1 P. f* _$ q- \) f刘炳森是一个积善成德、知足长乐、不忘本的人。认识刘炳森的人,都知道他过去生活很苦,父亲在他4岁时早逝,靠母亲采棉种豆度日。苦读****后,他曾多年靠48元钱的工资维持一家6口妻儿老小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只好到处告贷,曾经债台高筑。为尽孝道,照顾母亲,他按老人家心愿在老家娶了亲,并将妻子留在母亲身边,朝夕奉养。他自己则一床破被,在北京过着极清苦的生活;而贤惠的妻子也从未怪罪过他,总是以最大努力为他分忧,承担着孝母育子的责任。9 ?* P" |. _- L/ g3 p) Q# _
9 M; p. l: C, t% K% R
现如今,苦尽甘来,但刘炳森却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作风。他写字作画从不浪费一个纸头。在他书床案头,总放着一沓用过的餐巾纸,这是他在外就餐用过后留下来,叠好带回来二次利用,以此蘸墨的。有的客人跟他开玩笑说:“刘先生您太会过了吧?!”
2 R; ~. D+ `) F* x6 B1 Q: ?: g' v9 h+ s
他却不以为然,笑着回答:“这纸吸水好。”他自己的生活就是这样节俭。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经常倾囊而出,资助“希望工程”和福利事业呢?现在他一对一包供着22位贫困少儿全部的求学费用,一直要到他们完成全部学业,走向社会为止。为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1996年,他向家乡中小学等捐赠了20万元,1998年12月,他又毅然拿出50万元在家乡设立以自己已故恩师何二水先生名字命名的“何二水教育奖励基金”,来奖励每年度的优秀师生。到目前为止,他先后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捐款已达百万余元。这都是刘炳森在夫人及全家的支持下,将海外友人的馈赠以及为人们写字的谢金积攒下来纳税后全部捐赠的。也就是说,这百万巨资是刘炳森通过自己辛勤劳动,一笔一笔写出来的。
5 T/ V" Q, m0 V" Y" E( z! Z% I
$ K  R* J* _0 E* n! z" b刘炳森的为人有口皆碑,在全国不知有多少青年书家得到他的关爱、提掖和帮助。他尊长爱幼,在他书桌前一直挂着启功先生的照片,他常说:“启先生为人正直、忠厚、学识渊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典范。”刘炳森正义无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某省一青年因装裱书画不慎丢失当地一位极有势力之人的作品,受到无情打击时,他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建议并帮助他用法律的手段得到了应有的保护。4 t: P2 h* u( e0 r1 i1 o

4 s, A, X7 q  m5 V5 }2 d# E今年初,他回老家天津市武清县大良乡海自洼村,看到村头的木桥年久失修,给从此过路的20来个村的村民构成很大危险,可政府又无款修缮。于是他毅然找到乡村干部,商议重建新桥的事,并一口承诺修建一座长19米、宽7米的石桥的全部20万元费用,以保此桥50—100年的稳固。
! J  n. \0 ^* d/ u( {& y7 ?2 s
# D8 \: i& n; l1 k在回乡办展与同乡聊天时,得知小学时的老师患了癌症,但因家庭困难,住不起医院动不了手术。他知道后,马上前往看望,与老师及家人商量手术的事,表示愿意承担全部的医疗费,老人激动得泪流满面而说不出话来,而刘炳森却很真切地说:“父母给了我肉体,老师给了我灵魂,为老师尽点力是应该的。”第二天一早当刘炳森等驱车去接老师进医院时,全村老少都出来为他们送行。8 u2 H0 @/ M; b9 G. d3 F

4 ]# c9 H" D9 W* A. \" \6 D! Y酸、甜、苦、辣一本书, s- V) t* V' y! `" R, K7 X2 l9 D
6 }9 ]$ \& N9 G! o# O
前不久,得他所赠的《紫垣秋草》一书,这其中有童年的回顾、故乡的写真、人生的攀登,亦有书坛拾零,旅游散记,可谓其写作集锦。细细捧读,敬重之心愈发强烈,多年的交往,只看他忙里忙外应接不暇,何曾想他还能如此忙里偷闲地写出这么多精彩散文!现又编书成集,实出乎意料。的确他是一个勤奋进取、追求艺术孜孜不倦的人,他也是一个很会安排时间很会生活的人。, Q/ q7 K+ d- [) i3 {* \

4 m& P2 h" W! V1 k; |& H  Z9 a入画时,说起来还有一个小故事。他15岁那年,在天津书店偶然发现一张64开的小画片,是董寿平先生的《天都云汇图》,画的是黄山天都峰云遮雾锁的景象,那精湛的笔墨、灵动的气韵,深深地迷住了他,为此,贫苦的他第一次放纵自己,花了一毛钱买下那张画片,回来后反复欣赏临摹,并一直保存。无巧不成书,后来董老真的成了他的老师,且不断亲授指点,成为他的良师益友;而那张保存了数十年的小画片,现已传给了他专攻山水的儿子刘学思。
# F1 D) |9 C! ^& n# V0 V# V, B+ u3 f! c
“蚊帐利偷读,熄灯写肚皮。庶乎三百草,梦里复依稀。”这是他在回忆自己下放干校劳动偷临《草字汇》时所作的打油诗。他是一个科班毕业的山水画家,但数十年如一日酷爱书法,那时的他做梦都在临帖练字,也正是这种痴迷,才有现如今的成就和功力。正是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19岁时,便被“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这个名家云集的社团破格吸收为最年轻的社员。几位著名老书法前辈后来看到刘炳森的成就时感慨地说:我们当时没有看错人。1973年深秋的一天,刘炳森应邀出席了一个为欢迎日本书法代表团来访的笔会,日本书家当场命笔,站悬挥毫,好是厉害;而当时我国的书法,只是文人、学者、画家的业余技法,皆为伏案作字,这使刘炳森很受刺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就徒臂凌空的过硬功夫,写出中国人的气派。尔后他每日坚持右手执笔,左手反扣背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不间断,到后来他每去日本访问,在众目睽睽之下,左扣右挥,得心应手,日本书家无不感叹叫好。直至今日,刘炳森无论创作篆、隶、楷、行、草任何一体,他都是这样去写,游刃有余。就这一条,恐怕当今书家有此功力者,凤毛麟角;而且,刘炳森在创作之余,一直坚持日课临帖。这许多年,每进他的书房,都可看到床下放着新近临习的一叠又一叠临满各种书体的毛边纸。多年来,为使中国书法艺术广泛传播于世界,刘炳森虽身兼数职,但他还一直承担着为一批来京求学的日本友人上书法课的任务,为了便于沟通,他专心从头开始学习外语,口袋里总装着写满单词的小卡片,利用空闲的一分一秒时间攻读。现在,他基本上不用翻译就可与日本朋友对话和讲课。
, I% W; ?) f/ V4 H) C+ z
9 D0 E7 C9 n- n8 p正是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S* o9 X, F/ \# [/ r) e6 O3 |

, i3 h5 c; {$ g+ a他极具年轻人的心态和挑战性。50多岁学开车,很快入门,数十小时练习考核过关后,就敢上路,现在每当他开车上高速路时,他总是自信地说:“我还没老,因为我开的车不比年轻人慢,反应不比年轻人差。”$ s6 H( w9 ]; C; l9 k
* R. s8 _" w: G7 [! V* B
刘炳森不仅是一个功成名就的书法大家,他还能诗善画,钻摄影,搞写作,多才多艺。老作家张中行在《紫垣秋草》的序中写道:“如果我有加冠之权,他的帽子就不只书法家一顶,敢加多种冠是源于深知。”刘炳森自己也常说:“书画的后面是文学,如果书画家不在文学领域里留点痕迹,也将是很大的缺憾。”几年前,他投稿广州一家报社搞的征文比赛,一篇《牛年吉日》获奖,他高兴地专程赴广州领奖。他说:“这1000元奖金很有意义,是对我写作的一种认可,要比我在书法上得10万元润笔费还有意思得多。”
) h% I$ }+ v' z8 x& `+ c
% I8 i/ P+ y1 M: E1 G% q+ R的确,搞书画只是一个平面,而刘炳森给我们的感觉是立体的多面组合。多年来,他无论出国讲学、访问,还是到各地写生办展,一个沉甸甸的摄影包是他随身必不可少的行李,每次归来都有不小的收获。前不久,在朋友们的鼓动下,他从数以万计的底片中,洗出了近200幅世界风景摄影作品,正在做出版个人摄影集的准备。作为画家,他懂构图、善捕捉。如只看作品,绝对一个专业摄影家的水平。刘炳森的诗,平仄有章、动情有律、情景交融,他每作一幅山水都要题首自作诗,日前笔者去拜访时,正巧一位画友拿着他13年前的一幅山水,上面诗云:“山上幽居白日暇,云中出没似仙家,烟波浩渺岚光远,异景奇观无际涯。”: D& O8 V3 W. y+ o- k: y

  z. J. f3 b8 r* Q" F他同时也喜欢音乐、体育和艺术表演,曾梦想过当音乐家。为了学音乐,他参加过校民族管弦乐队,学过拉二胡、打鼓,为学钢琴,他跑遍书店,为的是搜寻一本《拜尔》钢琴基础教材。他喜爱球类,篮球场上常少不了他的身影。如今他虽已年过花甲,但还是有那样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恐怕与爱好体育运动是分不开的。
3 j  V  \0 D! x4 l$ p( M. Q& k. h( C0 }6 ^
和蔼可亲爽朗豪放的性格、谦逊大方有理有章的举止、思维敏捷善言风趣的谈吐、干脆利落认真细致的处事,最早与刘炳森先生接触,我便有这很直观的感觉。多少年过去了,他已成为饮誉海内外的书法大家,但这些感觉始终如初,他依旧是那样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待人,不傲不躁平和乐观,来往多了只是倍感亲切贴心了许多。
8.jpg
z6.jpg
z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4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乐于助人的人民艺术家!——愚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nyang123 于 2006-8-14 21:28 发表3 }/ C4 v9 f: h$ |. B! ]  L6 p
一位乐于助人的人民艺术家!——愚砚
( P- S$ j" O! n( ]
:victory::victory::handshake:handshake: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4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书法而论,“炳森隶”有自家面貌有何不好?艺术创作本来就是各施各法,自我展示。艺术水平的高下由作品本身说话,岂在旁人评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4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次接触的刘的作品是<隶书杜诗>,那是1989年左右,非常喜欢,以后经常留心,楷书不如隶书........3 p, m1 C2 Z( v; J; Z9 V) M

' L5 V/ B) N5 L/ J7 Y! }2 H% r对于刘的争议是俗书和为人,为人不了解,但是在书法界把那么多润笔捐出去的人,好象不多(注意:鹃的是硬通货,而不是作品,这两者之间是应该有所区别的),这样的为人大家学学应该没坏处吧.
& b, Q& e: N$ ]. Q/ w2 z1 W
: ^5 W/ B1 J7 C) v至于俗书,就不说了,考察一下古今中外众**传的艺术作品(音乐\绘画还有我们的书法),起码都是雅俗共赏的,动不动拿俗说话的,大多是自诩怀才不遇的主,而且自己的东西也并不怎么样.看看曹的字,离了老米他还有什么??????????
0 X0 _! ^: o1 h# J% _. \8 z! X
" q8 p2 {$ L# t$ z3 j" s至于老曹对刘的挞伐,简直就是下三滥,不齿不齿.........em4 - i% A9 T; i8 [; X/ X3 x

( v) U( e+ [7 I8 _# @# j  M现在又来翻这个公案其实挺无聊的,但是可以警醒我们!!!!em4 em4 em4
6 N7 e$ m# |3 U( S7 p
$ o  C6 I- |* F呵呵,不懂 瞎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