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3223|回复: 10

“真实的刘炳森” 系列之四:众人心中的刘炳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3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引文
: r- d5 T0 y2 l* k, D# Q! p; v
5 S' x8 R' |" \; J: O2 J7 U, I最近,曹宝麟发文批驳已仙逝的刘炳森先生,并邀请了华人德 、石开、 胡圣虎等人来助阵。言辞之偏激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几位大学教授之口。曹文(第一篇)的结尾用词:“功败垂成,野心落空,真是老天有眼.”让我感到震惊!这种咬牙切齿的诅咒文辞,真的很难让我相信这是一篇只是作为评论功过是非的小文。此时华人德也发文斥责刘炳森先生为“阴鸷骄横者”。坦白的讲,我看完曹宝麟的第一篇文后,在我的脑海呈现的真如一部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场景:一个怀深仇大恨多年后得知仇敌已入黄土后奔突坟前,劈碑掘土的痛恨狂态。' H4 w8 Q$ [2 Q4 [3 M
曹宝麟、华人德 、石开这几位当今书坛的大腕与刘炳森先生年龄相差不大,在中国书协共事多年,他们为何在刘炳森生前假意奉迎,不敢说半个“不”字,如今眼见刘先生仙逝,人走茶凉,才纷纷跳出来咒骂指责,有很多人说这是“掘坟鞭尸”的行径。/ g$ S6 L% @+ L; C
难道刘炳森先生真如他们所指责的那样?因此有了“真实的刘炳森” 系列文章,我希望向广大网友重现一个“真实的刘炳森”,并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会有更多人站出来说话,还刘炳森先生一个清白!5 |; D' l3 g5 S1 B/ ^
, ~$ E2 q" v6 P  N7 Y9 g
http://www.59art.com/dispbbs.asp?boardID=47&ID=300&page=18 u, ]7 c, l4 X- Y$ Z7 T5 b/ q$ b) Z
1 N9 y( u0 _; H$ p/ @* [. v! K
---------------------------------------------------------------------------
2 w: R6 h+ c5 h
4 {0 D% \/ a; b4 A# B, L( V# E+ s4 I1 I% h( M0 ^. o0 Z8 [

2 n% Q2 q; s( H) S; M
3 Y( m7 Q* Y% }) ?0 b+ t2 N我与刘炳森的三次交往都发生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 j1 k3 W' M- s' q  ~
: ?. `0 |' R+ a. i$ q# Z
  第一次是在1992年。那时,我是一家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经我和几位工作人员策划及组织,就在东山区梅东路的梅花村酒店成功举办了中韩两国青年书法家联谊和书法交流会。当时已是国家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刘炳森先生也应邀来到这个还没有星级的酒店。$ R6 p! M: J/ v( \# q
3 v# |7 d! m6 A) ]9 N+ |& d
  会议之初,有的代表就问过我:“你们并不是文艺单位,为什么要组织这样的文化活动?”是啊,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指标才是我们的天职,为什么要搞这些‘劳民伤财’的活动!但又一想,既然我们有宾馆、有饭店,还有人力,代表们又愿意自掏腰包购买机票,我们为什么又不能搞呢?所以,除了书法之外,我们还曾组织过美术、体育和服装表演等活动。
9 ?# W& G* R  g; k# m* q6 V 5 U3 I0 N: V8 P' o( [$ B- m( \
  就是在这次书法联谊会上,我认识了炳森先生。, z% |$ R2 Q8 _3 J7 J3 Y4 c& P/ M0 }
5 s4 N( |; @* h/ Z/ Z! g7 g
  三天的活动,炳森先生给我留下了三个方面的印象,这些印象,绝然不是在他过世之后吹他捧他,他的为人和名声,也绝不在于这篇小文的言辞和语气,而是我当是真实的感受。5 h8 I( o- n# d# `  \
/ {8 Y$ U( N+ s" x- o0 i; @( R
  第一个印象是他的外部形象,在五六十位两国的书法家中,没有一位能与他相比:大高个,约一米八五的身材,潇洒帅气,一表人才。当然,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体形与外观,如鲁迅、夏衍、臧克家、沙汀、艾芜等大文豪,都是些又瘦又矮的小老头,没有人为此而另眼看待他们。但是,特别是在外事工作中,我泡在外事外交场合30余年,深有这样的感觉,当高大魁梧的中方人员出场之时,那场面和气氛就赋予了另一种意义。& {3 A$ T' M8 E% x/ a* ]" n" o
8 |) f/ J* L6 i
  第二个印象是谦逊与朴实。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又是国内外知名的书法大师,待人接物非常谦逊和气,没有一点大师的架子,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讲文明重礼仪的高尚品质。见到认识的朋友,总是主动伸出那双大手,热情地与对方握握手。遇到不认识的,只要一经人介绍,同样也示以友好与礼貌,让人感到一种亲切。出入电梯,从不让人推推攘攘,一定是按照顺序排队。尤其是在餐厅,老是在旁边坐,怎样请他也不上首席,有几次我只好坐在那个我不该坐的位置,心里不知有多么尴尬。令我记忆最深的是,他竟然当着那么多国内外艺术家和朋友们的面,每次都能够把盘子碗里的饭菜吃干净,把一张张用过的餐巾纸再仔细折叠好带走,他既认真又幽默地说:“这东西可以二次利用,因为它的吸水性好,起码对画家们是这样。”像这样的事,三十多年来,他是我所见到的惟一从餐厅宣布带走餐巾纸的人。我不知别人怎样看待这件事,然而我却认为这是件大义凛然的英雄壮举,我曾下大决心学,至今还是没有学到。这只能说明我的意识与观念还没有修炼到刘先生那样纯洁高尚的境界。* t+ P7 S& q; u! [
6 k/ v/ T) R- e' B5 y
  第三点印象就是他的直爽与豪气。他是一个很豪爽的人,性情耿直,接触不久就会发现他肚子里的那根燕赵名士的直肠子,缺少那种弯横倒拐的习惯,他心里怎么想的,嘴里就怎么说,直来直去。与他商量事情,也感到轻松舒畅。我记得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文艺界,我一直认为人品是第一的,艺术是第二的。就书法而言,要想学好书法,那就要先塑品德,要是一个人连品德都不讲,怎么能练好书法呢?”我们经常讲的,‘要作文,先做人。’”我想也是这个道理。" \/ Y6 p# n* f* A* \, r+ j
+ K' x! U  W9 c2 S7 [, U
  至于他的书法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与境界,那要由别人去评论,因为小学时写过几年大仿,如今连毛笔都不会拿了。但是,他的河北老家与我的山东故乡有着一些类似的乡风民俗,也同是赤着两只脚从农村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他是少年丧父,而我是少年丧母……这样说着说着,那夜在房间里我们谈到了很晚。9 s  g8 `4 ~& }/ B; I- t6 D

$ S9 u' N$ q& `* g  本来他在饭店一出现就没有大师的架子,长谈之后,我就更撤掉了头脑里原来的那种设防,竟然把一本1990年出的名叫《爱在人间》的散文集赠送给了这位当代著名的书法大师。
" |* _* U) V, d* S9 ^+ g2 Q $ w- n6 o7 R9 {
  其实,那时作为一家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根本就不曾想到出什么书。是《羊城晚报》文艺部的一位编辑,了解到我那几年连续在《散文》、《延河》、《当代作家》和《人民日报》等发了几十篇文章,鼓励我送出版社出版,于是才有了这本18万字的小书。现在看来,那本书从封面到封内,从装璜到纸张,从篇目到内容,不用说摆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卖,眼下即便送人怕也没人要。将它赠送给当代正走红的一位艺术大师,我深感惭愧。
2 V/ D" C; ?% n! p4 V% c+ R ! j3 G# M2 Z2 {; ~
  完全出乎我意料的是,他拿到我的小书后,一直看到夜里两点多。我后悔的是耽误了这位艺术家宝贵的休息时间。不过我纳闷的是,他会不会是对我少时在农村的艰难困苦产生同感还是我在外事外交工作中的一些奇遇发生兴趣?5 A" V/ }' U& \

0 h, r: l5 e+ `; M  次日早晨,炳森先生的一段谦逊之词让我既惭愧又不好意思。他的原话大意是这样:我作为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还能挤出时间来写文章,出本书。而他,本来就是从事文艺工作的,也发表了一些文章,怎么就没想到结成集子出本书呢?回京之后一定要安排出本书。
- L2 k7 l5 S6 }" J5 }1 b
2 w" O4 A! ~5 M. Y& `# \3 ?7 m  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炳森先生就出了自己的散文集。这本书,得到了社会上一致的好评。我读了炳森先生的文章之后,觉得文如其人,真挚朴实,如同一位智者与你面谈,处处充满了哲理的闪光,又有着文学的魅力,要不是他书法及国画的成就和名声,那他一定会是一位出色而著名的散文作家,可惜国人只欣赏他的画作,而少有人评论先生的著作了。
  O& q' U3 ~# r, H; a 0 S- ~# A; l% W! N- }  N+ i
  四年之后,我们又第二次见面,各自匆匆忙忙,只在一起吃了一顿午餐,他说自己已上60岁了,更加思念自己故乡的那方热土,节假日常常回去看他年迈的老母亲。4 f- T3 N' m/ ~% X7 b
2 n8 h. F# h) Y4 V' s: `8 P0 @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99年,这位大师竟然热情地参加了广东一家杂志的征文比赛,这让整个编辑部的人都喜出望外,而且全凭文章的质量获了奖。更令人高兴的是,先生又能不辞辛苦地前来广州参加一个小规模的颁奖座谈会,这才是大师的气度与风范!因为本人在那次活动中也得了一个奖,所以说‘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我们又见面了。吃饭的时候,主人有意把我们这两位老相识安排在一起坐。
4 B4 G4 E6 ^' L0 x& I1 C
9 C( P! |( N9 B% D: R  以往两次相处,因我自觉不擅书法,也不懂书法,压根就没有想到要他为我写过字。我想,给我写还不如给懂书法善书法的人写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虽然至今我没有保存先生的一字墨宝,但我记住了这个人也就够了。
8 V: t2 C9 {; @- |8 u 2 L8 M# \& D5 S5 R8 N4 U. C: ]
  就在餐桌边,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尽管我一直没有追求名人字画的习惯与爱好,但请心中敬佩的炳森先生留下几句勉励的话该是十分有意义的。于是,我随手从包里取出了一个笔记本,请他随意写几句话。他稍稍思索了一下,就在一张空白页上用黑色签字笔写下了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四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1 z3 R- y+ i! }5 b4 `- e

0 Q2 J$ j) {& B' R0 {  如今,我不能再见到先生了,先生笔录的这几句话成了永久的纪念。
4 Y  q& V: |4 @* M . j! a2 Y% U( v) Z, Y
  回顾十几年来,我与先生一共相处了三次,互相谈了一些知心话,每次进京,到处都能看到先生的字,比如王府井百货大楼、北京友谊商店、文轩宾馆等,就连东单菜市场都是先生的字。他曾苦笑着对朋友说:“有人说我除厕所没有写过外,什么都写遍了。实际上,北京环保局还真请我写过‘男厕’和‘女厕’”。见到他的字,就等于见到了他的人。$ {% M; q1 c- \* a- A3 o: R! i0 e
% b, Z: S$ Q1 l: j. c& |" Z
  在我们这个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竞争的社会上,只要某种职业一旦被认为是美好的、高贵的、甚至是受人尊敬的,人们就会不遗余力从各个方面挤入,因此也就被认为是获得了一种事业。并一心向往“一举成名天下知”。但随波而去的大多数人并未找到自己的事业,反而被这个职业“赚得英雄尽白头”。事业并不等于职业,事业的实质是一种境界!炳森先生1962年初入故宫写字时,那仅是一种谋求生存的职业,经几十年苦练,终于用自己的一生凝聚成了一项辉煌的事业,并启发和照亮了无数寻求文化和进步的年轻人,就像阳光照射森林!
# @$ l! Y$ `  Q# R; i; J- V, m$ o3 v* p7 G5 v: J, A; @
[ 本帖最后由 中国书法收藏 于 2006-8-15 20:13 编辑 ]
2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炳森先生书画兼攻,且气韵和意境均有独到之处。问其缘由,他说,得益于全面修养。炳森林先生认为一个人的天赋很重要,智商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悟性的大小,缺乏悟性的人,像邯郸学步一样,很难有自己新的突破。同样后天的努力和师承也很重要,没有面壁十载、苦修一生的功夫,也很难求得“正果”。因此,对名家字帖,要做到“看、读、悟、习”相结合,既要从传统书艺中吸取营养,又要容百家之长,走出传统的羁绊,找到自我。
) D. {( s: P+ M( R" h??$ i5 y# \6 D" X& M/ k7 ~5 b
??纵观中国书史,历代创新者不乏其人,但真能立足千古,昭名后世者,稀如鳞风,寥寥无几,这充分说明了创新之不易。创新,要求书者要有笔墨的内涵和意境的修养。笔墨的内涵包括经书史略,文字渊源等,知识面要宽,文化基础要高,专业水平要精;意境的修养主要指人品、悟性,要求为人要正直、品性要端良、道德要高尚。我国传统书学,历来讲求书品、人品并重,做到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表里如一。没有好的人品和渊博的知识修养,艺海中难达上乘,而这两者全在于平素的书法磨练和心灵净化的画外功夫上。3 [% W4 B4 G' T7 w
??
4 W, @% I# j, g" `6 U# b6 E??针对社会上书画赝品过多,伪作过滥的现象,我请教炳森先生持何观点。他说,凡是都要一分为二,用辨证的观点去分析看待,伪作赝品古来有之,今也不能见怪。一件艺术品的好坏问题严格来将不等同于真伪问题,不要片面认为真品一切都好,伪作一文不值。因为任何一位书画家都不可能保证一生的艺术生涯中总保持兴奋状态,也不可能保证件件作品都是高水平。如吴昌硕就非常厌倦画同一构图的绘画,如果硬画下去,由乏味而产生败笔是有可能的,这说明作品“真的未必全好”。据有关资料证实,张大千早期造石涛假画足以乱真,甚至比石涛高出一筹,有些笔墨为石涛所不及。另有周臣为唐伯虎代笔,罗两峰为金冬心代笔等,这些代笔人的水平都不低,有的还超过了被代笔人,这说明作品“假的未必全坏”。关键要看伪者的目的和动机,如果是酷爱艺术,崇尚某种字体的学者,不妨就让他们认真地去彷学好了,这本身也是宣传艺术的一种渠道,但不要把仿品拿到社会上以混视听。相反,如果仿者是苍蝇苟利之徒,盗取“大家”名义,谋己私利,当予以重击,严惩不怠。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社会上仿品、伪作品太多太滥,有的居然敢公开卖假字假画,使伪作充斥市场,不但严重侵犯了“名家”的知识产权,还使不少书画爱好者、收藏者蒙骗上当,深受其害。这种造假之风,社会各界人士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严禁假品、伪作的泛滥。同时也要求广大书画爱好者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真伪的鉴赏能力。当然书画鉴定有很强的专业性,只有广泛地了解书画家的生卒、籍贯、师承、成就以及轶事、趣闻,并掌握鉴定的要领,通过目鉴和考证,才能明辨真伪,去伪存真。我相信,只要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爱护,我国的书画事业肯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昌盛。$ f# E0 m, R, `5 ?' ]
??  w0 [2 U/ v$ c: ^( ~1 e
??六月上旬,我又拜见了炳森先生。在谈话中我顺便提到,今年元月11日在京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有何打算,现在情况怎样?炳森先生在感叹中说出了苦衷和缘由。他说,中国书法源源流长,古人写字多局限于软笔,艺技汉唐时已登峰造极,成为后人临摹学习的楷模,但受传统风俗的影响太重,积习难改,对硬笔书法,有些同志心理上较难接受。事实上,随着现代书写工具的出现,硬笔书法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近几年来,普及硬笔书法的群众性活动在全国各地已广泛展开,相应的群体组织也纷纷成立,硬笔书法确实有较大的提高。如果书协不牵头担当起这个责任,书协又有何颜面对数以千万的硬笔书法爱好者。因此,成立中国书协硬笔书法委员会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对硬笔书法这门艺术的承认和接纳,应该说硬笔书法委员会的成立,也是时代的产物。这对提高汉字的书写水平,促进硬笔书法艺术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k* l% l3 }& [+ D2 y9 x
??
  q4 @0 f: ^6 k/ e; g??炳森先生有极高的声望和成就,但他、豁达、亲切待人的人品和一丝不苟的书品,更让世人敬仰。临行前他特赐我墨宝“醉墨”二字,鼓励我这个初学爱好者,醉心艺术、追求完美,责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m9 M: L4 p$ S+ `

( T6 g3 i/ z0 ]( f1 C  }6 X
7 _( k1 h* t  K4 {! e6 {
  a6 i4 A; B8 R; y9 d
% b. r' I6 W. H) \* I" j
' D% n! O, ]/ e; h! \! b: y/ U$ g! e$ Y
; j4 j# G8 T0 P

& ?/ S6 _/ Z0 f/ d* ^# R2 ^0 }
: [! R9 N" d: `( g3 m, m) Z
2 T, I- Y: x  F1 @; d: l+ g: o6 u3 R, c. S6 l2 U
---------------------------------------------------------------------------------------------------------
+ j. c8 S% B% K' z" V2 S( V! {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出版有多部书法作品集,书法以隶、楷著称,并擅长行书、草书,他的隶书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 4 I! m6 }; c, _& o4 u
  2003年11月16日,我专程到京登门拜访刘炳森先生,受到他的热情接待,至今记忆犹新。刘先生住在北京首都体育场北侧。当我如约叩响刘先生的家门时,他亲自打开房门,把我迎接到书房,未落座就赶紧去沏茶。他的一举一动像一股暖流,流遍我的全身,我未进门时的紧张劲儿一下就荡然无存了。; b  A7 ]' ~+ k
    我把自己编著的《诗露墨海》上卷拿出来让刘先生看。他接过书,站在书桌前认真地开始翻阅。他看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没有半点不屑一顾的样子。一个大书法家能够认真地看一个普通书法爱好者的书,着实让人感动。他称赞我把这么多书家墨宝集于一书很不容易,但也诚恳地指出了不足之处。随后,刘先生和我坐下聊了好长时间,谈到书法、诗词,问到工作、家庭……离开的时候,刘先生把我送到电梯口,拱手说:“欢迎再来!”我万万没想到这竟是我和他的永别。
1 A$ _7 r! B1 |# \% n) z2 a% B    长谈中,刘先生还爽快地答应给我题个书名,后来多次联系一直说有病住院了,待出院后一定给写。遇到节日,我就给刘先生发些祝福的短信,每一次他都回短信表示感谢,但遗憾的是今年春节发出的短信没了回音。后来得知,他当时患肺癌病情严重,已经昏迷几天,并在一周后离开了人世。
9 D) c# G, F3 \# N8 q" K* U    2004年12月,我编著的《诗露墨海》中卷出版,书中尽可能按照刘先生说的,克服了那些不足之处。我与刘先生亲切谈话的照片印在扉页之后,也使该书增辉不少。8 V  Y5 k4 K6 E# H' x- L
    刘先生的书法,尤其是他的隶书,非常有力度,大气、规矩而不死板,深受大众喜爱,北京市内由他书写牌匾的地方不胜枚举。毫不夸张地说,有黄种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刘炳森的字。上世纪70年代,他所书隶书字样6700多字输入电脑,已为国内外广泛使用。5 E% l  g* t5 ^" ~5 `" g
    我在各种媒体上经常看到很多有关刘先生捐资兴教、扶贫济困的报道,这些年他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大约有400万元。他一对一包供着22位贫困少年全部的求学费用,一直要到他们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为止。大约三五年前,刘先生写一幅非常大的作品写了一整天。这幅作品开价27万元,因为他家乡的学校买体育器材需要27万元经费。他捐资兴教、扶贫济困真可谓用心良苦。% d5 }5 r$ ~& z$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炳森在故宫博物院工作,那时我就职于甘肃省博物馆,因都属于文博系统,有缘结识。又因都沉湎书道,更多了一层切磋过从的理由。改革开放伊始,社会风气为之一变,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我俩以代表的身份,在北京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次年又出席在四川成都召开的全国书协理事会,有机会有更长的时间在一起。开会之余,我们共同登峨嵋山、游三苏祠、杜甫草堂、都江堰等名胜古迹,在一起喝茶饮酒,即兴挥毫,其乐融融。从那时候起,我俩有了更多的心灵沟通,成了真正翰墨之交的朋友。随后的岁月里,我们交往甚笃。那时他风华正茂,高大而魁伟的身躯,诚恳而友善的态度,率直而热情的谈吐,给全国书法界的同仁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在后来的时间里,全国书协第二、三、四届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在紧张的会期中,我们总会抽空聊上一会儿。第三届代表大会结束后,他到我住宿的房间来看望我,短暂的交谈中,我赠言说:“炳森,以后谈话不要太露了,言辞应含蓄点。”他会心地笑着点了点头。因为我太了解他,他个性耿直,说话太露白,仗义执言,有时难免有伤人脸面的地方。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他的书艺精进,他的职务变化很大,先后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北京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等。这些耀眼的光环,虽然看起来格外荣光和显赫,然而给他却增添了无尽的精神压力。
* c: B" N+ R. K, h0 T9 ?% [  1992年,他随全国政协视察组来甘肃,一天下午突然接到他打来的电话,约我到宁卧庄宾馆会面,一起共进晚餐。老友重逢,酒遇知己,自然话由情出。别后的第四年,我不幸遭遇车祸,他得悉后多次打电话询问我的病情,凡北京来兰的书界朋友,总是捎来他的问候,殷殷之情,倍添慰藉。 ( K3 k; o! q" [8 I0 {) I
  2003年,他从新疆途经兰州,去兰州碑林匆匆转了一趟,因马上去机场,来不及见面,就托付在碑林工作的我的学生汪志刚转达了他对我的问候。
3 L! Y5 P. p, i# T( ^' ^' j  时间的流逝,不觉又几年未见了,无限的思念总在心中。农历春节的初七,突然传来了不幸的消息,是朋友从陕西发来的信息,第二天确切的消息已公诸于世,他已于2005年2月15日凌晨去世。我悲痛万分,因行动不便不能亲往北京吊唁,只好发了份唁电,以表追悼之情。斯人已逝,情何以堪!
: P  i( [3 ?2 z+ X  炳森,您太累了,为了事业,为了艺道,您真的是累死的。多年来,您的身体都在超负荷地运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体力过多的透支,导致了今日“未衰竟殒”。真是艺事未竟身先死,引得后人泪沾襟。可惜啊!如果您只专心于艺术,少一些那么多的俗务;如果您少点头衔,多一些宁静的书斋生活,也许您不至于这样过早地倒下去。借此我要告诫那些各行各业的名人们,千万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0 W! i: s7 X$ q5 b炳森是当代书坛大家,品德高尚,为世人所称道,其书艺饮誉海内外,是书法界真正德艺双馨的巨擘。他为弘扬祖国的书法艺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热心佛教文化慈善事业,积极开展同台湾佛教界的友好往来,慈航善渡,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付出了努力。我钦佩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执著精神,更敬重他的为人。今天人们和同行之所以啧啧称道他、思念他,无不出于对乐善好施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感佩之情,是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贡献赢得了人们对他的敬重和爱戴。自古以来,艺术不过是人格的附属品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尽的追思:刘炳森书法艺术座谈会

“两会”前夕,中国艺术报社和中国书协中直分会举办“刘炳森书法艺术座谈会”,追思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佛教协会副会长刘炳森先生。0 N2 N/ n1 u, K9 c8 I2 A% l

% q" a1 N7 G; S1 @7 @  因政协副主席**正忙着准备政协的重要会议,主办方没敢惊动她。可是**同志还是得到消息,马上打电话表示对刘炳森先生的怀念之情。当天中午,她赶写出一篇纪念刘炳森先生的文章,并说以后有纪念刘炳森先生的活动一定提前告诉她。- R7 y7 x( @( I2 H6 G/ v! @/ _

, L% f+ _$ \1 M+ o/ y2 Q. ^  **同志在文章中回忆:刘炳森先生与她相识近20年,她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他“对艺术事业的深情执著,对本职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同志们、朋友们的热情和关爱。当我们今天用笔来记录我们对刘炳森同志的怀念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他用笔为我们社会和人民书写下的更多的无言文字。”她勉励艺术家,“今天我们大家纪念刘炳森同志,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在人生立德立业中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促进全民族的文化建设、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华新文化。”. `2 g, D2 U6 [" G5 E
4 ]) j0 g6 F# l1 @7 Z; C
  座谈会上,冯远、李铎、张飙、林岫、吕如雄、于曙光、谷豀、白煦、张有清等纷纷发言,回忆刘炳森先生为人为艺的点点风范,缅怀这位中国书法的一代大师。
- e0 U8 k6 c2 k, M) m0 h, R& t. T# q$ P7 x8 L0 A
  勤奋 无私 认真) l: r7 h% q$ X4 k" ?; r2 X- S: b

; u1 N2 r. t3 l* V; ^6 U" _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张飙回忆,刘先生的刻苦和勤奋是谁也比不了的。刘先生逝世后,许多人会说他手头的字是刘先生写的最后一幅字。其实是错的。因为刘先生得了重病之后,仍不断地写字。张飙说,他最后见刘先生时,刘先生仍在写,边放着佛教音乐边写佛经。刘炳森先生的长子刘学思回忆说:“我很少有机会与父亲在一起,他总在工作。通常只有晚饭时能聊一下,然后父亲又去工作。只有到父亲得病后才有时间在一起。父亲从不浪费时间,临终前一星期仍在做诗,我们劝他休息,他说‘这是文字游戏,我很喜欢’。”
" {: z  k/ V' U, s6 m/ S( W* l& T5 f& K$ B9 Y3 @, a# m8 c
  提到刘先生的无私,张飙回忆起第八届“国展”评选之事,当时共收到稿件36000件,但只能有1000多件入选。刘先生十分忧心,他反复说,评委掌握了生杀大权,评委一定不能搞小圈子,不能有私心,一定要选高素质的评委。中国书法家协会最后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了36位评委。刘先生这才放宽心:“比以前更民主了。”4 J3 T; F. ~( {  ~4 N8 F

  N+ ^- G$ F4 P8 z  每次他当评委时,都会在评选现场转许多趟,评审非常认真。认真,是他做人的准则,他的孩子从小就常听父亲对他们说“你们要记住我的一句话: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认真”。
! J: T' b, t  @% n% h3 o5 R  K* g/ }; w
  有爱心的人是透明的
0 u+ ]' y3 t) q  R
) [6 d! i) T0 F  他的节俭是出了名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岫回忆,刘先生的孩子们往往出了屋就忘关灯,许多屋子都开着灯,做父亲的总是挨个儿关灯。这位节俭的大师却慷慨地为社会一次次地捐款。他长期资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20多名学生,为家乡文化教育事业捐资数百万元。他向人民大学捐资100万元,以他老师何二水的名义设立基金会,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张飙至今仍记得刘炳森先生向人民大学捐资的情形。刘先生诚恳地对该校领导说,“钱我没有数过,如果多了就算了;如果少了,一定告诉我,我补上。”
5 p: `8 g+ v% H9 o( m8 e9 i% z! A5 e4 l; E6 \# r
  林岫说,刘先生是性情中人,比较透明,是容易接近的人。他对艺术非常认真,认真得可爱。一次,她见刘先生非常认真地对上门求字的人说,“我可以给你这么写,可我得告诉你,这个‘厂’字简体不好看,写成繁体好看。”4 z7 P) t+ W( h$ a" R8 j) c
0 O' t6 G. q$ i7 s' i! e
  “一个人一生完美太难了,”林岫感叹道,“像刘先生这样的大师真的不多了。艺术权威的树立太难了,我们得珍惜。”
; w( e4 Z0 s' z' F" U6 M! C' y
( [  e* K! m' b  w/ ^* l: E  “千万不能减了书法课”
+ J9 y/ l" L( d# {
0 J' e$ M9 C3 G7 @' {* e3 {- P  书法是刘先生的终身事业。他的各种字帖和书法作品集出版总发行量达300余万册,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先后出访美洲、欧洲和东南亚各国,举办展览、讲学,其中30余次东渡扶桑,受到各国书界同道的尊敬。  K. b# W0 \% q6 f& M

8 S. v5 {& \) g$ d  Y  m5 `4 M  书法,是刘先生始终萦怀的大事。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田伯平回忆说,他因在北京书协工作,常接听刘先生的许多电话,但刘先生来电话从不为私人的事,大多是谈论如何提高北京书法家的修养与人品的问题。; }3 r5 l% o$ K. Z

  f) `( r* h2 H. w- j/ o  他还十分关心中国文化的传承,当他知道中小学减负有可能减书法课时,关切地呼吁“千万不能减了书法课”。刘学思的回忆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大家的看法:“我父亲的病不轻,能感到他是强撑着,可是当一位护士想拿朋友的书法作品请他看看,提到‘书法’,马上能看到他的眼睛放光……”
: P2 Q, q0 k8 W
( x2 W; W7 r  j- ?  与海外版编辑之缘& T: L  X9 y0 g' d- q8 D9 t: z
6 ?2 j& c7 c' _
  几年前笔者看书画展览时,有一位朋友介绍我认识了刘先生。刘先生当时说他喜欢看人民日报海外版,可是马上对我们的报纸提出意见:“怎么现在改成简体字了?原来的繁体字多好看啊。”这便是他给笔者留下的最初印象:率直。后来,我们请他为“神州”副刊题写刊头,他很快就寄来了行楷体的刊头,端庄而飘逸,做事之神速令人惊讶。# m2 o# s: J! t4 L) h2 c' v/ I
; `4 K' _9 C" C4 a' r
  平易近人,以情为重,这便是他留给笔者的最终印象。记得“名流”版要发表文章介绍刘炳森其人其艺,笔者审阅稿件时深受感动,配发了“编余漫兴”一文,文章曾这样议论:“炳森先生的书法,出入历代碑山帖海中,而能独立门户,卓然成家,实属不易。刘体隶书之风神,是将俊逸清新与浑厚古朴两种似乎是不可同调的风格熔于一炉,令观者耳目一新。/ y1 l. q$ \1 \8 f

7 ~, A' V, `  Q& X2 g( p  “……遥想当年,刘先生经年累月,挥毫不止,犹如破庙枯僧,脱迹尘纷,寂寂寥寥,心中的况味,常人岂能体会?如今,昔日的贫寒枯索,已成前尘影事。刘氏的如椽健笔,可谓‘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洛阳纸贵,门庭车骑雍容当不难想象。人们不必惊羡刘先生的成功,扪心自问,能学其万一者能有几人?君不见,多少机敏之士,率尔操翰,领异标新,为何终是昙花一现,浪得虚名?恐怕少的正是这份无我与宗教式的奉献精神吧。”
3 _. k) F6 l( N4 n; Y+ O9 L
& N* c# r$ d8 T. R2 U* C  笔者后来参加一个书法活动时,刘先生这么一位名满神州的大师竟会绕过包围他的人群,特地跑过来感谢笔者写了那篇小文。后来笔者迁入新居,他又很快为笔者书房题写了斋名。殷殷情谊,让人铭记终生。
z8.jpg
z9.jpg
z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4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真意切!一个朴实、平易近人的凡人形象浮于眼前。——愚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6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炳森先生艺德值得人怀念!——

刘炳森先生艺德值得人怀念!——
GM0408B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7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诗人吴震启先生写了首纪念刘炳森先生的诗词<江城梅花引*悼刘公炳森先生>很感人!有这样几句:1 T( ^- e, a1 b" q( f8 f
   泪染寒梅香祭酒,
) D9 d) `- ~. `+ b8 i. h8 M   从此后  Z, W# C% g" l) P7 c0 o
   墨池清1 v7 S+ `7 ~& M# v* X; f7 V' l
   忆故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31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

先生为龙门博物馆所书五尺整纸
c1c040014_dVi2IoaM10hJ.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什么水平大家都是知道的,对流行书风的态度大家也是知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7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nyang123 于 2006-8-14 21:25 发表; J$ u; i2 z. e7 ~
情真意切!一个朴实、平易近人的凡人形象浮于眼前。——愚砚

8 w/ k- X, `" \4 c4 B5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