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6-7-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475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引文* Y# O! v5 O: O' H/ t% Z! D
7 q) `' ]$ h! |* v6 C" G
最近,曹宝麟发文批驳已仙逝的刘炳森先生,并邀请了华人德 、石开、 胡圣虎等人来助阵。言辞之偏激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几位大学教授之口。曹文(第一篇)的结尾用词:“功败垂成,野心落空,真是老天有眼.”让我感到震惊!这种咬牙切齿的诅咒文辞,真的很难让我相信这是一篇只是作为评论功过是非的小文。此时华人德也发文斥责刘炳森先生为“阴鸷骄横者”。坦白的讲,我看完曹宝麟的第一篇文后,在我的脑海呈现的真如一部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场景:一个怀深仇大恨多年后得知仇敌已入黄土后奔突坟前,劈碑掘土的痛恨狂态。+ F3 z5 j* ^3 X' a! G& z. |; G
曹宝麟、华人德 、石开这几位当今书坛的大腕与刘炳森先生年龄相差不大,在中国书协共事多年,他们为何在刘炳森生前假意奉迎,不敢说半个“不”字,如今眼见刘先生仙逝,人走茶凉,才纷纷跳出来咒骂指责,有很多人说这是“掘坟鞭尸”的行径。
) K5 K/ F( [: E# S* L难道刘炳森先生真如他们所指责的那样?因此有了“真实的刘炳森” 系列文章,我希望向广大网友重现一个“真实的刘炳森”,并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会有更多人站出来说话,还刘炳森先生一个清白!
( v6 b! ?$ T# Z) Xhttp://www.59art.com/dispbbs.asp?boardID=47&ID=299&page=1
% X! h% S3 o8 @, r4 f+ }# E# ?$ O; K0 x: L* E) h9 f
" T8 @$ [% p9 u' A& a n8 p+ p
- t, H" K8 z9 |- `9 y& t( v0 Q: e----------------------------------------------------------------------
U. _* U6 g2 a V6 r文/张虎* P8 ?( Z) c& G. @/ D
+ q4 w) z% p3 B' h# u(中国艺术报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9 q: p/ D, p% Y, h ~3 L
) o$ \. a2 n3 x9 { q% ]在我的印象中,刘炳森先生就像一头牛,走起路来一阵风,嗓音洪亮,身材魁梧,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去年春节后,他血压太高只能静卧,没能去日本。过了些时日我见到他问起这事,他说:当时日方也非常理解,还是身体重要。在我的印象中,他只是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后来,见他逐渐消瘦,我便认真提醒他注意身体。再后来,就很少见到他,打电话也无人接,我开始对他的身体健康担心。这时,各种传言也不时入耳。后从朋友那里得到可靠消息是他患了肺癌。即使如此,我也相信: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他又是这样一位名人,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一定会康复,况且他还懂得医道。
, X0 a% U, q4 m: o4 ]6 N 我清楚记得那是在1982年,我们在一次闲聊时,大家谈起身体状况,当我说我有些神经衰弱时,他说他也患过此病,后来吃了中药就好了。我一听兴奋起来,什么时候我也试试?他顺口说:我给你那个药方。我立即拿出采访本,他拿出笔,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了药方。
- \( e% n' z) `0 F E' r 我拿过他写的药方,感动不已。他是书法名家,对中医也这么熟悉。他得了这个病,中西医结合,治好病应该是没问题的。为了让他安心治疗不被干扰,我在手机上给他发过几次信息,劝他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一定能战胜疾病。他在回复中说:谢谢老弟关心。去年10月1日,我发短信想去探望,他回复说正在治疗中,大夫让回避来客,到了元旦以后,就不见他的信息了……我心里总在暗暗祈祷:他会渡过难关,身体会好起来的。谁知,他还是离开了我们。
6 d* n7 {) Z( l* u# t& [( i 他的逝世,使我万分悲痛;他的逝世,是中国书法事业的巨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书法大家!
/ J5 P* `7 w% g+ o$ y. ^ 我认识刘炳森先生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他在书坛已经崭露头角,和范曾先生相提并论。那时,他们每月在北海画舫斋组织一次“北京书学研究会”的活动。经朋友介绍,我参加了他们的一次活动,并认识了这位青年书法名家。而真正交往,是在1980年5月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的大会上。作为北京日报记者,我参加了这次大会并进行了采访,写了篇《春风和煦满书坛》的通讯,其中,对刘炳森先生是这样写的:“以隶书见长的书法家刘炳森,虽已进入中年,但在书法界众多的老前辈面前,还算一个‘年轻’的后起之秀。他说,这几年有一个群众性的‘书法热’,不少工厂、学校、部队经常请书法家讲课。有一次他到延庆讲书法课,参加的人非常踊跃,有社员、知识青年共三百多人,有的从六十里地以外骑着车赶来听课。他说:‘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9 k' c9 v4 R+ `' [ | 为了美化版面,我还请刘炳森先生用隶书写了一个标题。 - W1 b$ K0 X$ p- G0 _
从此,在以后书法活动中,无论是写春联、书法笔会、交流、讲学,参加展览、出作品集,他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并走出了一条辉煌的路。 4 F* D E6 w& C: F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由北京日报调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与刘炳森先生的接触就比较多了。开始,我们的称呼是“先生”和“同志”,后来就是“老兄”和“老弟”了。我发现,他不但对书法艺术执著地追求,隶书、楷书、篆书、绘画的艺术成就卓著,而且他的钢琴弹得也非常好,歌儿唱得也好,可谓多才多艺。他写的诗、词、楹联,对仗工整,平仄讲究。他这个人非常聪慧,也非常要强。为加强与日本的书法交流,他自学日语并运用自如。二十多年来,他一直用日语为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工作的夫人们及爱好书法的工作人员讲解中国书法,只要不是因公出差出国,他都按时开讲。他的学生不只是在中国桃李满天下,在日本也为数不少。在中日交流中,他用日语唱《北国之春》,已是让我和日本朋友们称赞不已了,可他并不满足,一次他跟我说:这不算什么,日本有一个歌,挺难唱,一般日本人都不敢唱,我也学会了,联欢时,我就唱这支歌,让他们也看看:你们难唱的歌儿,我们中国人也能唱!一次与日本朋友交流中,我听他唱了这支歌,日本朋友竖起大拇指,直称赞:“好!好!”
. j5 M; g0 [& {, K2 x5 t, G3 u 在当代书法事业发展中,刘炳森的隶书开一代新风,端庄、秀美,雅俗共赏,1979年,他为上海新华字模厂书写的字模范本《现代汉字隶书》,共收入7826个常用汉字,即为现行的电脑系统中的“刘氏隶书”字体,已被广泛应用。除他的隶书字帖、碑文以外,他用楷书书写的碑文、字帖为数也是很多的,应当说他为中华文字宝库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n7 b9 \2 t6 e4 k+ f. w9 C0 ?
刘炳森先生的出名,还与他写了众多的牌匾有很大关系。不说国外,就神州大地来说,从北京的“萃华楼”、“新侨餐厅”、“北京市百货大楼”到全国各地的宾馆、饭店、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他写的牌匾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别人也托我求刘先生写牌匾,他也都应允书写,但在写之前,他都要问:“简体字还是繁体字?”刘先生不止一次地跟我说:前几年写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因“货”和“楼”字是繁体字,让他重写简体字,如果不写,有关部门要天天罚款。当时做这个牌子花了10万元人民币,如果再换下这两个繁体字,还要花上几万元。对此,他十分感叹! 1 v& l$ j' Q/ s1 c/ O
他不止一次地跟我说:实际上,繁体字与简体字并用并不矛盾,只要分清场合,妥善运用,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用清一色的简体字搞展览,从艺术效果看,可能不会令人乐观。繁体字在书法艺术创作过程中,特别是结构变化和笔画的流美,更能使书法家巧妙地作文章。如果一律用简体字,在艺术上相对就减少了一部分内容,甚至会单调乏味。他这一番话,道出了广大书法艺术家的心声! - m# ?6 m o8 b
1990年7月,中国书协、中国美协和中国摄协在北京顺义潮白河畔开会,晚上是自由活动。刘先生找到我,拿出一叠子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他说:老弟,你是写散文的,帮我看看,这样写行不行?我也想把我的经历用散文写出来,一方面是回顾回顾过去,二是不要忘本。当时,我看了他写的《炳义大哥》这篇散文,他写炳义14岁已参加革命,由于坏人告密,晚上炳义被包围了。炳义把灯熄灭,拉响手榴弹,趁机从窗口逃了出去。但炳义英年早逝,24岁就离开了人世,离别三十多年,他一直未忘这位颇多坎坷、侠肝义胆的大哥。我读后为之感动。
5 H# b- d# L" ~. K8 g" N" S9 ]/ e1 R5 ?9 G0 W
[ 本帖最后由 中国书法收藏 于 2006-8-15 20:11 编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