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艺术批评,请走出与艺术家“合谋”的小圈子$ N/ t+ }+ q4 ]) c
艺术批评,请走出与艺术家“合谋”的小圈子
& K# [( x5 U1 |1 U, `: E$ @) c 2005-8-13 16:08
, f; F+ S6 k+ U# U8 I8 s( f3 R" P 在艺术市场日趋火爆、画价飞速上扬、画展越来越多、画作风格与样式越来越出奇的今天,如何推进艺术整体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如何发挥艺术批评的作用,如何解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便成了艺术界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日采访了享有盛誉的当代美术评论家、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杨小彦博士。
$ P9 V- s2 H/ ]' ~2 R" | / v) ]7 p5 C( Z* T/ o [
■采访人:吴聿立
% ]9 U4 n5 F/ N2 @, ] ■被采访人:杨小彦
$ _# ^7 R4 n$ N9 E" }- r$ N
% y6 F- M( Y& I; x# [1 L: Y 杨小彦,视觉理论学者,艺术批评家,艺术家,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副教授,博士。/ X" c; C% b! r7 p5 F8 s
艺术批评现状
6 H8 h+ j% ^6 a' ~' B$ \ e 批评家与艺术家合谋
; ^3 O- J! w u* z4 M1 F7 S( f 笔者(以下简称“吴”):从某种程度上讲,文艺市场的繁荣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水准高低、社会环境优劣、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文艺市场的繁荣又需要有健康的美术环境。作为艺术批评家,你认为怎样的艺术生态环境才算得上是健康的?杨小彦(以下简称“杨”):构成艺术市场有五个关键因素:一是艺术家,是生产者;二是画廊,是推销者;三是收藏家,是投资者;四是批评家,是评判者;五是公众,是接受者。这五个因素的互动,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艺术流通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健康的艺术生态环境,其实指的就是这五个因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他们各司其职;另一方面,他们又各有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评判、展示、流通和收藏。一个良性的艺术生态环境,一定不能缺少这五个因素,更不能缺少彼此之间的互动。( u% E8 E7 h5 ^; b9 \1 I$ A- t
吴:在这一艺术生态环境中,批评家的作用是什么?5 J$ @9 K6 O5 |6 Q, Y1 N
杨:毫无疑问,艺术是有价值的。不论是艺术家还是评论家,他们都应该重视艺术的价值。所谓艺术的价值,说到底就是从它和社会构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来决定的。这一点显然又有悖于艺术市场的流通。我想我们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评判艺术批评家的作用的。2 ^7 N' S, ?8 z4 K
有的人以为,在一个艺术市场中,批评家的作用在于对艺术作品进行定位,而艺术品的价格则取决于这个定位。其实,艺术批评家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艺术品的定位仍然要交给市场本身。那种流通得很好的艺术品,往往得不到批评家的关注,或者相反,那些让批评家激动的作品,往往缺少一个良好的市场前景。那么,对艺术批评家的作用又如何看待呢?在我看来,批评家的作用是象征性的。也就是说,一个批评家的工作,其实主要是针对一个象征领域,比如艺术趣味、艺术风格、艺术思想,乃至艺术家的名声,都只具有象征意义。批评家对于艺术家所形成的名声,对于艺术品所具有的品质,都起到了一种象征性的作用。于是我们就发现了一个现象:批评家和艺术家在象征领域进行“合谋”。这种“合谋”表现为“小圈子”现象,出现“小圈子”式的吹捧。坦率地讲,艺术界目前所缺少的就是和吹捧相反的批评,所流行的正是“小圈子”式的吹捧。这可能是目前让艺术批评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艺术界需要批评,因为只有批评才能促进艺术的良性发展。如果批评只关心在象征领域如何与艺术家“合谋”,艺术批评就会失去活力,就无法对艺术和社会的关系发表更好的意见,也无法看清艺术在社会中的真正影响力在哪里。一句话,如果艺术批评不对社会发表意见,不在象征领域承担批评的作用,艺术批评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2 n5 l3 p @( u( v* H* e 艺术批评困境
7 s* X/ b& y: L, ` 失去对价值的清醒判断力+ M% _( K8 {3 I* S' A
吴:你觉得艺术批评在今天的艺术生态环境中尽到它应该尽的责任了吗?
( {# {. H8 `0 L+ k( W- r$ J% n5 S6 _ 杨:艺术批评在今天的状况比较让人担忧。因为我们看到“小圈子”式的吹捧太多了,这种吹捧长期以来一直都在损害艺术批评的名声,也让艺术批评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在一个只有合谋而没有批评的状况中,很难想象会有真正意义的艺术批评的存在。
9 ?) ?+ g' M+ B0 m4 W/ `8 }3 t. s6 R 更重要的是,如果艺术批评不发展自身,如果艺术批评只关心艺术内部的问题,而不研究艺术和社会的关系,艺术批评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这是明摆的事实。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只有合谋,就一定会导致艺术批评陷入困境。今天,艺术批评的困境表现在:首先,它无法在新的现实条件下有效地评判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其次,它无法更好地自我更新,从而保持艺术批评所应有的批判力量。再次,它逃脱了对价值的说服力,它甚至失去了对价值的清醒判断。$ t. d" x0 d; R% b" o" {# T
吴:那么,艺术批评如何才能走出你所说的困境,如何来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呢?
/ g+ n: }2 t. {8 c 杨:从现实来看,合谋和吹捧到一定程度就会维持不下去了,这很正常。现今的状况是:当年投身当代艺术运动的年轻画家们,今天大多已成名,商业上也极为成功。对于他们来说,所谓“革新”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眼下所关心的事,更多的是如何抬高画价以争取更大的收益。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一个艺术批评家过于轻率地在这个已经成型的艺术市场中获利,它就一定会失去在价值问题上的发言分量。
, c0 L/ r) j0 K, J3 d 所以,艺术批评一定要走出合谋的圈子,寻找自己的学理基础,保持对价值的清醒判断。- T5 Y; t, f }) e6 J. Z( s9 Z! ~
我的意思是说,艺术批评要发展,就得把它看成是整个文化研究当中的有机部分。也就是说,艺术批评家应该确立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应该努力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学者。批评家不要过于轻率地在市场中获利,不要轻率地进入一个交换的领域。要知道,对于市场来说,任何获利都是有代价的。用批评去获利的代价就是失去对价值的判断力。& v1 G0 `, J6 b+ X2 f7 s. A% N. z3 w7 T
* l! X, _& 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