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8799|回复: 5

书法评论:莫以评委眼光定高低——从林散之书法遭冷落多年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1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法评论
- \* Q! `; {' f6 C3 B) m8 y! H3 M: Y3 L《书法导报》1998年1月14日头版
' R* H* F' N& Y9 [7 g4 [" n/ d5 H莫以评委眼光定高低* D2 L% X6 e4 D1 P' J9 g$ ~+ {9 G
——从林散之书法受冷落多年说起( m8 {9 A/ t* j2 G' c* Y
陈仲明
4 p* l5 S  t& H& K+ X! t  莫以评委眼光定高低,这是我久已想说而至今才说出的心里话。我们不妨从书法大师林散之的书法曾遭受冷落说起。
- ^! g/ r: O+ i# n% l" t  一 1972年秋,我进省城高等学府音乐系深造,因为小地方人对大城市特有的新奇感,所以时时漫步街头。一日,见到一张省级书法展览海报,便径直步行至江苏省美术馆观看(美术馆前身是民国时期国立美术陈列馆)。如今被称为书法大师的林散之的作品被冷落在偌大展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驻足者寥寥。而另一末流书家作品却陈列在展厅首要位置,内容是使人毛骨惊然的“文革”口号,每字大至数十厘米,可谓以大取宠而“惊人”。其时“文革”劫火未消,展览虽无评委.但却有展览的组织者和审查者,“文革”在革,排名先后却是等级森严的。据《林散之》一书所言:“父亲(林散之)1972年以前在南京书画界仅是一个普通‘画师’而已。”林老在1972年已是75岁高龄,这位普通“画师”的书法仍受冷落,此乃25年前的旧事。 ; O( f+ _8 W9 Z
  二 1985年秋,郑州举办“国际书法展览”,声势可谓前所未有之宏大。河南书协举办如此大规模书法展览,对全国的书法热潮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功德无量。作为组织者,将林老3尺细长条幅张挂在进门大厅显要处,可谓待之以公,但驻足者寥寥,对此我至今记忆犹新。而他人丈二巨幅作品前驻足者却很多,二者观众多寡之反差甚大。使对林老学养、人品、书品皆钦服的后学之辈慨叹尤深。此乃12年前的旧事。
  }3 a, b: M; b0 |, ], r; ^! [. Y$ ]  三 如今,江苏某书法大腕牌匾遍及全省城乡,其量以数千块计。以量而推之,名气不可谓不大,早在民国时期以牌匾蜚声上海滩的唐驼恐怕亦得自叹弗如了。而林散之先生的牌匾,别说遍及全省城乡,就是近在咫尺、人文荟萃的省城南京。也仅寥寥几块.曾引人注目的当属夫子庙处的“永和园”,这在如今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实不足道.另据本人所知,80年代初,对林老怀由衷景仰的女书家杨康乐受人之托,请林老写“同仁堂”药业碑匾。林老素来对写牌匾之事皆婉言谢绝.此次,一是求者之真诚;二是药业历来为救人于病痛中的施善之业,故林老应承了写牌匾之事。数日后,求书牌匾者奉上100元稿润请林老清点,林老以双手捂眼,继而闭紧双眼,摇动双手,连声说道:“我不要看,我不要看!”此番视金钱如粪土之情景,令人感铭终身。此言此举,使我联想到,人们对其书法有“不食人间烟火味”之誉,实乃恰如其分,表里不二。如从书法广为人知的知名度作一社会测试,将林老与牌匾遍全省的书家相比,林老则势必屈居其下。
: A5 R2 ^- A$ d/ U9 C/ a  言归正传。以展览评委眼光定高低,仅是对书法测试的一个方面而已。* F- C8 z% r3 X4 g0 r. e
  接受评审者也好,评审他人者也好,如认为以评委眼光定高低之立论将持恒不变的话,那未免太目光短浅而持论偏低了。林散之大师,尚有遭受冷落数十年之命运,何况你我?
; F# k) ?5 }9 B! L# n8 \% M0 e& T! ]  再说评选,以评委班子票数多少的民主方式定人选落选,尚可理解,而以一票定作品获奖,则不得其解了。准确言之,这叫做“一票定位之民主”。当年,林老视金钱为身外物,可谓品格高尚,在20世纪末,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阶段,有着评委资格的书家,其知名度不可谓不大,将自身书法推向市场也就有了可以炫耀的资本,由此推之,他们当属书法队伍中的富裕者。作为旁观者,不妨提出一个似乎离奇却颇现实的设想,在认可一票定位的前提下,推举人以5000元收藏自己推举的作品。如此,30个评委付出的当为15万元,此项资金或投人希望工程,或赞助书法文化,既与党中央方针保持一致,又与传统美德相吻合。评委先生既可收藏国展优秀作品,又使自身德行之美誉得以弘扬,何乐而不为?但此设想一旦实施,评委们在推举作品时,非得反复掂量掂量了,因为有偿收藏此件作品,升值?保值?贬值?评委的推举再公允,评委的心地再善良,也不会期望自己以5000元收藏的作品贬值的。再有钱的人,动用自己口袋的钱,就不会那么大方了。
# a4 @, Y& r. g8 u; r  放眼东瀛,日本的“日展”,当为国展。人选日展似乎是书道者登人龙门的必经之路,说白了,一块敲门砖而已。而决定人落沉浮者,是日本书道界的显要。于是,攀附显要亦成时风.弟子出,必言明师事某某.在当下中国,似乎亦不例外,师事名门似乎成了评选人展的某种约定数码.有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学人风骨的国学大师陈寅洛先生所深恶痛绝的“攀缘贵势”之恶习,在书界笼罩甚重。我逐一翻阅当代文学刊物,以及文史哲专业刊物,从未在作者简历中有“师事某某”字样,难怪在大文化范围内,有人将书法视之为贱.此类视书法为贱者未免尖刻了些,但从事书法者当为自己立品,莫让攀附名门之贱习作践了书法自身的纯真和清雅。反言之,好为人师者如自身书法俗不可耐而又无学问可言,偏偏时誉甚高,如攀附权势者多多,无疑于助纣为虐,误人不浅。1 L) N+ @; c, \5 v' D$ t8 O$ ]
  每到裱画店,常见境界深远之书法裱于壁上,而这些作者及作品在展览上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如以书法圈内人士眼光看:皆无名之辈.可细细询之,却并非如此.这些精深之作,或出自学问渊博的文史哲资深教授之手,或出自案牍之余以书法遣怀抒情的作家之手.试想一下,心境高远、知识渊博、视功名利禄如尘土而坐得冷板凳的教授、学者、文人,却又数十年笃好于书法,他们会随波逐流而钟情于书法展览并受评委评点?与热衷于应征投稿者相比,二者的思想境界迥异。2 C, \, d$ \6 e: @. g/ N# A
  朱东润先生是大学者,亦是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其书法苍雄沉郁、凝重高古,与其数十年坐得冷板拿的学者生涯和精深国学密不可分。遗憾的是,《现代中国美术全集•书法卷》最初并未将其列人名册,在为其鸣不平的心理驱使下,我撰写了《朱东润先生的风范》一文,意在弘扬朱东润先生的人品、学品及书品(刊在《书法导报》1996年11月20日)。上海潘良祯先生出于责任心,亦向北京推荐,方得以使朱东润先生书法编辑人册。! C, M, V$ I; |6 Q3 O
  书法这一历来被视为高雅的艺术,须经过时间的检测,从林散之等老先生所走过的历程,我们可得到某种启示。未来的书坛大家或许就深隐在从未参展者中。有书法的高技巧、高境界,何愁不能成大家?
4 `" u, u1 u" b" s  a2 h: R  我再补述几句,书法的高境界必须两个硬件作基础,那就是高技巧、大学问。
2 z8 Q* w5 x) T1 B- v) L- s6 t0 S$ k5 C! K8 S
发表于 2005-8-11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评论:莫以评委眼光定高低——从林散之书法遭冷落多年说起

说得好,击中要害:"从事书法者当为自己立品,莫让攀附名门之贱习作践了书法自身的纯真和清雅。反言之,好为人师者如自身书法俗不可耐而又无学问可言,偏偏时誉甚高,如攀附权势者多多,无疑于助纣为虐,误人不浅。"
& \3 y/ o* g: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评论:莫以评委眼光定高低——从林散之书法遭冷落多年说起

我十分敬佩散之老,我赞同他书者要有“只与古人争一席之地’的境界,我十分赞同他书作若能“300年后能站住才算数”一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2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评论:莫以评委眼光定高低——从林散之书法遭冷落多年说起

我对于散老,崇敬!!
& Y" \  I0 v# h7 o* ^- J领会“字如其人”,应当是从认识散老的书法开始的。
* O, Q; @/ T. u, W, d: G直至现在,每每见散老的作品,- [  ?' V2 `; p+ N! V
一种由然而生的清逸、凝润、飘洒、仙风便弥漫而来,
$ Y+ f' V# ~4 a/ E; N% e顺着它的神来之境,我会不由自主地要提起笔来,5 R- F' [# H' Z
一种欲望、一种情感、一种执著。。。。。。9 s: T# R  M$ u8 D( J* t3 ?6 ^
我崇敬散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2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评论:莫以评委眼光定高低——从林散之书法遭冷落多年说起

大家看仔细了! p5 ?! E( W7 s7 ]: S, S: Q$ J
这篇文章的眼在后面,“***先生是大学者,亦是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其书法苍雄沉郁、凝重高古,与其数十年坐得冷板拿的学者生涯和精深国学密不可分。遗憾的是,《现代中国美术全集•书法卷》最初并未将其列人名册,在为其鸣不平的心理驱使下,我撰写了《朱东润先生的风范》一文,意在弘扬朱东润先生的人品、学品及书品(刊在《书法导报》1996年11月20日)。上海潘良祯先生出于责任心,亦向北京推荐,方得以使朱东润先生书法编辑人册。”
( j$ z8 c  x, i1 s- H此类文章古来皆有,不可埋没了著者的苦心
" Y; M, i$ ]" `& Q+ y/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4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评论:莫以评委眼光定高低——从林散之书法遭冷落多年说起

是啊,声东击西,文眼是大学者朱东润先生啊!而不是散之老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