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4-1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12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坛忆旧
0 ^3 M' Y2 ~5 O* x, W- k6 ?; m《书法报》2003年7月28日8 _; ?' h1 O8 e" K' D
1972年的林散之
" Q5 L; ?) y% I; g% i: G陈仲明
* q- `1 `$ p4 Z' Q9 O( s 2003年5月26日《书法报•兰亭》刊登诸培弘先生《林散之的寂寞》一文,言及“林散之之书名初震书坛是1972年的事。”翻阅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当代草圣林散之研究文集》,其中刊有韩瀚先生所撰文章,他在文章中说:5 i' y0 ` j0 b
那是1972年的事。3 t' s' _( b% O( w+ A8 B2 i
当时,我在用日文出版的《人民中国》杂志社任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份材料,说在我们的东方邻邦有人扬言,书法艺术的传统转到他们那里去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从小用七寸毛锥写字的中国人,我有点不服气,甚至有点受辱之感……于是,我在编辑部提出:出一期书法特辑给他们看看。
) _3 V, H" c' s" l 为了征集作品,我跑了不少地方,在南京,我找到亚明同志,请他推荐江苏的书家。他提到当时已经作古的胡小石,还有高二适先生,后来又提到林散之,这个名字我是十分陌生的。他说:“这是个怪老头子,七十多岁了,自甘淡泊,不求闻达于世,整天在家做功夫,他的字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8 p" n7 o$ N2 ?, R" P, `+ b; P$ y
我从征集到的墨迹中,初选出二十几件,我想把它们拿给一些有素养的前辈看看。到了启功家里,他是书家兼鉴定家。他的法眼是颇为严酷的。对我拿去的作品,或褒或贬,每一幅都有中肯的评价。看到林老墨迹时,他突然站起来,向后退了两步,脱下帽,鞠起躬来。但是,他是经我一番介绍,才知道林散之先生的。
. Y0 [, f0 Y7 d0 _: t* R+ k 《人民中国》1973年1月号刊出“中国现代书法特辑”,赫然排在首页的是林散之的草书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应属林散之草书中的经典。其时的我,在南京师范学院图书馆看到这份杂志,林散之书法声名初震,当从其时起。
. N! n$ j- U& e+ E) w0 z! y 据我所知,1972年的林散之并未真正走出人生的寂寞。( k! H1 Z! O3 C. J; k8 x, u, ]% ~7 C
我是1972年9月进入省城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读书的。省城对于一个刚从插队的黄土地走出来的年轻人来说,一切都充满了新奇,于是星期天我常常独自在城里转悠。大概是这一年的十月,刚下过秋雨,我沿着幽静的尽是民国建筑的宁海路往山西路走去,在街头转角处,看到一张2尺大书法展览的海报,展览地点是江苏省美术展览馆。我走进曾经是民国时期国立美术馆的展厅,日后被称为“书圣”的林散之的作品,陈列在偌大展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驻足者寥寥。而另一末流书家由于其善于跟风的本领,他所书写的类似“文革”标语的顶天立地的作品张挂于展厅显要处,字径数尺大,可谓以内容之“革命”、字径之大而取宠——明显的“文革”标语。“文革”中,展览无评委,但却有展览的组织者和审查者。“文革”再革,排列先后却是等级森严的。与跟风书家张挂的显要位置相比,其时的林散之,实在是属于不显眼的书家。此时展览的时间,距《人民中国》刊登林散之作品的时间应该很近。5 [. M! ~3 m& _9 M m0 m3 n% H: V0 d
作家林贤治说:“有所谓‘样板戏’者,他的出现是世界戏剧史上的奇迹。样板戏是政治文化专制主义的产物,不特是荒诞的正剧而已。”这位跟风“书家”类似文革标语的作品,以政治投机的心机和以大取宠的伎俩,张挂在美术馆的显要位置,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至于林散之书法作品的遭冷落,那就另作他论了。+ B/ M% W1 B% x! P
林散之次子在《林散之》一书中说:“1972年以前,父亲在南京书画界是一个普通的画师而已。”置于林散之自身的角度考虑,他的内心深处,实在是不甘寂寞的,他只是心高气傲,不屑与社会上的俗流书家为伍而已。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与南京女书家端木丽生闲聊,她说,林老曾为自己的作品不能上展览而嗟叹:我的成分高啊。我不清楚林老的成分是什么,但从这一说法来看,他的成分肯定不是贫农和雇农吧。
: m) e v; m/ D 所幸所喜的是,林散之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真正走出了寂寞,不枉一辈子对书法艺术唯真是求的殉道徒式的虔诚之心啊!+ C% v2 g+ e3 b z
2003年5月30日于若水庐
' O( [; ]" u; s" |& u, |
- F7 e% [7 p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