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7-22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公者(以下简称张):韩老师,您为20世纪许多书画大师刻过印章,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y$ D( q y+ U/ Q$ C
4 r, _; N1 t! U
韩天衡(以下简称韩):这也是时代提供的机遇吧!我6岁就开始刻印, 23岁以前功夫都下在临摹秦汉印上。十几年之中前后临摹过三千多方秦汉印。就这么一本一本印谱的临、摹,有刻的,也有用笔勾摹的。我记得当时的清仪阁古印谱有张叔未收藏的四百多方印,我从头到尾全勾摹过。! `: U0 s/ ]$ q; @! y
7 \% a) `/ l" k- C0 w5 U
张:您在《韩天衡印选》后记中写道:您23岁时拿厚厚的印稿给方去疾先生看,方先生看后说您可以变了。+ a& g3 @6 C. ]; n* ]) Z6 o
( c: z8 e; |$ r" z: f' H 韩:当时我还感到基本功不够。但我仔细琢磨,基本功这种东西没有止境,你就算刻到80岁基本功也不一定能过硬。我感觉,要掌握基本功,继承传统,再根据自我个性同时进行探索。方去疾先生这一席话,对我后来的探索有非常大的启迪作用。这之后我就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探索的道路是很艰难的。我的老师方介堪先生对我的探索方式非常不赞成,他认为我搞秦汉印搞得很好,为什么要“胡来”呢?陆维钊先生也是我的老师,他写信给我说:你刻的汉印,放在汉印里面足以乱真,你这样去搞,妥当不妥当呀?当时我所敬重的老前辈对我的探索,还是有一些异议的。但是我想艺术还是要独抒性灵。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刻过一方图章,边款上刻了16个字:“秦印姓秦,汉印姓汉,或问余印,理当姓韩”。3 D' {8 V; w5 {5 T* p7 j
2 G8 Q P9 E" J. @$ S" K% o8 y/ h
张:这方印是在哪一年刻的?
: T r7 o2 V8 G! U6 R
, N8 y& Z [6 \) ^5 U 韩:是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方介堪先生对我寄予厚望,他看我这样探索,感觉我选择的这条路不一定对。他认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上世纪70年代我正好在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他在温州,我在上海,我和他通过信件进行过多次辩论。我的中心思想是从来没有水到渠成的事情,总还是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把渠挖出来,水到了,就真正成为一条渠了,所以“渠成水到”。反之,你消极、被动地去“枯”等“水到渠成”,其结果往往是水不到、渠不成。当时我们有过一场带有点哲学意义的争论。我直到现在都保留着这些信。
1 c9 ~ @9 ?9 N5 ?; h) ~3 k
4 S6 H; Y9 Z. r' Z, M" ^6 l5 c7 D; O 张:过去您也谈过篆刻无法做到“人印俱老”。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有自己的风貌。您是何时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的?
0 x& T$ B" D5 ]+ m# x- W- c
2 j; p1 d0 u, ~- S) w$ q4 B. X s 韩:我基本上是在1973到1975形成的个人风格,在我三十二三岁的时候。像吴昌硕,他篆刻的高峰是40岁到60岁之间,这是他印章风格最强烈、艺术内涵最丰厚的阶段。书画印这三样一般还是篆刻成熟得早。( T4 T( B# t: h/ M2 c
8 @- W f3 V. f6 F 张:您觉得是什么原因使篆刻比书法、绘画成熟得早?+ J+ P: g4 \# T I' E% f; `9 m7 P
$ p; I1 p+ O+ ^$ S" K 韩:我总结前人的经验。刻印第一个要眼力好;第二要腕力好;第三年轻时精力充沛有活力,对待作品可以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一方印七八遍地去推敲。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方印没有好构思,配字不妥当,石章在抽屉里面一放几个礼拜,经常拿起来反复推敲。五六十岁时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推敲吗?再者,也没有这样的***了。齐白石、吴昌硕、吴让之、赵之谦都是书画印皆能,他们的成功也是先从印里面出来的。赵之谦活了56岁,40岁以后没有刻满10方印。
3 n% |9 X" O! i# x
8 x7 l+ d3 a0 e% y 张:吴昌硕83岁给日本人刻印,在印章的边款中有“臂痛欲裂,方知衰暮之年未可与人争竞也”之语。
0 x5 {* k" h/ q0 u' y4 h0 Z
9 N2 Z* D" U# l p" C" T \+ c* Y8 x. u 韩:吴昌硕在70岁的时候讲,不刻印已有十余年,手都生疏了。后来他刻印是比较少,而且他确实也有一些代刀人。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吴昌硕的代刀人》,当时我们上海的一个领导就拿这篇文章去给王个砥先生看,王个砥先生讲:这个不是事实。领导就把我叫来说:小韩,我把你这篇文章给个老看了,他说你这个不是事实。% m& y* x. E0 p( t: y0 [7 j
) e+ T; o- h( A9 ?4 ?- ]* ^
张:吴昌硕晚年有些印是自己打好墨稿,由人代刻的。王个砥可能没有看过他人为吴昌硕代刀。/ U, m+ S( {2 z2 I4 P* L. f" S, _
, K7 \, s8 Z2 r$ ~; F9 {, Z
韩:应该讲,王个砥先生到吴昌硕家里时,缶老已经八十多岁了,且晚年极少刻印,他没有看到吴昌硕刻过多少印。为什么我讲吴昌硕有代刀人?因为我见过最早的资料。我年轻时读书对这方面的资料特别上心、留意。吴昌硕48岁时给吴遂初刻印,就在边上拿毛笔写着:病腕,腕痛难忍,请季仙代刻。季仙就是吴昌硕的夫人。所以吴昌硕先生的夫人是会刻印的,也就可以推论出吴昌硕起码自48岁起就开始让他的夫人和学生代刻了。这个其实并不奇怪。所以当时领导和我讲,我就说:这是吴昌硕自己讲的,我相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