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7-22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当前中国书画艺术市场很火爆,但是否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稳定的因素?
, B% Y/ |2 Z. \7 G7 G
. W; Y( ]8 u7 {3 b1 P% u$ t 曾:当前中国的书画艺术市场看起来是比国外艺术市场景气,但是似乎有点过火了,就连一些没有任何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人,只要有地位,只要会炒作,都有人出高价买这些艺术垃圾,还不火爆吗?% X9 U5 ^" s- L% @$ h0 u+ j' y: Y; F
9 x+ ^# s1 A( _; M- P6 A 朱:如何提升大众的书画审美层次和文化消费层次?6 U2 ^; T+ e6 b) t# e. K) N4 n0 y! L
2 v& r" V+ d& S- M8 T, e: |/ w 金: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大众的文化审美层次,包括对书画的审美欣赏等等。但是,现在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压力巨大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都成了考试机器,都成了英语学习机器,哪还有时间去提高文化审美啊。& w3 I0 ]+ [ N# T& r f
# E$ o% v) M' r9 M/ R
曾:这个问题不应该是艺术家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艺术创作永远是一种个人化的创造性劳动,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关心艺术本体问题,关心灵魂和生命最本质的体验,关心如何解决传统艺术精神的延续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之间的对接问题。如果一个艺术家声称,他正在做的工作是在提升大众的文化审美层次和文化消费,我想,这个人不是无知,就是一个文化狂人。因为在文化消费问题上,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只要他没有犯法,谁也不能强迫他喜欢什么,或者反对什么。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否认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两码事。艺术家有责任传承伟大的民族艺术,有责任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品,但大众的文化审美和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消费,却不是艺术家想提升就能提升得了的。比如很多人喜欢看“超级女声”,喜欢唱卡拉OK,我们总不能强迫让他们都去歌剧院听美声吧?
; [* i9 M# ]" @$ a" ~1 S3 ]
0 w3 d7 C) l1 A3 G3 c! d$ ] 朱:什么样的书画作品才是真正具有市场价值的作品?您认为书画作品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与其价格成正比吗?
+ U7 y+ n$ b3 z( O x
, R4 Q: K% `, Y 徐:我认为,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最终也是靠其思想支撑的,思想是价值之终极。我们强调艺术的作品,思想的作品,这必定是艺术个性鲜明张扬的作品。我们只有创作出有别于他人、古人,而独具思想艺术性的作品,才能使我们本身长存。靠“官场面膜”和“文场面膜”不能长久,艺术家的存在,艺术家的价值,只能以作品来衡量。世上有离开艺术家而独立存在的艺术品;但是,世上没有离开艺术作品而独立存在的艺术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的,反过来,艺术家又依附于自己的作品而存在于世。过去讲,文存,作家之名存。作品灭,作家之名也随之湮灭。对于书画家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
5 r0 N6 i3 ]- }% q9 \, p, p, c0 q: p1 A
朱:中国现在已经处于一种现代与后现代交融的语境之中,而后现代文化对于传统中国书画艺术的文化地位及市场是否有着根本的排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是以建构性、中心性、统一性、主体性为核心,而后现代则是以消解、破坏、断裂为核心,那么后现代这种价值观与传统中国书画艺术可以和谐相处吗?二者之间是否能够取得某种共通之处?$ i' V, `! E! T% h) o0 N i$ z8 _
% M6 {: h$ }, m5 N. A; c- b9 y
王:这是值得学术界尤其是书法理论界好好反思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对“前现代性”和“现代性”关系都没有搞清,我想简单地阐释一下这个问题。传统中国艺术和后现代是不相排斥的。不排斥的原因在于它们是“否定之否定”以后所达到的一种更高的程度。如果传统中国艺术在时间的维度上是“看山是山”,那么现代性对中国的冲击则是“看山不是山”,而后现代则是在审理现代性弊端的同时重新整合传统的精华,大浪淘沙而后成为新一轮的“看山仍然是山”。所以,从根本上看,后现代的批判性主要不是冲着传统文化艺术而来的,而是主要批判现代性文化。后现代反对现代性的中心主义、二元对立、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在今天的文化市场上,就像我们看到的海水涨潮一样,最初可能是摧枯拉朽,它是以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出现的,但是以后就会水涨船高,它可能有些建设性的提升性的作用。
" F3 l( S) q; \/ e% D( \4 z) r/ i3 z/ B! [" q; M q. N1 m. d$ A
朱:现在书画市场有一种不良的现象存在,即书画家作品的市场价格很多都是靠人为的炒作来进行提升的?各位认为这样一种现象是否正常?6 k9 X* `0 |& H, N& j$ K
6 y- F% ?& V' a 金:现在的书画市场很乱,几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而且很多人为的炒作。作品卖得高的往往是那些有地位有名气有名望的人。而那些没有名气没有地位的书法家虽然字写得很好但却卖得不高,他们不是很有钱,但他们也同样需要生存啊。这样,一部分人就不得不通过不断地炒作来提高自身的名位及价格。从这种角度上说,炒作又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根本上说,靠通过炒作来进行艺术审美价值和市场价格的提升终究不是长远之计,这是一种畸形的艺术发展道路。
! F, `7 L) R: u- {) ?; b
( V1 `/ Q) d* l' \2 o 徐:在当前中国书画市场上,确实存在着懂艺术的人常常缺少钱,买字画的人又多不懂艺术;买家买字画也多是用来送礼或附庸风雅等状况。这样,一方面,不少优秀书画家的艺术作品,低于其价值的货币表现,甚至根本难以得到价值的货币体现。“笔底明珠无人买”呀,只得“闲抛闲掷野藤中”;另一方面,大量的劣书、俗书、伪作充斥市场。有的书画作品,可能还称不上什么“艺术”,却被人炒得很高。如果谋上一个“官”,谋上某个“位”,其作品的价位也可以上去了。
1 x, U N9 f: F, D, ]
% q( I$ `" v/ p% f6 A+ l 朱:从辨证的观点来看,当下艺术作品的市场价格与其艺术价值之间是有着很大的矛盾冲突的,价格高的作品不一定具有艺术审美价值。而且现在作品价格高的,以后又不一定高,现在不高的,以后未必就低,如何来看待这一问题?
/ y8 W8 D% G7 l- s1 P0 K w/ a
. L" c5 ?; j/ H 金:前面实际上我已经说到了,艺术品价值与价格、艺术品价格与艺术家本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很大的,往往就表现为一种人与文、人与艺术的不统一。艺术品价值与价格的高低往往不是艺术品在说话,而是创造艺术品的这个人在起作用。或许也可以这样说,中国现在的书法作品中往往包含了太多的现实的而非艺术非审美的成分在内。8 l9 ?2 C( O+ [/ m( ?
& s Q! G/ D9 K& ?1 w. Y2 |+ @7 X 徐:现在书坛,衡量作品的价值,以官衔、官位为主要标准。这种现象的存在和泛滥,确实造成了当前书画市场上艺术价值和艺术观念的混乱,影响了书画艺术的发展。& |3 W: {& Z V0 R
- l' C" h- w6 Z! W. N 朱:在文化消费与艺术品消费中,有很多人都会对艺术品的价值产生误读,把媚俗的东西当成艺术品,而把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当成媚俗的东西,造成了艺术审美中的混乱与错位。
1 k. C2 D- Y$ ~6 L$ A& g/ J4 U' K9 W$ g1 \
徐:艺术价值的误读与错位,审美标准的畸变与错位,这反映到书画市场上必然产生混乱,容易误导艺术的创作,也容易引导艺术作品的“媚俗”、“趋同”、“仿伪风”等等,使艺术失去最可贵的东西,即艺术的“真”、鲜明的个性表现、潇洒的自由精神、空灵的艺术趣味、高蹈的人生意识和人格精神。所以,对于书画家也好,还是书画爱好者、收藏者也好,都应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具有历史眼光,不能太急功近利。要提高书画的“鉴真”和“藏识”能力。这个“真”,不仅是“真假”的“真”,还有一个“真好”、“真值得”的“真”,更包括艺术所追求的“本真”。这个“识”,是指对艺术作品的“见识”、“理解”、“认识”,也包括“艺术观念”、“艺术态度”等等。要有其“识”与“真”,就应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此言与书画艺术的学习、创作与收藏之道是相通的。3 g4 G) V# P8 R
+ J3 H2 `8 d3 G4 ~ 朱:什么样的书画作品才是真正具有市场价值的艺术品?) Q5 B# d" k- O- T$ f# |3 o* g
: x$ p/ }6 J) Q8 l
徐:我们应该看到,市场本身是很无情的,价格虽有波动,但价值规律总要发挥作用,使价格回归的。我们不妨看看,当年京城书画行里多少抢手货不正是渐渐被冷落在如今的行货堆中了吗?价格狂降不说,有些甚至成为不折不扣的“废纸”。因此,是劣书、俗书、伪作,无论炒得有多高,价格泡沫总要破灭的。所以,劝诸君千万慎“追高”,一旦套牢,到时逃都逃不脱。在股市中就有一条经验,慎买“高价股”。因为价格已被炒高,就几乎没什么升值空间了。高手都是在低价股中善于发现“潜力股”,寻找“黑马股”。有潜力而价低,投资风险就低,还有无穷的增值空间和想象空间。我们不妨去多寻找和发现象陈子庄、黄秋园,更远的如石涛、徐文长这些不被当时的主流社会认可,或当时默默无闻,无名无气、一生落魄,历经磨难,但确是有成就、有才华、有学问的艺术家。此一时彼一时,时间之于艺术家实在是残酷得很,对于书画收藏来说也是风险大得很,当各自思量。
) N4 `+ m% N0 F$ |2 W! y7 |+ R- V% y: b5 O4 t! L
曾:书画作品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永远不可能通过作品价格的高低来体现。什么样的书画作品才是真正具有市场价值的作品?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梵高这些大师的作品具有永恒的市场价值。但他们在当时都卖不过那些二、三流的画家,二、三流的画家通常引领当下市场,真正大师的作品属于未来的市场,这就是艺术市场的规律,关键看收藏家如何选择了。
/ ?) N7 T7 v" V; `: X+ ~5 p
# w0 m. u/ ^: v3 x 朱: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提升与市场之间是有着很深的矛盾冲突的,你要去纯粹地追求市场价值,那么就有可能降低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你要去追求文化含量,就有可能失去市场价值。那么这二者之间是否可以调和?即是否可以通过市场价值来提升文化品位? c8 G# Q( m$ q U
% h4 \ N6 V3 H+ _2 y 徐:过去,人们往往认为,艺术一旦和金钱挂钩,好像艺术便贬了值。不承认艺术的商品化问题。其实,艺术与金钱并非不能结合。在商品经济社会里,金钱可以为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提供一个经济基础。因此,我主张,艺术家在潜心于艺术创作的同时,也不要轻视、藐视商品经济,应该到市场经济中去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形象、角色和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并在此基础上真正成为社会的良知。我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有赖于一次伟大的文化革新和创造,只不过,能成为文化巨匠和文化伟人的,不会是那些书斋哲学家或象牙塔里的艺术家,而是那些经历过市场经济浪波洗礼的,谙熟市场经济规则并能为自己谋利益的,能从市场经济的语言、习惯、精神气质中脱颖而出的知识分子。我觉得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如果没有知识分子这个社会阶层从整体上进入市场经济,那么这样的文化巨人是不太可能产生的。
; W4 b }* f; s) Y, J8 O+ d9 G
* `) [' c0 I4 K+ I2 l& N 朱:如何以书画艺术来引导当代文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2 o9 y, F5 a. j' {
4 T) r6 P8 c, _0 ?
王:中国当代文化建设要去掉后现代那种过分的断裂、破坏和消解的东西,而把和谐的理性、温和的整合性和东方的生态文化和生态精神互补性整合起来,那么这个世界才可能是东西方的真正对话和统一,这个世界才会成为一个生态平衡的世界。我们东方的艺术才会真正让西方人睁开这只眼睛,平心静气地在同一圆桌会议上谈论东西方艺术,“东方艺术”才会真正的和“西方艺术”构成一个同气连理的“人类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