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萧蜕书法得失论
9 y7 C' g4 n& g
$ C$ K" y) N1 k2 M5 A* t% ]5 U+ c
. Z; p8 n, P7 ?) q" ~
(萧蜕(1876~1958年))$ J6 S; F5 R1 y; ?- V9 O$ ?6 u) w8 j( y
. z. C ?( u& Q/ a$ z萧蜕一生,在古文字学、音韵学、书学、医学、文学多种领域均有建树。虽然事佛后以遁世的态度对待人生,学问随之荒搁,但于书法一艺,终生未有懈怠。书法既是其乱世中鬻字谋生的手段,也是他的精神寄托。既有的深厚学识则是其书法的无尽给养,于孜孜以求中,几经蜕变,自成风格。自撰《萧蜕公小传》曰:“蜕于书无体不工,篆尤精。初学完白,上窥周秦汉代金石遗文,而折衷于《石鼓》,能融大小二篆为一,不知者谓拟缶庐,其实自有造也……”但从其留下的作品来看,篆书数量最多也最精熟,且于《石鼓》用力最勤,不乏精品,虽自言非拟缶庐,而“自有造”,然终究未脱昌硕藩篱,直至晚年,篆书亦未达到他理想的审美境界,他的“自有造”使得他的篆书以姿媚甜美流于俗。相反,倒是在传世为数不多的真、隶、行、草书中尤其是隶书与草书中,可读到他的本真。当我们借助萧蜕的作品,以新的视角对其人其书加以解读的同时,也不得不回眸他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境遇及其书迹,从中探寻他书法的得与失。
9 a" x( w0 T' t6 E/ `0 W" |
5 s5 G* a% Z9 \9 P1 k5 n 萧蜕的两面! v# e, e6 I& i8 l
一 真实中的萧蜕
2 p2 {, }$ }8 n8 L u2 y4 n6 V4 E% F/ q
5 C4 g% D: _& w6 y4 t* ] 萧蜕自幼勤学好古,才气出众,无心仕进。为其父所迫勉强应试,名列前茅,却不肯就学。《萧蜕公小传》有述:“少喜为古文词,受知于瞿鸿戆、唐景崇两学使,屡擢第一,奖许甚至。蜕初治六书、三礼、舆地之学,偃蹇不肯应试,以父命,隽于学宫。自是绝意进取,研精轩岐学,旁及书法,医名、书名倾乡里。慕蜕学行者,礼聘主学校事。”另外,萧蜕出生的时间是清光绪二年,尽管接近封建思想统治的末期,但“三纲五常”礼教在中国家庭仍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光绪二十一年,二十岁左右的萧蜕与父口角,被逐出家门。由是可见萧蜕年轻时有极为强烈的个性,因此,真实中的萧蜕本性中充满着自负和叛逆。
4 m, O% [8 P1 t( w
. D" b4 y; V6 l( n8 U" b, C 那么,真实中萧蜕的审美理想又是怎样呢?我们从他的书论中可以探悉:
7 |. {6 d I0 g2 g6 F3 ]( {, ~$ u) a1 |8 ], k
书迹须有金石气,方可脱俗。清四家,唯覃疗最古雅,以其学胜也,余则于帖学中讨生活,宋明之书耳。① " C- {) f% T" C5 U$ s8 n
T. r, s3 O# l; B 书学之盛极于有清,跨宋越明,厥端有四……惟以朴茂为本,不以顿挫弄姿,以拙还醇,以真合道。 ②
% u$ y1 {( ]/ ^& w! T8 y* _! ]: i- \1 B, n; [- X5 b
元明之松雪、香光流丽仄媚,态柔若无骨已。 ③
; a) F3 H- m5 r0 Y' A8 A6 t4 B8 S* d H# W7 w# c
小欧(阳通)书妙处全在生辣,生之反为甜熟,力戒此二字,则得通师佳处。 ④1 [# R, Z& H) D7 ~& o( F% w
8 y% _9 F, S/ ~, H/ _4 F- @ x
从以上几则书论中,不难看出,真实中的萧蜕所追求的书法审美境界是:骨劲、朴茂、生辣、金石气。7 [! e ^8 |: K9 K: d( T4 M$ ]$ S
) k- O% J4 b$ H3 I+ Y9 }
二 矛盾中的萧蜕
4 s0 O- g2 W9 y6 Z4 ^$ Q$ y$ }) T' n: b3 I
我们再来看看萧蜕在创作中体现出的艺术风格和他的艺术理想的矛盾。
1 O$ W3 w+ y! `6 ~
0 O$ q+ b% R! U8 ]$ L- n( I9 A Q 作为博文通古、自负叛逆的萧蜕,年轻时一度踌躇满志,大有叱咤风云之气概。邓散木曾撰文述其“中年时曾参加当时的爱国组织‘爱国学社’,与章太炎、蔡孑民(元培)等朝夕过从,鼓吹革命。”⑤后来“入南社,和李叔同、余天遂、叶玉森、沈尹默、马叙伦等同为南社名家。又参加同盟会,以文字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及军阀先后篡窃国政,先生退居不仕,因号退庵。不和友朋往来,南社旧友只与李叔同一人保持联系”⑥。1918年,43岁的萧蜕所书《拟赵之谦篆书六言联》,文曰:“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落款为“退铑”,正是其当时思想与心境的表露。也就是在这对现实的无奈和矛盾中,见出了他软弱、遁世、无为的另一面性格。这是和真实中的萧蜕迥乎不同的。其后奉佛为居士,或受到弘一法师的影响,然修持方式不一,弘一披剃出家,十分彻底,萧蜕则选择了“修居士行”,更进一步反映了萧蜕逃避现实的思想,同时反映萧蜕对自己的处世状况的不甘心和对自己出于本真的理想和抱负的眷恋。这种软弱、不离俗世的消遁思想和他后期的篆书姿媚不无联系,即:对俗世风气的屈就是其书法审美远离理想而堕入姿媚流俗的内因。具体而言,这种屈就首先表现在萧蜕政治抱负中内在精神的销烁、真实本性的迷失。既然不能如鸿鹄大张其志,而又不愿同燕雀平庸于众生,则只有以闭门消遁应对政局变迁、世易时移。其次表现在萧蜕经济拮据生活潦倒的时候,在生计压迫和审美理想产生矛盾的时候,在揣度作杰出艺术家还是市井之臣的时候,他选择了:舍老劲高古,“投俗客所好”。但是,这一舍弃,应该说,使得萧蜕最精熟的篆书取值和其 “骨劲、朴茂、生辣、金石气” 的审美理想南辕北辙,远离了他的审美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