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7218|回复: 20

《中国书法》第六期全力推荐张俊东之批评文章“二王书风在当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4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敬请关注!
中国书法200606.jpg
中国书法200606局部.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第六期全力推荐张俊东之批评文章“二王书风在当代”

中国书法200606局部1.jpg
中国书法200606局部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王书风在当代(一)

二王书风在当代" ?- |( G8 G! O9 a# m) F7 }
——呼唤对二王书风的真正珍视8 \' z0 l, G/ w3 b4 V) n
张俊东$ l' L; U7 [8 m6 I1 O) I3 D/ n

" H6 X' {$ ^8 \2 ^( A. a% F# u  C        二王书风在当代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 z8 W' o! X+ G2 P& y- v        自从二王父子把书法艺术的行草书推进到当时一个新的高度之后,特别是后来在唐代又受到太宗李世民的力捧,并自私的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带进墓葬之后,二王父子的行草书跨越魏晋时代而声名鹊起,成为后世书法艺术不可动摇的经典和典范,并带有“神”的色彩。于是,历代以来,在力倡碑学的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南北书派论”、《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之前几乎没有人对二王书风提出异议,更不用说动摇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在当代也是这样,很多人在面对二王书风的时候似乎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l  ^* [' \% L4 l
        一、二王书风被公认为经典的原因阐释  c$ D# u% y0 ?* ?: a
        二王书风之所以被公认为经典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从书体发展演进的过程来看,由于中国书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直没有摆脱记事传讯的实用功能,因而为了更加实用和便捷,书体从最早产生的文字——篆书发展到隶书、楷书(真书)、行书,最后发展到行草书和草书。另外,章草是从隶书直接发展而来,最后也发展成为行草书和草书。而到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生活的魏晋时期,正是上述各种书体发展已经完备,正需要在最为实用和便捷的行草书书体基础上发展风格这样一个比较早的重要机遇期。而王氏父子在机遇来临的时候又具备足够实力,因而抢得先机成为行草书风刚刚兴起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从整个书法史而言,这也是魏晋时期一个重要的时代使命,从客观上讲,王氏父子如果不出现,同样也会出现其他的行草书风代表人物,只是也许会在具体书法风格上有一些差别而已。6 m  _. v  o# W/ X5 I. O
        第二个原因是从具体的书法审美上看,二王书风的审美符合儒家的中和、中庸之道。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主流思想和主流文化,这一强大的思想和文化体系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因而作为六艺之一的“小道”书法只能在儒家思想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而二王书风的形成不管最早的时候是不是王氏父子的一种主观自觉选择、还是根据客观环境进行了调整和改变,但在我们最后看到的二王书法风格上(这里主要是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临本的《兰亭序》)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在意境上是烂漫之极复归平淡的一种冲淡和中和。所以,二王书风被要用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历代帝王推崇和钟爱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把二王书风定位为中和和冲淡,并不是一种否定,相反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而言的中和、中庸并不是像西方的天平那样的折中和平均,是刻板和“死”的;而是像中国的杆秤一样,并不需要两边一定要对等,而是随着秤砣位置的调整,会有倾斜,但最后会找到平衡,是一种动态、相对的平衡。而且这种中庸的风格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  K' c6 ?% x3 B
        第三个原因是在纯粹的艺术境界层面上,二王书风达到了人的生命意识在书法艺术中的强烈展现,这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二王书风在书法史上不可动摇的经典地位,并不仅仅因为其抢到了行草书开始兴起的好的时代机遇和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其本身的艺术境界。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期。经济、政治、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都经历转折。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由社会形态变异所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在文艺上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人的觉醒。促使人的觉醒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的动荡、混乱、血污和灾难。很多贵族名士被卷进政治的漩涡,名士们被一批批送上刑场、血淋淋的砍头。两汉以来神学目的论和宿命论在名士们心中所建立起来的“神”轰然倒塌了,社会中惨烈、动荡的现实唤起了他们人的意识、生命意识的觉醒和自觉,表面的潇洒风流、寄情山水的骨子里其实是巨大的痛苦、恐惧和对生命的哀伤。“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也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这是王羲之在三月三日天气新、曲水流觞兰亭雅集如此欢娱的时候发出的人生慨叹。所以,我们把魏晋风度理解成轻视世事、洒脱不凡缺乏了深刻和沉重的一面。这样对生命的哀伤不仅在诗文中有所体现,在书法艺术中同样有所表现,二王的丧乱、姨母、奉橘、鸭头丸诸帖,包括陆机的平复帖都是强烈表现人生命意识的经典之作,我们通过书法线条的顿挫、转折和节奏,分明感到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和挣扎,因而很多人推测《兰亭序》真迹的风格与王羲之《丧乱帖》的风格相近自有他的道理。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二王书风不仅仅是临本的《兰亭序》所展现出的风流秀美,其实还有内韵里沉重和深刻的一面,而且这种生命的苦痛和挣扎,这种人性的觉醒之后的深刻才有可能是二王书风的本来面目或是其主要艺术审美。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二王书风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就是它已经超越了抒情的层面而进入到展现生命意识的层面,人的个体生命与自然(宇宙天体)具有异质同构性,个体生命和结构在书法艺术中的展现不仅在情感上具有震撼的力量,还达到了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书人合一“道”的层面。
5 ?& j% d$ G+ x8 k0 W6 b1 _        另外,还要附加说明一个相关观点,二王书风是中国书法传统审美标准建立的基础依据。由于篇幅所限,不再展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王书风在当代(二)

二、对二王书风具有历史意义的两次挑战和反叛
* {3 M. x4 y0 O- C& s8 Z/ c* z# W* P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如果只是一种方式或是一种声音,这种事物可能就会走向消亡。二王书风也是这样,由于长期的一统天下和过度的自我体内循环,必然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会遇到挑战和反叛。8 T: E" ^" B- z* J3 {; f  N9 V
        在书法史上,对于帖学而言具有历史意义的挑战和背叛有两次,一次是以清代包世臣、康有为“崇碑抑帖”碑学的兴起。这次背叛主要针对的是帖学审美上的柔媚萎靡和具体笔法上的空怯无力。在二王书风的传承过程中,由于最早王氏父子在具体技法上以保证线条质感的突出笔法特点——绞转已渐渐趋无,整根线条只剩下起、收笔的浮滑动作,整个线条中段也就是运笔的过程被很快的一带而过,使线条空怯、软弱、苍白,这一基本问题使帖学走向衰退。另外,由于明清之后住房空间的改变,一时间书法艺术需要巨幅创作,传统就是在书斋几案上把玩的二王小字受到挑战,更加突显了二王书风过于柔弱的缺点,这也是一个具体原因。此论点不再赘述。6 D; t% a) T  g8 G7 R% Q2 p
        第二次挑战和反叛,我认为是最根本的一次,目前还没有人论及,我觉得不仅是对二王书风,也是对整个传统书法艺术最为本质的一次挑战和变革。由于这次挑战和变革不是从书法艺术本体开始,而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等外在环境所引发的,因而还没有引起书界的足够重视。这一脱胎换骨式的转变就是书法艺术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书法艺术脱离了其实用功能,从艺术兼实用的书法走向纯粹的书法艺术。这一转变是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这次反叛是从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就有本质性区别的一种反叛,不再有实用功能的要求,而是突出艺术的纯粹性,从书法艺术的定位,到书法艺术审美标准、创作的理念以及外在的形式全部不一样了。由于书法艺术可以按照纯艺术来创作,它就要融入到整个现代艺术之中,就要更加强调时代气息、强调现代艺术审美、强调艺术纯粹性和个性的张扬等等,因而会给传统的二王书风带来更加强烈的冲击。这一挑战和反叛其意义怎样,现在和将来无论如何评价,都是书法史在社会进步史中的一种综合的必然反映和必然发展趋势,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组织可以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王书风在当代(三)

三、继承发展二王书风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 r+ X4 o" h' k1 z- M        1、把二王书风作为唯一的经典,把书法史单一化、唯一化。当代的书法现实环境和书法教育,包括大的环境和小的群体,学院和个人带学生的各种书法教育,很多都把二王书风当成唯一的书法经典。这有它科学和有利的一面,但对整个书法史而言,把二王书风当成唯一的经典,把书法史单一化、唯一化,对整个书法艺术的未来发展而言危害性极大。而且很多教育都是基础启蒙教育,甚至是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书法艺术走向和定位。正如前面我们对二王书风的审美分析一样,尽管二王书风的艺术水平和境界非常高,但并不能说它就是书法史上的唯一经典。从书法发展进程看,二王书风产生在魏晋时期,在魏晋时期以前包括甲骨文,金文,汉隶,章草,各种碑额、砖铭,各种楚简、帛书,每个朝代都有大量书法艺术的经典,都有具有高超造诣的代表性书家,而且在境界相差不是很悬殊的各种经典之间是没有替代性的(其实任何事物、艺术,不管是好的坏的、高的低的,都没有替代性),正所谓甜有甜的妙处、苦有苦的滋味,两者或多者同样具有价值而不能互换或是取而代之。从此我们知道,在魏晋之前其实有很多的经典值得我们去学习,甚至有的人还曾提出过,只取法秦汉以前的经典,认为那才是真正高古的好东西。从书体上看,二王书风属于行草书,除了行草书以外的真草隶篆各种书体中还有更加丰富的细分书体,每一种书体中都有非常经典的代表作品,像篆书中的《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隶书中的《石门颂》、《张迁碑》、《西峡颂》、《曹全碑》、《广武将军碑》;同样是行书、草书范畴中的《祭侄稿》、《神仙起居法》、《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诸上座帖》等等,这些书法碑帖中的经典之作在影响上没有二王书风大,在书法史的发展进程中也没有形成一个连续的书风体系,但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经典碑帖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境界。邱振中先生有一个观点,“杰作——传统存在的一种方式。”我们如果在现实的书法环境中、特别是对于搞书法专业的人来说也没有更多的对二王书风的理性认识,只守住二王书风这棵大树而失去书法艺术经典的整个森林,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从风格审美上看,我们前面已经论述到,二王书风在艺术审美上是属于中和中庸、不激不厉、秀美儒雅一路。在整个中国书法艺术中,二王书风属于主流的艺术审美,但在二王书风之外还有很多种艺术审美,包括各种金文、大篆和一些汉隶所体现出的高古和朴拙,颜真卿《祭侄文稿》和徐渭、傅山草书作品的悲壮和激越,还有近代黄宾虹、林散之的澄明与华滋,以及弘一法师的心如止水、淡定悠游的佛禅气息等等,这些审美境界虽然没有二王书风影响大,但有的审美境界要比二王书风所达到的境界高。而且这些审美境界的创造对于整个书法艺术来说非常珍贵,是书法艺术的宝贵财富,如果仅仅关注二王书风而忽略这些不同的审美境界创造,书法艺术的发展将面临更加困难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推崇二王书风的同时,绝对不能把二王书风单一化和唯一化,更不能因为对二王书风的重视就轻视、甚至打击和阻碍其它书法艺术流派和风格的存在。2 Y* L" n# T; V' t2 m0 }
         2、把二王书风表面化、肤浅化。在当代,很多书家对二王书风是虔诚的,对二王书风孜孜以求,但他们临写的二王、创作的二王书风体系的作品,都还停留在和二王法帖字的外在形体像不像这样一个层面上。很多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有一个观点:“传统其实是透过物质的帖子,透过具体的章法、结体、点画而感受到的一种精神、一种审美和一种思维方式”。因而由于很多人对二王书风的具体笔法没有透彻研究,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笔法在写二王,只是在临习二王法帖外在的字形结构,出来的东西虽然有二王外在的面貌,却没有风骨。说到这里,想起一个问题可以作为我们的例子。沈尹默是上个世纪公认学习二王书风的代表性书家,而且影响也很大。前几天,我认真翻阅了河北教育出版社编的《中国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沈尹默卷》,从头翻到尾,真的很失望,只有为数很少的作品让我的眼睛停留和驻足,别说二王的精神和风骨,就连以二王笔法为标准都很难找到过关的作品,真的想不通沈尹默何以得此大名。这也就难怪陈独秀先生在看了沈尹默的字后亲自上门指出沈的字很俗,其俗在骨了。在那场著名的“兰亭论辩”中影响非常大的高二适先生,在书法艺术作品的高调上要比沈尹默高一些,但具体作品从章法到气韵总给人一种很乱的感觉,不够内敛和静气。近代以来,唯有海上白焦先生才得到了二王的风骨和神髓,风神超逸,精彩绝伦,令人叹服。当然,有很多时候,艺术的格调和境界不在苦学,而和人品学养有关,不是求就能求得到的。这也更加使我们想到在当代究竟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二王书风,继承和发展二王书风之路真的非常艰难。
' h/ E" C  A& g  K6 U1 y' C        我们再作进一步的要求,如果技法层面的关都过不了的话,就更不用说借鉴二王书风在艺术审美上的追求——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去展现生命意识了。也就是把个体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凝聚到笔端,形成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使艺术家的人与艺术作品相融相通,使艺术作品成为艺术家某一时刻的生命记录、成为艺术家人生修养和境界的一个侧面,最后实现“人品即书品”。只有对二王书风作这样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才是对二王书风的一种真正珍视和挖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4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王书风在当代(四)

四、当代书坛继承和发展二王书风的几条脉络
( m7 S) A: ?/ d5 N        在当代书坛,很多人写二王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有一定的传统功底,告诉别人我有传统,我可以临写二王临得很像,其实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并没提供多少营养。那么在当代,谁学习二王学得最好,谁得到了二王的真髓呢,二王书风在整体上又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脉络呢。! J% ~$ K4 E' ?, q- b) q
) }  Z. c- @! w. c" X* l
        温润之脉6 Q6 t" V0 D! C! v# ^+ S+ C! w
# k/ p; i6 v( _3 J$ E8 c
        这一脉络的特点是基本原汁原味逼真于二王。这一脉络是学习二王书风中人数最多的,像老一辈的张荣庆、黄惇、孙晓云,年轻一点的嵇小军、李双阳、张东明、陈海良都是这一脉络的代表人物。尤其以孙晓云最为典型。
( y4 o7 s) m, p7 y( b        记得在2000年年末八届中青展期间的“经典透视”中看到过孙晓云的临贴功夫,觉得临的不错,很有传统功力,仅此而已。记不太清楚是在首届兰亭展还是八节国展期间,对于孙晓云先生在网上的一个学术观点,我还提出过不同的意见。
/ Z) c3 n! ]4 [7 f, y8 w" {4 f        使我对孙晓云先生的书法艺术发生很大改变的是2006年元旦在美术馆的个展,具体说是几件日记作品,并不是全部的作品。在这次个展中,孙晓云带有明显创作意识创作的作品和这几件日记相比都显得不是一个层次,当然,这几件日记也不能说是一点创作的意识都没有,当代书家很难做到这一点,但这几件日记完成过程中,那种完成一件好作品的创作意识毕竟要少得多,从作品中似乎能嗅到淡淡的、特殊的书卷散发出的气息,使人久久不能忘怀。和“经典透视”那些日记相比,那时期的东西感觉还是在临,而现在的东西是在写、是在“溢”。还有,在近代学习二王、得到二王真髓的海上白蕉先生被沙孟海先生誉为300年来学二王帖学的第一人,白蕉所得乃是一“逸”字,是清、散、简、静、容的综合体,见图三,孙晓云先生离这一境界为时不远了。4 J: J- {7 B% `1 Y9 I' e8 i
        而反观孙晓云先生的隶书作品、尺幅大一些的作品和日记相比都略差一些,有的作品显得比较平甚至还有躁火气,有的作品甚至出现明显笔法失控的地方,这对于孙晓云来说,似乎是不应该出现的。别人要求自己是全能冠军可以理解,但一个书家自己也要求自己是个全能冠军就不应该了。
9 C% Z% E3 m! n$ a3 h/ w1 I, ^& R# f1 Z$ P
        变异之脉
8 k0 F: k! X" v              ——兼谈碑帖结合之质
( n9 _  v4 K: ?4 W        在当代书坛,还有对二王书风进行改良的一路,这一脉络的人比较少,主要代表人物是张羽翔。1 q2 x* u$ B4 d: E% u1 n
说张羽翔是变异一路的代表,是因为张羽翔对二王一路帖学的研究和认识已经走在前列。特别是对二王法帖笔法速度的把握和理解,对二王厚重和民间意识的挖掘已经有一定的高度。尽管张羽翔笔下的二王和传统的二王相比在外貌上已经面目全非,但他的骨子里还是二王的血液和基因,我们还能够感受到二王的风骨和神韵。所以相比较于那些只是学二王字形外表像,却没有二王血脉和神韵的那些人究竟哪个更高明呢?说得更直接一点,当代很多学二王的都是穿着王羲之裙装的现代人,而张羽翔是穿着现代休闲装束的晋代萧散文人。张羽翔的典型意义就在于他回答了向二王以及所有传统经典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1 Q. @# t$ V3 Q- Y        今天的张羽翔已经不是“广西现象”时的张羽翔了,以前他的大字没有小字好,现在大作品也精彩了,但是他依然面临问题。可是面临问题是好事,谁都会面临问题,如果哪个人觉得自己老子天下第一、没有任何创作的痛苦和问题了,那么这个人才真的面临大问题了。张羽翔的问题还是我原来说得起收笔调整笔锋太过复杂而形成“大疙瘩”阻塞气韵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也许这就是我那篇文章的一大收获。还有就是张羽翔在王导一篇作品中挖掘出来带有“张氏”特殊符号的侧锋板刷笔法在一张作品中使用的次数以及这一板刷笔法的文化内蕴的填充和提高问题。/ I) M) s1 f3 l) ~& m# z) p
        通过分析张羽翔对二王的学习和创作带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精彩的启示。8 S' ]* N- H& ~8 z0 \" X  Z/ f
        碑帖结合的问题。很多人都在探索碑帖结合,但究竟怎么结合?是不是我临个碑的,再临个帖的,把两个东西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呢。可以这么理解,但不是本质。其实我们平时说的时候,可以认为石刻的以及石刻拓下来的是碑版,纸本、绢本等材料上留下的墨迹是帖。但在讨论碑帖结合的时候,碑和帖的概念就不是这样了。因为碑帖结合最后在哪里结合,一定是在最基本的构成元素线条之中运用最多,所以我们分析碑版线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中段充实而厚重,起收笔漫漶、模糊不清;而帖学是一直高度重视起收笔,而发展到最后几乎就只剩下起笔和收笔了,整个线条的中段都速度很快的一带而过,非常单薄和虚弱。但只就任何一种,不管是碑还是帖,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碑帖结合就是要追求更高的完美,所以不要把碑帖结合弄得太复杂,至于碑版、帖学作品整体章法、气息上的借鉴和融合另当别论,其最本质、最基础的其实就是要解决一个线条质量的问题,就是起笔、中段、收笔都要高质量。所以我们可以把一切突出强调线条中段质量的作品称为碑版性作品,把突出强调起收笔的作品成为帖学性作品。明白了碑帖结合的本质,就知道了张羽翔为什么那么多“大疙瘩”了。* ]% s0 t4 B6 h9 m7 Z9 D
# A! R6 z2 X2 ]+ M2 C. K& k- l
        朴厚之脉7 Z5 V- @) m( N2 g" S
2 p2 L2 }& W3 H; h5 V
        这一脉络的特点是对二王书风作在古朴和厚重上作一定程度的延伸和拓展。代表书家是张旭光。
8 y/ p: X: F  l        张旭光突然出现是近三五年的事情。其书法艺术得益于二王帖学一路,更得益于《圣教序》,特别是张旭光先生的手扎等比较小一些的作品写得真的非常精彩。记得两三年前来北京,曾翔、邵岩他们在王彦兄那里拍反转片,我闲着无事去帮忙,有幸看到了张旭光先生很多托好的小品原作,我当时很吃惊,有好几张东西写得很古雅,气息非常好,有很多字直接取法《圣教序》的原字,但他把它变得更结实了,在转折处有一种折的过程中的拗涩的用笔动作,很巧妙却和《圣教序》有了很大的不同,使作品焕发出一种厚重和拙朴的气息;还有就是在整体章法上的处理也匠心独运,特别在一些局部的连带处是其作品焕发光彩的重要点,很可观。2 ?7 V$ j) C4 ~. O
        被张旭光先生第二次击中是在2005年11月中国美术馆提名的当代56人名家展的展览上。大概是在美术馆三楼一上楼梯正对着右手侧的正厅的一个角落里,一张取法二王、白色宣纸的丈二行草书,字写得很大,但用笔不失法度、酣畅淋漓、慑人心魄,是我目前看到的写二王写得最大字、最精彩的一件行草立轴。我声明,这件作品必须要看原作,印刷品会对作品的整体气势产生很大影响。大家都知道,写二王写小容易写大难,甚至多年以来写二王就没有写大的成功过,所以也基本上就形成了一种观点,写二王写不了大的作品。但张旭光先生用自己的创作给了我们一个证明,他成功了,或者说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H$ R& q6 x7 }# H8 K
        2003年春天“非典”期间,张旭光闭门在家临《圣教序》,通临70边有余之后仅得两字“到位”。这是张旭光先生最近总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他说你没临到那个程度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到位。也许有的人已经临过上百遍、千遍,但还是没有出来,为什么?宾虹老人的论画稿里有一段话极其精彩:他说“古人论画‘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天地,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临帖的作用是什么,如何临帖,在我看到所有的论述中再也没有比宾虹来人的此语经典了。但我实事求是讲,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又能把自己想要的东西从帖子中取来,除了功夫也是需要天赋和悟性的,就如同宾虹老人此画论的产生需要天赋一样。遂也想到,现在张旭光主要靠的是朴厚的气息和一个扭拗的动作,但这些毕竟还是单一和有限的,还需要关注更多的细节,包括起、运、收笔三者的丰富性和质感性,只有不断的丰富、不断的深挖才能保证走得更远。
2 I" |2 v1 O; i/ z. I                                                                                 (作者系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5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反复咀嚼,,,有深度,,,是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5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王书风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孔子是被历代帝王捧为圣人的,王羲之的书圣亦然.当然王羲之的确具有被人吹捧的实力,但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其相同领域的智慧人物可谓车载斗量,不计其数.何独尊其为圣?这是因为王体字妍美流便,雄逸俊雅,不偏不激,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暗合.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味口,经唐宋元明清统治者对其的吹捧及对其它书体的压制,) H$ u* m$ p8 D1 h* I7 F
故二王书风经久不衰.     桂岭山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5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拙见:* `- A/ ]5 L1 a; l6 i
文章有的地方言过了,任何事物都是对立与统一的。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有的地方片面化了。
0 c3 N; p9 t$ O) Y& ~4 j1 i任何东西都要经得去历史的洗理。/ }( q  H# [& V+ N; e
这样一味的否定:
; E7 b- `7 L) T把二王书风表面化、肤浅化。在当代,很多书家对二王书风是虔诚的,对二王书风孜孜以求,但他们临写的二王、创作的二王书风体系的作品,都还停留在和二王法帖字的外在形体像不像这样一个层面上。很多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有一个观点:“传统其实是透过物质的帖子,透过具体的章法、结体、点画而感受到的一种精神、一种审美和一种思维方式”。因而由于很多人对二王书风的具体笔法没有透彻研究,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笔法在写二王,只是在临习二王法帖外在的字形结构,出来的东西虽然有二王外在的面貌,却没有风骨。说到这里,想起一个问题可以作为我们的例子。沈尹默是上个世纪公认学习二王书风的代表性书家,而且影响也很大。前几天,我认真翻阅了河北教育出版社编的《中国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沈尹默卷》,从头翻到尾,真的很失望,只有为数很少的作品让我的眼睛停留和驻足,别说二王的精神和风骨,就连以二王笔法为标准都很难找到过关的作品,真的想不通沈尹默何以得此大名。这也就难怪陈独秀先生在看了沈尹默的字后亲自上门指出沈的字很俗,其俗在骨了。2 b1 ]1 x) X$ n# Z* f, V
这样是否又是一味的吹捧与做作:) \! E1 {" |" c3 ?6 @- A
这一脉络的特点是基本原汁原味逼真于二王。这一脉络是学习二王书风中人数最多的,像老一辈的张荣庆、黄惇、孙晓云,年轻一点的嵇小军、李双阳、张东明、陈海良都是这一脉络的代表人物。尤其以孙晓云最为典型。4 Z0 L$ y6 g4 G; v
. O5 P: H/ q1 {9 }3 E. d
管见
* z+ d8 J$ G$ U- ]  s( k' J7 {
% s  a) e9 _' p8 X2 P- ^) p  t! K* M
                                    傻冬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hadong 于 2006-6-25 22:43 发表; s$ H2 e8 z7 x6 ?
拙见:% x# X5 G; I8 H. Z) m) U* X6 i) H
文章有的地方言过了,任何事物都是对立与统一的。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有的地方片面化了。
9 ?# w& j8 E; M- P任何东西都要经得去历史的洗理。$ C3 e) E0 D4 n: S
这样一味的否定:; \! X2 ]5 ^9 l8 v2 M9 V; M
把二王书风表面化、肤浅化。在当代,很多书家对二王书风是 ...

+ e% d. A8 Q- z4 W7 n. M& o9 t. r. c; w, r

6 ?4 ?7 R% M% C- {5 \) ohaha ,傻冬先生,您说了半天,引用了这么多,不知道您想说的到底什么意思,能不能说具体点。4 v0 R' s- b7 P6 k0 J! \. H. W/ s. _
不管说的对与错,关键要让人知道你说了啥意思,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