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第九节 天台宗(亦称“法华宗”)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宗派最早创立的宗派。渊源于北齐、南陈,创于隋,盛于唐,晚唐趋于衰落,宋代有所谓的“中兴”,尔后延绵不绝。 该宗先驱者是北齐时的惠文禅师,他的思想是以《大智度论》的大乘空观为指南。后惠文禅师传给惠思,惠思禅师读《法华经》而悟“法华三昧”,到南方后,便提倡“教禅并重,定慧双开”,由此确定了天台宗“止观双运”的基本风格。 但“天台宗”的实际创建人是隋代智顗大师(荆州华容,今湖北监利人。顗,读音yǐ,安静的意思),人称“智者大师”。智顗师23岁投慧思禅师受学,后慧思南下衡山隐居时,嘱智顗去金陵弘法。 公元567年,智顗大师抵达金陵,受到陈宣帝和上层官僚的礼遇和敬重。后住瓦官寺讲解《大智度论》和禅修法门。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入天台山隐居,实修止观,历经九年形成“圆融实相”说。后重返金陵,公元587年于金陵光宅寺讲解《法华经》,其内容由弟子记录整理成《法华文句》。后陈灭亡,离开金陵去庐山。次年,隋文帝诏他出山弘法。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到荆玉泉寺演讲天台教义,后完成《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二书,与《法华文句》合称“天台三大部”,是天台宗代表性著作。 智顗大师一生致力于创宗立派活动,通过建寺院、收门徒,加上在陈隋两代朝廷的支持下,创建了以天台山、荆州为基地的传教中心,终使天台宗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宗派。 天台宗的教义,以智顗大师的佛教修持法为主要内容,核心是“止观学说”。 “止观”是通过止息散心,观想简择(排除繁杂的妄想,集中于一念),获得般若智慧,本是佛教诸多修持方法中的一种,而智顗大师把它概括为修持的全部,是解脱成佛的根本途经,他说:“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天台止观学说的早期理论,渊源于大乘中观学派的“实相”论。实相论,就是能够觉知事物“实相”的认识论,这种觉知认识就是般若智慧,也就是“佛智”。据说北齐的慧文禅师在研读《大品般若经》和《大智度论》之后,主张“三智”可由“一心”得,由此确立了“一心三智”说。 (三智,指能觉知事物实相的三种智慧。《大品般若经》认为:学习般若,会依次逐步具备三种智慧,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大智度论》解释说:一切智是声闻、缘觉层次的智慧,道种智是菩萨层次的智慧,一切种智是佛层次的智慧;认为,此三智虽可一心得,但仍有次第,由道种智生一切智,由一切智生一切种智,由一切种智灭一切烦恼。“一切智”,指能从整体上觉知一切事物的共性(诸法总相)的智慧,事物共性,即无常、无我、空。“道种智”,指能了悟一切事物的因果、体性、作用、善恶等种种的差别个性(诸法别相),修学一切道法、善法,以利益济度众生,为众生入道之种智慧。“一切种智”,指能通达一切事物总相、别相,圆满无碍、化道断惑的智慧;是一切智与道种智二者相融合,是一不二,它是一个圆满的整体的智慧。因此认为,三智只是深浅差别,前后相次而已。) 北齐的慧文禅师以《大智度论》主张“三智于一心中得”的说法为基础,结合空、假、中三谛,提出“一心三智”说。认为三智均为佛智一心的表现,只是观照事物现象的重点不同。天台宗的《摩诃止观》说:“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三智一心中得。”这里所表达的空、假、中,就是一切因缘法的“实相”,也称为“三谛”。那么,三谛亦可一心中得,叫“一心三谛”。 将这个道理用于止观践行上,就叫“一心三观”,即于一心之中同时观察因缘所生法的空、假、中三者的统一。这就是天台宗创建者智顗大师所倡导的“圆融三谛”说。“空”指一切事物现象为因缘和合所成,而空无自性;“假”指一切事物现象虽空无自性,但仍有形相存在,而这形相是虚假的;“中”指既要看到事物现象空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现象假的一面,非空非假即为中道。 天台宗的《摩诃止观》说:“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谓之三谛圆融,并强调要如此观察诸法实相。认为如此修习般若因,可于一念心中顿得三智之果。智顗大师在《观经疏》中指出:观悟假谛得权智(道种智),观悟空谛得实智(一切智),观悟中谛得非权非实智(一切种智)。此三智融通交会,于一心中得,即“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 智顗大师在晚期还提出一心念具备三千差别世界说,即“一念三千”或“一心三千”说。这三千差别,是由“十法界”与“十如是”这种相互贯彻包容关系,构成一千种差别,再加上“三世间”,总成为“三千差别”。 (“十法界”分别指: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天人、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大法界。前六法界,又叫六道,在迷境,称六凡;后四法界在悟境,称四圣,合称为“六凡四圣”。佛教认为十法界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转化。凡者经过修持可以进入圣境,而圣者如不继续修持就会堕落迷境。每一法界都具有转化为其它各界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每一法界都具备十法界,合起来便是“百法界”。 (“三世间”是说世间有三大种类:即五蕴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可解释为:无生物、有生物、自然界)等。 (“十如是”如是,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意思,十如是,是说每一个事物都具有十种必然条件与因素。这十种必然条件与因素就是“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可解释为:形相、本性、体质、功能、造作、原因、条件、结果、报应,这九个方面的前因后果的必然性)。 (一个世间有“十如是”,三世间就是三十如是;再跟“百法界”合一起,即为三千如是,就是“三千差别”)。 智顗大师认为,人的一心就具有这“三千”。这“三千”是自然本有的存在,不是谁的创造,也无人能够消灭,它们是与“心”并存的。现实世界和人生之所以千差万别,在于众生作业大同,使本具的“三千”或隐或显,所呈现的果报就有差别。天台宗的《摩诃止观》说:“观念念心,无非法性、实相”,是说这本具的三千,也就是实相、法性。天台宗吸收了唯识学的“种子”说,强调法性归于一心,从而形成了一个本体的“三千世间”说。拿“一心三千”来阐明诸法不是有所依持而生起,法性本来圆满,自然存在,具于一心之中。 智顗大师门徒很多,著名的算是灌顶(公元561-632),号“章安大师”,《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天台三大部就是经他记录整理的。他还著有《涅槃玄义》《观心论疏》《国清百录》等。 智顗、灌顶之后,各宗兴起,天台宗没有大的发展。中唐时,智顗大师五传弟子湛然担负起了“中兴”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