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421|回复: 0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一章*第三节*第三小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5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第三小节  《奥义书》时期
《梵书》之后,又依次出现《森林书》《奥义书》。而《梵书》是关于祭祀仪规的书,规范祭祀仪式;《森林书》是解释祭祀真义的书,极为秘密,授弟子时必须远离人群幽居森林,然后传授。《奥义书》是阐明《吠陀》哲理奥义的书,极具哲学性。从深奥程度讲,《森林书》的义理比《梵书》玄秘,而《奥义书》的义理比《森林书》更玄秘。《奥义书》成书于公元前800-600年间,主要传本有几十种,总称为《奥义书》。后世有添加之作,称为《新奥义书》。
一、“梵我同一”思想
梵我同一思想是《奥义书》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自《吠陀》中“原人”(神我)发展为“自我”时便初露端倪,至《梵书》时初成“梵我同一”说,但不成熟。《奥义书》中关于“我”,“我”既是个人之我(称小我),同时又是宇宙之梵(称大我),即梵与我是一体的;这大我与小我,既差别又无差别,即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并且认为只有“我”是真实存在,其它都是虚妄的。
二、“本体”三相与梵天人格
《奥义书》把“本体”也称梵”或“我”,说宇宙万有共此唯一本体。认为,本体是不会死的,称“不死者”。如《布利哈达拉亚卡奥义书》说:“圣者之所名为‘不死者’非粗非细、非长非短、非赤非湿、非风非空、无影无暗、无味无臭、无眼无耳、无内无外,彼不灭何物,亦无何物灭之”,以说明本体性质德相,同时说明它不可思议、不可说。关于“本体”性质,各《奥义书》有种种说法,归纳之有三相:“实有”、“智识”、“妙乐”,而且此三相为一体,同时具备。
先说“实有”,实有,不是指物质现象界的有,而是指梵、指我。《奥义书》中说,太初只有“有”,此“实有”者梵也、我也;等等,都是在诠释这个“有”(说梵与我是真实的有、是绝对的有;而现象界的有,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它只是一种现象而已)。
次说“智识”,智识,是指智慧认知。如《奥义书》中说:太初只有“有”,这个“有”是精神实在,是认知的主体,所以《奥义书》说“或谓梵为认知、或谓梵为识、或谓梵为智、或谓梵为知”。并且以“知”能起观照作用,而联想与“光明”结合,便称之为“真实之光”、“常住之光”;说是潜伏于六感内部的“识者”、“内导者”,是心脏内之“光明”;并说“唯彼独明,一切皆受彼之光”。
再说“妙乐”,妙乐,不是指人间相对应之苦乐,而是指离开苦乐之绝对乐。这绝对之“乐”难以表达,妙不可说,所以称“妙乐”;而引申诠释为无欲、无忧、无畏、无烦恼、无着、无缚、寂静、不朽、不能害,即所谓“离善恶、绝苦乐”。因而认为妙乐即梵相,就是说梵是我们最高之归趣、无上之妙乐。
梵也称“梵天”。到《梵书》时,开始把本体之梵天作为有人格的神,奉为信仰对象;继之,便将梵天男性化,而这方面在各种《奥义书》中算是《湿婆奥义书》最突出。须注意的是:此人格化不是说宇宙万有外有一个身体人(神),而是说梵的身体就是宇宙万有;如《恰恩多迦奥义书》说:“天为其头,太阳为其眼,风为其呼吸,虚空为其躯干,水为其液汁,地为其足,祭坛为其乳,祭筵为其发……”。但也必须知道,梵又与宇宙相独立而如父子关系:梵是父,宇宙是子,有如“梵我同一”论中的两面说法,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如《布利哈达拉亚卡奥义书》说:“住于地而与地异,地不知之,而以地为身体,由内部支配地者,是即汝之我也,不死之内导者也……住于精子而与精子异,精子不知之,而以精子为身体,由内部支配精子者,是即汝之我也,不死之内导者也”。
三、另说“自我”
《奥义书》说,“自我”之本体能超越身体束缚而远离情欲,是一种常住不变的“实在”,就是“我”、就是“梵”。
“自我”,即入于身体心脏而成“我”,并被身体机关所包藏而隐蔽不可见。所以《奥义书》认为,身体内的心脏最为贵、最为圣,将心脏称作“梵城”比作白莲。说“自我”之本性是“识”,是潜于心理机关内部的“认识主体”更进一步说,此“自我”,是妙乐之“真性实我”,是不可思议、不变常住之真性实我。所以《塔伊铁利亚奥义书》描述说:“其头为爱,右胁为喜,左胁为乐,其体为妙乐”。
《奥义书》同时指出:“我”常被种种生理作用和心理作用所包藏、所遮蔽,使“真性实我”隐而不显;如果揭破所有包藏者、遮蔽者,然后能显现真性实我,然后能回归梵本体。
四、宇宙成坏与万有缘起
《奥义书》“梵我同一”观点认为,宇宙万有概由“梵”所生,亦即概由“我”所生。而宇宙生成的过程,《佛教缘起》说:“《奥义书》说,彼自思:我欲多,我欲繁殖,我欲造世界,彼即行塔帕斯(热力),先作火,由火作水,由水作地,彼入此原素,开展名色,由名与色而世界开展。此‘我’即隐于名色之中而遍满一切。其所创造之世界,上下两边,有水围之,中央之上部有光界,而其下部有地界。此世界之守护神,有日、月、火、风、木、方、死等七神;七神安住于此,而为眼、耳、鼻、舌、身、意、脐等七官,而‘我’为总括七官计,自从生类之顶门入于个人界而安住焉”。
《奥义书》关于宇宙坏灭,说这世界在某一时期由梵生起而发展,经过一定时期后,又复归于梵,并且以同样顺序,循环往复。但宇宙万有生灭的道理,早在《白夜柔吠陀》便说:“此宇宙由神发生,亦于此消融”;又《修阅塔修瓦塔奥义书》说:“彼保护神造化万有,终再摄收之。”而这些所说的宇宙生灭道理,都不及后来佛教所说“成、住、坏、空”四期说详尽、圆满。
《奥义书》关于万有缘起,有几种说法:
1、唯心说——认为宇宙万有都由心所造、依识而成,所以世界其实是“我”的表象,犹如形与影。《阿伊塔连亚奥义书》说:“识所成我者,梵也、因陀罗也、生主也、一切诸神也、地水火风空五大也。一切微细者、混合者,彼此之种子,卵生、胎生、热生、芽生、马、牛、人、象,其他一切息者、飞者、走者、不动者(植物),是等皆依识而支配,依识而建立。世界依识而支配,识为一切之因,识者梵也”。
2、两面说——认为梵有两面性:一面是真相,即本体;一面是显相,即现象。此两面关系,犹如水与波。
3、无明说——认为“无明”是万有缘起的原因。说梵有两面性:一面是明,即悟;一面是无明,即迷。《修阅塔修瓦塔那奥义书》说:“明与无明,为无始无终之存在,是最高梵之所有也”。吴教授说:“凡人当悟时,一切平等而无差别,自契于寂静纯一之本体界;而当其迷时,则差别纷呈,不复见其平等,自沦于动乱繁杂之现象界。彼由梵而出…梵亦有善恶两面,与前所谓我之梵原为清净无垢者已大异,实一可惊之结论也”。还有魔力说、游戏说等等。
五、轮回说诸趣分
轮回思想起源于《梵书》时期,与自我论相应,但这种思想被多数人所接受是在《奥义书》时代。那时开始被婆罗门哲学家所采用,并使之哲学化。轮回思想的基本观念是“业力”说,而业力说渐趋哲学化,是由当时著名哲学家雅基拉瓦路迦的学说理论所推进。雅基拉瓦路迦说:“(死时)心脏尖端发光,因其光,而‘我’或由眼、或由脑天、或由身中其它部分脱去。彼去时,生命亦续去,由是一切生活机关亦去…其时,‘我’被智(思想心理)与业(言行造作)及前生智(前生经验)所捕…而造其他新且美之形,此‘我’或为祖先、或为乾闼婆、或为诸神、或为生主、或为梵天、或为其他有情。人随言(言语思想)动(动作行为)而得种种地位,亦依言动而得未来之生,诚以善业之人则善、恶业之人则恶,依净行而净、依黑业而黑。故曰:人从欲爱而成;以从欲爱而有意向,从意向而有业,从业而有果也”。此观点认为,业力是轮回的根本,而推动业力则始于最初之欲爱;有欲爱就有意向,有意向就有行为,有行为就有果报。
《奥义书》说轮回范围有人、天、神、鬼及一般生类,而大体上分为三道:天道、祖道、第三道。1、天道——即诸神居住的地方。在《吠陀》时期,神的地位至高无上;从《梵书》时开始,神的地位逐渐动摇;到《奥义书》时,神的地位大为低落,认为跟迷界有情一样,一同进入轮回。2、祖道——是人类祖先住的地方。认为人死后与祖先同住、或轮回转世为人、或升入天道。3、第三道——是恶人死后住的地方,有解作兽道或地狱,是人天以外的恶道。
六、解脱行法
《奥义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解脱,它所阐发的学说思辩,无非是开显解脱之道。就解脱义谛论,《蒙塔卡奥义书》说“知彼最高之梵者,彼当即为梵”,此说“知…梵者”,意思是用大智慧而直下悟了。此智慧是离言语、绝思虑的一种绝对智,即豁然彻悟,直下承当认明“我即彼(梵)也”。
但要达到“知梵”境界,须依相当顺序修行,具有相当身心修养。所以《奥义书》时期,虽然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主义、祭祀万能主义、婆罗门至上主义”等三大纲领教义开始动摇,但是行者们仍然遵守道德宗教生活制度,不排斥道德祭祀。只是各种《奥义书》所列的修行德目不一:有以苦行、慈善、正行、不杀生、实语等,为行者五大义务;有以制欲、慈善、同情等三者为神之声;有以真实、苦行、自制、寂静、慈善、义务、生殖、火祭、祭式、思念、遁世等为道德宗教生活十二要素,等等。
道德宗教生活十二要素中,“遁世”最为行者所持重。吴立民教授说:“在遁世中,以直达于梵我真体正修行法则是‘禅那’(即禅/禅定)‘瑜伽’,即将身心合于一处,让心离一切动摇而静行内观修行法。此行法是远离市井,入于森林或洞穴,端坐调整呼吸,将心集于一境,念能直达梵之神境的‘字密语,达于恍惚之状态,遂坚信为近于梵矣。如是种种修行,念念不怠,则垢腻烦恼渐薄,真智自然开发,征服前世遗留之善恶业力,净除未来世当受果报之业种,终至无明之根株全绝而得解脱之果。至解脱之后,此有情即消融于大我之内,不复见有现象界之差别。故《蒙达卡奥义书》有云‘如河水之注于海而失其名色,圣者亦离名色而入于最高我’,是为《奥义书》解脱观之真义也”。
《奥义书》中另有一种较为通俗的表述,直说解脱者的灵魂,经过几道途程后到达天国。如《布利哈达拉亚卡奥义书》所说:死者在彼世,经风与日与月,然后入于无寒暑之世界,无限年月,止住其间。这种说法,似乎有一种精神体在流转,不像解脱义谛论所说“消融于大我之内”。值此,我想摘录我之前《精神生命体之科学探索》书中第四章“深刻认识佛教及轮回主体”中之(二)“阿赖耶识之说”中的一段话放置于此,以供后人评判:“(未解脱者死后)可以用‘灵魂’这概念词来说,凡夫的灵魂就是末那识未被剥离或摒除的阿赖耶识,或者说阿赖耶识与末那识合体就是凡夫所指的灵魂。而佛教正是通过持之以恒的修行,把末那识‘过滤’掉,让阿赖耶识显性而进化为高级形态,超越三界、超越生死轮回,实现解脱。此时的阿赖耶识就是‘无覆无记’的精神生命体,即佛教所称的‘佛性’或‘真我’”。
七、小结
1、在《梵书》基础上,将“梵我同一”思想进一步立说推进,成为《奥义书》的思想核心。认为梵我同属一体,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同时认为“我”是真实存在,其它皆为虚幻。
2、进一步将“梵”人格化,且男性化,说“梵”的身体便是
宇宙万有。同时强化了“我”,指出“我”是潜于心理机关的认识主体,是妙乐之“真性实我”。说这个我的本体能超越身体束缚,通过修行能回归梵的本体。将“轮回”思想进一步立说推进,使之渐趋哲学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