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20-4-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621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两山堂说书】
1 B7 B- H, H0 D/ q/ ~/ V- u$ Q2 [1 d! T
行书笔画的笔势、起收和肥瘦技法特点9 }& A2 ?' W& M$ l
4 A- m; x5 @3 q* _) ` _ [——以米芾王铎行书为例
. ~4 L }# c- E4 x3 N6 |7 [9 X. p Q8 x ?2 {$ e H' n
…………………………
" `, |0 \+ k% Y0 r+ w1 e" X! [
6 }+ j3 ?0 t* k3 {) f
0 J5 C7 _7 P! u/ u- K在行书艺术技法方面,笔势、起收和肥瘦技法是行书的基本笔法,贯穿行书的单一笔画(横、竖、撇、捺、点)和复合笔画(折、竖钩、弯钩、横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提)的书写。本文以米芾、王铎行书为例,探讨笔势、起收和肥瘦的技法特点,为书法学习与创作提供参考。
" ]: L0 e/ o! R) O
1 g' C+ I2 ~) a一、笔势
% l& I7 s% ^, D$ o7 O( Z# Z; q9 |( ]' O6 s1 _/ r m6 m# Q" x
行书笔画的笔势技法特点是:以势为主,因势生形。1 I3 ?# Z# R( D6 L# a
( @; K- p3 A; `9 [- Z0 t笔势是具有联系性的笔画趋向,在行书中主要通过收笔的牵丝引带和回笔过渡、起笔的顺笔尖入、笔画之间的连绵等来体现。临习行书,要把握好笔画与笔画之间呼应联系的笔势趋向。笔画的收笔要“送势”(向下一笔的起笔处引带);下一笔的起笔要“借势”(承接上一笔的引带笔势)和“顺势”(顺着上一笔的引带方向而入笔)。8 c; Q4 ]4 b3 `& a! @7 L
3 R7 N2 D4 `* I4 }& o
由于笔势不同,具体的笔画形状、结构体势、书写方向、笔顺有所变化。如米芾行书中“幸”字几个横的不同收笔、“卉”字的撇写为右下书写的竖、“茂”字中三个撇的不同势态;王铎行书中“平”字两个横的不同收笔、“耳”“取”两字中下横和右竖的不同笔顺和势态等。
9 T# X8 ^1 t) Y2 f
; _, Q/ k4 ~, m: a" k: X* |! P临习米芾和王铎等古代经典行书时,要“得势”,有生动的书写性笔势。不能片面追求笔画、结构的形似,更不能小心描画以求逼真。尤其是原帖中那些引带性的连笔,不完全连上也可以;那些引带性的牵丝,也是可长可短的。2 V/ t8 |5 m' K# X
8 {" A# T) t, z" j# N5 w1 b6 a
二、起收
i! p0 X) `. D- i$ K8 e8 d8 f7 z2 [! N
行书笔画的起收技法特点是:点入、顺入的起笔,引带性的收笔。* [( m$ Y& f5 G# l4 B! _
q) G- e9 k) |; Y
点入,即将笔从纸的上方稍快点落、着纸起笔,一落即行。根据前后的笔势关系,有从左上、右上等不同的点入方向。如米芾和王铎行书中“来”字的上横从左上方点入,下横从右上方点入。落纸后马上按特定笔画走向行笔,如横画向右、竖画向下等。0 m' x, |% N9 Y
7 Y- x3 h/ _4 e1 R$ `* n
米芾和王铎行书的凌空点入之笔,呈现轻重、方圆等丰富笔画形态。初临习时宜稍轻起笔,熟练后可稍重点落。得势即可,绝不摹画外形,避免停滞顿笔。, I4 _6 A, P* z! \
' }- m D- m+ U4 D顺入,即承接上一笔(或上一字的末笔)的收笔方向,顺势尖笔轻入。如米芾和王铎行书中的“中”字,起笔的竖可借上面来势而顺入;而中间长竖并非顺着上面来势起笔,所以必须稍重点入。# E! ?% D: V' k/ l0 v" _4 l/ h
* F. [3 w' S& y8 ]: B, M5 d带收,即收笔引带送势。收笔不作逆收和顿收,不能断势,按送势趋向牵丝引带,或戛然提收,凌空送势。临写字帖中那些没有牵丝形态的收笔时,也宜引带出锋书写。
: S1 n) I4 Z5 D( e8 \5 q2 `6 U
& ^2 p$ P! x2 o! d点入、顺入的起笔和引带性的收笔不受固定笔画规范的束缚,避免了拘束紧张的心态,使行书的书写轻松灵活。* J' O8 A+ |: O4 H% }9 G# Z
7 f5 V* X( W6 {+ L三、肥瘦1 b: p+ m6 \9 Q
9 l8 k w! j! q' R- z8 g行书笔画的肥瘦技法特点是:肥瘦对比的弱化、简约化。* ?( }. O$ w# E( Z" j% c
: ^6 m* A0 }, i+ Q; E' m在典型的楷书(如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中,横竖两端粗重,中段较细,撇捺等有较大的粗细肥瘦对比,转折处骨节般隆起。而在米芾、王铎等古代经典行书中,这些地方的对比是弱化和简约化的,尤其避免了停滞性的粗肥的顿笔。如米芾行书中“車”“真”等字;王铎行书中“戰”字的横竖和转折、“遂”“起”字的走之的捺笔等。) ?$ x* ?5 L" I' t3 K
7 h! \, p p% @% @4 C3 r' d4 X/ Q
笔画与笔画之间也不作肥瘦对比,整个字的笔画之间肥瘦协调。如米芾行书中的“走”“臺”等字。
: C @9 Z* o6 v6 a4 v9 I
7 v8 u U, h. O3 ~ z6 a$ ~( \8 D5 B单一笔画的肥瘦、笔画之间的肥瘦相对均匀,不作明显对比,但又有微妙的肥瘦变化。而引带牵丝和出锋之笔的尖细 , 又使单一笔画、笔画之间产生了自然而适当的肥瘦变化。4 E- f& _' a. a
- g# I o2 k" j0 A; D
这种弱化肥瘦对比的简约化运笔,有利于书写的顺畅、笔势的运动和结构的松活、灵动、开张。这样,也避免了装饰性的夸张和做作的描画,有利于提高书法的审美格调。: o# J9 ~3 G( i
; M. H0 D0 R7 W————————% W, q7 J$ t, Y8 j' y$ @& q: I
( D% N; x7 V* B. a1 P
参见宋民《米芾行书要领精讲》《王铎行书要领精讲》。江西美术出版社,2019。
0 d) i1 j) c( q5 R/ X5 g& V+ ^6 q* g/ w' ]
9 W3 p5 }7 W' t( l

% x5 e3 ^1 ~8 t6 | H/ P
$ e) ^; U# @, p% z : `% j3 W0 k1 t1 ~1 E e
$ T/ a/ X( `4 d
/ t+ d- q' i# j
& k! I& S/ I, Z+ Q5 c" c( I! \" [

+ ^9 `( \, x& C, q: W4 H1 B
- x: e5 B* h# m. I4 Z# x0 n%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