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18-8-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612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在协助父亲梁志斌增补他的《简易斋吟稿》时,发现一首未曾发表的诗,其中最后一句是“读书人爱读书人”,是当年写给欧阳中石先生的。了解此诗的来龙去脉后,便有了本文的叙述。
! Q$ w, T/ P' q. q1928年生人的欧阳先生长梁志斌八岁,二人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和诗书爱好,他们曾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同行,是诗词与书法的同道,更是创办新时期书法艺术教学的同仁,20世纪80年代初曾有过一段草创首师大书法所的特殊经历。
h. K* s+ ~7 |3 F2 s4 m 欧阳先生从1954年起,即开始从事中学教育,他主业逻辑,擅长管理,深谙教育之道;而梁志斌则专于教学,擅长讲课,于1962年分配到管庄中学后,一直是语文组年轻有为的骨干,是学校公开课的主力,古文和板书尤为出色。据梁志斌回忆,当年同组的杨健老师也喜欢诗文,曾把梁的诗文和书法拿给同样喜欢诗书的欧阳中石看,欧阳先生当时在通县一中教书,很是欣赏梁志斌的才华,便约请杨健和梁志斌一同到家中做客,欧阳母亲亲自下厨,热情款待。梁志斌说,他在路上构思诗句,送与欧阳先生,诗云:“寒风送我到程门,新雪痕加旧雪痕。多谢杨君相引荐,读书人爱读书人。”欧阳非常赞赏,二人从此常有往来,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一同多次拜访当年的书法大家吴玉如先生,梁志斌曾赠诗吴先生:“书道而今重野狂,二王风韵久微茫。世人谁识吴迂叟,铁画银钩五色光。”% X& M2 a! q' \: J# l
那时的欧阳中石与梁志斌不仅是诗书往来的同道,更是20世纪80年代初见证过首师大书法研究所成立的奠基人。1981年,欧阳中石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为首师大)教育系中学语文教研组,之后开始致力于创建书法艺术教育,欧阳了解梁志斌的为人为艺,便力荐梁志斌调入教育系,二人一同走上了书法艺术教育的创建之路。那是一段书法艺术“青黄不接”的历史时期,诸如郑诵先、吴玉如、郭风惠等许多京津地区的资深大家均已过世,而启功、沈鹏等当代名家的书坛地位还未达到今天的程度;那时在高等学府,中国书法教育尚处于“百废待兴”阶段,这需要有志之士勇于担当,精诚合作,系统而规范地成就此事。作为同道,欧阳中石与梁志斌共同承担起了这一任重道远的“希望工程”,他们克服困难,身体力行,一手教学,一手行政,在草创初期,因没有日常行政人员,梁志斌就住在办公室,付出了极大心力,处理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终于在1985年开办了第一届成人书法大专班,首次向全国招收近百名学员,首届研修班奠定了高规格的教学水准和模式,由欧阳先生讲行书,梁志斌讲楷书,梁志斌外请林岫女士讲文学,请蓝玉菘先生讲草书。首届学员都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家,诸如田英章、张书范、薛夫彬等…如今75岁高龄的张书范回忆起当初的学习经历时,还对笔者说“难忘当时梁先生给我们上的书法理论课…不知梁先生现在还记得我这位老学生吗?”当时的第一批学员现早已成为书坛的元老级人物,见证了当年首创的高等书法教育的水平之高和影响之广,并由此逐步底垫了高等院校中第一个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具有可载入书法教育史册的重要贡献。+ ~- N: o, f7 G! i
另外,1985年欧阳先生与梁志斌等同仁参与创办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梁志斌作为书法骨干教师,一讲就是18年,用梁志斌自己的诗句总结,恐不为过,“诗文书画莫相夸,教席谆谆实且华。辛苦一生堪慰藉,春风桃李满园花。”/ [/ { A& @" f! C+ p1 m. ]3 Z
, M/ V( A- R( d3 ]) Z: H
首师大书法所逐渐形成规模后,有了一些年轻人的加入,从事日常行政工作,梁志斌才得暇专注自己擅长的教学与创作。当首师大美术系缺少诗书师资时,梁志斌即选择了调入美术系,专心从事书法和诗词的教学工作。期间先后出版了《楷书指要》《行书指要》《草书指要》《隶书指要》等书法技法系列丛书和《唐人绝句律诗选读》等诗词教材,直至退休。9 N% A+ [9 L- x7 _8 u9 F
" {( A6 t v% X" N# M C
如今首师大的书法所早已由“所”变“院”,不断壮大;早已日新月异、人才辈出了。加之梁志斌长期低调内敛的秉性,他与欧阳先生参与草创书法所的一段过往也就鲜为人知了。但“读书人爱读书人”的诗句记录了二人曾经的志同道合以及共铸书法教育事业的里程碑般的难忘经历……
, F0 s+ r* J: @; \(作者梁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2 K+ c, |( g# ?- L* S
) z$ s" F+ o" j9 G, ~
8 g) k( r# ?1 M' c- v
6 @: y, O7 E* @* s% w6 w
$ H) _9 `4 f9 B) K* k) P. Z
- A; q/ V9 v: m+ @- V1 c
7 W0 @7 |! ^6 d3 k# P' N4 [
+ @0 c* ]4 c/ q% N/ s, Q7 h' C5 B8 Y2 h4 C7 f8 I' S5 f
4 s9 O6 {8 z% C; X4 K* ?
: s* k8 u+ ~6 F8 r# Y$ e8 @
- o! R5 H0 R0 P8 w6 a6 z9 N9 z- s* R/ c. j# m a; t# F
" L+ }/ B5 L# s" H$ _0 A' D3 r1 }
/ C+ ^- ~. z- p% A9 Q. E7 ~, x: S, g(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