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5-1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7
- 点评币
-
- 学币
-
|
李老师人很朴实,没有架子
我很敬佩.
请教李老师以下几个问题:
1\你认为学习书法篆刻,增加基本的修养需要读哪些书籍.
2\对于临摹与创作的关系您是如何转化的?
3\您认为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是好作品,或者说好作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4\对您影响极大的书籍或古代碑帖有哪些?
5\学习汉代隶书应注意什么?
6\汉隶与清隶的区别有哪些?
7\您认为从事书法艺术,先确立风格慢慢完善好,还是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好.
台湾现代画家刘国松先生说""先求异,在求同",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谢谢!
2、首先要明确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创作,在临摹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一种创作意识,站在书法创作的立场去认识古典,站在时代的立场去认识古典,站在自我审美、也就是个性化的立场去认识古典。临摹古帖并不是机械的描摹古代作品的具体形质,而是要从中发现书法创作的基因。
在创作时,要物我两忘的进入状态,在临帖中所学到的东西,受到的创作启示,要融化在心头,贯注在腕底,化做一种意识流,让笔墨在宣纸上随缘生机的自然而有节奏感的流动。此时,不是把临摹中所学到的东西搬到纸上,而是要融会贯通,塑造自我的风格。
3、从绝对意义上讲,作品不存在好与坏,只存在你对这件作品的好与恶,因为审美总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是,这不等于审美不可知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审美实践当中,形成了一些相对的审美共识。一件好的作品,一般来说首先看它有无对传统的传承性,第二点看作者是否能通过丰富的技法来完成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第三点看作者是否有自己成熟的技法语言和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最后一点要看通过作品是否能体会作者的创作***,感受到一种审美境界。以上所说的是一种审美判断的共性问题,当不同的人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的时候,会见仁见智,有着不同的感受,甚至相反的结论。
5、6、学习汉代隶书,根据我的创作经验和教学经验,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解脱刀刻斧凿的石刻痕迹,转换成毛笔自然挥运的效果,在这方面,清代的隶书大家如邓石如、伊秉绶、金农、赵之谦、何绍基等,都能在隶书创作中成功的找到属于自己的笔法语言,汉碑好象古人给我们留下一首首的谱曲,要靠我们自己的乐器去弹奏,靠今人的歌喉去演唱,而不是把它照抄在纸上。如果把汉隶和清隶作比较的话,汉隶的特点在于古朴,清隶的特点在于古雅,朴与雅之间微妙的区别请网友们细细咀含。
7、在回答别的帖子中我已经说过了,风格的建立不能按图索骥,只能水到渠成,注意这里所说的水到渠成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顺乎自己的气质禀赋和创作习惯,去培养和完善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至于台湾现代画家刘国松先生说“先求异,在求同",我不知道他是在哪篇文章、什么背景下说出来的,所以我不能断章取义的去理解和发表评论,请原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