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所得本地零星画题(10年代后期)
原创 江南达者 童山雷 今天 凡不能见本帖中图片者,请查看原帖——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g1NjA1OA==&mid=2699436734&idx=1&sn=8d4226075a53879b3a2c5f2ddd97a6ef&chksm=bae29d6b8d95147d559b56bb126de5a34e237f6ef4a42d570bd13c0a2cfc254b9ff7db27fe0c&mpshare=1&scene=22&srcid=1118QVFit9897iLLeW7BBMXr&sharer_sharetime=1637184817145&sharer_shareid=7f0a7423a2d1449ccb40069d7abd5770#rd 1、《隆冬暝暮 鸿恩寺前 寒梅丛中 远眺山城》。一派迷茫且复色彩浓郁的紫灰调中,岗岭高耸,其势绵延并具跌宕回环之姿。山顶有阁楼巍然屹立,且被华灯照亮,看去已自微觉神奇。兼以四下或近或远,皆星星点点,灯火璀璨;幽暗坡麓间,亦隐隐约约,可见梅影斑斓。背景这江山之城重庆,分明在这冬寒之夜,渐渐沉寂下来了;中景傍靠江岸边,一艘轮船,似也强调着这索寞之感。而细看之下,近处山腰路间,还有俩人正趱行着哩……人道说咱这重庆山水,最宜入画;吾辈幼时不觉,现今思之,果然果然。另有一点:当时得斯境,其实尚在寒阳半斜之时,不过这心中微动,想见待等夜幕降临后,这儿又会是何种模样。于是作画之际,意往神驰之,也就翻成如此这般情味。 2、《微阳临照苦溪河》。撷取那日郊游所得实境,抒情写之:车至僻野小站,似将倒转。站外坡麓,林树芜杂森密,一径蜿蜒穿越,有若回折之带。二人伫足昔者废弃“水利工程”前,像是正在观赏并加以慨喟。中景阳光之下,金黄色之银杏,枝叶但觉泛跳如波;其婀娜多姿生动形态,以及光影摇荡之感,可与稍近处舞动之柳树,遥相呼应。远方景物则静沐煦和秋阳下。天际白云轻柔,亦觉随风微微飘动。平阔溪岸上,有高楼数幢,或其亦即暗与吾生有着某种难以言传之关联罢?而滩头却悠闲地坐着几个钓鱼人。几只鸥鹭,也自由自在地翻飞向高天去了。莫不成,这也暗示着画中人时下已脱离俗生谋食之羁绊?整个画境,于极平凡中蕴含深切感怀,倒也不知观画诸君,能否通过这信意挥洒点厾之色墨感受到。 3、《夜宿金鹰下 静听山雨急·游驻南麓得之也》。野山荒院一座,新老房儿混搭,堪当僻静“农家乐”处。一窗幽灯微明,则房舍整体,几至淹埋于弥天漫野风雨之中。画幅之绝大部,皆为斜扫近横之挟风雨势,其宛若山呼海啸,撼人心魄。迷茫内,隐见那南麓标识“大金鹰”,孤独却又活灵活现耸立于山巅处,一发为此增添了好些神异之感。此即当日游驻斯境,于亲身体验中得来也,料非凭空捏造所可想见。 附当时得诗,以供参看—— 次南麓古树农家乐 夜宿金鹰下, 静听山雨急。 百虫皆灭声, 四壁无颜色。 晨起觉秋凉, 闲行知露湿。 即将凌绝顶, 驻足言心得。 附记:所言者何?盖为此次游事,荆妻因故未至,乃谓如此佳景,当留待异日共同赏之。 4、《秋山夜雨后 晓行但觉麓林滋》。却承接前画之境事:沐雨之巨鹰,兀自侧身耸背站立那厢。而整个山野,已是风雨宁息,一派清旷。隐见有长长石阶,通向岭头鹰立之地。半山松林内,湿雾弥漫,数人结伴上行。亦有泉流自林间出;断崖四下,则轻薄烟云缭绕。极近前,寂寥园门墙畔,团团红湿之树,花叶混杂,显然乃山中过雨之景象。垂树之下,特地又使停着几辆小小私车,稍远并同示那俩房儿,以暗示其游事。画中诸物,悉称手法粗率却观之井然有序。画成,欣然击键志此文字,同时似真呼吸得幅间之清润气息。 5、《江城夕照中》。现代化大都市近前,一江之隔,喧静比对明显。入眼景物,悉在半斜之清朗阳光照耀下;时虽近晚,而色光甚觉明丽。这巴渝江山之城,南北两岸,特性毕显。对岸那繁华景象,自是不消说了。则江南这厢,高崖上那游乐场之“摩天轮”,桥头一带相应景观,以及远处絮帽般扣覆在南麓顶头的大团云朵,无不生动有致地展示着这当地风貌。咳,如此翰墨山水画作,自顾亦确实只当咱这“江南达者”,最宜为之。 6、《晚霞下 江岸拂来杨柳风》。视角转换至回折山路一隅。遥天满布紫红云霞,而整体风物,已似渐笼罩于暮霭之中。北岸那地形起伏有致的山城,自西向东,一溜横展开去;无数高低大小各异的楼房,连同所有塔,亭,转盘路,高架桥,泊船,轻轨,等等等等而今这重庆城特有之物,俱或隐或显呈示于彼,且是暗觉其生气勃勃。最是惹眼者,映衬着那飞跨南北之彩虹形大桥,近处几株柳树,沐浴在金色夕阳之下,随风婆娑飘舞;而那极长垂地的枝条,亦似暗示着此处之荒落僻静。柳丝下,二人凭栏观景,意态颇见逍遥与鲜活。于现代城市生活中随常撷取之境,信笔挥洒得如此情味,吾心实感快慰。 7、《春归夏至长嘉汇》。昨岁“五·一”于本城长江、嘉陵江汇合口得来之印象也,今趁此春阳晶灿而为。山川灵秀既钟于斯,拙手秃笔之下,凭借色墨层次,宿墨、渍墨及清水混合诸彩并用,由是掺入今之所谓“莫兰迪色系”(灰调)概念,乃颇得晴日下光雾迷离之感。而其虽是写意,则那两江水色,也都是略有分别的。如此现代化都市,直接撷入翰墨画作,看来古往今来纯粹“文士型画者”中,亦唯有达某,托生此亦江亦山之城,方占此“得天独厚”之条件罢。 8、《下浩》。沿江另一类似之新开发地,今岁开年小游得之。其虽称“老街”,实则以本市极中心地区“渝中半岛”为“全景式”衬托,毕显新旧对比之情味。又因正处在轻轨所跨越之“东水门”大桥下,配合着江山形貌,并那曲折而下的坡坎路,及沿途仿“民国风”的青砖房儿,更见特异。以是,吾唯用一枝长锋羊毫大笔,或厾或扫或挥洒,取其淋漓痛快,径写出一时得来之意象。尤其近前崖壁高处,一树盛绽的梅花,令此独具重庆山城特色之境,顿觉神采飞扬。 9、《北碚作孚园》。满幅晴光淡荡,对应清夏煦和之境。一条石径,穿越绿树丛荫,蜿蜒回折而上,至其山岭之巅,则彼处先贤端坐,后辈士子,似正式躬身施礼,已将此园主旨点示出。沿路庭园景色,多在日照下显得光斑跳跃,其形态仅略可辨识。远外江山,连同江畔高架路桥,俱凭藉此麓岭之势曲还而去,亦然笼罩于腾腾光雾之内,诚为我巴渝之地炎夏特色矣。以翰墨意趣试写之,微觉乃有西方印象主义画派之视象感。 10、《晴云覆罩圣灯山》。雨润秋原,天光新霁,云影依稀。主景大岭横亘,以是斯山主峰一带真实景致,结合远年铭记于胸之印象,浑成今者若是犹非之观感。近前除些许树丛,大量土地似皆荒芜,倒也曲折展示现下乡村相对衰微之面目。闲游之人,毕竟与之没甚切身利害干系可言了;略予关情,亦表敦敦人文之意。全画由干湿相济之笔触写出,观之视感明晰且觉厚重苍润。 11、《兹山鸡犬往来亲》。随性撷取当时路旁所见:莫约是守看作物之犬,趴伏于石板砌成的窝棚内,跟前却有一只母鸡,与之并排蹲伏,且像是正在同这犬儿嘀嘀咕咕地说道着甚。此真乃令人观之称奇的景象!自古即谓“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则此二者,何以竟至于亲密无间?若非亲眼所见,决不可能凭空捏造及此;即得斯意,宁不令成一画。既然亦复纳入“山水景观”中之场面,自当不便对二物细加描写,不过借其阔大放逸之笔意,通以之得成一“天宇间物类衍息场景”而已。其雨余秋渐深、云物润泽而山野寂寥,然则丛蓁林树间却隐觉生机暗涌之约略视象,并透过横斜枝叶缝隙可见伫足观景之人,一切俱为表达这乡趣题旨而设置。 ……………… 吾之画艺追求 浑天成纳万象,澄静水泛崇光; 涉虚灵远狂怪,缘尘世类仙乡。 不依成法,不玩花样; 不拘真切,不入抽象。 广拓画境; 显立人格; 巧融诗、书、画、印; 穷究笔、墨、水、色。 宁苦涩毋甜腻: 宁复沓毋单薄; 宁散乱毋板结; 宁霸悍毋柔弱。 于画种本身所允许之范围内,力攀旨、趣、法、技之综合高度,且于假定三维空间内,全力驱使笔、墨、水、色混合运动,即令咫尺方寸之间,其势亦犹如大兵团之“立体作战”…… 静思己艺何之…… 详略意趣求于宾虹、子庄间,皴染技术跃出傅、李两家外,兼谋潘、吴二公之构架造境,更体味寄萍堂神髓与大风堂气势,并旁涉如莲、秋园之纯然逸兴,由此融入一己文魄诗魂,及毕生生命体验,再另假以天然之拙笨手法,而后看看是否可以渐成独立面目。此吾画之终极所觅也,即使觅之无果,死于途中而不憾。 另,以一人之力而欲取众多大师之长,宁非痴人说梦;况其各种优长本身,亦或相互抵牾,虽欲杂揉也决不可能。吾言不过愿置身于此上好气场,受其潜移默化影响而已。画道中君子,得明此意,吾辈乃称幸甚。 我之为艺意态 景仰然非直袭而唯扬弃古典艺术,认同与爱好并介入于近现代艺术,关注亦理解却不跟踵于当代及所谓后现代艺术。或换言之:仰止于古典殿堂前,置身于近现代队列,伫足在现当代圈外。致力用心五十年,虽居草野,亦觉可以平视今之艺海文滩。毕己事,每常潜入古今中外艺林细细体味各家各派之艺,也尝精心挑选出数人刻意研习。其时也,精魄膜拜而神志清醒,唯思:当作何为,方可避免死在这株株巨树之下。与此同时,却又遥遥地对一切行于不同艺路但确具造诣之士,默怀敬重之情…… …………………………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见悖于当世,遂求诸永恒··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