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18日,为期四天的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审工作在上海圆满结束。本届讨论会共收到稿件1010篇,在监审委员会的全程监督下,经过评审委员会认真有序的初评、复评、终评,评出入选论文75篇,现将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间,如发现入选论文已公开发表,或存在抄袭、剽窃、代笔等情况,单位和个人均可通过来电、来信等方式,向中国书法家协会举报。一经查实,将取消该论文入选资格,并按相关规定做出处理。
反映情况和问题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得借机诽谤和诬告。为便于核实、反馈有关情况,提倡反映人提供真实姓名、联系方式或工作单位。我们将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履行保密义务。
王仁海 | | |
| | 从“形式至上”走向“文质兼美”——新形势下书法创作的回归与精品意识崛起 |
| | |
| | |
| | |
| | |
| | “断代史”、“通史”和“传记”:三种清代碑学理论话语的演变路径 |
| | |
| | 墨林遗珍——《澹虑堂墨刻》中保存的明代嘉兴项氏刻帖考 |
| | |
| | |
| | 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书法跨学科研究进展及知识图谱分析:基于现代文献学的视角 |
| | 从政治哲学转向艺术审美:沈曾植上海时期书法思想的理学化特征 |
| | 文献话语建构下书法形象的背离与契合——以蔡襄书法观与宋人品评蔡书的比照为视角 |
| | “古意”的挪移与再释:王世贞书法集册的编纂与吴门书史的建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见“第一”宋拓唐摹《十七帖》考论——故宫博物院“李日华藏本” |
| | |
| | 论虞世南的“功业”——兼论观察初唐书法史的“南朝化”视角 |
| | 王珣何以播远:王珣与《伯远帖》“经典化”建构过程研究 |
| | |
| | 刍议唐代文学与书法变革的内在关系——从唐太宗《陆机传论》与《王羲之传论》说起 |
| | 文献与文本之间:“蔡邕授于神人”的文本生成与嘉靖本《法书要录》版本源流考 |
| | |
| | “兰亭癖者”——清初孙承泽的《定武兰亭》鉴藏与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书艺与资治:康熙帝学书沈荃考议——新发现、新整理的清代档案、文集用于书史研究的初步探索 |
| | |
| | 复古先声:元初北方书学研究——以元初馆阁文人群体为视角 |
| | |
| | |
| | 清代中晚期金石鉴藏活动中的多样诉求——以陈介祺为代表的群体行为分析 |
| | 赵之谦江西时期与魏锡曾及董沛交谊考略——以北京图书馆藏赵之谦致魏锡曾、董沛九札真伪考辩为中心 |
| | |
| | |
| | |
| | 民国帖学书法重镇白蕉的书学思想研究——兼论其对当代帖学发展的启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贵本色”、“贱相色”晚明书家的学古意识——以对怀素书风的认识与接受为例 |
| | |
| | |
| | 从傅山到阮元——基于碑学肇兴下的“《淳化阁帖》观”考察 |
| | 从日本藏《飞鸿堂印谱》窥探日本江户时期印坛对中国篆刻的接受 |
| | |
| | 艺术的变革——现代中国书法“观念”的转变与“形式”的突显 |
| | |
| | |
| | |
| | |
| | |
| | “趋时不知古,侵侵陷于时俗”——试析赵宧光“惟古是遵”的书法批评观念 |
| | “藏”与“鉴”的交汇——翁同龢的书法收藏及鉴藏观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