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064377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7 H( V8 d0 l- D$ ^
1 @1 Z% o. ]6 O, i0 D; C0 ~
6 D, c- A7 L6 Y, g- X+ A8 k$ c6 P
8 N, Y3 [% |! q/ e0 j8 \1 i1 S- G+ M3 K g; g
说起吴昌硕,总有种复杂的情绪。数年前,曾跟一位藏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1 {5 _) Z( J: Q+ X5 f; d& w
我看吴昌硕的画,有些画看了五体投地,有些感觉就是胡乱抹一下。4 U$ K- ^* d* v; f' V& G" j
他说,对,但即使是胡涂乱抹,也比齐白石好。5 W+ |2 @8 x; n* g
为什么?
5 Q2 S1 d: F: p8 E因为吴昌硕有文人气。
5 R: e4 T% d) z1 v$ q那怎么吴昌硕卖的不如齐白石?6 X3 [" e* }2 A0 d, c/ b+ x
因为懂的人少。
0 Q( O, C3 y9 |6 z g
8 h5 [3 T% ^5 [! j" M2 V作为海派后期的大师级人物,在近年来艺术市场的疯狂膨胀增值背景下,吴昌硕的作品市场价格也算高昂,但却不如齐白石耀眼,更不符合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这个嘈杂的市场中,新晋藏家习惯于瞩目齐白石和张大千,而老一辈藏家却常惋惜于吴昌硕不敌齐白石。这是因为后者因衰年变法而一举成名,但这“变法”很大程度上是学了吴昌硕。! p% V y; q2 g3 ~: ^6 W+ O+ c
* S' ]: t) ?/ f( k; m
% F- C9 F* @- s/ a% g
6 a0 T! M8 D+ a6 L* ]( m- G! h" Q
, V& J, O7 r$ d/ l% d( T8 w6 s) @6 O& \) n6 J
+ G& [5 X- h& u9 F) h4 N, y& h* w/ f" R- r
虽然在业内,眼光较高的藏家普遍认为齐白石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如吴昌硕,齐白石也曾自言“一生没有画(超)过吴昌硕”。但观察齐白石成名以后几十年来的市场表现,“学生”反而比“老师”要高。个中原因,有几种说法,一是认为吴昌硕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好的太好,差的太差;另一种则认为他活跃画坛的时间较短且距今久远;此外还有一个令人尴尬和惋惜的原因,是他作品中的文人气质和内涵不为大众所理解和欣赏。4 o, C9 L$ p7 e/ |3 x
( B! Q0 x! u7 ^( W8 _! @/ \$ |1 m5 N而我们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就像漂浮在大海上。若顺洋流而走,可能到达大洋彼岸,但也不能排除暗礁沉船风险;但若逆势而上,则一定不敌天数。当我们观察吴昌硕的艺术生涯,在他和时代的变化中找这最后一代文人画复兴和终结的原因时,发现他的成功在于顺势,而如今相对的落寞则缘于他固守自己艺术信念的静止。
* o7 D8 r/ x: i- z& ^" d% Y% s* L/ |
5 F! s- n1 D. I
0 y7 L( w& P9 p' ]3 D
( s, S4 g5 e4 B$ @7 q
& G8 L% v& C& U$ @7 u$ ^$ p9 a1 H6 I' A5 q! X6 B: S6 n
生于激荡时代3 k* e4 ~0 {5 r9 s' B. Z6 N9 o8 p
; O0 ?0 n# t; T9 B$ W- N0 `' ]5 A7 P6 b
吴昌硕少时贫困,但他的父亲吴辛甲是一个读书人,喜欢治印,虽然落魄,却一直教儿子读书和篆刻。所以吴昌硕的金石功底从小就开始奠定,并在长达几十年的练习中渗透进了艺术生命的血液和基因里。
I& ~' z3 x# l3 S0 w) P% x! R7 c
. G0 r4 G/ c- I! |5 U( `# _
少年成长时期,吴昌硕尚处在封建社会中,还考取过秀才,虽然仅仅做过一个月的官就解甲归田,但旧时代在他身上的印迹是很明显的,他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试图去做一个文人士大夫,当不得已要以卖画为生时,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金石文化复兴的执着贯穿着整个艺术生涯。9 i! O& g7 e2 i
, Z% T+ P% l% H K1 a. {/ N2 v
他的青少年时代恰逢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的动乱使他颠沛流离,丧失骨肉家园。51岁时,吴昌硕还随军北征过一段时间,国破山河在的满目疮痍让亦他心里有种不屈的复兴传统中华的心志。 r6 E: o3 O3 V1 I
, N9 ~& e) T6 F9 K0 ]种种际遇,集合成吴昌硕的矛盾心理。他渴望成为士大夫而不得;终于有随军报国机会时,却已垂垂老矣;他喜爱金石艺术这种古典文化收藏中的高雅门类,但却要以卖画这种当时士大夫不屑为之的行为来养活家庭;他生时清廷尚在,长于国破之际,成名于西化的上海,虽然心中坚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有力挽狂澜之气概,却不敌时代大势。7 f, ^! k0 [8 P& @. I6 H
8 `4 a5 `* K& n9 i( t+ ^
' w5 M8 F& ?0 s3 Y
1 Y$ }+ w. A8 b* y& V9 S. N8 t6 Z1 N6 D5 j9 l) Z* \
: O+ J2 i2 Q- j: {
; `, B( |6 L4 |3 \1 w( q$ b
) L1 h0 A2 y' j; ?- O* M: ]0 g7 a
4 p$ P0 I' t* I9 e9 s' Q金石刻进骨血/ U) c: o0 V: Z8 i* C6 C! C
% K7 B+ C1 g, S$ Z. \8 e$ F
) v* y3 h+ H+ u" f( u1 U) H: y) h- k
金石是吴昌硕生命里一个至关重要的词。在几十年的篆刻训练过程中,这门艺术的美学风格已经渗透进入了他的艺术基因。吴昌硕少时就承父亲教诲,十岁持刀奏印,学习这件风雅而刚硬的事。青年时代,吴昌硕倾心杨岘,拜师于门下,以学习北碑为主。后来寓居苏州,结交金石学家吴大徵等人,得以遍阅大量金石墨迹,艺事精进。众多金石碑帖中,吴昌硕最爱石鼓文,甚至在金石学家吴大徵家中居住时,技痒将书房内的紫檀花梨桌椅板壁上通通刻满石鼓文,引得主人大怒。此外,吴昌硕还学习了训诂等小学,对金石学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临摹的层面,更到达了文化研究的程度。
- D/ J" @/ q& k* j- k( Q$ p; S }5 q" ?7 ?
以金石笔法入画,对于吴昌硕而言,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3 V+ u3 h! m- S. X- m# L
6 S4 j9 M% l) n6 |+ k- ^! X+ Z7 \, m0 a: p4 L
他选择了大写意花鸟画为载体,将千百年侵润了金石文化的那些线条,改造成写意花卉的枝丫和藤蔓。这些线条成为自有意味的形式,将高古遒劲的风格带入简单的花卉之中,写意花卉也因此带有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品格。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文化移植和再生长,带有加冕的意味。吴昌硕还在构图上采取斜向,侧面的,顺植物生长之势的构图,呈现一种喷薄而出的生命力。他还在近三成的作品中采取花卉和顽石结合的构图,让画面厚重而清雅。他亦以钟鼎篆籀直接入画,为富丽堂皇的花卉增添文化之气。+ m; @# w: R) n
2 M2 h# V) M4 I S% U" j这种风格被称为金石写意画风。在吴昌硕的笔下,诗书画印这四种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更是从内核上合为一体。; I" N! Q H* p1 R
# B5 X m& r1 N$ C
& }3 m* I, P) g* Z, b- Q
% {* @! @. X- b! p& m
顺势而昌) S, d8 _2 E8 w; Y- I3 X
0 ?1 Z' p) g- j9 u! }: ]( O% [% R( y! ^4 c+ X8 Q: t% d3 F) o; R
70岁后的吴昌硕达到了一生的顶峰,虽然大器晚成,但成名速度却令人惊叹。从60岁自定润格卖画开始,仅仅用了十数年,吴昌硕就成为后期海派开山级的人物。
/ y) q4 K2 [/ e* s* s+ ^" F b( V8 Y) K1 j
而早期的海派,在几种力量的作用下,呈现较为分裂的形态。传统的因袭,使得院体画和非正统文人画成为基础;新文化运动的通俗趋势,使早期海派吸收了民间艺术乃至杨柳青年画的风格;西化的上海文化氛围又导向了对部分西画因素的吸收。
6 b/ N" k5 Q9 @* @3 p) F9 z$ R
! K4 B7 S, H/ ?# J9 s; n' S0 j9 {+ _3 p6 }8 z
吴昌硕以金石书法笔意入画,创立金石写意风格,在艺术中复兴古典的审美,拒绝柔美纤弱之气,顺应了国难之际人们的心理需求。吴昌硕的大写意花卉作品,面貌上笔力遒健,生命力旺盛,那些经历了家破国亡,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人们需要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生命和力量。而吴昌硕一方面迎合了市场,将自己的艺术进行合理的改动,一方面也引导了市场,将色彩浓重的民间审美文人化,以古拙典雅,而又生机朴茂的风格,重新恢复文人画的旧日风光。+ z" J' \( a$ b. W
9 x8 Z1 j2 a2 [+ E* @: |
他融合了文人趣味和金石美学的作品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丰富的中国文化浓缩版本。这一点对于吴昌硕的日本市场异常重要。因为日本人自盛唐始,千百年来向中国学习的历史过程中,民族基因中认为真正珍贵的东西,不是具体的某种技法或艺术门类,而是这种整体的文化意象。吴昌硕的作品有唐人的豪放,有金石的高古,有文人画的清雅,在内核上已经诗书画印一体,受到海外追捧,也是必然。& w7 s1 V, `' b2 B3 ^ B$ M* E; J
9 o" Z- }* l7 E- |. V
% B$ D$ ^) ]& v% {# j4 O- E
b6 {% B- S3 C, w1 g
/ j) P9 s' p" V
9 Y, S9 m6 V. q' }3 a' M0 P2 V5 f! A9 ^: z- e& p; L- e6 U
: J# E E) S3 A! ^9 r0 C- ]
贵人和机遇: g; l/ D$ p' [4 ^; K% g
% b% y( R( | q) P- u
) L( l) z D+ [% f1 g
吴昌硕70岁时,王一亭投拜他的门下。王一亭有三个身份,书画家,工商家,以及日本商社大买办。0 P; p6 y S3 F5 w$ x
. _: y( h8 C- K, A- q& x2 h+ e& \3 w5 @. s/ i, D3 z3 w- Y
, u" d& j, Q7 {1 C) L m吴昌硕60岁到70岁这十年,居苏州,在上海卖画,经常苏州上海两地跑。他迟迟不肯定居上海的原因是担心上海开销太大,卖画不能负担。王一亭非常欣赏吴昌硕,认定他若到了上海,一定能够坐拥地利人和,成为画坛的重要人物。在王一亭的劝说下,吴昌硕70岁这年定居上海。一开始,有过卖画不利的时候,王一亭甚至叫人偷偷买下,以安慰吴昌硕,听上去像是一种专属于旧时光的温情的人际关系。! `6 h, C6 d) I
* Q* K4 u! y% Z H( l0 ], F王一亭本身是上海工商界的重要人士,又兼具日本商社买办和书画家的身份,因而他的话在日本有不少影响。他的大力推介,加之吴昌硕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诗书画印综合的文化意象,日本书画市场开始重视吴昌硕,以至于发展成为一种潮流,“东瀛之岛,得先生单缣片纸,珍若璆碧”。以至今日,拍卖行征集吴昌硕作品,日本都成为不可绕过的一个重镇。/ d3 W3 ~: l5 {$ ^
1 h& u6 X9 o- _; r
在1914-1921年这7年中,吴昌硕的画价倍增,高过张大千、吴湖帆以及溥心畬,日本人来上海求购吴昌硕一幅作品,开价100两银子。他被人们与虚谷、蒲华、任伯年并称为海派四杰,还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倾慕他的书画,为他塑了铜像,立在西泠印社小龙泓洞内。有老妇以为这铜像是佛像,合掌跪拜。吴昌硕看到此情景,则惊呼道:啊哟,我头好疼。
& v! g, n# `5 M1 y0 ?+ @) j
8 f: O0 y* O. Y, p# D5 R) ~( t* m8 k& \6 D7 J! `, W: l/ t2 H _. r
' E: L# m8 F: N( ?6 F1 }
+ J6 d, ~/ Y* ]' i
% L% f# K; c" h* S1 E3 S! X M7 P$ T: G# G2 V4 C+ n! D
) w5 c4 K% m# R6 e沉默的结局7 W, L1 X2 C9 k4 q( i i( @5 K$ @' O- L
: ^# g I q7 Q0 d5 a, F# A而当时的齐白石寓居北平,尚未成名,为求吴昌硕为他写润格,而写下流传至今的“走狗诗”:“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 N& g$ N# ]- @3 d/ B9 k. N$ a( s3 r* Q) M0 n8 r" q& F O! D7 S
这样的追捧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然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1922年,东京府厅工艺馆的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上,齐白石作品卖出220银元的高价,这样的“天价”却没有发生在更加资深的吴昌硕身上。此后,齐白石的价格扶摇直上,声名鹊起。
5 o9 n& l( S0 W' w- `8 y1 j9 L6 f1 F4 S4 e# I( G
+ O4 x# [6 `+ w) `+ V4 |' j8 \
. S! J8 r+ N$ n4 [6 K
对于这件事,吴昌硕选择了沉默。不仅他本人缄口不提,此后的文字资料,年表,传记中都难以查到只语片言的记录。但后来,他说过一句话“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成大名”,这句话几乎是直指齐白石。而齐白石也借石涛的一句诗“老夫也在皮毛类”,刻成印章来回应。
) q( R+ S, ~1 [& h! d. x3 @- }( d$ C+ f5 V0 I
: ^! X) v1 K4 i5 E" N
& b/ p. A8 ]+ T6 F: Z( f6 g4 @
# J# U( r/ k! u2 p$ p' @
) S) k5 U1 l2 G+ ]* o' O % e: J2 D3 w: n3 l. R7 ?9 @
抛开两人的恩怨不谈,相比吴昌硕,齐白石的画的确更有民间色彩,更富于装饰性。画面结构也相对简单,细部的处理不够丰富,因而作品表面形式背后所蕴藉的内容就不如吴昌硕厚重。但,这一切都是基于传统时代的评价体系而言,如果换做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所流行的评价体系,齐白石的作品则更加鲜活,更加通俗,更加具有现代性。这也许是齐白石无意中顺应了他的时代。
+ p" m& `& |, _% F! m
: U+ d. H; \7 ]) _8 J* [/ R- p2 l8 E& c7 M" I- z C9 _+ W
) {! Y, y: k1 E3 C* b2 t6 [
" j* Y0 x! h, n
2 n Z" c$ o( r% d) Y" X$ M+ M% ~+ M4 P
# B4 [" c3 M! u' ^; q( B
5 D B- g/ i# \
" ^! X. d7 Y/ _" g* E. b8 b* }1 ^$ b# }- l: C+ \0 E
静止而成传奇
3 S; U9 p# L; H1 s0 g
" A: p3 B6 O, V& `* X& i
2 Q7 a1 w* U% l; S; }7 h时代在向前,吴昌硕却保持静止。吴昌硕七十成名,半生坎坷,坊间的名声对他也许并无什么作用。即便声名鹊起之时,也是住在吉庆里的弄堂房子里,并不贪念花园洋房。人们与他讨论篆刻刀法,他也没有更多的花头卖弄,说“我只晓得用力刻”。吴昌硕所在意的,不是当世之名,而是自己心中那个学古而化,复兴传统的信念。起码在他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他坚持着这件事。
& I; D$ b2 N5 |& S+ ^8 k& z+ [9 Q$ t" q+ J& o
人不顺势也许不会成功,但一份内心的坚守,会成为一个纯净的传奇。所以即便不是被大部分人追捧,不在市场上创造天价,但总有人一直高度认可吴昌硕,将他的画放在心里,真诚地欢喜。即便那些粗头乱服看似糊涂乱抹的作品,“过二三年回来看,都会感到说不出的好。”; V" O5 m# s& c1 K
?' \2 U" o. F) o1 K9 ?9 x% q晚年号大聋的吴昌硕,声称耳聋,来客说话,一概不答言。但好笑的是,家人低声说到缶翁贪吃,他必声辩不认多吃。1927年,吴昌硕84岁。有人送他十包家乡的麻酥糖,子女们担心甜食对他身体不好,只给一包,剩余的藏起来。不料被他看到,半夜私自起床取食二包,梗在胃中,无法消化,遂至不起。他的故去,像是跟世界开了一个玩笑。) Z7 \1 z3 [: K3 @- e9 Z
" |* C) M! E& |; Z
作者:马静
/ i S( e$ O7 l9 q9 C5 g! t6 X来源:艺术财经8 f8 r7 n O; t/ W& N; l a/ t
$ S/ t* i- y* t* L; Y2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