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872|回复: 5

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研究系列二:陇上逸贤刘先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9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研究系列二•陇上逸贤刘先峰    文/杨牧青
* k9 K  q) e4 S4 ^5 ]
0 e, \) ~0 }# a1 d. M系列题记:中华民族的书画艺术发展至当代,正以广阔的视野和多元化的价值形态拓展它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书画艺术家和他们所从事的书画艺术,则显得更加丰富和繁杂。因此,我们用“系列”研究的方式开始从他们的“关系”中来探讨他们的不同之所在,借助“中国牧青网”国际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和其它的媒介来发掘艺术瑰宝,人文情趣和现代与传统相互交织的艺术情结,以期待能为中华文明的艺术进程默默地做一些工作。
8 |. k9 ^5 b* `# v5 V1 u" E9 t
; V, F9 g' S/ S一世情缘,感德谢恩,是千年修来的。这是因与果。
4 ]$ V/ o! t; S0 Z" ?0 }% z& W今天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并一定要向业内外人士阐述的对象是笔者恩师——刘先峰教授。师生黄土古镇肖金,受黄土遗风熏陶,书法艺业也就从黄土大地生根,且名誉陇原。皇天后土,不蔽善意大德之人,师为一代陇上逸贤,名录史志!
! Z3 T, W' g8 i, Q
- v# j3 [3 f8 `* e, X5 u+ j2 G. o# D8 B我们当今的社会是欣欣向荣的,一派大好河山。因而在这里须将“逸贤”二字交待清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误会。逸是安闲和才智出众的意思,非消极思想下的“逸民”隐退之“逸”。贤是劳苦和德才兼备的意思,非当今要对某人故作吹捧之义。可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里真正做到“贤”字的人太少了。若大华夏,泱泱子民,强谓之,仅驾鹤西去的书画家启功、佛教学者赵朴初以及还活着的学者季羡林、南怀瑾、任继愈等十几位人而已。
& a) E2 O' i% q
/ j& \" {9 E" R: k" ?何谓贤?贤者,须德行朴实,言行温和,与人为善,学识深厚,并且举止风雅,礼仪三千世界,有社会责任感,有爱民族、爱国家之心。
$ Q( W) t# q6 ~吾师距离“贤”字不远矣!+ C1 s7 y; r8 r5 {4 m# o
此刻,作为学生的我来说不应该对师訾言,但“青出于蓝胜于蓝”是激励学生成长的亘古未变哲理。所以,还是要研究我的恩师,分析我的恩师书法艺术,并与大家共同来探讨和分享我老师的艺业。
  q3 `3 Z* r9 S/ K0 t/ z! ]( F; {师1949年生,世居庆阳,是一位朴实厚道、心性灵慧、与人为善、凡事热衷探究的人,最恶阿谀奉承和投机钻营,力戒浑噩人生。师幼年因乡俗民风的影响,便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对书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和实践,“文革”后从篮球队调到博物馆工作,涉猎的文化层面更为广阔。之后报考了“无锡艺专”,潜心学习书画知识三年。从此,历经几十年刻苦磨练,终于使他如愿以偿,渐而用他的博学的“书学”知识和“书学”成就,影响了陇原书坛,取得时人共识。
2 J$ i8 W5 j- @3 e' W! C7 G
* a7 G6 _7 C7 T! b5 R此期间,因供职“书画函大”教学之便,先后结识了来楚生、王遽常、楚图南、萧娴、单孝天、蒋维菘、肖倜、谢稚柳、欧阳中石等一大批书画界元老,受益匪浅。特别1995年后,师大悟“书学”之道,毅然放弃了一切“政职”争先恐后的烦恼和出书、获奖、博得名位的思虑,澄心静性,通览易学,浸润墨海,问心佛道,才思诗词,及至今天,辛勤耕耘三十多年,硕果累累,成为当今富有实力的学者型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之一。' o% K. u; v. Z% x
师之书法和现代狂、怪、媚、丑、骚、乱的书法现象极不相同;亦与点画狼藉,不谙法度,故作姿态,而挖尽心思的去追赶“流行”书法作品更不相同;亦与上跳下窜争得名位、混个头衔职称的书法作品大不相同。“高山流水觅知音,阳春白雪期和者”此中境界亦在师之书法当中能够得以体察。+ i( V4 O% Z* |3 X( Y

9 A$ Z7 \5 i# K  L  k4 z师之书法属于传统的“二王”魏晋风格,从唐楷到行草书,再到汉碑魏书,破纸残帛,木牍竹简,金鼎陶纹,无一不熟知其中原委,深谙书艺之妙道,练就了笔法娴熟和作品极具品味的格调。再加之他的书学知识更是“学力”过人,基础坚实,底蕴深厚,因此他的书法作品就蕴含着浓厚的书卷气息。若展卷观来则拙朴洒脱,秀雅遒劲,给人一种祚盈厚重的感觉,并且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境地。
- Q4 P3 q0 q$ Y8 |+ V' A
3 {8 R& `; c7 y# {) R雅者能够让有文化知识和修养的“文人骚客”品味其中,享受书法艺术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启迪心灵的善意。俗者能够让懂文化知识很少的广大人民接受,并感觉到有一种“好”存在(亦即一种美的感受),诱发心灵上真的追求。雅与俗,它们的概念是对立统一的,是属于哲学的范畴,需要通过“美”这一艺术学科来完成它,揭示出人对美的一种艺术审美情趣,揭示出人对美的一种深层次的潜意识形态。
% }( @4 F6 v1 d9 |  A$ o
8 M6 {" b) S* y试问大家,王羲之和赵孟頫这一路(或风格)的“字”(特别赵体)为什么比其它的(如汉隶、魏书、草书)影响更大更深远呢?更比较令人喜爱呢?并且千百年来在民间与上层中经久不衰呢?
3 {5 ]- z) Z+ p6 F& M8 y4 F; `要回答这一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四个字——雅俗共赏!王、赵二人所处的时代没有电视、报刊、网络等先进媒体传播和吹捧,他们也自认为不是“大师式”或“主席式”的人,只不过他们把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审美情趣”观察透彻了,掌握了天地万象的“美的规律”,然后用“笔墨纸砚”这几种特殊的“工具”加以人为因素的主观改观,调和时代理念和需求,把“审美情趣”和“美的规律”的“潜意识形态”自然的宣泄出来而已。亦即“率真”二字与“艺术”二字巧妙搭配的真谛!所以他们的“字”就能让更多的人接受,深入民心,觉得好看(亦即一种美的感受),故乐于千年传颂。
* x1 v% ~; L  T/ D" y' w1 Q
, u9 }  @) _' }9 e; @! L因此“雅俗共赏”对于书法家来说很难掌握的,难就难在很自然地把雅与俗柔和在一起,并且要有毫无做作的感觉与气息。这也是“太极”的法则。时下一些书法家的作品,要不“雅”的脱离人民大众,大草一气,或扭头列怪,非鬼不能识;要不“俗”的让大众不能接受,满纸荒唐,幼稚可笑,认为那是在浪费纸张,若用一句很俗的“陇东方言”来说就是“亏他先人”。
- H0 s/ z* y' V# |/ V  G# s; ]* x" T8 c
师之书法,确是阳春白雪,雅俗共赏,也确需要人来共识。师又诗曰:“笃志笔端勤耕耘,枕墨漱砚涤心尘;冷窗孤月星相伴,侧勒错落顿境真。”便为佐证一二!) c5 O/ J5 A! e, \

% _1 L8 L9 S( X8 t6 A2006年4月18日于兰州9 @' M( U4 E/ k" s* q& W
2 @* i0 ^* h5 v
(作者系书法评论家、书画理论家,中国牧青网创办人,中国书画市场研究院筹划人,《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研究系列—书画网刊》执笔者   登陆http://www.chinayeca29.com/gw/36.asp 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06-6-6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翻出来晒晒太阳,有利于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9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泛泛,没有太明显的论题,太阳白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9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几张书作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0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梦草堂 于 2006-6-9 22:40 发表
8 j% t' R+ o( ?2 x* T$ l贴几张书作看看。

+ j5 `6 p4 C7 x; z- i# C不能光说不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2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原帖由 梦草堂 于 2006-6-9 22:40 发表
$ `1 p$ z/ a. c" o! i贴几张书作看看。
* d/ C/ y, u; H9 b
& }; l% u0 l3 a8 C! `( O
' |  q$ T- ~7 l! u. N: K
+ Y% n' B; V9 A1 [1 b* [8 B- e& y

" `- P& l- g. Q7 J+ M(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 v& _' ^) _% u' E" |. j/ ?
( r- e: {5 u$ U5 Z. f
名称:《木落雁南渡》竖幅  规格:138cm×68cm  & g8 z! t2 O; F$ `% g9 g% V2 n
作品时间:1987年  原作见《唐诗三百首四体书法艺术》书册) N; m) ^/ ~* `8 U* j9 }( X! i

, U9 ]+ w6 A, s# s1 y9 u) s5 |" \' o. W5 Y) J
+ t5 V' n& w+ u)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X( }( C0 f/ v6 U% @
4 X- `6 k5 ?( ?- y! I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F+ t$ C* F$ F; E8 y; K/ n# ?; ~0 ~
( k* u& a% T2 ?$ R, d+ x9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j+ f* F! X; H+ g3 u; Y( l; x

  Z( y. P" Y9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e& V/ a& [3 f: g# C

$ R, v! C0 R5 F- z名称:《滚滚长江》四条屏   规格:138cm×33cm×4条   作品时间:2004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