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7-12-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7630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贵州日报 2006.4.5第八版
三千六百五十天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假如历史过去了,文化消失了,语言失传了,音乐淡忘了,我们又怎么知道何去何从?
在很多场合,作家冯骥才经常说:“眼下的中国,几乎每一分钟就有一种民族文化在灭亡。如果我们把阅历丰厚的民族文化变为失忆症的患者,我们的后代,会在未来变得千篇一律的茫然中骂我们无知与野蛮。”
眼睁睁看着韩国人把我们的端午节拿去申请世界遗产,暗地里痛恨日本人打我们风水学的歪主意,而我们却鲜有人拿出保护民族文化的行动来。
本期,我们高兴地为读者朋友推介一个人,一个退休老人,一个凭着自己的理想,靠着微薄的退休金,自费行走在祖国大地的老人。整整十年,老人备尝艰辛而矢志不渝,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抢救民族民间文化。在这一段不算短暂的人生旅途中,老人被歹徒抢劫过,被粗心的司机遗忘在荒山野岭过,还为一时的生计所迫给人写字作画以赚取餐费旅费。从物质生活看,老人是清贫的,甚至可以说是凄苦的,然而在精神上,在“八荣八耻”唱响中国的今天,这位瘦弱的老人带给人们的,又岂止是物质可以衡量的财富?!
请读本期《三千六百五十天》
“我怕来不及,只能一分钟看成是一年”
正好十年,易只完成了自己的计划:画遍全国56个民族。
从1996年4月1日到2006年4月1日,3650天时间内,他走了全国400多个民族乡镇,画了2100幅钢笔速写和白描画,记载日记20多万字,收集无数珍贵的民族资料。
不敢相信,这个身高才1.6米,体重仅仅40公斤,因为身体极差提前退休,不能再继续工作的瘦老头子,居然只身一人,自费走全国,遍访了56个少数民族,备尝十年艰苦。
为什么要卧薪尝胆,过这么久的流浪生活?易只说:是抢救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把他催上了艰辛苦寒的征途。
1984年,为给国庆35周年献礼创作,易只到了老家的一个瑶族村寨采风————湖南省新宁县靖位乡源水瑶族村,村民们在几分钟内随随便便就找出了24套服装,男女老少都有,银饰也都是齐的,12个瑶族女子,从头到脚以红为主,红头巾系红流苏,头包扎成平顶或旗形尖顶;12个瑶族男子,身穿对襟或斜襟衣,长排蜈蚣形银扣或布纽,下穿纽裆长裤,头戴马尾编织的平顶圆帽或缠头巾,五色斑斓分站几排,轻歌曼舞让人难忘。
易只至今还记得,村里的人告诉他,因为瑶族没有自己的历史典籍,他们是通过瑶歌来了解历史的,这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的怀抱里,在不停迁徙的生活中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内容丰富的口头歌谣,这是一本没有文字的识字课本,瑶族的小孩子从一出生就在这种歌谣里耳濡目染,学会了关于自己民族的历史、习俗和生活方式。一个不会唱歌和听歌的瑶族孩子,是无法在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氛围里生活下去的。怪不得清代诗人屈大均曾有“瑶俗最尚歌,男女杂踏,一唱百和”的诗句。
在易只的眼里,包括口头文学、榜文、歌舞、工艺、服饰等方面的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易只在事隔14年后的重访中痛苦地发现:这一切,已经大不一样了!
1998年,受到新宁县委县政府邀请,易只再次来到源水瑶族村,想到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想到14年前那次难忘的采风,以为自己还能够再次画出瑶族男女穿红着绿的精彩,易只在通往村里的路上就兴奋起来。此时,正是易只考察写生活动的第三个年头。
进村后,易只没有想到,他那天竟然没有画成一幅画。因为,整个村,找了整整一个上午,还是连一套服装都找不出来了。村里三个年纪最大的老人,把他们所有的东西拿来也配不齐一套,只有一个背心、一件长袍和一根腰带,那些包头、肚兜、大裤头、草鞋以及银饰什么的,都没有了。对于服饰文化的消失,易只是有思想准备的。但他万万没想到消失的速度如此之快,一套都没有了。
痛心的易只泪流满面地问:“为什么?”村里人回答说:“带走了”。又问:“谁带走了?”回答说:“老人去世时带走了。”易只再问:“那么有没有人能够做个假的包头代替?没有包头,画是无法完成的。”这次,没有人回答易只的问话了。
谁也不会做!做一个代用品来画画都不行。就连用线和马尾编织的男子背兜,一面红一面黑的女子挂包都没有人会做了。
那天,心痛的易只没有画画,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用最快的速度写了一封信给县委雨书记等领导,信中说: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性模糊,甚至在消失,如不加紧抢救、保护,就是对历史的犯罪,对文化遗产的犯罪,抢救迫在眉睫!他建议建立少数民族文化纪念馆,通过纪念馆的建设来为后人提供一个参观的场所、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以留住有价值的文化,同时带动地方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二件事是对三个老人做工作,希望三个老人百年后,不要带走这点仅存的服饰。他苦口婆心地对老人们说,服装是几千年来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丢了埋了太可惜,这些珍贵的工艺品如果后人一点不了解,我们就不能向祖宗和子孙交代。
之后,易只马不停蹄地赶往他的下一站。好客的瑶族村民想留他再住一天,易只说自己已是年老体弱,不能耽搁了:“我现在,只能把一分钟看成是一年,耽误一天,就是耽误一千年!再不抓紧时间,我怕来不及了!”
易只的西藏之行,因此提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