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以前,大阳古称阳人居,西汉时期为阳阿侯国。这里冶铁资源丰富。《山海经》记载:“虎尾山,其阴有铁。”虎尾山在晋城市大阳镇东五里处,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阳古镇已经发现铁矿。丰富的铁矿资源促进了大阳冶炼的发展,冶炼业的发展和兴盛为大阳手工制针提供了条件。
大阳,古称阳阿,素有“九州针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大阳手工制针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以明清时期最为兴盛。当时大阳的钢针行销长江以北地区,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市场。大阳人民制针、卖针,资一艺以终生者比比皆是。大阳古镇因此被誉为“九州针都”。
近日,笔者前去走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阳手工制针传人裴向南时,恰遇裴向南正在自己的农家院进行演示大阳手工制针技艺。据裴向南介绍:“明清时期,大阳一带几乎户户制针,盛兴一时,成为农家主要副业之一,产品远销郑州、西安等地,并且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根据裴向南的描述,大阳手工钢针的制作工序有数十道,首先要用风箱生火,再用小板铁锻造、抽丝、捶打、滚圆等工序,接着在用火蒸针、炒针、淬火,然后进行打孔、打磨等工序,最后用沙子进行抛光。经过这些工序以后,一根小小的手工钢针才会诞生。
几百年的大阳手工制针影响到了城乡工商业的思想行动,影响到了大阳古镇人民的经济和生活,甚至影响到群众的精神和文化。源远流长的古老技艺,是古镇悠悠岁月的见证,是古镇人民智慧的体现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