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飘逸,淡然从容 ——勋君其人其书印象 祝 帅 优雅,淡然,这几乎是所有认识周勋君博士的人的共同印象。 周勋君博士初学美术史论,200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邱振中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彼时我也在美院从邱老师游,勋君又长我一级,因而成为我的学姐。光阴荏苒,想来这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邱老师的博士很多,其中成名成家的亦大有人在。但从学术传承方面来看,如果说能够真正领略邱振中书学研究之堂奥,进而传承老师衣钵的,大概周勋君博士可谓邱门之一人。这是因为,邱老师指导博士生,讲求“因材施教”,并不像有的研究生导师那样要求学生模仿自己。如果有的学生所擅长的领域和思维方式与邱老师并不尽相同,邱老师也会仍然一视同仁,对其加以相应的辅导,而不会强令学生转换为导师熟悉的领域或者选题。在创作方面也是一样,邱师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并不希望师门中出现“千人一面”的书风。 后来自己也做了研究生导师,尽管学问和思维方式上未得邱师的万分之一,但也尽力在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实践中遵循邱师的教诲——不让学生模仿自己,而是充分发挥个人的秉性。我深知这样做,是对导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加宽广的要求——常常要为学生关于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的选题而临时突击,好在也是一种“教学相长”。不过问题也随之产生:学生几乎看不出与导师在学术基因上的遗传。这似乎毕竟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兴奋的事情。直到勋君的出现,我才意识到,大概一个师门,能有一两人真正理解老师的学术思路,也就足够了。 勋君是“邱门”诸多博士、硕士毕业生中,为数不多的真正使用邱师的思考方式以及处理理论问题的才能,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的一位。这并不是说,在此前此后,邱门没有优秀的研究成果;只是说,就与导师学术之间的传承性而言,很有可能勋君是最让我们赞叹的一位。在邱振中教授令我辈高山仰止的学术成果面前,勋君没有绕开或是另辟蹊径,而是选择了迎难直上,认真读书,花费了许多他人未曾付出的工夫,从而得以进入邱师思维的堂奥,一窥乃师学术的来龙去脉。她的博士论文《清代书法批评中对形质的描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短文《碑学:概念的生成》等成果,数量虽然不算很多,但无论从文风还是方法上,都有我所不及之处。 从博士毕业以来,勋君的学术成果总是给我们带来惊喜和对于未来的期待。更让人兴奋的是,在学术不断生长的同时,她对于书法创作的理解和实践也不断进展,逐渐与她的理论研究齐头并进。 书法并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活”,或者一个“熟练工种”。对于技法的操练,必须建立在对于书法本体的理解之上,没有理念的介入与指导,无论怎样操练,也只能做到“熟”而未必悟道。这也是我们之所以看到有许多人写了一辈子的字,但始终也未能得其门径而入的重要原因。我欣喜地看到,勋君不仅从理论上理解了邱师的堂奥,并且将之运用于自己对于书法的理解与技法的操练之中。有如此深刻的对于书法的理解,近期勋君在书法创作方面的突飞猛进,便是不足为奇的事情了。 基于张旭与颜真卿的大字行草书与法出羲、献的娟秀小楷,代表了她书法创作实践中的两个面向。而这似乎也恰好对应了她给人印象的两个主要方面:小楷优雅、飘逸,行草书淡然、从容。并且与经典范本相区别的是,她的小楷书中,似又加添了一些敦煌写经的“北碑”影子;而在行草实践中,又加入了邱振中教授关于笔法基础训练的若干严格要求,最终形成自己出于经典范本,又迥异于时风的特殊性格,颇耐得观者之反复把玩、细细品味。 勋君爱思考、喜独处,常年游离于热闹喧嚣的书坛之外,使得她的为艺论学多有与时风迥异之处,然信夫为当今青年一代潜心静修之典范。也正因此,使得我其实与她见面的机会虽然不多,但引以为知己。我颇为看重她对于一些问题的观点,并以之促进自己的思考。也正因此,当勋君学姐以诸多新作摆在我眼前呈示,并嘱我写点评论之时,我非常乐意,并坚信有深刻卓绝之学术才能和优雅淡然之人格魅力的勋君,一定会在未来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2015年5月11日于北京大学燕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