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510|回复: 1

[热点] 【荣宝斋在线】当代名家访谈——冯宝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30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图1 2012国庆节(湿地) 109_副本.jpg & _$ a; C3 g5 a! d2 E
冯宝麟先生

1 s# Q! l, Z# @& H$ M! x5 h$ w1 R" T& _5 [7 M0 e

. P7 H" o' G2 G* ?8 N1 }冯宝麟,字逸天,别署鉴斋、慧观书屋主人。一九六四年出生于河北省黄骅市。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中国篆刻艺术院导师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 u) N- M2 N6 k
" S* {3 `1 D6 m7 Z1 N
图2 新 玺印铸凿各领千秋风骚.jpg
% \9 @5 y% {( _/ E玺印铸凿各领千秋风骚
# p9 a) N+ r* Y) s9 n5 h
: X: D/ }8 P' U0 ]5 J9 y
图3 .jpg
4 _3 x( \4 E" p( Z7 g. l7 G1 N1 V' S
) n3 O2 [, N1 C4 c/ K% t
图4 192810m99jeymvlzxjdtt3.jpg
9 H- P# B$ f  @5 j/ h9 S' S. k
. G: w6 ]! P) B+ v
" M# U8 C2 F/ g9 Q0 d
荣宝斋在线:冯老师你好,非常荣幸,您能拨冗接受荣宝斋在线的专访。能否先给朋友们介绍下您的从艺经历?  q) W# A( I2 P* V
! T% M, L7 K! L# H* _4 S! W
冯宝麟:我是从农村长大的,老家的土坯小院是我人生的起点,也是我艺术创作的起点。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所有艺术的种子都是在文革的废墟上发芽的,物质条件匮乏,文化土壤贫瘠,我是凭着对传统艺术形式近乎本能的热爱,加入到学习行列的。( s7 O. v6 b- C# ?! e- ?$ ^9 q
当时,最大的难题是身在穷乡僻壤、文化洼地,必然“正法难闻,名师难遇”,前行的路上时时迷途,峰回路转之际,尽是迷惘、失落。低起点,高追求,注定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求学路上,除了“兴趣”这根藤杖和勤奋的双腿,再也没有别的依靠。
& w, L; ?1 s8 ]+ c3 m9 I' T最先成为奋斗目标的是画画和写作,特别是对写诗,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为以后的其它艺术追求铺就了底色,诗的浪漫、诗的唯美,都影响、滋润着对艺术本质的认知、对创作风格的选择。而写作的训练,对以后在学术方面的建树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又痴迷于篆刻和书法,并经历了漫长的先放任后经典,由信马由缰到归依传统的演变过程。
! U2 J$ T9 \0 r) \0 D

6 E# d9 W) d2 L4 }6 s7 _1 s* P0 u6 p1 r0 m: ~0 \& _/ B
图5 新 阑珊灯火处谈周易.jpg + ^% S1 j/ [7 c' {  J$ a
阑珊灯火处谈周易
2 S) P; H9 G. X+ o. [) {
3 b! s. H: Y. B: h  J& e
4 M3 u' }8 D$ c" K

5 U7 G5 x% n1 @" | 图6 IMG_9061_副本.jpg
- T, }8 K6 c8 x, k% {
5 M: I9 F2 Q8 g. ~2 K; F

; p9 i: Y6 T2 q: q" U- t- @ 图7 20150407171438.jpg . Z) l9 `- @# F/ ?
% Y) M+ E& J7 U

$ A7 S. R& U4 Z/ K8 T+ \荣宝斋在线:通过您刚才的介绍,知道了您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一路打拼,进入到艺术殿堂的坎坷经历,能取得今天如此之大的成就请问您是怎么做到的?
( X! ], F+ a6 L- z; r8 Q! K7 O% C: M6 K) ?* d+ Q) A% j3 F
冯宝麟:检点过往,审视自己的创作历程,还很难说是取得了“大的成就”,而且,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讲,虽然有了较明显的个性符号,但距离自己所能想象到的那种内涵丰富、个性超然、语言纯粹、气息高古的艺术境界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间,而且,诗书画印文论诸艺的全面提高融合,对古人经典精华的整理和萃取,对自我艺术风格的丰富和完善,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漫漫长路,唯有朝乾夕惕,锐意进取。! I1 |4 a! x& W( x

% j2 i9 f) S  J
# R" n, q! R  V/ m* Z 图8 新 丰年.jpg
. I9 q; ?% ?2 a  h7 ^丰年4 G4 ?- R( h' X  |
: S) L2 @0 x/ ^7 J3 {
0 Z3 E  _( I9 i1 w% ~2 ?, Q

( G5 z) j8 _4 `/ [" S 图9 IMG_9110_副本.jpg , W, f3 `/ G3 l  }" c; F" t8 q
( {+ {( l& [: j8 e5 r! B3 H
  k2 X" O# C8 W  {
图10 234602fyemihicim8t8l8t.jpg
1 ^+ m" K( ]' O4 O
3 L  j! r" Y) g1 N
: A* f6 ?* }$ F0 M1 H* s7 @7 G
荣宝斋在线:冯老师,我们知道您的“圆朱文印”影响甚大,历史上关于这一风格印有“圆朱文”、“元朱文”、“细朱文”几种说法,您怎么定义“圆朱文”?
( B1 V' j, @4 W9 e% ^, Y4 Z
2 W. s) I: q/ g. W1 }8 b冯宝麟:圆朱文印之所以被历代的文人雅士钟爱有加,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印坛精英人士沉湎此道,皆因其风格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美感。“圆”是一个审美层面的概念,指代那些工稳、娴雅的细朱文印。在艺术风格“优美、壮美”两大范畴中,圆朱文印隶属于前者,而且极具代表性。同时,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创作范式,这种风格从印章具有了风格意识、印人(或曰印工)们有了审美追求便开始出现并随着印章艺术的发展渐趋成熟也渐趋独立。人们熟知的汉代“巨蔡千万”一印可以看作是极具代表性的圆朱文印。宋元时代鉴于“六朝以降,古法荡然”的流弊,有识之士扛起复古主义的大旗,锐意改革,遂以经典小篆入印并蔚然成风,因风格特征明显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范式,故被后人称为“元朱文”。元朱文是圆朱文在宋元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肩负特殊使命的一次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也成为文人篆刻的滥觞。
. [8 n7 a# @' C" v4 |4 j

/ T3 [5 {* ?1 }5 S$ x" H
9 d! q+ {% [; g/ e/ \* _8 [ 图11 新 弘毅.jpg " ^5 |* O1 z! S  U' E- s
弘毅( m3 b0 x' P! g
7 g  z/ S* j$ t* Q& g, t- F
) M" j& c* C& Q, u( A* V# q
图12 20150407171509.jpg
9 ?9 W1 C" K; n, l1 V$ u' m: \' c, s2 {) k  O0 q

, d+ r  }& i# X- R- [7 l荣宝斋在线:圆朱文作为工稳印的典型代表,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前辈大家,其中陈巨来、王福庵先生如双峰并峙,影响最大,当然也因为他们的“极致”导致后辈印人囿于其中,难以突破以形成自家面目。而圈内公认您是继陈、王之后最有创造力的圆朱文大家,您的圆朱文“雍容典雅”、“曼妙空灵”,极具个性,请问您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7 R; B3 f6 d* ?6 @) W$ Z8 U3 M  B# ?1 d5 w; W6 @
冯宝麟:我在圆朱文印创作中追求“诗意的唯美”,以相对独立的艺术观念为引导,力求为这一极富传统内涵又极具形式规范的风格路数在当代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其生命活力。而对大篆文字的改造利用成为改变其构图特征、形成鲜明节奏感的突破口。而对线条的锤炼,也是创变的题中应有之义:变前人“始终如一”的等粗线条为有着微妙变化和丰富韵律感的线条,纯粹而不失生动。我想,艺术观念、审美取向、个人的文化修为都是风格形成的基石,古今皆然。
1 N* C/ k( a4 x. ~+ H( {, _! `# r, i
# L5 c; W( F6 T! F
$ x% p& e; D! ]/ q
图13 新 懋勤斋.jpg - {+ U, Q2 X& y) W+ L
懋勤斋$ u0 K+ V; g' K8 H! I- |! V7 I7 y

% b4 Q; ^' U* ^6 I! s
; y' s  F7 L- ]% ^/ x7 J3 {4 n5 y

* u: G3 v4 G+ q; H4 z2 i  P1 @( p 图14 14233130k297d32o9h78ut2e.jpg 2 |8 d3 f- I( S- j+ S5 ^6 }2 i
3 h2 j$ c. {1 P; I
' j  F- D* u5 O% y& _4 f" k

  e' E+ k- w# C1 O8 `2 e 图15 233454kndedq4uvefxlpdn.jpg
2 m/ _) Q0 {( u" X! @$ q  g5 d) y, R- ^  ^: p
5 u( Q" d! X/ {/ N9 o
荣宝斋在线:近期看到您一些新的篆刻作品,能明显感觉到您有意打破之前成熟风格,而进行新的尝试、创造,这方面能否给朋友们介绍下?; k4 D1 H) _/ w+ p, ~7 M5 }
& `% D% b! {) R
冯宝麟:个人的艺术风格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同时,还有一个丰富的过程。风格如果失去了丰富的内涵,就会失之于偏,失之于薄,所以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一定要在强化个性的同时,不断地丰富这种个性,使这种个性具有更丰富的人文内涵,承载更丰富的审美愿望,实现更高超的创作理想。这就好比一棵树,在不断长高的同时,还要不断地长粗,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5 Y2 Z* N7 @# n
其实,艺术的发展,无非是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而艺术家最该超越的,就是昨天的自己。超越意味着自新,意味着进取,但并不是对“旧我”的背叛,而是对“旧我”的丰富与提高。古人提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认为“其命维新”,而且在创新的命题下,主张“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是有大成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我虽不才,心向往之。所以借鉴汲取古今中外诸多艺术门类诸多艺术贤达的意识、手段,涵泳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之中以打破原有的形式壁垒便成为我近来思考最多的课题。不仅篆刻,书法、绘画、文论等等,我亦将秉持这种理念。
; i  j- P/ a/ {* X# A  i

! q( h  c+ {/ K# _& [6 a* i/ {7 }
图16 新 能沼渔猎.jpg
  [, x  X, z( O2 o& u' ]4 j- M% b' U能沼渔猎
4 d7 a9 E' ]: X/ x% B- q+ J/ g" s
' q- i+ Z/ w3 w) F: `

* R% m0 {  e% q" h# D& [6 G 图17 IMG_9056_副本.jpg
. A& x; ]$ |. T
* ?4 Y# X, h( f- b 图18 002347x65nk13wyy6z0nn8.jpg
- l0 M3 F1 x. s/ @4 a. E, ]
/ @- F6 x( x+ y; f

+ J3 T$ N, h* R9 e2 j荣宝斋在线:2011年您极具个性的小篆获得了十届国展最高奖,做到了篆书、篆刻“双篆合璧”。您之前是以篆刻名世,什么原因使您迅速在书法领域脱颖而出?多年的篆刻创作是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8 R; {/ ?8 w) A: F1 Z: ^1 M' K5 b% g) T  b) G
冯宝麟:“双篆合璧”是篆刻艺术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历史上,凡有所建树的篆刻家,必同时是优秀的篆书家,不乏书印皆能彪炳史册者。方轨前秀,垂范后昆,无愧时代使命是我们的理想。前些年,我的篆刻作品在业内影响更大一些,所以精力也更多地倾注于此。十届国展我的篆书作品获奖成为一个契机,藉此契机,书法创作得以强化,而在这一强化过程中,多年篆刻创作积累的审美经验、篆法结体经验无疑颇多助益,形成了互补,如鸟有双翼,车有双轮。
, N( e9 j1 ~7 k9 @- B7 S
- @& [) e4 V1 y# c# V, l
/ G+ ~2 B, {% Y3 ~% z( ~

6 n4 E+ R; o6 U* Y) O7 c3 u 图19 新 听雪.jpg - x! g  y  ^% {; b
听雪
! h9 Z3 E7 F1 {% C# G

% ]) e" @" d- K, `! G6 Z  f& E0 A. ]5 i/ ^/ ~8 H

6 M; U; _% a) K8 D& z. W' G/ d8 P' U 图20 20150407171523.jpg
9 P# s) u7 p# {1 N, d, @8 G  ?* B; E7 c& v7 R* e) y& ]5 n
- y. X: @  P3 y" E* A
图21 IMG_9016_副本.jpg ; b3 j9 c/ V/ o8 a8 @/ v7 N) h
& \( N7 E) M$ z) N$ g

9 a, `1 G0 }4 ^" ^荣宝斋在线:我们知道历史上小篆作为官方通行字体实际上时间很短,也就是秦王朝短短的十几年,历史上小篆大家也很少。即便是当代书坛繁荣的环境下,小篆创作者与行草书、甚至是大篆创作队伍比,也显得特别少,写的好的就更少了,你觉得主要原因在哪里?再进一步问就是以您的经验怎样才能写好小篆?
/ a  U7 n2 U, r/ [0 b" M
) {- G( U/ [; X3 U8 f( ]冯宝麟:秦统一文字,将之“规范化”,使之变得形体一致,整饬唯美,是为小篆。这是一种结构性很强的字体,并因当时书写工具、书写方法、造字理念的制约,小篆的点画是没有形态区别的,也就是说,没有点横竖撇捺钩等形态,字由长短曲直的线条构成,而且,这次文字的规范化并非服务于书写,是作为秦帝国皇权威仪的一种承载,而且确立并谨守六书原则,所以,后人使用毛笔书写时就要克服这一切对审美追求的羁绊,既要写出经典的结体,又要把简单的“线”写出精神气质、人文内涵、笔墨情趣,谈何容易!然而,在“尚文之风日盛,尚实之风日衰”的今天,很多人醉心于遣奇弄怪、追风逐潮,耽于一时名利,焉能创作出能够传于不朽的经典之作。
+ W: a* `2 R0 r  Q5 C要想写好篆书,首先要对篆书作为一种古代书体的创构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对篆籀之美有深入的认知,又要能够娴熟地驾驭笔墨,让书写与篆书的结体相得益彰。另外,书家要力克浮躁、修炼静心,杜甫有“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的诗句,只有心静,才能生妙,才能“飘然”而“不群”。
/ h& g1 \8 F5 [8 t* l& ~
! z1 o3 ?/ `; S; ?0 Y
& k, B( ]3 C3 A' t: ?
4 ], u% R( i: p3 O: K
图22 新 五凤砖祈福天疆.jpg - `3 A& V+ p* W8 m! A
五凤砖祈福无疆
9 q3 T; x: x; T6 _) R" l9 U

$ ~2 `3 Q: J" }8 a  C
! ~/ A+ T' S" g. f
; f' N3 t& x  Y5 P
图23 IMG_9022_副本.jpg
& Z; e5 G  N7 e$ {( p0 ], C" K/ O7 d* T5 t5 G& K' c% Y$ U
5 s7 n4 S; H  T9 l1 k' A" n
图24 002247j2kc22z4kc6l2sln.jpg $ G6 y9 P9 K1 a4 `# H- p' }

8 H. J9 t7 ~  e5 T" b, }
" @+ z' {) k( |8 w) X; I' W5 G
荣宝斋在线:小篆在清中期以前始终以斯、冰为最高规范,清代邓石如开创篆书新格,之后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开启了个性化、多样化的篆书时代,一直延续到当代。请问您的篆书取法和追求是怎样的,与前辈相比,您的特点在哪里?
, ?. m. `; M. W# D; A, z- }7 P9 a, K: p* h' m+ K; K
冯宝麟:明清两代,很多书家做过有益的尝试,最大的成功在于强调了书写性,强化了笔意,但也有很多书家的探索因这种对笔意的“强调”而令篆书的本质精神、原始气息被弱化,能够保持经典意蕴又能行笔晓畅写出神采者确是凤毛麟角。当代书家的作品,求工稳者往往失之于刻板,而强调笔意者往往又点画狼藉,扭妮作态,失却篆书的本质精神,失却篆书最难能可贵的古雅经典气息。
9 T) s4 G; C. f' Z0 q我的篆书创作,是以吴让之和王福庵两位前辈为楷范的,因为他们的作品都醇正典雅、温柔敦厚,足可沾溉百代、泽被后昆,我将之奉为篆之正脉,所以倾心于此而无倦怠。在继承前人的同时,我注意线条质感的锤炼,以求更具写意性、抒情性,更具精神意蕴,另外,因为受篆刻刀法的影响,也使所书更具“金石气息”。然距前贤之境界相去甚远,距自己的理想境界亦相去甚远,有待继续努力,以祈“止于至善”。: f( T7 }0 j: I2 T# s  P" S

: t9 b6 z8 D/ N* y
+ D4 x6 F7 \; x* D0 v

( C; L, ]  h4 { 图25 新 心灵.jpg 8 T  ]8 ~& W8 E3 `* h7 F
心灵8 x1 n" x! s9 D0 p" l8 l' [$ q+ i
3 T# k$ k; J$ g3 D/ ]/ w8 W
- I9 N* B( [9 ]0 O

' r2 [4 ?7 W! {8 @7 { 图26 IMG_9078_副本.jpg
7 N0 _( U0 ~$ `8 w
5 E7 U1 u& `/ s) `

9 K( @  l8 ]5 m 图27 IMG_9019_副本.jpg : P$ e: ^# t7 o0 j

2 e. ~8 \# t# p

; Z% {6 q) Q) e! h0 U, n$ d荣宝斋在线:新的一年里,您在书法、篆刻方面还有那些打算?
7 I9 y  D( A3 s/ e
( w( C1 I8 ^. J冯宝麟:古人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天是羊年的春分,也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正好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更加虔诚地深入传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自己的艺术观念,涵深养厚。同时,更大胆地尝试各种创作手段以丰富自己的作品内涵,创作一批能够真正地体现自己的审美理念、贴近自己审美理想且具有经典意识、能反映自己阶段性创作成果的作品。1 K! r3 g6 Q# t0 y4 q* x
再次感谢冯老师拨冗接受荣宝斋在线的专访,并给以专业、细致的答复,相信您的经验对于广大篆书爱好者和圈内的朋友们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 E* {- Z. a. Q

1 u/ A2 J( c) O) [* F8 R8 U9 ]
' `4 w+ I; t3 ?9 W4 f: A+ x9 T

1 }. ^, \, _4 v  |/ c6 p! [ 图28 新 一天星斗大江寒.jpg : W* U& f- E5 a' P
一天星斗大江寒

' ~% \8 m0 L2 e: B2 m+ ]6 u; v/ O* N) x: w$ Y4 W* Y
图29 IMG_9046_副本.jpg   o7 {: `' ~9 t. j3 X' c( Q$ X
$ @& f; f# [5 b4 H5 }& y4 u( k' K
) \* ~( M# J. W# d8 X& A
图30 000805xkiap86g2qk3j2zm.jpg
9 W8 a% A2 J' Y# F% `) [( I
1 U4 v3 Y# s7 X, ~8 E
* z% r- E* g/ Q
发表于 2015-8-1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看过,受益匪浅!
' z- p+ S% T% t3 p0 _8 t' j楼主辛苦!功德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