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提的是,此次评审纪律之严格、制度之繁复严谨,是记者在参加的所有评审活动中很少见过的。
全封闭式的评审环境,杜绝评委们“访亲探友”,饮酒作乐;评审过程中,手机一律上缴,不准拍照,不准发微信微博,以免“泄密”;投票、打分过程中背向显示屏,不交头接耳,不拉票,不知道每位评委打的具体分数,只知道最后的作品平均分;提名优秀作品,不得提名本省作者、亲属、学生作品,并由监审委员会一一核对检查……
作品按楷书、隶书、篆书、行草书等书体进行评选,篆刻也分工、工写兼具、写意三大类;交叉复查初审淘汰作品;表决器投票决定进入复评作品;初评评委、终评评委交接评审,以便掌握全貌;复评工作同时加入了文字审读等环节;其他不论,书法作品由39961件经初评到7139件,初评复审至1275件,再由终评组评选出入展的623件,一环接一环,高强度的作业,令评委与工作人员均身心俱疲。
作品有高原没有高峰,老作者不参加,书法国展变成青年展,行草书比例仍旧过大(来稿行草书23630件,楷书8016件,隶书5364,篆书2951件),作者缺乏国学功底,有些入展甚至提名作品也不见得是十全十美,符合每一位评委的审美要求。
对于评审结果,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陈洪武谈到,“艺术是个性化的,而评审是集体意志的体现。”就拿终评来讲,24位评委对每一件入围提名的作品进行打分,80-100分之间,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得到的平均分相差无几。这不是一位评委能左右的,而是结合众评委的意见分析出来的。
即使本次评审的流程和办法力争做到严谨、细致、科学,评委们都秉承职业的良心和公正心,监审和观察员都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对于评选结果,公众仍旧会有质疑和不满。入展作者的名单已经公示,在微信微博上广泛传播,面对评选结果,大家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也是极为正常的,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既然有争议和不满,参与者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投来的“原材料”质量不佳,让“厨师”如何烹制一桌令“食者”满意的佳肴?
本届国展能否代表了历史最高水平,能否解决书法发展的瓶颈之一二,能否可以再出一批杰出的人才和作品?窃以为,只能说,此次国展反映了当今书坛的总体艺术风貌,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当代的最高水平;国展能解决的,也就是把现存书法发展中的问题暴露出来,加以适当的引导;国展能做的,也就是把相对优秀的作者从地方上选拔出来,“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能不能成“家”,没有一个人能说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