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3-28 01:09 编辑 * V6 B6 J8 J- X2 ?5 N' l; G# i
8 ] ^! z4 o0 h; {4 W一位观众的质问【三】:邱振中与本雅明有何干系?!. ^" Y t9 S* F' S. } F+ P
2 l6 f) D/ l) K$ j
4 q& O8 p7 a& b y* R( R# @
3 z) r4 a4 r5 y* d4 n8 |: Z D- A6 T) F9 k- N
; o0 j$ Y+ F! d# G1 ?+ v 在“起点与生成”邱振中作品展展览的结尾之处的一段话,作者说这是他最想告诉观众的:“因为过去已经变成传统,所以具有权威性;因为权威性以历史的面貌出现,所以变成了传统。本雅明知道发生在他的有生之年的传统的断裂和权威的丧失是无法修复的。他的结论是,他必须找到新的方法来处理过去。——汉娜•阿伦特” 作者在展览开幕时对雅昌快讯的记者说:“真希望这句话里本雅明的名字换成我的名字。”墙上那段话的原文里还有这一句话没有写,内容是这样的:“就这点来说,他成了一个大师”。 ~/ n. Q3 U" l: [( U! Z7 W$ i
终于明白了!!!
% _0 i, B) E. ?# B 传统书法对作者来说也许仅是一种“待”处理载体。“起点”应该是用“新方法”(利用书法中的观念、技法)把“过去”(传统书法)处理过的作品——这件作品必定是一头扎根于传统书法,另一头植入当代西方艺术和文化。如果那是一件成功的作品的话,那么,作者和本雅明一样,也是大师。
X: G: v* A1 ~: u+ @ 那会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 u; B, R9 |( W/ L* l
5 n0 _) L# h$ y7 n& S1 ~5 F6 y m 我漫步在展厅,希望自己的眼睛发现这个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能够承前启后的“起点”!然而,不管我在哪一幅作品前停留,仿佛都能听到作者的回答“哪不是,哪不是。” ) p" W; D! Y$ c8 I
在展厅尽头有一块牌子,作者告诉观众:“您也可以从这里开始参观展览”——那就是往回走,再看一遍。当我从一个尽头走到另一个尽头时,发现自己所面对的、居于展厅首位的作品,竟然是一幅写有很多“三角”的书写作品,仔细端详后,似乎会听到作者肯定话语:“就是它”。
5 B( P4 l- T' R1 g/ d
" B9 M) I/ B+ n0 U& d% U 这件作于80年代的作品,与展厅里的其它作品相比,明显缺乏艺术的魅力,人们进入展厅时,基本上不会在意这件在人群背后默默无闻、貌不出众的作品。- Z1 R% Y" q) a6 P
# Q8 s7 G1 ]5 I
为什么要把这件作品放置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作者告诉观众,他是翻遍了手头所有的典籍,在一部辞书的索引里找到了这么一连串的带有“三角”的词语的,这些词语令他“激动不已”,这是他的发现,他的创造。因此,这件作品最重要。它存在着“中国传统与当代艺术之间转化的广泛的可能性”。
: l' f1 Y, k* P6 h
1 A$ W( u: a8 C 我把这件写有“三角”的作品看作是整个展览“起点”,这三个“角”分别指向:传统、西方和当代。
) x4 p+ l) a3 i& s7 e9 A$ b# _' t
# T9 B! B' j: y0 n0 b. Q 同时,也可能是“终点”,如果说这件作品26年前出现在人们视线的时候。它还是一个婴儿,还有待人们去认识,那么,26年后这件已经发表和展览了无数次或者说已经“周游了世界”的作品,还是不能获得人们的认同的话,那么,它就完全可能是一个废物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7日),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联系密切,并受到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Gershom Scholem 犹太神秘主义理论的影响。他罕见地将才华和渊博结合起来,不是依据学科分类来安置主题,而是根据好奇心和自我根源来提炼学术兴趣。其重要作品,如《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单向街》等均为中国作家、人文学者所重视。 ) N: @3 K3 z. q4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