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096|回复: 3

卢乐群,当代浙江书风的一面旗帜(来源:美术报 3月7日最新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7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卢乐群,当代浙江书风的一面旗帜

■陈纬


  任何成功的书家,其审美取向、风格形成无不受一个时代艺术潮流和地域书风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书法伴随中国新时期文艺的复兴,在经历十年文革的沉寂之后,呈现井喷式的繁荣。“书法热”在中国大地蔓延,形成既守护继承又拓进创新的时代潮流。一些文革幸存下来的老书法家重新被人所尊重,成为各个地域的书坛领袖。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书风。

  在浙江,沙孟海先生作为浙江书坛的领军人物,有一大批追随者,从者若流,形成追求霸悍豪放的地域书风,我姑且称之为当代“浙江书派”。然而,众多的沙老追随者,大都形似而神失。特别在杭州地区,学沙老的千人一面,趋于流俗。而台州卢乐群却卓然独立,他在学习继承自吴昌硕、沙孟海、陆维钊以来的碑帖结合风格的行草创作上,既与吴、沙一脉相承,又别开生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在当代中国书坛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当代“浙江书派”的一面旗帜。

  80年代初,我尚是懵懂青年,狂热书法。记得那时上海的《书法》杂志每期都要介绍几位活跃在当代的书坛明星。每次我都将喜欢的书法家作品复印下来,装订成册,时时揣摩学习。初见到卢乐群书法时,耳目一新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有一次到临海出差机会,在一个朋友家见到卢先生的真迹,雄浑畅达而不失灵动清气的风格让我向往不已。朋友介绍说,卢先生是一家印刷厂的厂长,是一个企业家。这与我的想象差别很大。之前在我的想象中,卢先生应该是一名翩翩书生,无论如何无法与办企业的厂长联系在一起。90年代,卢乐群在全国书法大展中频频获大奖,引人注目。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书法家,长期以来一直是我的一个谜。再后来,伴着书坛的风云变幻,较之其同时期风光无限的书法家,卢先生渐渐淡出书坛,很少见到他的作品。直到前年,浙江美术馆举办“书峰·书风”浙江书法名家展,我作为浙江美术馆工作人员,有机会赴台州采访卢乐群先生,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卢先生。在短短一天的接触中,卢先生一直很低调平和。他话不多,显得稳健淡定。我们采访他,总是问一句答一句,特别实在。

  卢乐群,1942年出生于重庆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祖父、父亲都写得一手好字。父亲还与于右任、沈尹默等有交往。在卢乐群6岁的时候,父亲去了台湾。他留在大陆,与祖父、祖母、母亲生活在台州临海。解放前,祖父在杭州图书馆文澜阁工作,是个传统旧文人。卢乐群自小随祖父学书,打下扎实的童子工。祖父喜碑,常带小乐群观赏台州各地的摩崖碑刻、名家门匾楹联,每每逐家品评,奠定了卢乐群最初的审美取向。后又得识乡贤朱在勤、陈永文等先生。这些先生或长于史论,或擅长翰墨,都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1974年,朱在勤先生介绍他到杭州拜识沙孟海先生后,沙先生的人品书艺给卢乐群打开一片开阔的艺术视野。后又由沙孟海先生介绍认识陆维钊先生。两位先生都是碑帖融合的一代书法宗师,受他们的教诲和影响,卢乐群远取晋唐经典,近学沙、陆技法,学古不泥古,师今不盲从,逐渐形成他豪放清朗的独特风格。他在总结自己的学书之路时说:“远取近接,学今学古,都要深入而到位,非‘二王’不足以匡定新体,非沙陆不足以走出‘二王’。”

  师古鉴今,是一个成功书法家的不二法门。师古,是继承,是根本,是根;鉴今,是发展,是创新,是流。失却一端,都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家。卢乐群的“远取近接”是他成功的总结。“近接”沙陆,使之有了雄强宏阔的笔墨;“远取”“二王”,使之有了清新儒雅的内涵。观其书,雄浑而不粗野,清雅而不娇柔。寓雅于强,借强抒雅,使其书风焕发着丰富的内涵魅力,让人回味。

  近代浙江书法,自吴昌硕出,融碑熔帖,富有金石气息的书风是浙江书法的主要地域风格。从吴昌硕到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再到卢乐群,无不是豪放为表,变化为里,追求的是“气”与“力”的合奏,“雄”与“清”的齐鸣。卢乐群的书法正是如此,观其书,行草中求篆隶意,气势磅礴,真气弥漫。其行草气贯全篇,行笔如锥划沙,笔力强、笔气厚、笔势壮,行气几乎没有间歇和停顿,往往最后一笔尽情渲泄,或戛然而止,或一泄千里。有时,不计较其中行笔的缺憾,看似单调,细观却有锋铦的起伏波澜,微茫变化。放的是外表,变的是内蕴;粗的是形貌,细的是神情。雄浑而清逸,朗健而茂密。孙过庭《书谱》有言:“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间,殊衄挫于毫芒。”可谓是卢乐群书法的写照。

  朱关田作为沙孟海先生的得意弟子,是卢乐群的知者,十年中他先后两次为卢乐群书法集作序。在1990年,他评论卢乐群的书法说:“其笔墨酣间,或似荒荒油云,浑沦一气;或如海山苍苍,气象万千。不惑之后,思虑时见通审,意气也趋平和。‘退从涅槃得真如’,当其偶然命笔,逸笔草草,雄浑豪放处,亦常见有冲淡清雅之趣。”雄浑中蕴含着冲和与清雅,这正是“浙江书派”的精髓处。纵观浙江书坛,受沙孟海先生影响者可谓多矣,然多一味霸悍,失却清雅,沦为恶俗。朱关田先生也得乃师影响,其书亦既强则和,风标独领。因而他对卢乐群的这一评论也就眼光独到了。
卢乐群,当代浙江书风的一面旗帜(来源:美术报 3月7日)  (1).jpg
卢乐群,当代浙江书风的一面旗帜(来源:美术报 3月7日)  (2).jpg
卢乐群,当代浙江书风的一面旗帜(来源:美术报 3月7日)  (3).jpg
卢乐群,当代浙江书风的一面旗帜(来源:美术报 3月7日)  (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3-7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国书法报道 于 2015-4-4 15:02 编辑

卢乐群的隶书行草化探索

■王波


  当代书坛,在坚持走碑帖交融书法之路并汲取民间书法粹华的书家群中,卢乐群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他的创作植于深厚的书法传统,又有着符合书法艺术本体发展逻辑的原创性,他的技法语言独特而成熟,他的作品传达出来的精神境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这些都构就了卢乐群书法创作在当代书坛的地位。
  卢乐群书法的创作方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帖为体,以碑为用的行草书,由于注入了碑学因子,改变了帖学只能写小字的旧习,使“二王”一路的行草富磅礴气势,并成为恢宏巨制。另一种就是以碑为体,以帖为用的隶书行草化探索。这种以对联形式出现为主的行隶作品,是卢乐群初创于80年代,经20多年的反复锤炼,不断走向成熟的产物。这一书体以《石门颂》为底蕴,结合简牍、章草、行书的结字造型特点对汉碑进行了较大的揉合改造,对一些偏旁结构进行行草化删减、替换,大胆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形态上的向背、曲直、欹正、开合等对比因素,打破了汉碑静态结构,加之以自然、错落、倾侧、顾盼、连贯的动态造型,这些作品蕴含着现代时尚的元素,显示了无处不在的张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某种意义上这样的造型也体现了现代书法创作的共同趋向——走向“二度抽象”,在相对弱化文字的可读性中增强了造型上的丰富性,这需要一种敏感的独特把握,需要性灵上的感悟,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认为卢乐群的行隶创作是深入挖掘传统,并重新提炼整合后的新的书法艺术面貌,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原创意义的面貌,它为当代隶书创作增添了新的模式。
  在表现技法上,卢乐群对隶书行草化创作己形成自己纯熟独特的用笔语言---这些作品的线条既具有汉碑独特的高古、质朴、简洁、厚重的内涵,又具行草书流动潇洒的抒情性。他的创作喜用质地上好的白色加厚生宣,执饱满的羊毫笔以浓墨写就。白色宣纸似乎与当代崇尚华丽、好色之风不相称,但质朴无华中更显精神,也更显丰富的墨色变化。他的用笔用墨以深沉、厚重为基调,而偶间一些枯笔与淡墨的交替,虚灵而结实。在加厚生宣上运笔时具有的超强阻力,与卢乐群凌厉之势的顿笔刷字结合成了一种沉着而痛快的辨证关系;而羊毫笔的使用,使其线条的质感更为细腻——极沉厚、极强劲,又极柔和、极灵逸。所以卢乐群笔下的线条充分而典型地显示出书法线条的维性特征:线条本身圆浑的立体感,欹侧转折时显示的空间感,线条交叉显示的层次感,运笔速度及墨色变化显示的时间感等。其笔下的线条,在准确肯定的同时又强调微曲变化,在明确的势态中,微微地表现出波动、曲折的形势,笔与笔之间因势相生,所谓“一笔成一字之规,一字成一篇之准”,表现了高超自如的用笔技巧。正是这样一种大手笔、大功力,造就了这些行隶书作的精湛品质与艺术高度。
  深掘于传统,追求新的艺术高度——正是卢乐群20多年来隶书行草化探索的目标和价值所在。中庸有语:“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我想,这既是卢乐群书法境界的体现,也是其人格的绝好写照。   (节选)














卢乐群书法视频下载  http://pan.baidu.com/s/1pJOa23D   

网盘内含台州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卢乐群书法电视节目:《如椽巨笔写风流》、《翰逸神飞》;以及2500张“大哉台州——卢乐群书法作品展”现场和作品高清照片。

卢乐群,当代浙江书风的一面旗帜(来源:美术报 3月7日)  (4).jpg
卢乐群,当代浙江书风的一面旗帜(来源:美术报 3月7日)  (5).jpg
卢乐群,当代浙江书风的一面旗帜(来源:美术报 3月7日)  (6).jpg
卢乐群,当代浙江书风的一面旗帜(来源:美术报 3月7日)  (7).jpg
卢乐群,当代浙江书风的一面旗帜(来源:美术报 3月7日)  (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7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7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1.若论大字能否在浙江成为一面旗帜,可王冬龄,卢乐群榜书成篇竞技一决高下。其他若有不服的,可以挑战。
2.若论碑法入行在浙江成为一面旗帜,你简直是在贬低浙江人民。因为这样的行书在河南的高手里只是中间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