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5-2-2 22:54 编辑
张继《中国书画千字文》诗书画印展 在军博隆重开幕
张继先生大概用了三年的精力,完成了他的《中国书画千字文》诗书画印艺术创作过程,是非常可喜可敬的一件事情。
《中国书画千字文》是一项艺术创作工程,不仅涉及到文学创作、书画专业理论等,另外,还要以书法、绘画、篆刻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又涉及到书法史、绘画史、篆刻史等方面的内容。它既是文学工程,又是艺术工程。用三年时间完成这样一个主题系列创作,足以表现出他的毅力与能力。
他让人敬佩的另一点是其大量的知识储备。《中国书画千字文》系列创作对古文学、古诗词、古文献的知识水平要求特别高,特别是要求其精通书法绘画史,同时还要精熟书法、绘画、篆刻三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技巧。我印象中,过去还没有人像他一样完成如此一项工程。这对他的知识储备与创作精力的要求都是一次在实战中的验证。
其篆刻创作将《中国书画千字文》内容刻成三百余方印章,他首先要面对自选的这道难题。一方面要保证三百余方印的主调统一,另一方面还要追求移步换景、一花一世界的形式表现。每一方印都要有独立的形式,要互相拉开距离,这个很难。但三百多方印又不可能是三百多个完全不同的样式,还要以统一而独立的风格之线来贯穿。
张继的篆刻以汉印为主,得益于错落生姿的汉将军印。他师法汉印有两点:一是汉印形式,是平直方正的摹印篆,这是其篆刻的基本定式;二是他又不完全就范于汉印的形式,多方取意,融会变通,匠心独运。不入汉印,就不懂汉印,就不懂篆刻;不解脱汉印模式,就不懂创作,其中微妙,张继知之。其《中国书画千字文》组印基本上以汉印形式为主调,以汉印精神为引领,来表达汉印的浑厚、平正、质朴乃至远隔时代的神秘感。他在师法汉人创造精神而不囿于汉印模式。
当下全国篆刻展上比较走俏的是古玺印和圆朱文。古玺印变化丰富,可塑性强,稍加刀笔表现,即可完成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圆朱文则精工细刻,大多以其极端的工艺性取得评委的选票。大家常讲“印宗秦汉”,事实上时下真正在汉印基础上的出新的优秀之作非常少。究其原因,一方面人们对汉式司空见惯,很难因为形式新颖而产生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汉印的可塑性差,规定性强。在规定性之中,在汉印的必然王国里,跳自己的艺术舞蹈是最难的,张继恰恰走的就是这条路。这条路可以说是篆刻的正脉与主流。
张继《中国书画千字文》组印的统一性是在汉印基础上实现的,而他的变化则依靠于以下几点:一是大量古代印式的借鉴。从古玺印、秦印、汉印,一直到后来的唐宋官印,九叠文官印,元代押印等,三百余方印基本上把历代流传的各种印式都尝试遍了。而且有的印式是独创的,是多种印式融会出一种新的印式。二是他依靠书法对篆刻的支撑。除了他比较擅长的篆隶书体之外,还有几方章草印、元押印都很可喜,颇具新意。而更多还是他各种面貌的篆书,从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时期变化多样的文字、秦诏版文字,一直到汉将军印文字等等,各种书体各有表现且和谐统一。三是其刀法的变化,不同的印刀法有所不同。当然他的刀法有自己的主调,不是精工细刻、雕龙镂凤的那种工艺性手段,而是依靠刀的表现力,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语言。他运用单刀较多,有齐派痕迹,但又不像齐白石的单刀露锋过甚,他的单刀爽骏中有厚重,并且根据不同的印,进行相应的变化。
总而言之,他的变化由三方面完成:一是古代印式的借鉴;二是不同时期篆书的撷取与变化;三是独特刀法手段的运用。同时他的统一性也表现在这几方面,印式以汉印为主调;文字以小篆为主调;用刀以表现刀情笔意为要。三百余方印,既统一又变化,既要合乎艺术创作的主流主脉,合乎“中华美学精神”,又要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创作个性,着实难能可贵。
我相信他这样一个跨多个艺术门类,涉及多个学科的创作工程,在展出出版时,一定会引起艺术界的强力关注,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思考。
(作者为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