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每个人的梦 ——读军旅作家韩红月《在驿动的温情中行走》 蔡舒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于美国洛杉矶 一,初见红月 红月,随着这个名字走入眼帘的,纵然不是一位摇曳生姿、矜持娇羞的小姐,也该是小姐身边那位伶牙俐齿、刁钻活泼的丫鬟。 然而,出现在我眼前的这位红月,却是一个英俊利索的须眉汉子,一个穿着威武的海军军官服、向我行着军礼的军人! 俊朗的面孔透着军人特有的坚毅,圆盈的双眼闪烁出敏锐与智慧,浑厚而又线条分明的嘴唇抿着朴实与憨厚,只有不经意间的微笑,才悄然释出蕴含已久的俏皮、谦逊与羞涩。于是,我算是找到了红月。 只是,月亮从来都是银色而又清冷的,什么时候见过红色的月亮? 红月爸爸当年为什么给儿子取个这样的名字? 他对儿子怀着怎样的希冀? 带着这个疑问,我在从北京飞往长沙的飞机上,一口气读完了红月的书《在驿动的温情中行走》。 于是,我明白了红月的父亲。 二,红月不是月 红色代表蓬勃的朝气,代表温暖与热烈,代表积极与希望。 当红色的太阳代表为梦想而努力奋斗,银色的月亮则代表着梦想。 人们总爱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对着月亮: 梦想着心中的爱人来到身旁,梦想着自己的壮志得以实现,梦想着与知己挚友豪情把盏。 当你带着这种热烈的、温情的、积极的心情看着月亮, 那清冷的银色的月亮,便成了温暖热烈的红月。 原来,红月不是天上的月。红月是心中的月。 红月代表心中炽热的梦想与希望。 “当我还在懵懂的年龄时,父母就寄予了我很大的希望”,这是红月在自序中的开篇。 因为这个希望,红月这个贫困的农家孩子,可以每天步行二十多里的乡土路去上学。 因为这个希望,红月在高考落榜后没有自暴自弃,他参军并在军队里考上梦寐以求的军校,成了一名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因为这个希望,红月无论是在遥远的海边哨所,还是在艰苦的山中军营,都勤奋笔耕,成为一位军中作家。不但出版了专业书籍,还出版了自己的诗集与散文集,第一部小说也将问世。 因为这个希望,红月找到了自己的所爱,并有了一颗健康活泼可爱的小太阳。 因为这个希望,红月今天还在继续努力着,为国,为家,为心中的梦想。 三,暖为主色调,情为主旋律 其实,任何人来到世上,都会有期望和被期望,都有自己的梦。 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期望与被期望,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圆自己的梦。 红月之所以能够实现父母的期望,不只是因为他的心中充满希望,更是因为他的心中充满爱,他的生活中充满亲情与友情。正如书名《在驿动的温情中行走》: 暖,是红月人生的主色调; 情,是红月人生的主旋律; 温情、亲情、爱情、友情,是这本书的核心,也是红月人生的核心。 四,爱如圆月 红月的爱情,如那初升的圆月,羞涩、朦胧而又执着。 在海边哨所,在深山的军营,在匆匆的旅途,他遇到过为之心动的姑娘。他有过武汉街头的邂逅,有过海边的约定,更有过跨越千山万水的思念与等待 。然而,命运与现实,使得那些美丽的故事终为梦幻泡影。直到冉小花的出现,他才明白了,原来上苍对他有更好的安排:花好月圆。 五,父爱如天 父亲是红月最早的启蒙老师,是父亲在教他背诵古典诗词的同时,把“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和“孔融让梨”等这些人生道理传授给他。父亲送红月去当兵时,只说了一句话,“走吧,孩子,当个像样的兵!”简单的几个字,涵义深远,影响着红月的人生轨迹: 当个像样的兵,就是承担起一个军人对国家与社会的义务与责任; 做个像样的人,就是要承担起对家庭的义务,要实现对自己的期望。 农民杨二槐的父亲,这个朴实而又有点文化根底的农民,为支持儿子当兵,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日正中天国运昌,蛮气久息未嚣扬。百年可以兵无用,一旦焉能战不防。保国卫家人有责,富国强军我无方。男儿有志须当奋,莫负轩昂五尺枪。” 红月的父亲,二槐的父亲,都只是普通的农民,却对国家和民族有着如此器宇轩昂的气度与情怀。 这种气度与情怀,就是几千年来流淌在中国文化里的基因 ---- 男儿当以天下事为己任! 这就是中国人的父爱如天。 六,母如大地 在红月“母亲的柜子”里,放着她老人家的针线盒,放着老人家几十年来缝缝补补的衣服,也放着儿女们淘汰了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以便送给那些困难的乡邻。 有趣的是,这个衣柜还让老人家有过那么一段“浪漫情怀”。那是在红月还小的时候,有一次红月的母亲跟父亲吵架受了委屈,扬言要离家出走,却哪儿也没去,悄悄躲在衣柜里睡了一夜。这个故事为过去那些艰难的岁月增添了色彩,也成了后来红月兄弟姊妹们最乐于谈及的一桩母亲轶事。 红月的母亲让我想起了把我养大的外婆。 我的外婆也有一个类似的柜子,就像美国电影《Mary Poppins》中那个可以从里面取出台灯、挂画和雨伞的神奇的手提包。每当有客人来,外婆总能从柜子里魔术般地摸出糖果饼干之类,一人发一粒或一块,不多也不少。当然,与Marry Poppins 不同的是,外婆的这些糖果饼干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从我和妹妹手上缴获的。我的父母住在城里,我和妹妹同外婆住在乡下,父母和城里的叔叔阿姨们来看我们,都会带来糖果饼干之类的礼物。我们只能留一部分,其他的都要上缴,锁在外婆的百宝柜里,待周围的乡亲和小朋友们来了,便拿出来给他们尝尝。 只是外婆的柜子不够大,无法容纳一个人睡在里面。所以外婆受委屈的时候,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把她自己藏起来。外婆是童养媳,外公脾气很大,喜欢骂人,外婆的委屈一定比红月的母亲更早,更多,更大。 我不禁想到,无论是红月的母亲还是我的外婆,她们也都曾年轻过啊。她们深藏起自己的委屈,将它转化为对儿女、对亲人无限的宽容与爱,转化为对家庭、家族与社会的责任。 这便是,中国文化的母爱如大地啊。 七,亲情似海。 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兄如父、长女如母。 红月的大姐是家中的长女,对红月和弟弟妹妹们,也身兼着母职。她用自己弱小的背,背大了红月和下面的弟弟妹妹。为了帮母亲照顾最小的弟弟,她耽误了两年上学。为了不让军中的红月受冻,她把自己唯一的奢侈品、那条作为自己嫁妆的羊毛毯,寄给了弟弟红月。在丈夫和她自己下岗后,她靠摆菜摊维持家计。一个严冬的凌晨,纷飞的大雪下了整整一晚还没有停息。瘦弱的她踩着装满蔬菜的三轮车,在厚厚的积雪上,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行。一阵寒风卷起雪片,将她连车带人刮倒在地。那是寒冬的凌晨四点,周围还没有一个人影。她自己都不记得是怎样艰难地扶起三轮车,一颗颗捡起散落四周的蔬菜,怎样顶着漫天飞雪,推着堆满蔬菜的三轮车,一步一步挪到菜市场。虽然这一幕是红月姐姐事后轻描淡讲出来的,却永远刻在了红月最深层的记忆里,让他梦魂萦绕。姐姐无条件的爱,姐姐的自强不息,点点滴滴,就这样一直温暖着、鼓励着红月,提醒着他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与期望,提醒着他对亲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关爱与责任。 林娜,那位红月曾经教过的农村小女孩,不到一岁失去母亲,五岁时又失去了父亲。对着这个幼小的孤儿,林娜的大伯只有一句话,“就是吃糠咽菜也要把侄女儿养大”。于是,贫病的大伯硬是靠着拾破烂把林娜抚养成人。长大了的林娜去城里学会了美容,开了自己的美容院。她为大伯盖了新房,精心照顾着辛苦一辈子、后来又得了癌症的大伯的晚年生活。 我读着这些故事的时候,又想起了2010年9月我去参观北川、后来写在《难忘北川行》这篇文章里的感慨: 在北川,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孤儿们被父母的同事、父母的朋友收养,被父母同事的同事、朋友的朋友收养,被近亲或远亲收养。在灾难中幸免于难的北川人,更加珍视生命的意义,更加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更加珍视自己作为一个幸存者对社会的责任。 在中国文化与制度里,个人对家庭、家族、亲戚与朋友间的依赖远重于对社会、对政府机构与制度的依赖,而个人所在的工作单位和所生活的社区,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庭概念,扩展了的家庭关系,是延伸了的家庭义务与家庭角色的承担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情结、家族亲朋情结以及邻里和单位,在灾民的心理与精神复建过程中,起到了任何国家、制度或社会服务机构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危难时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发挥出来的凝聚力与复健力,再一次让我们为之鼓舞与自豪。 红月姐姐的故事,林娜的故事,发生在北川的故事,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故事? 中国人的亲情,细致如水,深如海洋,滋养着世代人的生命,承载起千年的文化与精神。 八,友情如兰 红月调皮捣蛋的一面,在“睡上铺的兄弟”一篇中尽露无余。三年军校期间,红月不愿睡上铺,便用了点雕虫小技,轻易“骗”得同室战友胖墩三年都睡在上铺。这位睡起觉来鼾声如雷的胖墩,做起事来却很有创意,而且棋艺超群。他下棋时总能老谋深算,四面埋伏,不急不躁,步步为营。胖墩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如他下棋一样,沉着冷静。关键时刻,他及时制止了红月年轻气躁的莽撞,避免了红月与战友间的“流血冲突”,也教会红月如何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化干戈为玉帛。胖墩的憨厚与大智若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红月,总让红月生起无尽的回味、思念与牵挂: “开自己的车、讲流利的英语、取同村的小翠为妻”,这是胖墩当年的三大理想。军校毕业时,胖墩已实现了一个 ---- 通过了英语六级资格考试。这些年过去,胖墩是否已经开上了自己的车?是否已经把小翠取回了家?是否已经有了小胖墩? 红月与胖墩之间的这段友情,也牵出我对友情的温馨回味。 和红月一样,我也曾年轻与莽撞过,而那些在年轻与莽撞中建立起来的友谊,总在数年的经历与成熟之后,如夜晚的幽兰,透过夜幕悄然而来,沁人心脾。 九,陨落的天使 阿秋是红月小学五年级的同桌。那时的红月还是个调皮捣蛋的淘气鬼。为了帮助红月,老师让三好学生阿秋与红月同桌。阿秋漂亮、安静、害羞,对于红月捣蛋的恶作剧,阿秋总是只抬头看他一眼,然后轻轻叹口气。红月显摆爬树绝活、骑在高高的槐树叉上尽显英雄本色时,阿秋也不会象其他孩子那样鼓掌喝彩,而只是安静地冲着他微笑。 然而,正是那一声轻叹与微微一笑,把这位顽童的心镇住了。阿秋成了红月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神,以致在听说有个男孩给阿秋写了情书时,红月竟然纠集几个铁哥们,硬是把那个男孩揍了一顿。虽然红月因此受到学校处分,但这次“英雄救美”的义举,却奠定了红月在阿秋心中的位置。从此,四目相对时,各自的眼神里便都多了份心照不宣的深情与许诺。 然而,两小无猜的纯情,敌不过残酷的命运与现实。为了给哥哥换亲,父亲把阿秋嫁给了一位村里的无赖。阿秋为抗婚跳河自杀不成,只得认命。婚后的阿秋,丈夫不但对她打骂虐待,而且嗜赌劣迹不改,输掉了房子,输掉了阿秋养的鸡鸭,输掉了一切。当阿秋一岁的女儿得了脑炎时,因无钱医治而死在她的怀里。这一残酷的打击终于让阿秋疯了。疯了的阿秋被丈夫赶出了家门,四处流浪,在猪窝里容身,被不懂事的孩子们追逐戏弄。直到有一天,一辆大卡车把瘦弱的阿秋撞出去好远,好远。 那个美丽安静的阿秋,那个红月心中的女神,就这样象一片枯萎的落叶,悄无声地消失在尘埃中。 多少个夜晚,多少次对阿秋的回忆,总让红月撕心裂肺,泪流满面。 我虽不认识阿秋,但我在这里复述阿秋的故事时,也不免心酸落泪,一次次停下笔来,无法继续写下去。 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阿秋?是否还有如此凄婉破碎的梦在发生? 是否还有如此美丽脆弱的生命在悄然陨落? 十,中国梦,每个人的梦 我读红月《在驿动的温情中行走》,不只是读它的文学性,更多的是读它所代表的社会意义。 和红月一样,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我也有着和红月一样的理想与抱负,所以我对书中每一个人的经历、每一段故事都感同身受。 我的身边,我亲朋好友的身边,有多少红月,有多少红月的父母,有多少二槐和他的父亲,有多少红月的姐姐,有多少胖墩,有多少林娜与大伯,他们在演绎着同样的故事:爱的故事,自强不息的故事,圆梦的故事。也有多少阿秋,也有多少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在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厅,我看到这样的宣传画,上面写着“奔梦日子,花好月圆”、“辛勤劳动、圆我梦想”。 当我把红月书中的故事与这些宣传画联系起来,我忽然意识到,其实中国人的梦很小、很朴实、很具体: 上大学是红月的梦想,娶小翠为妻是胖墩的梦想,当兵是二槐的梦想,养育好孩子、孝敬好父母、照顾好弟妹是红月姐姐的梦想,报答大伯的养育之恩是林娜的梦想,与自己相爱的人结婚是阿秋的梦想。 当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小小的梦想,当每一个小小的梦想都实现了,那么,偌大的中国梦也就实现了。 这,便是一个海外华人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蔡舒 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员 1994年移居美国洛杉矶 旅美前为 广州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