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7894|回复: 6

魏春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5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魏春雷,1975年10月生,辽宁兴城人。斋号听燕阁,别署听雁楼,无花居。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兴城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兴城市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一、书法创作
     2000年 辽宁省首届新人新秀书法展参展
     2002年 辽宁省首届优秀书法县(区)书法联展参展
     2003年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辽宁省书法美术作品展参展
     2004年 葫芦岛五月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参展
            佳木斯—葫芦岛书法交流展参展
            辽宁省首届“兰亭奖”书法篆刻作品展参展
     2005年 辽宁省首届正书大展参展
  二、理论文章
  《听燕阁学书笔记》   《青少年书法报》2003年第36期
  《“让爱作主”》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3年第11期
  《能本色 自风流》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4年第1期
  《金铭作品并非临作——与李庶民先生商榷》   《青少年书法》杂志2004年第4期
  《“买椟还珠”与“买珠还椟”——兼与何朝波商榷》   《书法导报》2004年第25期
  《平和心态 积极进取》   《书法导报》2004年第26期
  《我写自撰联》   《书法报》2004年第29期
  《张公者致魏春雷手札赏读》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4年第8期
  《入古出新 当行本色——陆俨少书法摭谈》  《书法报》2004年第43期
  《依仁游艺 剑胆琴心——刘源涛其人其书》  《青少年书法报》2004年第39期
  《微瑕须细评——〈浙江书法百家〉读后》   《美术报》总第571期
  《创作手记》   《书法报》2004年第46期
  《聚沙集腋 功在不舍》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4年第11期
  《也说“东道主现象”》   《青少年书法报》2004年第49期
  《晋唐以后无此作——白蕉书法摭谈》   《书法报》2004年第50期
  《省事却因多事力 无心翻似有心来》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2004年第12期
  《草书作品点评》   《书法报》2005年第1期
  《林则徐行书联赏析》   《书法报》2005年第4期
  《水到渠成与揠苗助长——兼评谢少承书法》 《书法报》2005年第6-7期
  《来楚生隶书联赏析》   《书法报》2005年第6-7期
  《听燕阁学书笔记》   《青少年书法报》2005年第9期
  《行书作品点评》   《书法报》2005年第10期
  《陈师曾篆书联赏析》   《书法报》2005年第23期
  《行书对联点评》    《书法报》2005年第27期
  《行书对联点评》   《书法报》2005年第48期
125124       辽宁省兴城市白塔小学      13190352050          weicl@126.com

  
                                     “买椟还珠”与“买珠还椟”      
                                                    ——兼与何朝波商榷
                        魏春雷
     何朝波在《且将“形色”抛开看》(《书法导报》2004年第21期)一文中指出,“近几年来,书法作品重形式、重色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形色的斑斓与杂糅过度便可能冲击艺术本体的表现、传递与展示”,主张“应把较多的精力放在书艺本体的点画锤炼、造型审美上,时刻以提高书法作品本体的技法、艺术含量为第一要务”,呼吁“形式点缀当适可而止”。这段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稍做推敲,我们就会发现其观点实在不无可议之处。
    的确,在展览成为书法作品第一展示方式的今天,人们对作品的展出效果越来越关注,对作品的纸色纸质、装裱的款式与材质越来越讲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可这又有什么错呢?难道只有白纸黑字才好吗?难道一定要“朴素”才美吗?唐孙过庭《书谱》说“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我们还不如古人开明吗?书法作为艺术,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有人说这是“形式主义”,那可真是太冤枉了。天知道,如果不讲究形式,那艺术还会是艺术吗?从严格意义上讲,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不应忽略包括装裱在内的每一个细节,正所谓“小处不可随便”。书者不仅对作品原生态的“线的形态、墨色层次、线群组合、纸的色质、印色印位、落款形态等”(何朝波语)要做全方位的关照,而且装裱绝对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应该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劲头去下功夫。好的装裱工艺会使书画为之增色,这是没有疑义的,赵朴初先生不是说“书画赖有裱装助,乃能挂壁增光辉”吗?至于“三分书画七分裱”更是为大家所熟知了。上海有位先生认为第八届全国展好像是装裱工艺展览会,言语之间不无贬谪之意,对此我不以为然。可以想见,如果参展作品的装裱都是“平铺直叙”,毫无新意的话,一定又会有人批评它的单调了,真是“进亦忧,退亦忧”啊。为大家所熟悉的青年歌手祖海在录制歌曲《好运来》时,对配器精益求精,先后三次调整,耗资数万。据她身边的业内人士讲,其实第一次的效果已经很不错了,但祖海自己不满意,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于是针对作品词曲的特点与自己的演唱风格与习惯,“鸡蛋里挑骨头”,多方征求意见,反复斟酌,又进行了两次不小的调整,才最后实录。“工夫不负有心人”,《好运来》终于以其近乎完美的品质得到专家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很快红遍大江南北。没有人认为祖海把歌唱好就行了,在配器上下功夫是不务正业吧。说实话,我在参观书法展览的时候,总愿意花点工夫欣赏一番作品的装裱技艺,那精致的工艺,若白白放过,岂不可惜?当然,“买椟还珠”是愚蠢的,而“买珠还椟”就明智吗?既然珠椟并美,那么“兼收”何妨!
   当然,朝波先生认为“应把较多的精力放在书艺本体的点画锤炼、造型审美上,时刻以提高书法作品本体的技法、艺术含量为第一要务”是没有错的。事实上,没有哪个作者会愚到“只重形式,不要内容”的份上的。但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技法的锤炼是长期工程,是战略意义上的,而在战术上,我们岂能忽视平日的“演习”呢?“人凭衣服马凭鞍”,注重书法本体与讲究作品形色并非矛盾,试想同样一件作品,无关痛痒与精心设计的装裱哪个效果好呢?中国书协在近期的青年展等展览启事里规定“托、裱作品一律不收”,也是为了公平竞争,但这恐怕又不可避免地会使作者的才思受到限制,数百件作品的统一装裱难免有“趋同”的倾向,这似乎是目前大型展览无法避免的,但我想,随着展览机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总会有更科学的办法的来避免这样的遗憾的,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何文指出,“为了解决这种书写上的缺失与缺憾,书写者于是便对同一内容反复书写,反复实验,在这种情景下产生的作品便多了许多生硬与制作因素,少了许多自然天趣,再加上条块的拼接,界格的衬托,更容易将书法艺术本真的生命力淹没”,这个看法也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作品是否拼接与有没有界格,与作品是不是天趣自然似乎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杨凝式“下笔便到乌丝栏”,米元章也有《蜀素》传世,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说到底,拼接与界格只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形式本身无所谓对错。有写近体诗的朋友抱怨格律束缚人,可人家李白杜甫也用格律,为什么格律不束缚李白杜甫呢?说到“同一内容反复书写”,难道只有一次完成的作品才算“自然天趣”吗?是的,据说王羲之当年写《兰亭序》是一挥而就的(至于说后来王羲之想重写《兰亭序》而不成我们暂且不论,反正是“据说”嘛),后人也有“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的感喟,类似的例子也还可以举出几个,如果说这些是成功的范例的话,那么失败的例子也不少呢。就拿徐渭来说吧,作为中国文艺史上罕见的通才(有点像苏轼),他的大草入古出新,情绪激昂,以他的个性,应该不会有违“自然天趣”地去“多次重复书写”吧,而从他留下的作品看,实事求是地讲,其艺术水准是良莠不齐,甚至是相差悬殊的(这也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不能对他的书法水平作出正确的判断的原因吧。另如祝枝山等人的作品也也此弊,恕不赘述)。联想起有人批评某些书家老是书写同样的内容,谓其少修养、应酬云云,其实我倒是觉得人家是明智的。对同一文字内容从书法的角度“千锤百炼”有什么不好?起码可以保证作品的质量吧?对于一件书法作品,我们是要文字内容的“新”,还是要书法的“美”呢?要换换内容,不难,形式上的一挥而就也容易,问题是我们“一挥”能“就”出什么样的作品来呢?赵冷月先生说自己一年也写不出几件满意的作品,实是甘苦之谈,“废纸三千”,“自知者明”啊。就算我们有一天能做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还会有“五乖五合”的烦恼呢。所以我认为“对同一内容反复书写”是对作品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艺术负责的表现,不但没有什么不妥,还是值得提倡的。
     有人说展览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书法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想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没必要“讳疾忌医”。当然,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深恶痛绝,这可以理解,但感情用事、人云亦云却是要不得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种种“现象”,我们更需要冷静的分析。
                             平和心态 积极进取
                           魏春雷

      今年又是一个书法展览年。
      截至目前,除五届楹联展、五届刻字展等传统届展外,中国书协又主办或参与主办了首届青年展(河南)、“小榄杯”首届全国县镇书法大赛(广东)、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法展(安徽)、第一届(秦皇岛之夏)大字展(河北)、二届羲之杯(山东)、皖北煤电杯(安徽)等一系列大展大赛,此后应该还有一些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展览要浮出水面。
      在展览成为书法的第一展示方式的今天,如果没有展览,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但一下子面对这么多展览,又似乎让人有些吃不消了。于是,有人开始抱怨展览的过多过滥。其实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怨言实在是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思。事实明摆着,尽管展事不少,但哪一个也没有“强迫”谁参加,这在征稿启事里说得很清楚。也就是说,只有你想参与,那些展览对你才有意义,否则它们就是形同虚设罢了,何来烦恼!当然,功成名就的名家是不会有有这种想法的,因为参展与否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有这样的想法的往往是普通的书法爱好者,他们需要展览。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机会参加这些展览,他们愿意全力以赴地去为之作准备,对他们来说,每个展览都是机会,每个机会他们都不舍得放弃,而要把握住这么多的“机会”,力不从心是肯定的,似乎是到嘴的鸭子没有办法吃,难免生出抱怨了。
      展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展览?
      作为书法爱好者,总是希望通过展览大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而中国书法家协会作为官方权威组织,无疑具有强大的号召力。通过参加中国书协的展览活动,取得资格加入中国书协,获得名正言顺的“书法家”名分,应该是每个书法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中国书协的展览才会这样引人注目,一些重要展览应征稿件动辄数万,其影响可见一斑。不过,目前各展览入选作品一般在几百件左右,最多不过千件,一件作品要经过初评、复评、终评,在几万件参评作品中“幸存”下来取得入选资格,其难度可想而知,也许“成功”真的总是属于少数人。如果对这个现实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机会”就会变成“诱惑”,“审美的愉悦”将变成“竞争的痛苦”,果真如此,那将是与展览的初衷相违的,恐怕也不是我们追求书法艺术的本意吧。所以,面对展览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有必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对自己的艺术水平,参与展览的意义,竞争的残酷,乃至评选中的偶然性因素,都应该有充分的认识,从而真正地以“平常心”去面对每一个展览,不管结果如何,都能坦然面对。展览本没有错,关键是我如何正确地对待。
     关于书法创作的问题,赵冷月先生坦言自己一年也写不出两件好作品,邱振中先生说一年写出七、八件自己满意的作品就不错了,这里当然有两位先生的谦虚,但也说明书法创作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艰苦的艺术劳动,每件作品的完成,都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有不少人认为书法作品的创作是很容易的事情,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戏剧界有“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的说法,但书法不是戏剧。一个书法作者写出过得去的作品不难,但要写出可以充分体现自己的实际水平的作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因素都影响着作者艺术水平的发挥,《书谱》所说的“五乖”,就是最常见的例子,实际远不止这些。“废纸三千”的说法,决非故弄玄虚,实为甘苦之谈。的确,有些作者可以“批量生产”,但他们拿出的作品质量如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准确说,他们不是在创作“作品”,而是在生产“商品”。这样的所谓“作品”充斥市场,出现“废纸论”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因好作品不好写,才会有人为展览频繁而叫苦。确实,这么多的展览要是都拿出满意的作品,可真是让人“吃不消”。不过,抱怨归抱怨,参与还是必要的。如果“熊掌和鱼不可得兼”的话,我想求质不求量还是明智的:全力以赴写出可以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哪怕只有一、两件),或者从平日积攒的作品中拣选,选投合适的展览,庶几无憾。“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那种一个也不放过的想法,除了侥幸心理外,也是对自己的作品缺少自信的表现。还是抛开幻想,用实力去证明自己吧。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
      祝朋友们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地进取,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取得理想的成绩!

                                                听燕阁笔记(一)
                          魏春雷   
       以生宣写行草大字,借鉴明清诸家作品是一条便捷之路,如直接取法晋宋,以工具、材料乃至书写意识差异甚大之故,怕要多费周折。
   
       “书家不择笔”,只是对书家驾驭毛笔技巧的赞美之辞,其实书家是很讲究 “择笔”的,不唯笔,纸、墨等材料也同样讲究,因为它们是完成一件作品的重要物质基础,岂可等闲视之!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不仅指登山临水,而当泛指 “读无字之书”,增长社会阅历,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是也,若直以“旅游”视之,则谬矣。
       艺术品的欣赏是需要大量感性经验作为基础的,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即使对专业人士来讲,眼力也是应该不断提高的。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如果我们不顾这个基本事实,而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追求什么“雅俗共赏”,难免削足适履。
     
        陆俨少先生行草书自《兰亭》入手,复得意于杨凝式,旁参苏米,涵融诸家, 用笔纵横使转,指挥如意,线条如百炼柔钢,内劲十足;字形随势而变,大开大合;章法如风生云起,浑然天成,无懈可击,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一派大家风范!
   
   
                                                听燕阁笔记(二)
                              
                             魏春雷
     
      明清调经典作品,其高常达八尺丈二,而字数并不很多,即远观尚能辨识文字。今有作者欲以量胜,以近丈巨幅书小楷至八条屏,奈何此种幅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高悬素壁,退以观之,往往唯见灰蒙蒙一片,其间起伏开合等本该动人之处不可复见,正所谓费力不讨好者。
      
      临书止于形似,恐未能真似,当从不同角度夸张强化,如长更长,短更短,另如粗细、疏密、开合、燥润等。一字百变,而不离其宗,方谓得之。应用之际自可随机应变,左右逢源而不至失之生硬突兀。
      
     写字应该保证一定的速度(相对较慢的速度),才能使点画形态丰富,线条内有内容,耐咀嚼。成上手即一味求快,极易失于笔法简单,线质浮滑。当然极纯熟后自能迟速得宜,忙而不乱,在高速运动中笔笔交代分明。
     
      初习书,宁失之狂狷,毋落于乡愿。过犹可收,俗则难医。
     
      米芾作品一篇一种面目,而万变不离其宗,正所谓“和而不同”;今之学米者往往“一以贯之”,“以不变应万变‘,终难脱抄书之嫌。
  



  




发表于 2006-2-26 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春雷

学习了,这么晚发贴,精神倍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8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春雷

:em18:
家底差不多都给拿来了
不过
也还有点东西留着呢 呵呵
em4

[ 本帖最后由 魏春雷 于 2007-3-17 14: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3 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朋友们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地进取,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取得理想的成绩!
em1 em13 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3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雷老兄太有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9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佩服,向您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9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春雷编校图书、杂志

1《艺苑弥珍•可惜无声》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0年12月

2《崔如琢书画新作选》
荣宝斋出版社 2010年12月

3《艺苑弥珍•儒心禅韵》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1年3月

4《张公者诗文书画印选》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年3月

5《指墨江山——崔如琢指墨山水百开册页》
荣宝斋出版社 2011年4月

6《艺苑弥珍•烟云供养》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1年6月

7《纸上清风——当代中国书法百家楹联墨迹》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1年6月

8《艺苑弥珍•如见道心》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1年9月

9《李长风山水画新作选》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年10月

10《天人之际——吴悦石题画书迹》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2年2月

11《吴悦石指画百开册页》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2年5月

12《快意斋论画》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2年6月

13《弟子规画传》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2年7月

14《吴悦石书画作品选集》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2年8月

15《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创作研究班教学文献集》
荣宝斋出版社 2012年10月

16《墨痕小屋学画札记》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2年11月

17《彭利铭书法作品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年12月


《中国书画•艺苑弥珍》2012年第1~12期
中国书画杂志社 2012年1~12月


1《李学明中国画作品选》
北京宝续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1年1月

2《石涛罗汉百页图册》(甘肃展)
北京宝续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1年7月

3《石涛罗汉百页图册》(内蒙古展)
北京宝续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1年8月

4《艺林集萃——宝续堂珍藏中国国家画院画家作品选》
北京宝续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1年8月

5《石涛罗汉百页图册》(河南展)
北京宝续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1年9月

6《刘少白瓷绘作品选》
北京宝续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

7《人寿年丰——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选》(2012年台历)
经济日报社 中国书画杂志社 2011年12月

8《龙藏——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选》(2012年台历)
中国书画杂志社 2011年12月

9《荣宝斋画院吴悦石工作室首届师生作品展》
北京宝续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2年9月

10《王正阳书画作品集》
北京宝续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2年10月

11《福从天降——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选》(2013年台历)
中国书画杂志社 2012年12月

12《聚墨留香——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选》(2013年台历)
经济日报社 中国书画杂志社 2012年12月

13《黄山胜境图》
北京宝续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2年12月

14《喜悦》
北京宝续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012年12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