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73511|回复: 248

砚田寸耕——徐圭逊网络书法展(评论得小品+斋号+作品集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砚田寸耕】
徐圭逊网络书法展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照片2.jpg

徐圭逊。
字伯言,师石斋、融弘堂主人。早年问津金陵陈大羽教授,1992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书法、篆刻、绘画专业,师从王镛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民进中央开明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瓷画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锁文化博物馆馆长、苏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苏州市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当代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作品参加过全国展、中青展,并获得全国首届楹联大赛一等金奖,
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佳作奖,
199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徐圭逊作品个展,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徐圭逊书法作品集》,
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徐圭逊作品集》,
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徐圭逊作品集》,
近年来策划组织了多项全国性艺术大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6-1 20:36 编辑

【回帖有奖】
一等奖2名
奖徐圭逊先生四字小品一件+《徐圭逊书法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一册
二等奖5名:
奖斋号一件+《徐圭逊书法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一册
三等奖10名:
奖《徐圭逊书法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一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砚田寸耕】
徐圭逊网络书法展
第一部分\名家评论


《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徐圭逊作品集》(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序 言

镛(著名书法篆刻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徐君圭逊,苏杭人氏。自幼勤习书画,初问道于金陵陈大羽教授,于翰墨临池中颇多受益,其书法作品能将个性美融会在传统之中,故奠定了他之后的艺术道路,既秉江南秀逸之资,又融塞北雄强之气,是他书法的最大亮点。
圭逊聪颖好学,从秦汉篆籀奠定书法基调,九十年代初来美院深造学习时,起点便不同于他人。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和知识的积累,其书法得益于江南的秀气,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将北碑的雄浑大气之书风融汇到他的创作中,趣味直抵拙朴厚重的境界,从而将他的艺术境界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能于“二王”帖系书法中找到自己所追求的“点”,将这种艺术思想融汇到以后的书法实践中,所以我每次看到他的小行草作品,都能在细节处看出“二王”的根基。以及后来涉猎北碑的学习,这无形中对他的审美取向有所拓展,这种拓展表现在他能将“北碑”与“南帖”相融。
东汉蔡邕在《九势》中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中国的书法艺术始终将阐释“本源性”作为其根本的审美法则,也就是王羲之所言的:“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从书法的本质中我们可见动静、刚柔、虚实、舒敛等具象的表现,因此阴阳学说同样贯穿书法理论的评价体系中,书法之博大精深,就在于根植于传统美学的阐释中,行草艺术无疑是书家个性表现的最好载体,从汉代到唐代,几百年的时间,行草书呈现出极具丰富内涵的完美技巧,其本质就是在连续的运动中实现线和空间自由而丰富的变化,在狂草中这种变化还获得一种特质,那就是所有的变化都具有不可预想、不可重现的特质,这使得行草书具有了相当高的难度。徐圭逊呈现给大家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书为多,对于徐圭逊的行草书艺术创作而言,其豪放的性情、质朴的线条力度及富有变化的空间分割,找到了抒发自我性情的途径。强调对“度”的把握及“悟”的参透,正是这种对经典领悟,使得他的创作形成了有别于他人的鲜明书风。
圭逊的行草书作品,能看到在大气之下的精微,这多是得益于他对魏晋以至明清书风的理解,率意而不拖沓、微妙而不拘泥,这是他的书法高度所在。并且他还尝试在行草书中加入碑派的用笔,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朴拙古意的表现,这是十分难得的。
圭逊是一位风趣、大气、不拘小节的人,在沉厚之中体现出古雅简淡之风。正是他的这种修养,造就了圭逊书法艺术的豪放有致的特征,“技进乎道”突破“技”的羁绊,达到“道”的层面,书法才能臻于至境,在圭逊的笔下,我们能感受到他自己的一个黑白世界的存在,所谓在“满纸烟云”中找到一个理想的笔墨构成。
宋代陈郁云:“盖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于心”。面对喧嚣纷扰的书坛,圭逊表现出一种心境的沉着,圭逊在他的创作中始终追求对“本心”的体悟,我们能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那种儒雅洒脱的境界,从中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耐人咀嚼的笔墨语言再逐渐沉淀下来。新姿见古法,墨韵得性情。愿圭逊的求艺之途更上层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砚田寸耕】
徐圭逊网络书法展
第一部分\名家评论

黑与白的交响
——徐圭逊的艺术世界


朱培尔(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杂志副主编)

徐圭逊的书法,在他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之前,已经有着相当的水平了。曾记得数年前在京已拜读过他的大作了,当时不少对江南书法重镇——苏州书坛关注的人们,颇为兴奋与激动。故此,经得住寂寞的他,近几年在书法与绘画篆刻上的长足进步与突破,特别是在“全国首届楹联大展”上拨得金奖,乃至于他举这次在北京美术馆的书法个展等等,是一件并不令人吃惊与意外的事。
就整体而言,书家圭逊近期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对思考的成份有了明显的增加,激情之中似乎也有了更多的理性。他既有对传统书法艺术的深刻与独特的理解,又有对现代文艺思潮的把握与选择,他以当代人的薪新视角和东西方最新文艺理论,来解谈传统与解说当代。因此,他的书法正在走向多样与成熟。商海的博擎和病魔的折磨,并没有使他对艺术,特别是书法艺术的热爱有丝毫的消解,反而更多了执着以及追求的机趣。他开始了艺术风格的进程。以他获得全国楹联书法大赛金奖和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成年组优秀作品为例,其突出的表现,在于他驾驭笔墨上的过人胆量,在作品的创作中,他敢于直抒胸臆,一无遮拦,他还敢于作字法上的变形与笔墨上的开张,以保持“对联”这种书法形式所必须的上下间的高度贯气,以及左右联之间形成呼应的足够张力。显然,这种宁求“生”而不恋“熟”,宁可失之于野逸怪诞而力避所谓的“雅”,在有意无意之间,与当书坛盛行“阴盛阳衰的手扎体书风”拉开了距离。当然,由于他把作品的创作重点放在了书面大氛围与字形张力的多向处理上,纵观展览的作品,尤其是几帧对联与条幅,其章法之妙难与人说。在富于连贯性与韵律感的同时,大胆运用了现代艺术空间分割的原理,来改造传统单纯强调行列对其与倚欹斜的章法。既突出了每一个单字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又强调了画面的整体照应与均衡。看似随意,实则严密,充满了张力与动感,丰富了生机与活力。
徐圭逊新作中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之美。他力图寻求一种在点画中丰富自己的笔触变化,以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技巧的同时,以一种独特的字型结构,建立起一种新的空间的秩序,并以此来达到创就新艺术境界与风格的目的。另外,他近期作品中还侧重与对诗意的阐发,令观者在整体性的视觉建造中感悟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与心灵的律动。显然,这是中央美术学院多年来自己学习生涯的成果,也是他多年勤奋创作、潜心艺术的集中体现。当然个展中有一些作品在精妙与韵味上,徐圭逊同时也给他自己提出了今后作新的突破所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幸运的是,尽管圭逊客居京华多年并在这里拜师、学习、研究书法、然而,说到底,在他的心灵深处所体现并流露的,仍然有着江南才子所特有的秀灵与典雅。如这次展览中的几件扇面作品,我让不难发现他既有江南书家对作品笔墨线条的细腻处理,又有乃师王镛先生等处理书法形态时所特有的姿态、酣畅与雄强朴茂。而这一切,又并非是简单的照样画葫芦后平板组合,而是一种把自身特点与所学、所感的东西消化后再加以重新融合。正是这线条与黑色律动,以及画面块面的分割与变化,组成了一种属于他本人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黑与白的交响。值得一提的是,他早年就受乃师陈大羽教授的鞭策与教诲,使他走了了今天这条正规的艺术道路。显然,这是书家圭逊“黑与白”的交响,以及着重追求章法的视觉审美,与能够取得成功的大前提,相对而言,徐圭逊的大写意画,以及篆、隶书法与金石等,无疑尚在发展之中,但与他相对成熟的行草书一样,同样都郁勃生命的律动与较的艺术个性,亦是不可多得的书法佳作。
总之,作为一位有成就的青年书家,徐圭逊在突破流行范式与对传统的吸取上,是有胆识的,在形成自己的面目道路上,他也已经走出了极为可喜的一步,我期待着他这次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出能取得圆满成功,同时并预祝他在书画艺术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八日于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砚田寸耕】
徐圭逊网络书法展
第一部分\名家评论

从徐伯言到叔本华、黑格尔
——读伯言先生书法随想


李之柔(资深媒体人,《世界都市》杂志社常务副社长)

徐圭逊:《伯言》兄告知,他又要出书法集了,请我随便写几句话。
朋友的信任,让我感动,同时让我感动的,还有他的勤勉,由于他的笔耕不辍,让我已经记不起这是他的第几部书法作品专著了。
我却记得,伯言兄经常为了推敲一两句诗词,会打爆我的电话,这一篇稿子也不例外:“子(之)柔兄,你的文章什么时候给我,书法集已经在印厂等着开印呢,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的“子”、“之”不分,让我无可奈何,正如我的拖拖拉拉,也让他苦恼万分:“老兄,我对你太熟悉,知道的太多,反而不知道该如何说起。”“他倒是很豁达:“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嘛。”
好吧,好吧……
我想说;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字,“伯言”是书法家徐圭逊的字,和许多人一样,我习惯称呼他作“伯言兄”,这会让我想起三国时期的东吴大都督陆逊。据《三国志》记载:“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仪,世江东大族。”那位“士别三日”被“刮目相看”的吕蒙这样评价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虽然,陆伯言是一千年八百年前的江东名将,“伯言徐圭逊”只是当下的著名实力派书法家。然而我想,套用吕蒙这几句话来概括他也是恰当的,一定会得到伯言兄师友们的认同,这其中至少应该包括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学界、书坛的耆宿时贤……(作者注:此处原列举了数人,后依伯言先生意见,隐去了诸位大家的名字,伯言兄的低调谦逊,令人钦佩。)
伯言兄在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篆刻研究系学习,师从王镛教授系统学习书法、绘画、篆刻艺术,师出名再有,就是他的学书经历,我始终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伯言兄的艺术风格与其生长的大环境密切相关。他生于杭州,长于苏州,现久居京华。初问道于金陵陈大羽教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渊源有自,从1985年起,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入选五、六、七全国展,1994年全国首届楹联大赛获一等金奖,199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他的作品个展,2012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兰亭奖佳作奖,苏杭二州的秀润细腻,北方文化的雄浑博大,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的体现。可能有人会说,他的成功得益于众多名师的指点,在此,我想到哲学家叔本华的一句话,纯粹靠传授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有时候,名师越多,学生的独立性、思维能力越差,因为“他人的思想就像夹别人食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脱下的旧衣衫”,“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伯言兄恰恰是这样一位喜欢独立思索,并且善于独立自主思索的艺术家。叔本华认为:“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书法家的面孔,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他的作品,伯言兄的思索所得,从他的笔下可见端倪,并不需要谁来一一品评。
我们不妨仍然借用叔本华的观点:“一件艺术品的美在于,它高举一面清澈的镜子,反应某些这世界一般固有的概念。”那么,这个“固有的概念”是什么?我认为是一种诗意的体现,一种气韵的贯注。还记得,惜字如金的王镛先生曾经为他在荣宝斋出版的《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徐圭逊》卷作序,他写道:“面对喧嚣纷扰的书坛,圭逊表现出一种心境的沉着。圭逊在他的创作中始终追求对‘本心’的体悟,我们能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那种儒雅洒脱的境界,从中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耐人咀嚼的笔墨语言再逐渐沉淀下来。”这段话,既是对其修养“沉厚之中体现出古雅简淡之风”的褒奖,也是对其书风“秉江南秀逸之资,融塞北雄强之气”的首肯,还对他寄予了“技进乎道”的厚望。因为真正艺术的创造无不是生命自由精神的喷薄,一件艺术品的生命力在于,创作者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尽可能地去融入“这世界一般固有的概念”之中,力争达到主客的交融重叠、物我的神游合一。孙仲谋曾赞扬陆伯言说:“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王镛先生撰写此序时的心态,大概也与孙仲谋相仿吧?
不久前听一位朋友说起,伯言兄于2008年创办了,苏州市点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去年又成立了“伯言”艺术奖学金,他想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让大家不断的贴近生活挖掘艺术,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朋友的叙述充满了对伯言兄的肯定,我告诉朋友说,类似的公益活动有很多,早在三年前,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就已经在伯言兄的努力下,开始了“同心•彩虹行动”,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等。来自各地的书画艺术家,通过采风写生、创作笔会、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地方带去了先进的文化理念和丰厚的艺术滋养,还向基层学校捐赠了美术教案电脑、基础教育同步学习软件。我曾专门因此打电话给伯言兄,他回答: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秉承“开来而继往,明道不计功”和“惟愿文教敷,遑顾心力瘁”的开明精神,希望能以文化采风、公益活动为契机,以“同心•彩虹行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做好帮扶公益工作,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共促文化艺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说:这也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做的那份责任担当和良知。
于是,我又想到了黑格尔的美学观点,艺术是为“民族和时代而创造的”,是“属于我们时代和人民的”,“艺术家的真正独创性在于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表现的真正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我不确定伯言兄是不是喜欢西方哲学,但是,他和他的作品,却让我联想到了叔本华,联想到黑格尔……这固然是艺术的魅力,然而,更多还是人格的魅力。
伯言兄让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他不知道,这样的要求做起来更难。好在我的信口开河,下笔千言,朋友们早已见怪不怪,聊纪所感如上,伯言知我,当不我责也,伯言兄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砚田寸耕】
徐圭逊网络书法展
第一部分\名家评论

风雅江东赞伯言

李之柔(资深媒体人,《世界都市》杂志社常务副社长)

和许多人一样,我习惯称呼苏州书法家徐圭逊作“伯言兄”。“伯言”是徐圭逊的字,却会让我联想起三国时期的东吴大都督陆逊。
据《三国志》记载:“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仪,世江东大族。”
那位“士别三日”被“刮目相看”的吕蒙这样评价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虽然陆伯言是一千年八百年前的江东名将,“伯言徐圭逊”只是当下的著名实力派书法家。然而我想,套用吕蒙这几句话来概括这位书法家也还是不错的,一定会得到伯言兄师友们的认同,这其中至少应该包括,沙孟海、朱季海、张寒月、徐绍青、陈大羽、张国良、白煦、王镛、罗扬……
汉《韩诗外传》有“观友知人”一说,通过与伯言兄长期交往的这些耆宿时贤,我们不难想象出他的人品和艺品。
比如,惜字如金的书画大家王镛先生就曾经为荣宝斋出版的《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徐圭逊》作序,他写道:“面对喧嚣纷扰的书坛,圭逊表现出一种心境的沉着。圭逊在他的创作中始终追求对‘本心’的体悟,我们能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那种儒雅洒脱的境界,从中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耐人咀嚼的笔墨语言再逐渐沉淀下来。”这段话中,既是对其修养“沉厚之中体现出古雅简淡之风”的褒奖,也是对其书风“秉江南秀逸之资,融塞北雄强之气”的肯定,同时对他寄予了“技进乎道”的厚望。孙仲谋赞扬陆伯言说:“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王镛先生撰写此序时的心态,大概也与孙仲谋相仿吧?
不知不觉,我与伯言徐圭逊兄交往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今壬辰新春在望,他又打来电话告知,由区区为之命名的新作《如月山塘》即将付梓,疋命作序,遂不暇辞饰浅陋,匆匆诗文以应,赞曰:
如月山塘梦有源,
烟霞龙管转曦轩。
孰将十里春风送,
风雅江东赞伯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砚田寸耕】
徐圭逊网络书法展
第一部分\名家评论

名家评论集锦

王镛(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东方艺术杂志主编)
徐君圭逊,姑苏人也。自幼颖悟好学,尤耽翰墨。初,问道于金陵陈大羽教授,后修业于中央美院书法艺术研究室。临池刻苦、涉猎广博,古今兼取、诸体皆能。既秉江南秀逸之资,复融塞北雄强之气,故能于新姿异态之中见古法,笔形墨韵之外偶的性情。今以近作来京展示,欲广求其友声,就正于大雅,惟祝德艺并进,更上层楼。此愿庶乎其有望矣!


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协)
徐圭逊之书法,以王镛为体格,参以王铎而稍变之,便成了自我。其大字重构成,其小字犹有书卷气,竟在碑帖之间。人们常说:“南人北相,富贵者也。”徐圭逊是也。久不见圭逊之书,蓦然之间,令我吃惊,又获大进步也,可喜可喜!


言恭达(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与圭逊相识,要追溯到九一年“苏州墨林八家”晋京展览之际,他是八人中年龄最轻的一位,仅二十六岁,却独呈风采——超前发福、开口憨笑,洋溢着这位青年书法家一派热情直率、烂漫随性的气息;办事涉老练达利索、机灵老到却无不透示出他的阅历社会、探求艺术的丰富性与坚韧力。
他生于苏州,长于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文化名城,丰富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水土乡情哺育着他。名城故土情结与人文情愫使他从小就享受着优裕的文化熏陶。
弱冠年后,他问道于陈大羽教授;未及而立,他又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研究室,师从王镛先生,系统学习书法、篆刻、绘画,眼界打开,艺事大进。广览诸家墨迹,专习二王书法,兼涉米芾、王铎、金农、沈寐叟、于右任等诸家,亦喜“三石”(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研习,终于在九三年后在全国书坛脱颖而出。
圭逊资质聪慧,悟性较强,书路亦广,大小兼能。但平心而论,我更喜欢他的贴牍手扎式行书。毫不经意,随手写来,酣畅淋漓,俊逸脱俗,清蔚婉约,平和蕴藉。用笔帅性自然,结字跌宕丰姿,布白错落有致,通篇气韵生动,进入“抒情见真,归心平淡”的境界。宛如结上一张闲适温馨的情网,让人迷恋。
纵说圭逊的书法作品,总的给人以柔并济、质朴流美风格美的感染。他在借鉴古人贴牍经典书作的流美气机和温润情态中能成功地做到笔墨大胆抒情,理性把握全局。将碑的雄强率意、气势开张的风神与贴的典雅清逸、婉畅精约的韵致有机结合起来。圭逊凭籍勤奋为基石、悟性做开导这根主轴、追求“规矩入巧,臻于神化”之境,以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传递达与世界交流的感觉。“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相信,徐圭逊的艺术的追求必将赢得硕果。

文怀沙(著名楚词学专家)
徐圭逊书画,既蕴江南秀逸,兼具塞北雄浑。观其线条如剑划沙中,足见其临习刻苦,涉猎广博。不拘一格而成自我。圭逊初问道于金陵陈大羽门下,后师从王镛教授,名师高徒,弥可欣羡。万物造化,大道无门,圭逊勉哉!


陈大羽(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书画篆刻家)
圭逊贤弟来宁,出示其近作小册子,告知八月中旬晋京展览,很好,但我讲:“你不要去追求名利,现在年轻,要打好基本功,多学传统古人佳作,带日后名利自然会来求你的。”此话要牢记。我今借齐老先生(白石)的一句话,“采花蜂苦蜜方甜”,来以此向您祝贺,并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沙曼翁(兰亭终生奖、著名书画篆刻家)
圭逊其人闻之已久,学书亦甚勤,近得其所出小册子,读后甚惊矣,出笔不凡,与常人不同,以其天资颖慧,无丝毫世俗之气,此最可贵者也。古人所谓:天资第一,工力次之,穷以为学习书画等异事,工力以外仍须益之以书外工夫,即多读书,多见古人佳作,胸有万卷,加上持以恒,所出,当能脱俗境界超逸矣,吾愿圭逊虚心勤学,将来成就未可限量也。曼翁记事之一。


张荣庆(原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著名书法家)
古吴徐圭逊君,余之忘年友也。体貌英俊,面如傅粉。好交际,善运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聪敏异于凡辈,才气超乎常伦。尤潜心优游于翰墨,学有渊源,师出名门。年方而立,已斐然有成。想其来日,正所谓前程似锦耳。观其书作,诸体皆能,而以碑一路行草最称当行。大字沉雄健朗,小字迹清雅可爱。日前电话示余,云将有晋京办展之举。余喜甚,因缀数语以为贺。
  
王冬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
当今的中国书坛呈现出人材辈出、意气风发的景象,特别是在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学习过进修过的一批中青年,富有事业心,又充满创作热情,尤为瞻目,而徐圭逊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徐圭逊君在中央美院书法艺术研究室进修书法多年,其师王镛兄评价颇高:“临池刻苦,涉猎广博,古今兼取,诸体皆能”。文怀沙先生称其书画:“既蕴江南秀逸,兼具塞北雄浑”。诚哉斯言。徐圭逊君的书法从秦篆汉隶问津,又在魏碑唐楷上着手,行草再在唐宋晚明上着意,同时借鉴近人笔法,融会贯通。顾其书沉着痛快,潇洒自如,笔法中锋中带侧势,结字倚斜中寓平正,而行草对联与少字和横披的作品更代表其气度恢弘与豪爽灵动的个人风格。而今圭逊君将赶京举办展览,衷心祝贺其展览圆满成功。


刘恒(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中国书协展览部主任)
与圭逊兄相识近十年,深感他在书法上用心、用功都非常之勤,因此进步也显而易见的,圭逊的书法植根于古人,其行草书在笔姿字势甚至章法气息各方面都能力于王铎甚多,写隶书更是反复临习汉碑来获取技巧能力。不过他学古人并不完全被古人束缚,见到今人作品中对自己有启发的东西,也能灵活在加以吸收和采用。而且对今人的参考借鉴只是有选择的局部调整,并未改变和打乱自己原有的体式格局。学古人不坠入僵化陈腐,学今人不流于浅薄时弊,显示出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应该说,圭逊在学古与趋新这两种倾向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既是他天资聪明的表现,也是其书勇猛精进的原因所在。


白煦(原中国书协副秘书长)
91年春末,苏州八位中青年书法家晋京举办书法展览,其中七位均为沧浪书社社友,唯圭逊例外。这例外一是他并非社友,二是他为八人中最年轻者。他虽生在江南名城,但却不像我所熟识的文弱含蓄的江浙秀士,他那种风风火火,爽朗豪放的气质更胜过铁马秋风的塞北侠人。
圭逊自幼受业于著名书画家陈大羽先生,耳濡目染,获益非浅,我客居苏州时,因与陈老熟识,亦曾当面领教陈老对这位天资聪颖而又有些顽皮的年轻弟子那煲爱有加却又不乏教诲的师生情谊。
正是缘于对书法艺术的挚爱,当谈及进一步深造的问题时,我便像圭逊推介了中央美院书法进修班和王镛教授。从此,圭逊便进入了被视为重要转折的受业求学高等殿堂。转益多师正是圭逊得以进步的重要原因,但他又能在自己尊敬的两位导师身上学其所长,在正规的教育下刻苦钻研,广取博收,擅于率意真纯中体会雄强、凝练,亦从秀雅含蓄里汲取韵味、情趣。正如文怀沙先生所说“名师高徒,弥可欣羡,万物造化,大道无门。”起点既高,再登龙门,其进步自是不慢,这也是高等院校书法教学显著成果的具体体现。
为了反映、汇报自己多年学习、研究的成果,也是为了更好地听取来自专家学着的批评指教,徐圭逊书法作品展将于八月中旬在京举办,圭逊老弟当一如无往,舍此不辍,德艺双修,以此展览作为新的起点,以更昂扬的斗志,去攀登新的高峰!即祝展览成功!


黄惇(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
自古吴门产书家,江南水乡,山明水秀,故书风以秀雅胜,与吴侬软语园林亭台,其美一也。姑苏圭逊君善书,七、八年前见其书,亦多吴味,乙亥秋余赴京于中央美院书法进修班,得见圭逊大幅行草,气势恢宏,笔力沉雄甚为震撼。知其书已染于北风,尤得力于王镛先生。以后多见其书粗枝大叶中,亦透出灵巧之姿,所谓外朴而内秀也。盖圭逊君能将其于南贴与北碑中所获收并蓄,故其路自广阔无限耳。


朱培尔(中国书法杂志社副主编,全国展评委)
作为一为有成就的青年书法家,徐圭逊在突破流行范式与对传统的取舍与吸收方面,是有胆识的,对于书法作品笔墨线条在灵秀、典雅与肆意、酣畅这两个对立的审美范畴的融和与圆通,是成功的。因此他的作品,是一种把自身特点与所学、所感的东西消化后再加以重组的产物,是郁勃着生命律动与艺术激情的显现。正式这些,组成了一种属于他本人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黑与白的交响。

罗杨(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民协副主席)
观徐圭逊之书法,有轻松自如之感,品其笔墨,尽显随意流淌之妙,布局章法无拘无束,点画之间笔断意连,既有传统书法只坚实,功力又肯现代审美之视觉效果,其法不定式重风神骨气,经研美功用,笔性墨情之间,均见圭逊之品味与追求,书艺贵在风格,立身为重在品德立品之人笔墨之外,自由一种超凡脱俗至完美境界。读圭逊友之书法有感而发,褒贬赞誉之辞,胸中自然流出。

丛文俊(著名书画家、中国书协学术委员)
数年前之常熟书法史会议,得识徐君圭逊,知其已深造于王镛门下,穷以为既得名师,学业必然成就也,今忽见徐君赐下赴京华展出作品之部分复印件,果如昔时所料。且已能经多途,雅有远韵,虽尚未尽善,然正如袁昂评陶隐居书,形容虽未长成,而骨腴甚骏快也。既为之高兴,也为之祝愿,希望百尺竿头,更上层楼也。

梅墨生(著名美术理论评论家、书画家)
见所圭逊书展印本书法、风格是钟步王镛先生,但用笔润方截了一些,或增加了不少南人的秀气,也具有一些时尚中的跌宕气,面貌初具清爽文雅,有南贴流美之余韵,兼融北碑密丽排拙之骨体。从所作上看,意在以乃师王镛先生书迹而上追王铎,攀援六朝,求在高标,旨在风流,成功有待时日,而初就不乏可观。诚可勉可慰者。然以愚见,尚须净化气质、炼化线条,以见书中深意。黄涪翁谓:“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比眼者,乃能知之。”我以为深悟书中“笔”,庶几进境广大矣。匆匆奉言,或不中意,其参酌可也。殊忙,不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砚田寸耕】
徐圭逊网络书法展
第二部分\艺术影像

陈大羽.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