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468|回复: 6

[独家] 沈子善书法教育思想对当前书法教育的借鉴和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5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丽瓦河畔 于 2016-2-26 22:53 编辑
( T+ f" d6 y  S
3 S0 [! I1 m2 x# ?沈子善书法教育思想对当前书法教育的借鉴和启示4 u) i5 w! z( y0 c" b5 u
     王春林 ! |5 Z9 @3 u6 m# b
     沈子善先生是一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先生终生的职业身份是教育学名教授,然而其在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却是书法教育。自隋、唐以来,历代学子都重视书法问题,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新式学校的普遍建立和西式书写工具的普遍使用,毛笔书法的实用性受到严重挑战。虽然沈子善、胡小石、祝嘉、潘天寿等书法教育家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都在各自工作的学校进行了多年的书法教学,但似乎对整个社会影响不大,甚至1942年左右毛笔书法已被整个社会冷落到牛鬼蛇神的地步。面对这种情况,沈子善先生毅然走出书斋,并于1943年牵头成立了中国书学研究会并负责主办《书学》杂志,全方位进行书法教育。解放后先生又在南京师范学院主持书法教学,同时又培养出了许许多多书法家和书法教师。
3 q' a3 ^( K2 k; v- b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是沈子善先生从事书法活动的最主要时期,同时也是先生书法教育的黄金季节。在他和许多书法教育家、书法教师等的共同努力下,书法已由四十年代人民群众眼中的牛鬼蛇神变成了六十年代人民群众普遍喜爱的艺术活动形式之一,甚至出现了一批工人、农民出身的书法家,“福建南安县英都乡农民王其美,解放后以一个文盲变成初中班学员,并且由于对写字的勤学苦练,现在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农民书法家了。在江苏省第一届书法印章展览会中,展出不少工人农民的书法和印章作品。”【1】先生的书法教育活动形成了先生书法教育思想。在沈子善、沈尹默、祝嘉、潘天寿、沙孟海、林散之等等书家的影响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全国已出现了中国书协会员近万人、省市县级会员几十万人、书法爱好者近亿人的书法大军,同时全国有几十所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并建立了从书法专科到博士后的完备教学体系的局面,而沈子善先生书法教育思想无疑曾是这种局面形成的重大因素之一。尽管如此,沈子善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对当前书法教育的精益求精仍有不少启示和借鉴,有探讨的必要。
) _2 o& a  P2 D0 J第一、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应强调师范性' q; i4 F- {6 B$ U7 I
   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是培养书法师资的摇篮,他和纯艺术院校书法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纯艺术院校书法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家,而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培养的是书法老师。纯艺术院校书法专业的学生为了艺术什么书法形式都可以搞,而师范院校书法专业的学生则要有取舍,应该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所以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必须强调师范性。沈子善先生则是师范院校书法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楷模。. i8 g5 f: J" N& v0 E. e3 C' X
   首先是师范院校书法专业学生的取法问题。沈子善先生的书法实践是主攻二王一路帖学,同时旁及篆隶。他的篆隶很少,目前还没见作品流传,但有学生回忆其示范指导过篆隶,齐昆回忆:“此后我每临写一段时间,便去先生处请教,先生从不嫌烦,悉心指导。特别对我临写的小篆,指出我侧锋用笔、笔力孱弱、且多造作等诸多的毛病,并示以正确的的运笔方法。”【2】尉天池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约有三年光景,在我临过行书《圣教序》、草书《书谱》、小楷《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隶书《张迁碑》等碑帖以及写了行书居多的习作之后,他指出‘你适合走主攻行草书的道路’。” 【3】在二王一路帖学中,先生把二王的楷、行、草和孙过庭的草书《书谱》作为主攻的突破点,然后旁及赵孟頫、米芾、颜真卿、李世民、柳公权、李邕、禇遂良、虞世南等,最后遍涉历代名家。先生的书学道路和书法学习主张是一致的,先生在《怎样写毛笔字》中认为“-------上面所选的中楷、大楷、小楷及行书碑帖,是便于初学书法做标准范本用的。只须选定一种做为范本,不可同时临摹几种碑帖。至于草书、篆书、隶书,必须在行书、楷书学习的基础上去学习。”【4】在柯进修与沈子善先生论书函中,柯进修的建议 “拙见初学务主实用,楷书行草,但求魏晋及李唐纯正碑帖,以立规矩。既能成字,而后上溯篆籀,旁肄八分,以赴通会,则随其才器,或多成就,不然一入歧途,便难解脱矣。略陈智蠡,以当一粲”【5】与沈子善先生的书法主张是一致的,可谓英雄所见相同。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沈子善先生自己书法的取法以及指导学生时的取法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字帖,这一点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学生尤其要注意。此外,由于许多人将来要从事基层书法普及工作,故师范院校书法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注意雅俗共赏问题,像王遽常的章草、黄宾虹的行书、现代书法、以及许多民间书法等应尽量避开。
( t% y3 ~, n' F# h   其次是师范院校书法专业的学生在书法学习上的专与博问题。沈子善先生在书法学习上有专有博,先生的专首先是王羲之,其次是孙虔礼《书谱》,最后是王献之。先生的博一是二王一系帖学,二是历代书法无所不观。“他常说,他的书法从‘二王’入手,又遍涉历代名家,主要靠的就是读帖、临帖,从中可以了解历代书体变化和诸家字体的异同和渊源,博采众家所长,又融会贯通。”【6】先生对孙虔礼《书谱》和王羲之草书的关系是这样认为的:“右军草书世不多见,且因辗转模拓,真形已失,惟孙过庭《书谱》全法右军,草法笔致俱存。”【7】以及“孙虔礼草书用笔专法右军,唐以后书家莫之及也。”【8】在先生眼里学习《书谱》既是学习孙过庭草书又是学习王羲之草书,所以他是通过学习孙过庭草书来学习王羲之草书的。0 O0 E2 ~" c$ k1 C% h" X4 D+ k3 K/ n2 U
   一般来说,专容易提高研究深度,博容易形成个人风格。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纵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若未到此境地,便冀移情感悟,安可得耶?”【9】对专的理解最有名的是赵孟頫,他曾说过“古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10】他的这句话过分夸张了专而轻视了博,所以他说的名世应该是小名世而非大名世,代表人物有欧阳通、米友仁、吴琚、赵雍等人,这类书家因在博上有欠缺,所以他们的书法特点是:有书法深度,但个人风格不够明显。2 \0 T% j9 F( b( R1 C1 Q3 `' S* ~
   借助于现代科技的作用,目前各种字帖的印刷品大量出现并且价廉物美,所以许多书法爱好者收藏的字帖极多,师范院校书法专业学生更甚。它们的好处是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有利于书法学习和以后从事书法教学,但若运用不当也会导致一个问题:缺乏研究深度。有的学生今天王羲之、明天王献之、后天赵孟頫等等,甚至有的学生一天就临了几十位名家的作品。博有利于形成风格,但没有在一定专的基础上的过博会影响研究深度,部分师范院校书法专业的学生在专的问题上有欠缺,这一点是今日部分师范院校书法专业学生应该特别注意的。
) j- X1 \: I5 }, q' c# B   最后是师范院校书法专业的学生的教师修养问题。' t8 W0 }4 y2 z* C& k, p3 `, F
   师范院校书法专业的学生与纯艺术院校书法专业的学生培养的目标是不同的,由于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书法教师,因而师范院校书法专业的学生的教育必须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文化修养、师德等必须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有部分师范院校书法专业的学生过分追求各种比赛的入选与获奖,甚至还追求评委的书风,并且对教师素质的培养方面不屑一顾,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对未来书法教师的培养。与此同时,纯艺术院校书法专业的学生培养也存在一个相似的问题。按理说纯艺术院校书法专业的学生培养的目标是艺术家,然而近一些年由于高考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得纯艺术院校书法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走入学校教学和社会教学的师资队伍之中,由于纯艺术院校书法专业缺乏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因而这也会大大影响未来书法教师的教学质量问题。/ @. r1 p$ d9 K9 J
第二、书法的普及与提高要借助行政的力量
  {9 Q+ C, }- X% W5 K' l3 c2 {0 q    纵观沈子善先生一生的书法教育,我们发现沈子善先生非常注重借助行政的力量来促进书法的普及与提高。先生牵头成立的中国书学研究会和主编的《书学》杂志以及解放后在南京师范学院的书法活动都借助行政的力量。' f& D1 S. r/ Y5 P
    在中国书学研究会的成立上得到了教育部、监察院等部门的行政支持。
( q' d( i9 T+ X% h. `# p   如:“中国书学研究会于本年四月二日上午十时,--------首由沈子善先生报告成立经过,大意谓书学为我国特有之艺术,近年则日渐衰落,远不如日本朝野之努力提倡,有感于斯,乃思联合国内学者及书家,力挽颓风,于右任院长陈立夫部长沈尹默先生等对于书学一道,均力主提倡,乃有书学会之发起。”【11】在中国书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顾一樵的发言“顾氏又谓今日之书学颇见衰落,今后考试,应注意书法,请中国书学研究会筹划一切,如范本翻印,小学中学定一标准,先从师范生起,不达某种程度,不许毕业,民众书法提倡,亦属重要” 【12】。 于右任、陈立夫、顾一樵都是民国高官,分别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和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他们在行政上的支持是中国书学研究会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
0 W( U- A3 [5 g5 I1 u   在中国书学研究会举办的活动上(为讲解需要,将《书学》杂志单独说明)也得到了教育部和学校行政当局的行政支持。
; v% n( ?5 m% M# Y6 I   如:在中国书学研究会的会所地址和中小学教材教法研究上“------奉教育部之命设会所于北碚蔡锷路五十一号,由总干事沈子善负责推进事务,该会成立以来,除进行教育部委托之中小学书法教材教法及写字范本等研究工作外,------。”【13】在中国书学研究会举办的全国国立中等学校书法竞赛中“本会鉴于一般学生忽视书法练习,特拟订中小学书法竞赛办法,呈请教育部令饬国立中等学校检送学生大小楷及行书成绩送会,以便评定优劣,酌给奖金,藉资激励,此举对于学生书法品质之改进,或不无裨益也。”【14】“本会此举,幸赖国立中等学校行政当局之赞助,大都均能依限检送学生成绩。计已收到成绩之学校,有下列二十一校:国立第一中学、国立第三中学、国立第五中学、国立第十一中学、国立第十二中学、国立第十六中学、国立第十八中学、国立女子中学、国立第一华侨中学、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国立重庆师范学校、国立梓潼师范学校、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校师范部、国立劳作师范学校、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国立绥远中学、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国立四川造纸印刷职业学校、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国立贵阳医学院附设高级护士助产职业学校。”【15】
" t" U, y+ M% J$ r' j$ h) g    在主办的《书学》杂志上得到了有书学成就的政界要人提供的书学稿件的鼎立支持。/ @+ {0 \" A$ m' u+ y6 a
   如:教育部陈立夫部长的《发刊词》、监察院于右任院长《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叙》和《标准草书与建国》等。
7 O. i; B) f7 q: m5 ]/ n# ^   在南京师范学院的书法活动中得到了校领导、系领导的全力支持。/ H6 Y" x2 }5 s- k; V  G/ _
   如:据子女们回忆:“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父亲转到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并受学校委托,在中文、美术两系开设书法课,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书法专业人才。”【16】7 D# `! r- U/ V3 j, D
   据尉天池回忆:“我在读四年级时,沈老师以对书法教育的远见卓识,一再向校方及美术系主任吕斯百教授建议美术系增开书法课,并力荐我毕业时分配到美术系执教书法。结果获得同意。”【17】! k. ~8 i2 n6 A0 `" @: U
第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W0 H% P" b$ t% H6 Q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每个伟大教育家必备的素质,沈子善先生也不例外。9 l: ?* N) J0 E8 p
   首先,沈子善先生终生研究、学习书法。. ^' E1 j4 D# b# P6 z
   材料一:子女们的回忆“他于1935年在开封河南大学工作时,从文物市场买到一部大型本的《孙过庭书谱》和一部线装本《三希堂法帖》(36卷本),他视若珍宝,几十年从不离身,不知多少次翻看、临摹,直到他生命的终点。” 【18】% Z/ ]" J. Z* b5 r8 ^8 T
   材料二:先生晚年在体弱多病的情况下还在调查、研究中学书法教育问题。有文字为证:) R: S1 e3 V1 v2 _* t& ^7 P8 \
   “仲华吾弟如晤:多日未见,想近况安好,念念。兹因研究中学写字教学问题,需要搜集一些具体材料,望抽暇先将八中及附中(亲自去访问调查)两校写字教学情况扼要写成大纲(一周内最好)寄我。内容包括:(1)初高中各年级每周写字课有多少时间;(2)如何上写字课(即教案);(3)如何批改作业;(4)用何范本;(5)有无课外练习的安排;(6)突出存在的问题等。即问近佳,子善手启,五月十八日。”【19】
( t; I* ^  u( d& H- |- s   其次,沈子善先生终生诲人不倦。
. U0 J1 C. M, C( X6 @) E7 Z   先生一生亲临教学第一线辅导学生书法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时间主要是在南京师范学院执教期间。此期间辅导的学生最多,也最有成绩。尉天池、赵绪成、冯仲华、季伏昆、齐昆、王宜早、王冬龄、李百忍、常国武等皆出自此期间。
# g1 t- Q. V8 X1 t   据冯仲华回忆:“------当时沈师是年届耳顺的老教授,而我是二十岁的无知青年学生。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使我顿感到长者的慈祥。从此,我也就大着胆子,每间隔一段时间,或单独,或和天池一同去沈师家请教。沈师对我的功课总是细加评阅,或圈点,或写上评语,以资鼓励。哪怕是微小的一点进步,沈师也加以肯定。”【20】“大约在六三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拟出版一套供小学生习字用的字帖,挑选字样,确定天池和我合写一种中、小楷帖,沈师得知后为我们高兴,再三鼓励要认真写好,并亲自帮助我们审定字稿,将其中不稳的字挑出,嘱咐重写数遍。最后定稿时,尤令人感动的是,师母也动手帮助挖补剪贴。尽管今天看来,当时的作品显得十分稚嫩,但却凝聚着老师对学生一片爱护、扶持的深情。人们常说‘师生如父子’,跟随沈师的数年中,让我亲切感受到,老师和师母平日将我们当作自己的子女一般看待,甚至子女不能得到的,我们得到了。沈师曾感慨的说:‘我的几个子女一个都没有跟随我学成书法,我把学业传给你们了!’在老师的循循善诱和不倦教诲下,我们一步一步走入书法的殿堂,从无知到有知,从少年到老成,从过去到今天------。老师给予我们的是无私的厚爱,可我们何以报答于九泉?回念前尘,往事如新,心丧之余,感慨万端。”【21】
* [& T, S$ l; u. m$ X. Q   据齐昆回忆:“先生对我们这些虽然在高等院校学习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微而对书法艺术几乎全然无知的青年,不嫌弃听课者的浮浅幼稚,相反从启蒙开始,一点一滴讲授,以启蒙后学为己任,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当时先生年已花甲,讲到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时,热情洋溢,这正是拳拳爱国之心所使然,作为亲承教泽的学生,先生这一高大伟岸的形象,像浮雕一样永远铭刻在记忆中。”【22】
$ ]" P2 Q4 [' K# a   据常国武回忆:“沈先生对后辈一向循循善诱,爱护有加。我每次前往拜谒请教,他老人家总是热情接待,悉心赐教,从不摆老辈的架子,却把我们看作是‘忘年交’的朋友一般,慈祥,和蔼,谦逊。听他娓娓而谈,真有如坐春风之感。”【23】
  d) W# m( N9 A8 _# {' Z   最后,先生的光辉形象影响了一批学子致力于祖国的书法教育事业。尉天池在南京师大执教书法,王冬龄在中国美院执教书法,季伏昆在南京艺术学院执教书法等,另外先生还有许许多多学生在基层书法教育第一线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奋斗着。
. t; H. t3 q# W* M2 x) Z   据尉天池回忆:“沈老师以其用笔韧健、体势俊秀、风神清雅的书品,以其慈祥淳厚的人品及对书法教育事业的贡献,为众人景仰,并列入文化名人的史册。就我个人来说,他授我以书法,使我奠定了书法创作的基础,认清了追求书法艺术的道路,他培育了我敬业于书法教育的精神,开启了我的书法教育思想。他是我从事教育和艺术的领路者,是我不能忘却的恩人。”【24】
/ ]( @# G+ t/ F7 U   据王宜早回忆:“一次,朋友告诉我,沈先生在一个报告中讲到你。我问先生是怎样讲的。朋友说,先生在勉励学书者的时候说,有个王某某,开始练习书法时,字写的并不好,但他能坚持练习,大有进步,如能持之以恒,必能取得更大收获。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具有永久的意义。三十多年来,每当想起先生的这段话,心理就隐隐作痛,并且就产生了巨大的动力。我在坚持练字的同时,坚持从事书法教学和书法研究。我参加全国和省市书法家协会的活动,参加各种书法展览,参与组织南京市书法教学研究会,举办全市少年儿童书法比赛,举办园丁书画影展,到小学、中学、大学、老年学校、部队开书法讲座,编写出版书法教材,对于推动南京市的书法教学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我虽然资质驽钝,但我不懈努力,希望能够告慰沈先生在天之灵于万一。”【25】! ?$ v% f. N- v5 M& [
第四,如何对待一家之言问题
; e1 x2 i# _' C1 Z/ @   沈子善先生在书学上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已得到了书法史专家的重视,孙洵《民国书法史》、张韬《二十世纪高等书法教育史》等都重点介绍了先生。在所有介绍先生的文章中都强调了先生对书法的贡献,但忽视了一点:先生的书法创作为什么没有更大的突破?只有王冬龄认为:“很可惜他晚年所处的是一个动乱的年代,未能使沈子善老师的书法艺术方面的抱负与造诣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这是十分遗憾的。”【26】王冬龄认为是文革动乱和不够长寿影响了先生的创作,这确实有一定道理,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书法教育影响了先生的书法创作。这个说法似乎和古人的“教学相长”观点相矛盾,而事实上一点都不矛盾。古人“教学相长”中的“教”是指适当的教,是有度的,而先生的“教”则已超出先生的度的范围,甚至于先生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辅导自己子女们的书法学习,据冯仲华回忆“沈师曾感慨地说:‘我的几个子女一个都没有随我学成书法,我把学业传给你们了!’”【27】教育家本身意味着要有一定的牺牲,而先生的牺牲更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正是先生的真实写照。先生的书法教育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人们永远怀念他。为纪念这位书法教育家对江苏省以及全国书法事业的贡献,1999年江苏省文化厅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沈子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他是我从事教育和艺术的领路人,是我不能忘却的恩人。”【28】笔者翻阅沈子善先生所有的书法资料时只发现先生有一个小小的偏见,他在《学书捷要》和《怎样写毛笔字》中把颜真卿的《祭侄稿》列入草书选帖范围。先生应该非常清楚颜真卿的《祭侄稿》是天下第二行书,笔者猜测放在草书的原因应该是《祭侄稿》后面部分是狂草笔意,所以先生以教育家的眼光认为放在草书部分学习为妥。林散之、沙孟海等许多书家都有各自的书法偏见,不足为怪。例如林散之对硬毫有偏见:“上海有位书法家说,他不喜欢用羊毫,更不喜用长毫。他真是活外行,不知古人已说过,欲想写硬字,必写软毫,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29】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的是鼠须笔,毛泽东、胡小石、潘天寿等经常用的毛笔之一是狼毫笔,这些皆为硬毫。沙孟海对馆阁体有过重的偏见,他在馆阁体的评价上有自相矛盾之处,如他在《近三百年之书学》一文中是这样评价的:“总之,这一体字影响及于当时的书学,实在非常之大。可怜的举子们,中间不无觉悟分子,可是赶快求解放,恰像中年的妇人,缠过了小脚,再想放松,不消说是不可能,即使有此可能,也已留着深刻的创痕,和那天足的截然两样。”【30】而在这篇文章中又非常推崇沈曾植和康有为,甚至还在其它文章中非常怀念这两位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沈曾植和康有为年轻时都是馆阁体高手,矛盾就出在此处。所有这些偏见不仅不影响他们的书学成就,反而给后人一个很好的提示,这就是:如何对待一家之言。
# ?4 W) r7 d) L$ D% a3 Y    先生虽然去世了,但是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书法教育还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将永放光彩。
$ ?' t8 i: ?" Q( H' ^$ P5 n" Z: U2 B6 \! b
5 l$ [$ @- V* S2 f$ V

" ]; v  G1 c- O; q9 F- p
; g/ l4 C( P8 p+ s' V1 j7 M
" f0 D" t* D$ t4 e1 u1 U, y4 [
- W- s+ O, `3 ]) i# T. r8 S8 d4 u- ^9 z1 ]% @
. u5 W( h# t. I) w+ E4 P0 }: G1 W
注释:
" J& ]. @0 f: O% ^, e[1]沈子善《中国的书法和印章》摘自《雨花》1961年第8期- M3 w% L: c) e6 R2 V/ L) i
[2]齐昆《治艺育人 风范长存》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85页
9 {  I) S- f/ t( t1 z[3]尉天池《精心教导 极力提携》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87页
- Z: ]* H& c! p) g[4] 沈子善著《怎样写毛笔字》第39页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55年9月第1版
2 P! U8 ^( r! I[5]《与沈子善论书函》摘自中国书学研究会编  文信书局印行《书学》杂志第1 期; J, F; S, [* `. F+ H) C# p+ U
[6]沈南园等《怀念父亲》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92页
, ^* l8 x. z0 X& t$ l% G[7]《沈子善书法作品题款》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图版62 j: t3 q  ~3 E! b. b$ t  [
[8]《沈子善书法作品题款》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图版7
6 C/ \3 m  d7 X1 y+ Q' L, U[9]朱和羮《临池心解》摘自《历代书法论文选》第739页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1版
7 b6 H; _8 M) d# y5 c. Y1 ?, S[10]赵孟頫《松雪斋书论》摘自《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180页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年8月第1版
' W& s" m7 q* }2 X; X; w[11]《中国书学会成立记》摘自中国书学研究会编  文信书局印行《书学》杂志第1 期
( r% }' y% g4 x+ P' ?[12]《中国书学会成立记》摘自中国书学研究会编  文信书局印行《书学》杂志第1 期( Y, B5 _  R  V# H
[13]《中国书学研究会近讯》摘自中国书学研究会编  文信书局印行《书学》杂志第1 期
8 c  q+ |  g9 @[14]《中国书学研究会举办全国国立中等学校书法竞赛经过》摘自中国书学研究会编  文信书局印行《书学》杂志第2 期8 _& b- g: F9 U- z) c6 M% T. L
[15]《中国书学研究会举办全国国立中等学校书法竞赛经过》摘自中国书学研究会编  文信书局印行《书学》杂志第2 期
7 V* V8 L0 P/ R) [8 Y% Q! p[16]沈南园等《怀念父亲》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93页" ^* N4 I" ~4 b! O& J/ ~( _
[17]尉天池《精心教导 极力提携》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88页
1 k  m  }, X7 Q* U[18]沈南园等《怀念父亲》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92页
1 ?9 A: f# p1 @7 [0 B[19]《沈子善先生致冯仲华信》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82页0 q) ~* ?1 N* g1 [8 [3 P( g
[20]冯仲华《清风亮节 诲人不倦》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82页
/ `( d3 H5 Y. Y) a/ T; x0 `[21]冯仲华《清风亮节 诲人不倦》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82页
7 c3 {+ c6 H$ g& H$ H  ~! H# s[22]齐昆《治艺育人 风范长存》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85页
; L1 N: x- I' ^$ x. W3 i3 X# v$ F[23]常国武《前尘回首一潸然》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79页% C$ R8 |4 y5 \0 W# v" `; B
[24]尉天池《精心教导 极力提携》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88页
2 [) p) o, I* ~# {9 e2 a) e3 I% ^[25]王宜早《怀念六峰阁》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86页# v0 S1 d8 [# h& b6 i6 j
[26]王冬龄《怀念沈子善老师》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83页: L$ {! Z5 e  q( N
[27]冯仲华《清风亮节 诲人不倦》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82页% F* P& t7 q7 r: o7 b4 f0 ?
[28]尉天池《精心教导 极力提携》摘自《书画艺术》1999增刊------《沈子善研究》第88页5 E; B# g' s# P
[29]陆蘅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第13页  古吴轩出版社出版 1994年6月第1版! T2 |( i8 n' k7 \: c8 ?0 @
[30]沙孟海著《沙孟海论书丛稿》第25-26页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1987年第1版
* M4 r- ~+ [! {+ e) b* v+ t. f, w( O/ d, T! b
" z/ S/ _7 a+ V1 |: N5 T
- E3 M7 w# r, g. l3 F
发表于 2014-4-6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巢___寒石 于 2014-4-6 11:03 编辑 8 v2 n' |* {- \* W8 j% r
) `' y0 h( v, h
头一次听说沈子善  b. y/ L- I6 |/ ~) q( [2 w
======================上点作品看看
! {$ j5 S8 J# y( f2 i( R' j4 n5 s' m0 p6 w
听说田楷上教材了,有视频,有教案,好,便于初学者掌握,易于上手,在电脑流行,汉字规范书写荒漠化的今天,对于普通爱好者讲欧体的变化是奢谈;只有具备了一定技法的书写,才能明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道理;田与中石先生的楷书相比,在创新上不及中石,在行书上,中石又差田甚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1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巢___寒石 发表于 2014-4-6 09:581 p" z/ ~! W  V7 _+ c* ^! V1 I7 Z
头一次听说沈子善! j7 x2 A: W% c% K5 [/ d* @) Y
======================上点作品看看

0 e% m0 z! G( s8 ]5 [* {沈子善先生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先生终生的职业身份是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名教授,是我国近现代 书法 史上贡献最大的一位 书法教育家。南京晓庄学院艺术系书法教师----朱兴邦先生[1940一2014]是研究沈子善先生的专家、学者,其[[书画艺术]]专刊介绍沈子善先生的实际编著人就是朱兴邦先生。
, ?) m- @* s, D: a' w5 d+ v7 }% k         享誉当今书坛的冯仲华先生、尉天池先生、王冬龄先生、齐昆先生、、、、、、等等都是 沈子善先生的入室弟子。% p1 `" L; H8 ^9 G" `6 W' M7 o2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7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 `' R9 x6 v$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巢___寒石 发表于 2014-4-6 09:58
+ Q3 W4 S) K; e头一次听说沈子善. }/ l( s1 `9 E3 J
======================上点作品看看

$ w3 t6 j9 e5 F沈子善书法作品。
621215273617896649.jpg
190840034227303154.jpg
100599156678135324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巢___寒石 发表于 2014-4-6 09:58
% w# Q9 d! c% f头一次听说沈子善8 F& N; L. b( U- g; }) b
======================上点作品看看
. I3 J2 w+ N  e) H& G# D
沈子善作品。# L" s; }) J1 I( E, }; b
2507660567532708761.jpg
268301947802344983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9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了再看/ P  v/ N- C; L$ }/ \' i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